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器官移植,面临着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两大难题。正因为器官资源紧缺,才更需要公正的分配。卫生部新闻发言人表示,《中国人体器官获取与分配管理办法(试行)》已讨论通过。管理办法规定:今后有关医院如获得器官,均须通过“中国人体器官分配与共享系统”统一分配。这是一套什么样的系统?背负生命的期待,它如何能够确保公平公正?又将如何确定在众多需要器官移植的患者中,准确找到“最需要”的那个人?《京华时报》记者就此专访了这一系统的设计者、香港大学外科学系研究主任王海波。
卫生新政:器官分配系统拟强制推行
据王海波介绍,受国家卫生部委托,香港大学中国肝移植注册研究中心于2009年9月开始人体器官分配与共享政策研究项目,2010年完成《中国人体器官分配与共享基本原则和肝脏、肾脏分配与共享核心政策》的起草,并于当年12月正式下发执行。
外界广泛关注的器官统一分配,具体由“中国人体器官分配与共享系统”来实现。分配系统基于核心政策而研发,2011年4月6日上线试运行。在试运行期间,这套分配系统只是“要求使用”,待管理办法正式发布后,分配系统的使用将带有强制性。
这套分配系统包括两个子系统,分别是“器官移植等待者预约名单系统”和“器官捐献者登记及器官匹配系统”。移植中心需将移植等待者的病例录入前一个系统,目前它包括了肝、肾移植的等待者预约名单系统;而器官获取组织则将捐献者信息录入后一系统,最终通过后一系统触发器官匹配,自动在两个子系统之间进行交互匹配。
自开始试点以来,这套系统已经完成340个器官的分配。
政策监管:违规分配将取消资质吊销证书
王海波介绍,这套分配系统是一个自动化计算机系统,严格遵循国家分配政策。根据统计,经分配系统进行分配,从录入供者信息后触发分配,到器官真正被分配到等待者身上,平均用时26分钟。整个过程完全排除了人为干扰。
王海波说,两个子系统彼此隔离,有关人员在按键分配之前,因为全国病源状态在不断变化,根据医学需要的原则,他并不知道这个器官会去到谁身上。
与此同时,每一次分配痕迹都将被永久保留在系统数据库中。
此外,从监管的角度讲,整个分配过程受人体器官捐献工作委员会监督。每个省的卫生行政部门和国家卫生部都有这个系统的监督账户,他们可以随时登录系统,实时查看器官的分配和接受情况。
据业内人士透露,管理办法将对在器官分配过程中出现的违规行为,视情节轻重及危害程度,由中国人体器官捐献工作委员会、卫生部人体器官移植技术临床应用委员会和卫生行政部门分别处以取消器官分享权、取消移植资质、吊销医师执业证书等处罚。构成犯罪的,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分配原则:如有适合病人医院享有优先权
此前有报道称,卫生部“新规”的出台将意味着获取器官的医院优先使用器官的权利将不复存在。但王海波表示,这种说法并不准确。据他介绍,此前我国的器官捐献处于医院内部自行分配的状态。和以往相比,管理办法并没有完全取消器官获取组织辖区内医院的优先权。因为管理办法将实行区域优先的原则,捐献的器官首先分配给器官获取组织所属移植医院的器官移植等待者,其次是省级行政区域内的其他移植医院的器官移植等待者,最后才在全国范围内所有移植医院的器官移植等待者中进行分配。
但管理办法也将鼓励有条件的省级行政区域可取消器官获取组织所属移植医院的优先权,实行省级行政区域内的统一器官共享。
“留在医院用,前提是你有合适的病人,如果没有就一定要共享出去,不能把器官浪费了。”王海波说,保留优先权实际也是出于移植效果的考虑,器官分配给所在医院的病人,可以避免因为运送器官而产生的缺血性损伤,从而提升移植效果。
据介绍,目前有些城市打破医院优先,实现了区域共享,但这需要具备运输、协调等各方面综合条件。
即使在同一家医院,到底谁才是最需要器官的人也是一个问题。王海波对此表示,器官分配政策是一个综合的评分体系,不同的器官移植供受者匹配需要考虑的因素不同,分配政策也不同。
(摘自《京华时报》 作者:张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