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艳 李 瑞 于晓琳 陈富讯 刘一志,2 李群伟,2
(1.泰山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2.泰山医学院流行病学研究所,山东 泰安 271016)
大学生是一个处于身心发育的关键时期的特殊群体,随着社会竞争日益激烈,高等教育体制和人事制度也进行了改革,就业形势也日趋严峻,因此考研无疑已成为多数应届大学生的曲线圆梦之道。然而随着考研热的逐年升温,考研所导致的最主要的问题之一就是考研焦虑。考研焦虑已经成为影响大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身心健康的严重心理问题,严重者可导致身心疾病的发生。为了解现代大学生在备考期间的焦虑流行现状及影响因素,探讨出应对策略与措施,本课题组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1调查对象 采取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泰安市大学生群体中抽取700名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回收有效问卷663份,有效回收率94.7%。
1.2调查方法及质量控制 先随机抽取50人进行预调查以确保调查问卷的严密性,按既定的方案,在专业人员用统一规范的指导语下,学生独立进行自评,统一回收并在录入数据时有核对人员,确保数据准确。
1.3调查内容 问卷由基本信息,单选题,开放式问题三部分组成,其中单选题源于《焦虑自评量表(SAS)》。(1)基本信息:包含被调查者的性别、年龄、家庭状况等。(2)焦虑自评量表(SAS):标准分小于50分为无焦虑,50~59分为轻微至轻度焦虑,60~69分为中度焦虑,69分以上为重度焦虑。
1.4统计分析 采用Epidata 3.1输入数据,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频数描述,两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或秩和检验;影响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基本情况分析 本项目调查有效人数663名大学生的有效问卷,其中考研生383份(占总数57.8%),非考研生280份(占总数42.2%))。考研生中男生145名(占考研总数的37.9%),女生238名(占考研总数62.1%);非考研学生中男生121人(占非考研总数的43.2%),女生159人(占非考研总数的56.8%)。
2.2是否考研对心理焦虑的影响 所调查的大学生存在心理焦虑现象的共160人,占总人数的24.13%。考研大学生的检出率为29.7%,与非考研大学生焦虑检出率16.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ilcoxon秩和检验正态近似法得Z=3.813,P<0.01),考研大学生的焦虑检出率略高。可见考研大学生的焦虑现状不容忽视,近1/3的考生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问题。详见表1。
表1 大学生心理焦虑检出情况[n(%)]
*:采用Wicoxon秩和检验的正态近似法,计算Z值。
2.3考研大学生心理焦虑的影响因素分析
2.3.1单因素分析 以是否焦虑为分组变量,对焦虑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见表2。
表2 考研大学生心理焦虑影响因素分析[n(%)]
由表2可以看出:几组变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可以认为不同性别,不同专业,是否为独生子女,家庭收入不同,复习是否充分,性格是否内向的自评量表得分不同。性别比较,提示男生比女生焦虑现状严重(χ2=17.129,P<0.01);医学类专业的备考大学生比非医学生的焦虑程度较高(χ2=4.585,P<0.05);在383名考研学生中,独生子女与低收入家庭的学生、复习不充分和性格内向的备考学生焦虑状况也相对较高(均有P<0.01)。
2.3.2多因素分析 单因素分析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纳入logistic回归分析。将各因素赋值,见表3。
表3 焦虑量表的影响因素赋值表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家庭收入情况、复习是否充分、是否为独生子女、性格是否内向等四个因素是考研大学生心理焦虑的主要影响因素。家庭收入越低、是独生子女、复习越是不充分、性格内向是考研大学生产生焦虑的危险因素,其OR的估计值分别是0.332、0.593、1.288、1.165,见表4。
表4 大学生考研心理焦虑的影响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当前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很多大学生在准备考研期间都是处在身心高度紧张的状态中,考研的复习周期长,投入大,竞争激烈,加重了学生的心理负担;来自生活家庭、心理、情感等诸多因素的影响[1],使学生产生明显的焦虑症状;本科生就业压力凸显;考研关系到学生的未来,被许多大学生当成圆梦的唯一出路,如果得不到预期的结果,会在心理上造成很大的落差,所以当大学生在面临这些问题时就会产生种种矛盾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继而随着时间的延长就会表现出持续性紧张、担心、恐惧或发作性惊恐为特征的情绪障碍,产生焦虑或者抑郁[2]。
本次调查结果综合分析显示,家庭收入情况、复习是否充分、是否为独生子女、性格是否内向等四个因素是考研大学生心理焦虑的主要影响因素(均有P<0.05)。
家庭收入不同也对焦虑产生不同的影响,家庭收入高的学生家长的社会地位和人脉要比收入低的好的多,可以在考研和就业时为孩子提供很多帮助,给孩子足够的社会支持。而低收入家庭的孩子完全要靠自己来实现这一切,与高收入的学生相比压力增大,进而产生焦虑[3]。
独生子女的备考大学生更易出现焦虑问题,可能由于独生子女在家中受到的更多的关怀和期望,也就导致了独生子女的独立性较差以及认识不到现实社会的复杂性,由于被父母看成是家里唯一的希望,学生会把所有的责任全部无形的加在自己身上,所以在面对现实的问题时总感到肩上的担子太重,力不从心,因此产生种种焦虑。
当备考大学生感到自己学习效率低,复习不充分时,就会担心自己考不上,心里没底,又害怕面对失败,所以容易焦虑;内向性格的学生有较强的自我反省、自我批判的倾向,做事细心周密,十分谨慎,做事优柔寡断,又由于其自我反省心较强,使之容易发觉自己的缺点和弱点,常常处于缺乏自信的状态,而且不善于发泄心里的不良情绪,把所有的事都藏在心里,当压力超过心里所能承受的水平时就会产生焦虑症状。
焦虑的出现势必对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产生很多不良影响,而备考研究生这段时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时间。来自家庭、环境和个人的压力交集在一起,更易引起考生的心理焦虑。结合本次调查结果我们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消除不利因素,保障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第一、大学生自身应学会自我调节,确立自信心,正确地认识自己,评价自己,发现自己的长处,肯定自己的能力。本次调查结果显示,焦虑产生的最重要影响因素是个人因素,这就提示我们通过自我调节、自我减压等方式缓解焦虑情绪是最有效的措施。如听音乐、看小说、睡觉、大喊及郊游。还可以适当地去找同学轻松轻松,因为有着共同奋斗目标和经历的同龄人在一起可以互相鼓励,找到慰藉。也可以读一些立志方面的书籍,或是看一些鼓舞人心的电影。这些都可以给我们一些现实的启示,使我们重新拾起奋斗的信心和勇气。当自我不能有效调节时,应及时到心理咨询中心咨询。由心理老师针对个别学生进行单独的心理辅导,认知-情绪-行为干预方法综合运用是降低学生焦虑的有效方法[5-8]。
第二、多与家长沟通,如聊天,散步,或是开家庭座谈会,这些方法都很好。多跟他们说说自己的想法,当然也要虚心听取他们的好的意见。当出现不愉快时可以跟他们讲述一些发生在身边的愉快故事,或者有意识地做些家务等。这样,整个家庭气氛就会变得轻松活跃,人的心情也会好很多。
第三、当感觉复习不充分,学习效率低时,应该马上调整自己的学习计划和学习方法。我们可以多去听听名师的讲座,或是多跟师哥师姐们咨询,根据他们已经获得成功的经验,再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重新制定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案和方法,这样一定会事半功倍的。
第四、学校应该注重对考研学生的教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对缓解大学生焦虑情绪有一定的作用[9-11]。另外在考试前的准备阶段,对大学生如何应对应激源的心理训练十分必要[12],人生的道路不只考研这一条,直面现实,理性面对考研和就业现状,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职业价值观[13],正确评估和把握自己,一定会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可以避免因好高骛远导致的期望落空而引发的焦虑。
第五、社会因素对大学生的焦虑的影响不可小觑,政府应该出台就业保障政策,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缓解就业竞争压力,保障学生身心健康。
[1] 罗艳艳,杨磊,申鲁军.大学生考研前焦虑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2,31(12):1510-1511.
[2] 李虹,王善慧.大学生的焦虑状况调查[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3,11(2):148-149.
[3] 龚开国,董博,崔诣晨.贫困大学生焦虑状况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11(19):1378-1379.
[4] 洪明,王文礼.家庭教育失误导致中学生考试焦虑的分析与对策[J]. 心理科学,2002,25(6):753-754.
[5] 杨眉.大学生考试焦虑的认知-情绪-行为管理小组治疗[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3,10(3):193-195.
[6] 郑希付.中学生不同焦虑水平与认知策略研究[J].心理科学,2001,24(6):660-663.
[7] 王晓霞.高三学生考试焦虑影响因素调查及其干预研究[D].山西大学,2006.
[8] 刘菊萍,龚继红.大学生考试焦虑状况调查分析[J].考试周刊,2007,(19):85-87.
[9] 邹芙蓉,王旸.心理健康教育对缓解大学生焦虑抑郁情绪的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7,15(5):557-558.
[10] 谢爱武.综合自信训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1,9(3):197-199.
[11] 苏雯,张智.团体咨询改善大、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实验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2,10(4):292-293.
[12] Aysan F,Thompson D,Hamarat E. Test anxiety,coping strategies,and perceived health in a group of high school students: A Turkish sample[J].Genet Psychol,2001,162(4):402-403.
[13] 陈永艳,张进辅,李建.大学生职业价值观与自我同一性相关性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08,29(3):228-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