吴严超
随着通信与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一系列“微” 的应用悄然改变着传统网络媒介生态和社会文化生活习惯,远程教育的网络教学环境也随之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微视频”“微课程”的概念在国内远程教育领域引起广泛关注,纵观近期以来国内兴起的一系列微课大赛作品,为“微”而“微”的现象普遍存在,笔者以为我们的“微”理念还有待进一步的淬炼提升。
在国内外的教学研究中,与微课程相关的译词有Mini Course、Micro Lesson、Micro Lecture等,有据可查的雏形最早见于美国依阿华大学附属学校于1960年首先提出的“微型课程”(Mini Course),或称为课程单元或短期课程,与之内涵相近的概念还有1993年美国北爱荷华大学LeRoy A.Mc Grew教授所提出的60秒课程以及1995年英国纳皮尔大学T.P.Kee 提出的1分钟演讲 ( The One Minute Lecture,简称OML),综合考虑当时的教育技术条件,彼时的微型课程应用目标主要是有限范围内的面授教学,对远程教育的影响意义并不大,因此未得到深入的关注与研究。
随着互联网与移动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应用,网络媒介生态和网络文化生活习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在线服务经理、高级教学设计师David Penrose在其“微型知识脉冲(Knowledge Burst)”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再次提出“微课程(Micro-lecture)”的概念,并给出了微课程建设的五大步骤,[1]他认为微课程的应用将提供一个知识挖掘的平台,能让学习者通过参与式学习获得更多的乐趣与效果,并能够有效地节约学习时间。Penrose所提出的微课程将会成为网络课程的重要组成,但这种教学模式并不适用于复杂概念的课程教学,意即微课程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2]
在国内,与微课程概念泛相关的还有微课、微课堂、微视频、片断式教学等,一般认为微课程应具“短”“小”“精”“活”的特点,并将微课程定义为“基于学校资源、教师能力与学生兴趣,以主题模块组织起来的相对独立与完整的小规模课程”[1]。微课与微课程是两个阶段的产物,二者并不相等。微课是“微型教学视频课例”的简称,其特点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核心,配以教学需要的微课件、微练习、微点评等积件进而形成半结构化、主题突出的资源单元应用“生态环境”[2];而微课程是“微型网络课程”的简称,除了相关教学资源外,还应包括课程教学活动过程的组织。微课程是“某门学科知识点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微课的高级阶段或发展趋势是微课程。
经过归纳,笔者以为无论是微课程、微视频亦或是其他3分钟课堂、5分钟课堂,其本质含义是适应微型学习、移动学习的一种微型学习资源形态存在,它是为应对网络海量“云”对现代远程教育网络教学环境的冲击而做出的自我调整,是迎合人们碎片化学习习惯的一种必然选择,尤其在移动学习蓬勃兴起的现阶段,做好“微型资源”的战略储备是开展远程教学支持服务工作的重要组成。笔者无意辨析相关概念与定义,谨以“微”一字代以微型资源相关的衍生称谓。
“微”固然有其可取之处,但我们并不能简单地认为“微”即是一种最佳形态,“微”是应“云”而生,但“云”却需包罗万象才能永葆魅力,“黑猫白猫”一说在远程教育“云”领域同样适用。“精致独到、引人入胜”的内容选择与教学设计或许才是“微”学习资源建设的最高指导思想,“大微” “小微”或“不微”只是应对不同学习终端、不同学习环境的一种比较和选择。
David Penrose根据实务经验提出微课程教学设计的五大步骤为:(1)罗列教学内容的中心概念。(2)围绕核心概念写出15至30秒的背景介绍和内容总结。(3)选择音视频工具录制以上内容,最终生成的节目长度为1—3分钟。(4)设计能够指导学生阅读或探索的课后任务,帮助学生学习课程材料的内容。(5)将教学视频与课程任务上传到课程管理系统。[1]
胡铁生从资源应用的角度深化了David Penrose的设计指导思想,他认为微课程应该加大交互环节的设计以此激发资源的“活性”。[2]南京大学的梁乐明等就国内外的微课程资源作了较为全面的对比分析,在多维度的数据分析结果之上得出了三个结论,即应注重与现实课堂的结合;教学支持服务不可或缺;构建双向互动的学习资源动态生成体系。[1]
笔者以为,胡铁生指出了目前资源应用层面广泛存在的短板问题,从实际操作的角度来说,David Penrose的五步骤模式更具“临床使用”意义。因为目前的微型学习资源的主要应用方向是非正式的泛在学习,它是系统化学习的重要补充和反馈,基于微型学习资源的交互设计固然与其内容设计以及提出问题的意义指数密切相关,但更多的影响则是由平台系统的用户体验、学习者参与互动的兴趣多寡、学习指导者的引导效率等等略带主、客观色彩的多方面因素共同组成,其预设的可操作空间相对有限。
实践方面,美国的可汗学院(Khan Academy)影响巨大,其教学设计的成功之处在于由易到难把相应的“微视频课程”次序衔接起来,并设计和配置了相应的习题。应该说,可汗学院的教学设计思路并无太多花哨之处,很多资源只是以音频讲解加上电子黑板演示,但其却以“平实、便捷、快速、微量”的平民化特征取得了广大学习者的关注与兴趣,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学习者参与远程交互,很好地印证了笔者一直以为的远程教育教学设计“内容首位”的选题原则。
从泛资源的角度来看,国内的“几分钟网”也可以说是“微视频”教学应用的典型代表,它并不能算是一个纯教育类网站,但其根据网友喜闻乐见的娱乐型学习需求而设计、制作的“短、平、快”的教学视频完全可以纳入我们终身教育学习资源的范畴,某种程度我们也可以认为它是休闲类的中国式“可汗学院”。
应该说,在“微型学习”应用思想的带动下目前国内微型学习资源建设的实践尝试与理论研究已取得颇为丰硕的成果。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网易公开课等项目的广泛影响即是例证。自2012年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在全省电大系统率先开展国内首届微课程教学大赛以来,一系列的“微”大赛蓬勃兴起,大大推动了“微”理念的传播与引导。大赛固然只是酵母,我们的实践还只是处于“在线学习”与“移动学习”交叉阶段的前期,笔者以为无论是“碎片化学习”亦或是“快餐式学习”,“微”资源的建设还是需要务实、科学的教学内容设计来完成。
总体而言,“微”型学习资源的教学设计应包含以下几个要点:小步子原则,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习情境、资源、活动的设计;课程容量小,可满足移动学习的应用需要;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集中;学习时间相对较短;学习材料的选择紧紧围绕学生生活;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支持服务;教学实现过程可操作性强。
笔者认为,远程教育学习参与者的学习动机包括两大方面,一是出于功利目的的学习需要,二是基于技能增长的自发型学习。有调查表明,一般情况下成年学习者参与学习的动机属于二者的混合,即功利的目的与自我技能增长的交叉影响,只是不同背景的学习者这两个目的的混合比例不同而已。笔者以为,影响这种比例偏差的,除了线下的学习支持服务工作以外,线上的教学资源内在品质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据此笔者拟结合“微”的视觉角度从以下几个方面阐析适宜远程教育应用的高品质学习资源的若干要求。
远程教育学习环境的特性决定了网上教学的应用效果与网上教学资源内容的组织方式密不可分。作为教学设计的前期工作,一个引人注目的题目是有效开展教学活动的良好开端,意即我们常说的“好题一半文”。以福建广播电视大学为例,基于学历与非学历的资源共享目的,我们对终身教育精品“微”资源建设的规划基本要求:学历、非学历共用,内容选材来源于生活案例;题目简洁明了、中心主题突出;适用终身教育主题,案例题材大众喜闻乐见;适宜碎片化学习应用需要;多元化表现手段,制作工具不拘但输出格式符合统一标准。归纳起来即“选材大众普适、制作多元争鸣、应用平实亲切”的工作指导方针。
吴军其等根据穆尔的交互分类归纳了三种“微”课件的交互设计思路:以知识点为主题;以螺旋式的重复来加深;辅助、引导、强化学习者的自主学习。[3]笔者以为其归纳的交互设计思路偏向穆尔交互分类中的“与学习内容之间的交互”,其他两类交互:“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的交互”以及“学习者与学习指导者之间的交互”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笔者认为远程教育基于信息技术条件开展的“人际交互”受限于综合条件,要想做到自发、真实、有效的教学交互,首先要有效保障远程教育的软硬件综合条件支撑,如流畅的网络环境,简单、响应迅速的设备应用,良好的平台功能与用户体验等。同时,在吴军其等归纳的学习内容设计模式上深化“人本关怀”,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兼顾大部分学习者对远程教育学习过程 “非正式性” 的主观理解认识,营造宽松、愉悦而不是满堂说教的学习情境——无论其资源形式是否“小或微”。当然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这个目标的实现对所选教师的既有特质会有较高要求,真正要完全实现客观上或会有一定难度。
因为能有效满足远程学习者的自我技能增长需求,可汗学院基于教学内容优势开展的“电子黑板+音频讲解”模式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在此背景下“完全内容主义拥护者”可能会认为视觉传达并不是一个必须的条件。但是基于新媒体条件下的感官比较以及受众对象的极大不同,笔者以为面向成人学习者开展的学历、非学历远程教育有必要增强“微”资源的品质包装与视觉传达。
作为系统工程,高品质、有竞争力的“微”资源建设需要调动团队的合作力量以期做足内容呈现并以此吸引浏览者的视觉停留。从理想的状态出发,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希望每一讲“微”资源都能有一个突出的“微亮点”,其中既包括内容设计层面的微特色、微亮点,也包括多媒体包装与表现形式等。近期,笔者浏览了大量的微课大赛参赛作品,从参赛作品的视觉传达效果来看,若干作品显然在资源的后期制作上做足了工夫并取得了相当大的点击与浏览量,结合热烈、真实、长期存在的交互情况这些作品可以归入成功的“微”资源范畴。但从综合评价的维度来看,更多的参赛作品则是“为微而微,形似而神远”,并没有完全达到“微”的内涵要求,资源教学内容的取向选择模糊,表现形式单一且同质化严重的视觉传达手段,说教味过浓、娱乐特征不足等固有顽疾依然存在。
从社会分工的角度来说,个体单位的相对创造能力基本有限。胡小勇、詹斌等结合边际效应递减理论认为,“决定资源应用的效益不在于其数量的多寡、容量的大小、类型的多样,而在于能否实现最大效度的实用性,即能否满足用户的‘适需使用、适时使用、适量使用’需求。”[4]要想在浩瀚的信息海洋中能够有效标识自我,错位发展、优势发展是一个有效的策略。尤其对于优秀师资相对缺乏的远程教育机构,做足本土优势课程的“微系列”资源并藉以形成区域或领域范围内的资源品牌,进而延伸其网络教育的社会影响力是有效确立其业界地位的捷径。
作为互联网的重要应用,网络教育毫无疑问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从整体来看,学习资源作为远程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与业务依托还需要精心的组织与系统的配合才能发挥出最大的效益。“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可操作才是王道”,笔者以为作为对新媒体环境的自我适应,“微”型学习资源的实践与探索目前还只是处于初期阶段,“微”要发挥其最大的整体效能就不能割裂与网络教育“大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这包括宏观上的社会环境以及人们的行为习惯导向,实务层面上重视教学资源与教学平台之间的配合效果,微观上的用户应用体验以及科学的资源索引与互动体系等。笔者以为,“微”的蔚然成风不能算是网络教育的革命性成果,但作为一种自我的科学调适,“微”体现了现代远程教育对“以人为本” 教学设计思想的积极思考和实践。
[1] 梁乐明,曹俏俏,张宝辉.微课程设计模式研究——基于国内外微课程的对比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13(1):65-72.
[2] 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61-65.
[3] 吴军其,张纯,刘治强.微课件的交互学习策略研究[J].教学研究,2012(5):5-7.
[4] 胡小勇,詹斌.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7(6):56-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