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洛芬不同给药途径对小儿发热的疗效比较

2013-01-17 01:11桂逢春
中国卫生产业 2013年34期
关键词:布洛芬悬液灌肠

桂逢春

什邡市妇幼保健院,四川什邡618400

发热是儿科临床工作中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可见于各种小儿常见的疾病,发病较急,常需要给予及时干预,以防止热性惊厥,窒息等并发症发生,同时,反复发热或未经积极对症治疗,小儿发热易导致患儿体能消耗,抵抗力下降,容易出现多种并发症,甚至威胁其生命。当前,布洛芬作为临床一线退热药物已广泛推广使用,被证实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药物,我院对144例发热患儿采用3种不同的布洛芬给药途径,试图分析不同给药途径的疗效差异,从而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先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7 月—2012年12月期间,在我科就医的发热患儿144例,原发病为上呼吸道感染76例,急性扁桃体炎32例,幼儿急疹19例,急性肠胃炎12例,其他5例;排除结核及怀疑败血症、风湿热、伤寒、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川崎病、局部化脓性病灶患儿,排除长时间不明原因发热者[1]。患儿体温均高于38.5℃,年龄6个月~6岁,采用随机数表方法将其随机分为3组,各48例,分别给予布洛芬混悬液口服,布洛芬栓塞肛,及布洛芬混悬液灌肠。各组患儿的平均年龄,性别,病程及热度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口服组给予布洛芬混悬液10 mg/kg口服;塞肛组使用布洛芬栓(50mg/粒),3岁以内的患儿布洛芬栓塞肛1粒,大于3岁的患儿塞肛2粒;灌肠组按布洛芬混悬液0.5 mL/kg+生理盐水5 mL配备,经肛导管插入肛门内约5 cm,将药物灌入,使药物在肛门内保留20 min。

1.3 疗效判定

分别于治疗前,用药后30 min,1 h,2 h及4 h测定患儿体温,疗效判定通过测定值与治疗前体温比较,分为显效[2]:治疗4 h后,患儿体温下降大于等于1℃;有效:治疗4 h后,患儿体温下降0.5~1℃;无效:治疗4 h后,患儿体温未下降或下降小于0.5℃。各时间点退热情况判定也采用上述标准。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5.0软件处理数据,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3组疗效对比

首次治疗以4 h内不复发发热为标准,布洛芬混悬液口服组总有效率为93.8%;布洛芬栓塞肛组退热总有效率为91.7%;布洛芬混悬液灌肠组总有效率为95.8%。3组均能达到有效退热目的,3组间退热的总有效率无明显差异(P>0.05),(表1)。

表1 两组治疗后疗效的比较

2.2 不同时间3组治疗的退热情况比较

观察各组在不同时间点时退热情况发现,口服组起效快,30 min时有效率高达66.7%,2h时退热总有效率达到高峰,1 h时与30 min时比较,及2 h时与1 h时比较,有效率均显著提高,差异明显(P<0.05);4 h时稍有下降,但与2 h时无明显差异(P>0.05);塞肛组和灌肠组起效较慢,均随时间推移,有效率逐步升高,均于2 h时有效率显著提高(P<0.05);于治疗后4 h时总有效率达到高峰,组间比较,口服组在30 min及2 h时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塞肛组和灌肠组,差异显著(P<0.05)。4 h时3组有效率均无明显差异(P>0.05)。 (见表2)。

表2 各时间点三组有效治疗情况比较[n(/%)]

3 讨论

发热是小儿科临床工作中最常见的症状,对其治疗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目前临床常用的药物包括布洛芬,赖氨匹林,对乙酰氨基酚等。大量临床及科研工作总结发现:布洛芬和赖氨匹林注射液的退热作用强,布洛芬的维持时间长,赖氨匹林注射液的维持时间中等,对乙酰氨基酚栓的退热作用较弱,维持时间短[3]。此外布洛芬给药途径灵活可变,包括了口服,滴鼻,塞肛以及灌肠,而其他两种药物的给药途径较单一,遇到突发情况或不同患儿时,可能出现因给药途径不恰当,而出现相应并发症。因此,布洛芬已成为目前治疗小儿发热的首选药物。

前列腺素是机体内最常见的引起炎症反应,发热及疼痛的细胞因子,其关键酶是环氧化酶(COX)。布洛芬是一种非甾体抗炎药,其主要药理作用是通过抑制体内环氧化酶(COX),从而减少前列腺素的合成,进而发挥抗炎镇痛的作用。针对高热,布洛芬还能抑制另一种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A的释放,它也是机体发热的重要参与因子之一,从而使得布洛芬降热作用进一步发挥[4]。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小儿发热多见于炎症,如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扁桃体炎,幼儿急疹等,布洛芬在发挥降低体温的同时,还能具备一定的抗感染能力,平衡体内炎症反应于抗炎反应,有利于巩固降温效果,抑制复热。综上,当致病菌进入小儿机体后,其代谢产物及各种毒素分泌刺激机体炎症因子的产生和释放,影响体温调节中枢从而导致发热。布洛芬进入体内,能有效抑制各种炎症因子的释放,通过再次调节体温调节中枢,发挥稳定的降温作用[5]。

目前,布洛芬的给药途径常用的有口服、塞肛及灌肠。在本次实验中,口服组、塞肛组及灌肠组在给药后4 h的退热效果明显,相互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且退热有效率均大于90%,再次证实其退热疗效显著,不同给药途径均能达到有效治疗的目的。进一步提示在临床工作中,可以根据患儿及医疗情况,选择不同的给药途径。在不同时间点3种治疗方法退热有效率的研究中我们发现:口服组起效最快,30 min内有效率就能达到66.7%,明显高于其他两组方法;其后治疗有效率逐步升高,2 h时达到高峰,其有效率增加幅度显著,4 h时较2 h时稍下降,可能与布洛芬在体内的半衰期有关.其他两种给药途径起效均较缓慢,但都呈递增趋势,且同时在2 h时退热有效率显著提高,结合口服组的情况分析,推测布洛芬不同剂型在体内的最佳作用时间为2 h。此后,塞肛组及灌肠组的退热有效率进一步提高,与口服组不同,我们推测,这种表现与药物代谢速度有明显关系,药物经口服吸收的速度快于塞肛及灌肠,且上段胃肠道吸收后入血液循环的速度明显高于末端肠道,到达肾脏出现清除现象的时间也快于塞肛及灌肠,说明塞肛及灌肠方法有利于药物作用的持续,延长和稳定降热效果。

临床治疗时选择何种给药途径,还需要认真考虑患儿病情及家属心理、治疗条件等因素,相比之下,口服方法简单易行,无痛苦,患儿配合度相对较高,患儿家属的接受度高,对于3岁以上患儿,不会造成任何心理恐惧,但对于年龄偏小的患儿,常见困难为患儿不配合,药物摄入量不准确,可能影响退热效果;对于急性胃肠炎发热的患儿,可能出现影响胃肠道粘膜等并发症,临床选择时需考虑之.塞肛方法简单,因伴有一定疼痛,对于年龄较小的患儿优于年龄偏大者,但不适用于伴有腹泻的发热患儿.布洛芬悬液灌肠实施起来难度较大,患儿配合度低,主要适用于伴有重度疾症,不能自主进食,且伴有明显腹泻者,适用范围有限。

综上所述,本次实验再次证实布洛芬通过不同途径给药,均能达到有效降温退热的治疗目的。但不同途径治疗的有效率均呈现出不同表现,临床运用时需结合患儿自身条件及其他综合因素考虑,选择适合的给药途径,从而发挥有效的降温作用。

[1]胡亚美,江载芳.诸福堂实用儿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156-1214.

[2]张建平.布洛芬混悬液治疗小儿发热的疗效和安全性[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2,11(4):306.

[3]刘霄.布洛芬、赖氨匹林和对乙酰氨基酚治疗小儿发热的疗效比较[J].中国当代医药,2009,16(4):33-35.

[4]Sullivan JE,Farrar HC.Fever and antipyretic use in children[J].Pediatrics,2011,127(3):580-587.

[5]Hadas D,Youngster I,Cohen A,et al.Premarketing surveillance of ibuprofen suppositories in febrile children[J].Clinical Pediatrics,2011,50(3):196-199.

猜你喜欢
布洛芬悬液灌肠
穴位贴敷联合布洛芬混悬液治疗小儿外感发热
布地奈德混悬液雾化吸入治疗急性咽喉炎的临床疗效观察分析
儿童退热还能用布洛芬吗
儿童退热还能用布洛芬吗
薯蓣皂苷元纳米混悬液的制备
布洛芬抑制人肝癌细胞BEL-7402生长及机制的初步研究
中药保留灌肠治疗小儿腹泻病的疗效评估
灌肠方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效果
布洛芬缓释片人体生物等效性研究
不同温度退黄灌肠液治疗肝胆湿热型黄疸9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