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妍
(中煤科工集团太原研究院,山西太原030006)
大部分年产原煤120 万t/a 及以下的矿井,副斜井及井下暗斜井人员运送系统采用架空人车,见图1。一般人车架设的长度及倾角依据井筒而定,几百米至两千多米,倾角小于30°。同时也有将副斜井架空人车与下料绞车合为一井,架空人车与下料绞车在控制上相互闭锁,由井口把钩工发送绞车控制信号。乘坐该系统的人员大多为井下工作人员。由于井下工作的特殊性,该系统的乘坐人员在交接班时间集中入井、出井外,其他时间工作人员也需要乘该系统上下井。因此,架空人车的运行时间不易撑控,造成交接班时间段出入井人多而车少的人等车局面,其他时间车多人少的系统空运行局面,造成了机电方面的浪费。特别是对于三八制作业的矿井,架空人车除检修班停车检查、维护、检修外,其他时间基本处于运行状态,形成空载运行时间较长,电能损耗大,设备磨损快,运行不经济的问题。随着科技的进步,逻辑控制器的普及,为人工智能的矿井架空人车系统的开发,提供了技术基础和前提保障。
图1 斜井架空人车示意图
该系统采用西门子PLC S7-300 系列的315DP-2 可编程逻辑控制器作为CPU,由开关量输入输出模块、通信模块以及前端具有485 通信功能的射频数据采集器等构成。分布在前端各乘车点的射频器(隔爆传感器)读取数据后,通过485 通信线把采集数据发送到PLC 的通信模块,由CPU 对数据进行处理,输出相应的控制信号,控制变频器的输出频率,从而改变驱动电机的转速,实现架空人车正常运行和维护检修时的速度控制。同时,把具有身份识别功能的射频卡数据上传到调度室的中央控制系统。
无人值守架空人车智能控制系统物理接线,见图2。
根据井下工作实际情况的需要,架空人车系统设计有乘人坐椅越位保护、断绳抓捕保护、过速欠速保护、紧急拉线停车保护、变坡点转弯处掉绳保护、机尾拉紧重锤低位保护等。
3.2.1 乘人坐椅越位保护
人员乘坐吊椅进入驱动装置的机头或机尾乘人站处,人员应离开吊椅,否则可能导致牵引钢丝绳落道,造成伤人事故。为此,在乘人站极限位置处装设有吊椅越位保护。该越位保护为限位开关,越位保护动作时,PLC 读入开关量自动停车,并启动声光报警及语音提示。
3.2.2 断绳抓捕保护
架空人车通常装设在倾斜30°及以下的巷道中,根据需要装设断绳抓捕保护,提高运行的安全性。断绳抓捕装置动作抓捕断裂钢丝绳的同时,行程开关闭合,PLC 读取开关量后,该架空人车系统自动停止运行,启动声光报警及语音提示。
3.2.3 过速、欠速保护
架空人车装置应设有在等速运行中过速(为额定速度)和低于的速度保护。由速度传感器检出速度信号,经信号处理电路处理后,由485 口发送到PLC 进行数据处理并启动保护程序,启动声光报警及语音报警。
3.2.4 紧急拉线停车保护
在架空人车的巷道中,沿牵引钢丝绳中间,一般距离地面1.0 m ~1.2 m 高的地方,接连安装为50 m 的φ6 mm 不锈钢丝绳,钢丝绳的一端接紧急拉线隔爆开关,在紧急情况下,乘坐人员拉动此钢丝绳,行程开关闭合,PLC 读取开关量,调用相应的模块进行系统急停控制,并启动声光和语音报警。
3.2.5 变坡点和转弯处掉绳保护
当变坡点和转弯处的压绳轮安装中线位移、牵引钢丝绳张力减小、托压绳轮衬套磨损等因素,可能造成在变坡点和转弯处钢丝绳从托绳轮上掉下,形成安全隐患。如有上述因素出现,掉绳保护开关发出掉绳保护动作信号,PLC 读取该信号后调用相关模块,停止该系统运行并启动声光报警信号。
3.2.6 机尾拉紧重锤低位保护
当拉紧重锤由于牵引钢丝绳的拉长而下降至一定高度位置时,隔爆限位开关动作,发出停止命令,PLC 读取该信号后调用相关模块,对系统停车后启动声光报警信号。
3.2.7 拖动电动机过流保护
拖动电动机应设有过载保护、单相运行保护和堵转保护。
上述故障排除后,按下操作台上的“复位”按钮,系统复位,可重新起动。
无人值守智能架空人车系统,在有关矿井投入半年试运行,用户评价系统设计合理,运行稳定,完全智能,保护装置安全可靠,适用于矿井复杂环境。该系统完全可以根据人员乘坐的需要,有人乘坐时自动开机,无人乘坐时停止,安全可靠,节能经济。
[1]肖公平. PLC 可编程序控制器在架空乘人装置自动化控制的应用[J]. 煤矿开采, 2009, 14(5):72-73.
[2]牛东. PLC 在普通吊椅索道中的应用[J]. 索道安全, 2006(3):30-32.
[3]陈燎原. 实现斜井输送人员机械化的一种途径[J]. 矿山机械, 2001(3):51-52.
[4]陈新禄. 架空乘人装置KXJ1-S 型电控系统的改造与应用[J]. 能源与环境, 2009(2):35-36.
[5]胡国滨. 架空人车钢丝绳的优化设计和选型[J]. 矿业论坛, 2010(3):724-725.
[6]王平. 可编程控制器(PLC)在煤矿架空人车控制系统中的应用[J]. 煤炭技术2006, 25(2):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