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勇 张延龙 张艳辉
(海军陆战学院 广州 510430)
在战争形态由机械化转向信息化的过程中,各种指挥信息系统和数据链应用于战场,各作战要素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指挥工具的自动化和智能化,通信的网络化和可视化等,使指挥信息的实时传递和动态共享成为现实,指挥职权的分配更加自由灵活,权力的运行更加顺畅高效,指挥员对指挥方式的选择与运用也更得心应手,但基于海战样式、战场环境、侦察保障和通信条件等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指挥方式的运用。因此,有必要在介绍信息化战争形态、信息化海战指挥特点的基础上,对信息化海战指挥方式作初步探索。
卡尔·冯·克劳塞维茨说:“要想通晓战争,必须审视一下每个特定时代的主要特征。”传统作战平台为中介的战争。战争的基本模式是平台中心战,武器作战平台包括飞机、舰艇和各种火炮[1]。其基本特征是人类不再直接依托人的肉体作战。主要能量形式是化学能、电能、原子能等;主要作战工具是火力、机动力和防护力相结合的武器系统;主要作战空间为陆地、海洋、空中。战争主体之间的关系是非直接关系。具体表现为:1)交战双方没有肉体的直接接触,双方间接作战,甚至超视距作战;2)人与武器之间实现人—机一体化,人进入武器内部,操纵武器系统的暴力部分,手足本身已不再是直接的暴力工具;3)武器与武器之间开始通过电磁信号等单线联系,但仍需要以人为中介;4)战争双方主要通过夺取制空权、制海权、制陆权,消灭对方的有生力量,达到作战目的。这种以平台为中心的战争是工业时代的产物,它随着工业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而形成。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计算机和通信网络技术的推动,利用强大的计算机网络,将分布在广阔区域内的各种探测装置、指挥中心和各种武器合成为一个统一高效的大系统,实现战场态势和武器的共享,使战争从平台中心战转变为网络中心线、由大规模杀伤和摧毁转变为软杀伤和远程精确打击,各种信息平台成为主导作战平台[2]。战场上一切战斗力要素都在信息平台的掌控之下,这种作战形态被视为信息时代战争的基本形态—网络中心战。这种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生成模式主要以信息系统支撑与作战体系融合相结合为主导,把作战力量、作战单元、作战要素融合集成为作战体系,其本质上是一场基于体系的作战效能革命,是各种指挥信息系统及数据链应用于战场的结果。在这种模式下,可以融合来自国家侦察卫星、侦察飞机、预警机或其它飞机、水面舰艇、潜艇、地面侦察部队获得的各种目标信息,并实时地提供给各级作战人员和各武器平台。作战人员可以利用各种信息平台迅速、全面、可靠地洞察整个战场的局势、互相协同,指挥本平台和其它平台的武器,以更快的速度、更高的杀伤概率实施连续打击[3]。
信息化海战中,作战指挥诸要素都发生了变化,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
信息时代显著特征就是信息网络的出现,传统的机械式的支援保障受限,信息网络系统的作用更加突出,加快了指挥职权分配方式的转变[4]。通过信息网络系统,各作战单元可自由交换信息,信息的流动性时效性增强,更加便于位于网络组织中的各级指挥员了解战场态势,进而可以共同承担指挥责任,共同分享指挥权力。在未来作战中,一个人指挥的军事行动将不可能出现,指挥职权将向动态分布式方向发展。这种分配方式使得权力分散化,职责和权力相互匹配,相应级别的指挥员承担相应的责任和权力,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指挥员的积极性,有利于提高指挥效能和增强部队的灵活性。
信息化作战指挥主体不是固定不变的。未来信息化海战中,参战军兵种多,力量构成多元,战场空间广阔,充分贯彻以行动为中心的思想,谁有利谁指挥、谁方便谁执行,处于网络组织中的任何节点都有可能成为其它作战单元的指挥主体[5],而且这些指挥主体将广泛分散存在于网络组织中,如果某一指挥主体遭敌摧毁,其它网络节点可随时接替指挥,而不至于指挥中断。这种灵活分散的指挥主体将极大地提高指挥的稳定性、适应性以及部队的应变性。
进入信息时代,信息网络技术大大改变了指挥信息流动与存在方式。海上作战指挥信息的传递对信息网络依赖程度更高[6]。网络化的信息系统将各作战单元联成一体,各作战单元的信息获取与传递部门也融为一体,指挥信息是交互共享。对各级指挥员来说,指挥信息的拥有度是相同的,位于网络系统中的指挥员能够随时获取充足而又准确的指挥信息。这种指挥信息的流动和存在方式实现了信息的按需供给,各级指挥员能充分共享指挥信息,增强了指挥员实时指挥、相互协同的能力,大大提高了指挥效能。
未来信息化海战,指挥员通过纵横一体的指挥体系可以率先、全面、准确地获得战场情况,并可能对位于战斗层面上的作战单元直接下达指令,而位于战斗层面的作战单元也可以通过网络化的信息系统把战斗情报直接报告给上级指挥员,位于平行层面的作战单元也可按战场需要实施支援或协同。此外,指挥主体与指挥对象的互联互通,使指挥主体与指挥对象之间可以在异地实时双向沟通,共享战场信息和统一战场认知。在作战决策上,网状交互式指挥体系将各级指挥机构联成一体,各级指挥机构可以同时展开作业,实现了网络分布式决策,节省了指挥信息传递时间,赢得了主动,提高了指挥效率,也提高了指挥效益。
战争由机械化进入信息化时代,作战形态由传统的平台中心战转变为网络中心战,作战指挥呈现出了新的特点,建立在传统指挥手段上的层级指挥方式难以适应这种转变要求,暴露出诸多缺点,如指挥环节多、时效性差,指挥主体固定、转变困难,指挥技术手段单一、指挥信息传输慢,下级指挥员依赖性高、主动性和创造性弱。未来信息化海战中,信息化程度要求高,战场态势瞬息万变,必须建立一种符合未来作战指挥要求的指挥方式—动态分权网状式指挥。
动态分权网状式指挥,是指根据战场态势的变化在网状作战指挥系统中,作战指挥职权在指挥者与指挥对象之间进行动态分配,由处在网络中最佳节点的指挥机构实施指挥的一种方式。它是集权指挥与分权指挥在信息化作战中的综合运用,是指挥信息在指挥层级上的高效顺畅运行,做到按级指挥和越级指挥的高度融合。
新型指挥方式的定义反映了两个方面的内容,即作战指挥职权的运用和指挥机构的选择。指挥职权的运用解决了何时集权和分权的问题,指挥机构的选择解决了何时按级指挥和越级指挥的问题,二者紧密联系,结合指挥信息在网状指挥系统中的高效顺畅地运行。
4.1.1 指挥职权的运用
战场上,做到指挥职权按照实际情况灵活动态分配,一直是指挥员的追求。机械化战争时代,战争规模大,不同功能的军兵种划分细,指挥层次多,指挥权力被分散赋予处于不同层次不同职位的各级指挥员,他们根据自身的职位和战前制定的详细作战计划执行自己的权力[7]。随着分工的细化和部门的增多,各单位间的协同任务越来越繁重,时效性和应变能力越来越差,指挥权力已不能根据战场态势的发展变化做出迅速的调整,进行重新分配,指挥效率大大降低,这种层级指挥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战场态势快速变化的要求。进入信息时代之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逐渐解决了作战指挥最关键的通信问题,使各级指挥员之间,甚至指挥员与单兵之间能够实现顺畅的即时通信,实现了指挥权力的载体—指挥信息的实时共享,使指挥权力能够在各级指挥员之间快速流动,即作战指挥权能够在各级指挥员之间作动态分配,甚至单兵也可以被赋予一定的指挥权。
4.1.2 指挥机构的选择
机械化时代,由于受到通信技术制约,战争背景和战场条件的限制,战场上的指挥机构很难根据当时态势进行自由选择,或者无需选择。战争进入信息时代后,通信网络的发展尤其是军事网格的应用,覆盖了上至太空、下至海洋底部的广阔立体空间,能够实现网状、多路由、可控制、多方式、端到端的互联互通互操作。通过采取纵横交错的网状结构,包括大量的通信、计算机等信息基础设施,不同空间的大量传感器和作战平台,以及众多的作战人员和非作战人员,将整个战场范围甚至全球范围的所有作战资源囊括其中,并使各作战单元之间紧密相连,达成情报互通、信息共享、密切协同和快速反应的目的,指挥信息的运行效率大大提高,作战指挥完全能够打破层级的限制,在整个网络中通过各指挥节点实现按级指挥和越级指挥的高度融合。在这种网状指挥方式下,所有的指挥机构在网络体系内都是一个个网络节点,彼此间互联互通,指挥级别由联合指挥机构根据具体作战任务而定,通常是一种平等协作的互助关系,在不同的作战样式、作战规模和作战时机下,发挥不同的作用和功能[3]。
指挥职权和指挥机构的选择,二者不是孤立存在的,是相互联系、紧密融合在一起,都是指挥信息在网状指挥系统中的一种流动,指挥机构的选择是前提,赋予职权是结果。具体在作战的应用中,联合指挥机构根据当时战场态势选择最佳的网络节点对海上作战进行指挥,按需对各网络节点分配指挥权利,做到二者统一、协调和有序,发挥出网状的指挥系统的最大效能,达到作战目标。
与传统层级式指挥方式相比,动态分权网状式指挥显示出诸多优点:1)利于提高指挥时效性。指挥方式将以往逐级顺序作业发展为异地同步并行作业。在作战的全时段,各作战单元可同时受领任务、同时展开作战行动,实现诸作战要素的同步行动,大幅度提升了指挥的时效性;2)利于指挥机构生存。指挥所功能具有可转移和可替代性,因为担负指挥任务的实际上是联合指挥机构,只要网络上有一个指挥节点存在,就能根据联合指挥机构战前或临时的授权履行指挥职责,当一个指挥所被摧毁丧失功能时,其作战指挥权会被迅速收回并赋予其它合适的指挥节点[8];3)利于发挥整体战斗力。直接把所有参战力量看作一个整体,通过各个指挥节点适时协调各作战单元,动态分配指挥权利,有效聚合各作战力量,充分调动所有作战平台,共同指向作战目标,充分发挥整体作战威力。
未来信息化海战场环境复杂,特别是遂行远海作战,指挥通信距离远、自然地理条件陌生、支援保障困难,影响动态分权网状式指挥方式因素多,如何根据实际作战情况,正确运用这种指挥方式,通常情况下,需遵循下述几个方面要求。
1)对整体作战意图的准确理解。在作战过程中,总的作战意图和目的总是指挥权分配,指挥机构选择的依据,处在各网络节点的指挥机构只有准确一致的理解并领会整体意图才能高效的行使权力,为抓住作战时机,无需请示就能对战场情况做出反应,进而达成作战目的。
2)对战场态势的实时共享。对不断变化的战场态势的高度实时共享是指挥职权在网状指挥系统中动态分配实现的前提,完备可靠的远程信息网络环境为共享态势感知提供了技术支持[9]。
3)对指挥信息系统处理信息的自动化程度要求高。系统应能在“鱼龙混杂”的海量信息中迅速辨别出有用信息,并及时分发到使用者手中。
4)对信息的安全防护要求高。要采取各种措施保证信息完整性、可用性和保密性,一旦网络中某一个节点被渗透利用,可能导致整个指挥网络的瘫痪。
[1]王伟力,李伟健.信息化条件下作战指挥新趋势[J].国防科技,2008,29(3):31-37.
[2]叶征.信息化作战概论[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7.
[3]江震,冒长礼.信息化条件下海上作战指挥流程变革初探[J].海军学术研究,2010(6):15-17.
[4]魏刚.海军网络中心战[M].北京:海军装备部电子部.
[5]崔仁舰.简析指挥关系转换[J].指挥学报,2006,9(3):34-35.
[6]陈克伟,赵滨江.论网络中心战[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4.
[7]李伟健,王伟力,尚金红.信息化条件下作战指挥方式[J].国防科技,2008,25(5):54-58.
[8]徐伯夏,丁国辉,张欣宇.信息时代的作战指挥控制系统[J].电光与控制,2008,15(2):1-6.
[9]艾武华,祁磊.浅析信息化条件下作战指挥基本规律[J].国防科技,2008,29(6):47-51.
[10]孙儒凌.作战指挥基础概论[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11.
[11]张建伟,李启元.基于势场函数战场态势可视化分析方法研究[J].计算机与数字工程,2009(8).
[12]邹伟,刘兵,孙倩.多源信息融合能力评估关键技术综述[J].计算机与数字工程,2010(3).
[13]卢利华.外军作战指挥[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