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军民
(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北京 100875)
研究前沿代表了一个研究领域的思想状况,了解研究前沿是追赶科学快速发展的科学家和科技管理者的关注重点。研究热点可以捕捉到一个领域的主题变化。以往对研究前沿和热点的研究大多是在文献资料搜集基础上的归纳和总结,其结论受研究者的主观影响较大,借助文献计量方法进行量化分析可以更为客观反映本研究领域的变化情况及基本态势。本文借助美国德雷塞尔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陈超美博士开发的Citespace可视化软件,通过关键词共现网络分析方法,探寻近十五年来国内教师离职研究的前沿演变和热点领域。
Citespace是一款应用于科学文献中识别并显示科学发展新趋势和新动态的软件,可用于寻找某一学科领域的研究进展和当前的研究前沿及其对应的知识基础。本软件由美国德雷塞尔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陈超美博士开发,目前已升级到Citespace 3.4.R3版本,本文研究使用此版本。
研究前沿对理解学科发展趋势及变化情况有着非常关键的作用,陈超美博士对既有研究前沿和知识基础的研究技术和方法进行总结梳理,提出了一个动态的两者间的时变对偶假设,即一个研究领域的知识基础将会同其研究前沿一起随着时间的变化而演变。由此,陈超美博士将研究前沿定义为一组突现的动态概念和潜在的研究问题,强调新趋势和突变的特征;将知识基础定义为研究前沿在科学文献中的引文和共引轨迹,即由引用研究前沿术语的科学文献形成的演化网络。[1]Citespace把研究领域概念化成研究前沿和知识基础间的映射函数,这个映射函数概念下创建出三个概念:突变探测、中间中心性和异质网络,可用于识别研究前沿的本质,标注研究领域,及时识别新趋势和突变。
本部分研究资料来源于中国知网(CNKI)。中国知网是目前国内收录来源文献最全,学科范围最广,更新时间最快的中文全文数据库[2]。因此,选用中国知网作为本研究的文献来源数据库,能够较好地涵盖国内相关研究资料。1998年,陈卫旗发表了一篇名为《中学教师工作满意感的结构及其与离职倾向、工作积极性的关系》的学术论文,被学术界公认为国内最早进行离职问题研究的文献,因此,本研究将文献搜索的时间设定在1998-2013年。
在中国知网(CNKI)界面高级检索中进行全文检索,分别输入“教师离职”、“教师辞职”、“老师离职”,发表时间设定为1998年1月1日至2013年1月1日,分别得到1567条、465条、54条结果。将文献用refworks格式导出,利用大连理工大学WISE实验室刘盛博编辑的软件进行格式转换并进行去重处理,得到适合Citespace分析的原始文献共计2021篇,将文献导入Citespace3.4.R3,时间跨度为15年,即1998-2013年,单个时间分区长度设为1年。节点类型选择为关键词(keyword),来源选为文献标题(Title)、摘要(Abstract)、作者关键词(Author keywords)和增补关键词(Keywords plus),术语选择为突显术语(Burst terms)。Citespace提供了前、中、后三个时间分区分别设定阈值,每个时间分区中的三个值分别为c,cc,ccv。c为最低被引次数,只有满足这个条件的文献才能参加下面的运算,cc为共被引次数,ccv为共引系数,将阈值分别设置为(2,2,20)、(4,3,20)、(4,3,20)。生成的知识图谱见图1。
图1 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
图1中各圆圈的大小代表关键词出现频次的多少,圆圈越大表示被引的频次越高,受研究者关注的程度越大,也即是研究的热点领域。图中用深色外圈标示的圆代表可视化网络中的重要节点,他是连接不同聚类之间的桥梁,往往预示着本研究前沿演变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转折点。图中深色圆圈表示在一定时间段内突现的专业术语,它代表着研究前沿。
在Citespace中,我们可以分别用被引频次、中间中心性、突现值来体现研究的热点、转折点、研究前沿,相对应的数据见下表:
表1 1998-2013年cnki数据库中国内教师离职研究文献高频关键词(前16位)
表2 1998-2013年cnki数据库中国内教师离职研究文献中心性在0.1以上的关键词
序号 中心性 关键词 年份3 0.22 教师 2001 4 0.22 职业倦怠2005 5 0.21 教师队伍 1999 6 0.19 对策 2003 7 0.17 工作满意度 2005 8 0.17 青年教师 2001 9 0.15 中学教师 2002 10 0.15 体育教师 2006 11 0.14 离职意向 2007 12 0.14 中学 1999 13 0.13 离职倾向 2005 14 0.12 高校 2005 15 0.12 策略 2011 16 0.11 教师专业发展 2006 17 0.1 激励机制 2008 18 0.1 教育 1999 19 0.1 教育事业2000
图2 国内近十五年来教师离职研究前沿演变
点的中心性可以用来量化点在网络中地位的重要性,Citespace中利用中心性测量方法来发现研究领域的重要转折点。通过梳理分析该知识领域的关键节点文献的演进,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代表该知识领域核心理论的演进路线[3]。研究前沿是基于从题目、摘要、系索词和文献记录的标识符中提取出的突现专业术语而确定的,因此,突现词可以较好地反应该领域的研究前沿。我们对高中心性及高突现值的文章进行认真研读,结合图2的相关数据,能够发现教师离职研究的前沿主题演变。根据Citespace生成的关键词共现网络图谱及所研读的资料,我们可以发现近十五年,国内教师离职研究的前沿主题经历了涌现、休眠和转折的过程。
1998-2006年是教师离职研究前沿主题不断涌现的时期。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一时素质教育成为学界关注的前沿主题。从Citespace可视化图谱中,可以看到素质教育直接与教师素质相连接,教师素质成为推行素质教育的一个前沿术语。在推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贫困地区、农村教育问题被提出。教师队伍建设越来越受到关注,其中教师队伍的稳定性问题引起了学者的极大研究兴趣。从Citespace的共被引连线来看,与教师队伍直接相联系的前沿主题有: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教师聘任制。
2007-2010年教师离职研究经历了一个短暂的休眠期。根据Citespace提供的“citation history(引文历史)”功能,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素质教育是一个趋弱型的研究前沿(见图2)。潘黎等人搜集了2001-2011年素质教育在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的立项情况,发现立项数量在不断减少,证实了素质教育的趋弱形式[4]。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提出,一个稳定的范式如果不能提供解决问题的适当方式,它就会变弱,从而出现范式转移。素质教育是针对应试教育而提出的,反应出学者及普通民众反对应试教育的情感诉求。但是无论是在素质教育的理论研究还是实践层面,都颇显尴尬和无奈。在素质教育的内涵上,至今未能达成共识,内涵模糊,边界不清,被泛化成“好的教育就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就是好的教育”。这种内涵与外延上的模糊性,也注定了研究的无针对性。在素质教育理论成果上,至今未有一套科学合理的素质教育理论体系和科学评价标准。在实践层面上,素质教育理论构想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少,素质教育沦为空谈,难以贯彻落实。这些理论及实践的困惑,也导致了素质教育研究范式的趋弱。随着素质教育研究前沿的趋弱,与素质教育相关的研究前沿也表现出趋弱态势。在新旧范式的转变过程中,出现了短暂的休眠期。
当前教师离职研究正在经历一个以“职业认同”、“组织认同”为代表的转折期,这种转折很有可能预示着一种新的研究范式即将出现。提取“职业认同”与“组织认同”的背景文献进行研读,我们可以发现其与“涌现期”相关研究的重大区别:
1.从离开岗位到离开职业
2007年之前教师离职的定义更多倾向于离开工作岗位,而从职业认同的角度探讨教师离职问题,将教师离职与教师专业发展、职业生涯相联系,不仅仅局限于研究离开工作岗位的现象,也研究教师群体对教师行业的认可与接受,并探讨教师离开教师行业的现象。
2.从态度研究转移到价值研究
在“涌现期”,教师离职研究集中在工作满意度、组织承诺等态度研究上;而在本阶段,教师离职研究从态度研究转移到价值研究。态度是个体对于某物、某人或某事的评价性陈述,它反映个体对某事物的感受。价值观是个体对客观事物的重要性和社会价值的一种判断和观点,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是非、善恶和重要性的看法和评价,它代表个体一系列的基本信念[5]。态度发挥作用的方式比价值观更直接、更具体,但是波动性大、容易因环境改变而发生变化。价值观对个体行为的影响,往往是自觉的,并且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受环境影响相对较小。因此从价值观的层面研究教师离职,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3.从定性宏观到定量微观
从Citespace所显示的研究前沿关键词我们可以发现,“涌现期”文献大多以定性研究方法探讨“素质教育”、“教师队伍”、“教师素质”、“教育事业”等宏观问题,而本阶段多采用定量研究方法从微观角度探讨“职业认同”、“组织认同”与离职倾向间的关系。
根据图1中节点的大小,结合表1被引频次的数据,我们可以确定教师离职研究的热点领域。近十五年国内主要参考美国教师离职研究的相关成果,从研究对象上看,教师离职研究涵盖了各学段教师,其中对高校教师的研究相对较多;从研究内容上看,主要涉及到工作满意度、组织承诺、离职倾向、职业倦怠、心理契约、职业认同,教师离职对策研究也是近十五年来的研究热点。
从Citespace图谱中,我们可以发现,工作满意度、组织承诺、离职倾向三者联系十分紧密。因此,将三者共同作为一个研究热点加以探讨很有必要。工作满意度是指个体对其工作的总体态度和看法;组织承诺是指组织中的成员与其组织之间的一种心理契约,是连接成员与组织之间的纽带,即成员对组织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在以往员工离职研究中,工作满意度、组织承诺对离职倾向都有较好的预测作用,在教师离职研究中也得到了国内众多学者的证实。
工作满意度与教师离职倾向呈负相关,这一点国内学者已经基本达成共识。陈卫旗(1998)最早对中学教师工作满意感的结构及其与离职倾向的关系做了实证性研究,得出中学教师工作满意感的十个构成要素:领导与管理、学生品质、工作成就、教育体制和社会环境、社会地位、收入与福利、同事关系、社会认可、工作压力、工作环境与条件,并认为教师的工作满意感与离职倾向有密切的关联[6]。杨秀伟(2006)以高校教师为研究对象,探讨高校教师的工作满意度的主要组成因素,以及它在人口统计变量的差异性和与离职倾向的相关关系,最后得出工作满意度对离职倾向显著的负向影响[7]。奉美凤(2007)也同样证实了这一结论,认为教师工作满意度与离职倾向呈负相关[8]。
组织承诺与教师离职倾向呈负相关,也得到了许多研究的证实。张丽敏(2006)以广州四所“211工程”大学中的251名青年教师作为研究对象,主要探讨了高校青年教师组织承诺状况、影响因素及离职状况与组织承诺的关系,得出以下结论:离职状况与组织承诺之间呈负相关关系;男性青年教师组织承诺和离职状况显著区别于女性青年教师;高校青年教师组织承诺与学历、职称呈负相关,但差异不显著[9]。据刘红梅等人(2010)研究发现,中学教师组织承诺与离职倾向呈负相关,其中情感承诺对中学教师离职倾向有较大影响[10]。徐富明、周治金(2007)通过对737名中小学教师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职业承诺、组织承诺和离职倾向的问卷调查发现职业承诺、组织承诺与离职倾向存在显著的负相关[11]。
组织承诺与工作满意度有密切关系,但是具体的关系情况学界并未达成共识。徐富明、朱从书(2005)对中小学教师的组织承诺与工作满意度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发现教师对组织的情感承诺和规范承诺越高,他们的工作满意度也越高[12]。高峰强等人(2011)研究发现组织承诺与工作满意度存在显著正相关,组织承诺能够显著正向预测工作满意度;工作倦怠在组织承诺与工作满意度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李凌(2007)对工作满意度与组织承诺的关系则和高峰强等人的研究有分歧,他发现工作满意度对组织承诺起预测作用[13]。宋爱红等人(2005)研究发现教师自我发展满意度对情感承诺、规范承诺、理想承诺产生影响;组织文化满意度只对情感承诺产生影响;工作量满意度影响规范承诺、理想承诺与投入承诺;而经济满意度则是影响规范承诺与投入承诺的主要因素[14]。之所以组织承诺与工作满意度的关系未达成一致,很大程度是由于工作满意度内涵上的不统一造成。例如,徐富明用整体工作满意度来进行教师满意度测量;李凌将工作满意度界定为四个维度:工作本身、学校管理、收入与福利、人际关系;而宋爱红则将工作满意度界定为五个子维度:自我发展满意度、组织文化满意度、经济满意度、工作量满意度、同事满意度。
组织承诺、工作满意度常作为中介变量来影响教师离职倾向。邝颂东等人(2009)采用工作—家庭冲突问卷、离职意向与组织承诺问卷调查了7所学校的612名教师,发现组织承诺在工作—家庭冲突与离职意向之间起中介作用。具体来说,组织承诺部分中介工作干扰家庭与离职意向的关系;完全中介家庭干扰工作与离职意向的关系[15]。严玉梅(2008)考察了湖南长沙地区高校教师职业认同、工作满意度的现状,并对教师职业认同、工作满意度与离职意向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得出工作满意度是职业认同影响离职意向的中介变量的结论[16]。
自弗鲁顿伯格(Freudenberger)首次提出“职业倦怠”的术语以来,该领域日益受到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国内随着相关研究的深入开展,教师职业倦怠成为教育研究的热点领域。Citespace中与教师职业倦怠直接相关联的主题词有:中学教师、工作压力、对策、离职倾向、影响因素、体育教师、调查研究,这些主题也直接反映了近十五年教师职业倦怠的主要研究内容。从Citespace中也可发现职业倦怠与离职倾向之间的连线时间显示为2007年,表明2007年职业倦怠已经与离职倾向研究开始合并研究,并且具有一定影响力。笔者找到了相关文献进行研读,找到了本领域研究的重要作者,并对其研究成果进行概述。
王波、浦晓黎(2005)在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上,发表了一篇名为《我国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社会支持与离职意愿的关系研究》的学术论文。在文中他们对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社会支持与离职意愿三者间的关系做了相应探讨,最后得出结论: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与离职意愿呈显著正相关;小学教师职业倦怠对离职意愿有显著回归效应。
张建波(2007)以山东省三个地区(济南、日照、滨州)的高中教师为研究对象,对其职业压力、职业倦怠和离职倾向进行系统研究。发现情感衰竭和成就感降低对离职倾向有显著的预测作用,职业倦怠是职业压力和离职倾向的中介变量,对两者之间的关系有调节作用[17]。
赵崇莲,郑涌(2009)将职业倦怠概括为情绪衰竭、去人性化、低个人成就感三个因子,将离职倾向分为离开职业倾向和离开组织倾向。研究发现,职业倦怠的三个因子均对离职倾向有显著回归效应,情绪衰竭和去人性化两个因子对离开组织倾向也具有显著回归效应[18]。
Argyris(1960)最早提出心理工作契约的概念,他认为在正式雇佣契约之外,组织与员工之间还存在隐含的、未公开说明的相互期望,这种相互期望的总和就是心理工作契约。从Citespace显示的图谱中可以发现,国内心理契约研究主要涉及以下相关主题:高校、高校教师、高等学校、工作绩效、工作倦怠、工作满意度、管理、教师管理。通过Citespace提供的“citation history(引文历史)”功能,提取出有关心理契约的文献资料共49条进行研读,我们可以发现,国内心理契约研究主要以高等学校教师为研究对象,探讨心理契约与工作绩效、工作倦怠、工作满意度之间的关系,也涉及到心理契约角度的教师管理研究。
在心理契约与教师离职的关系研究上,巩丽荣(2011)认为心理契约违背会让教师产生失望、挫折和忧伤之感,也会降低离职意愿和对组织的责任感,造成教师离职[19]。赵彭(2009)研究发现,学校责任越高,责任履行越好,教师的离职倾向就会越低。在心理契约不同类型上,离职倾向的水平由高到低依次是Ⅲ型(高学校责任低教师责任)、Ⅳ型(低学校责任高教师责任)、Ⅰ型(低学校责任低教师责任)和Ⅱ型(高学校责任高教师责任)[20]。和赵彭的研究有所不同,董学安(2007)研究认为,高学校责任/高教师责任与高学校责任/低教师责任的心理契约类型教师的离职意向水平最低[21]。
职业认同是指个体对于所从事的职业的目标、职业的社会价值及其他因素的看法,与社会对该职业的评价及期望的一致,即个人对他人或群体的有关职业方面的看法、认识完全赞同或认可。从之前的分析我们可知,职业认同已经成为当前国内教师离职研究的前沿主题。从知识图谱中我们可以发现,与职业认同相关的主题有:幼儿教师、教师专业化、中小学教师、免费师范生、农村、现状、离职意向。职业认同与教师离职意向较早联系起来并且产生影响力的年份是在2005年,随后相关研究急剧增加,促成了职业认同成为研究前沿。
魏淑华(2005)对中小学教师的职业认同情况进行了探讨,发现职业认同与教师离岗、离职倾向呈显著负相关[22]。
严玉梅(2008)在其硕士毕业论文中探讨了高校教师的职业认同、工作满意度与离职意向的关系,他认为高校教师职业认同与工作满意度呈显著正相关。高校教师职业认同与工作满意度对离职意向有显著的预测能力。工作满意度是职业认同影响离职意向的中介变量。
罗佳(2011)也证实了魏淑华的结论,通过探讨民办高校教师幸福感、职业认同、离职意向的关系,发现职业认同与民办高校教师离职意向呈负相关[23]。
高晓敏(2011)通过以幼儿教师为研究对象,探讨职业认同、社会支持与离职倾向的关系。发现幼儿教师职业认同、社会支持与离职倾向之间呈显著的负相关,职业认同和社会支持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幼儿教师职业认同可以预测离职倾向。幼儿教师职业认同感越高,其离职倾向越低。幼儿教师职业认同中的“职业意志”直接影响其离职倾向[24]。
[1]陈超美.citespaceII:科学文献中新趋势与新动态的识别与可视化[J].情报学报,2009,(6):404.
[2]王知津,姚广宽.三大中文数据库引文功能比较——CNKI、Vip和 CSSCI实证研究 [J].图书情报知识,2005,(3):65.
[3]蔡建东,马婧,袁媛.国外CSCL理论的演进与前沿热点问题[J].现代教育技术,2012,(5):10.
[4]潘黎,王素.近十年来教育研究的热点领域和前沿主题 [J].教育研究,2011,(2):51.
[5]阎海峰,郭毅.组织行为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31-34.
[6]陈卫旗.中学教师工作满意感的结构及其与离职倾向、工作积极性的关系 [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8,(1):38.
[7]杨秀伟.高校教师工作满意度及其与离职倾向关系研究 [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6.
[8]奉美凤.中小学教师的工作满意度与组织承诺对其离职倾向的影响研究 [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
[9]张丽敏.高校青年教师组织承诺研究 [D].广州:暨南大学,2006.
[10]刘红梅,汤永隆,刘玲爽.中学教师工作满意度及组织承诺与离职倾向的关系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65.
[11]徐富明,周治金.中小学教师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职业承诺和离职倾向 [J].高等教育研究,2007,(4):26.
[12]徐富明,朱从书.中小学教师的职业承诺及其与工作满意度的关系[J].教学与管理,2005,20.
[13]李凌.中学教师工作满意度、组织承诺与离职倾向的现状及其关系研究 [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7.
[14]宋爱红,蔡永红.教师组织承诺影响因素的研究[J]. 统计研究,2005,(5):40.
[15]邝颂东;高中华;李超平;工作—家庭冲突对教师离职意向的影响:组织承诺中介作用的实证研究 [J].心理研究,2009,(6):34.
[16]严玉梅。高校教师职业认同、工作满意度与离职意向的关系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9.
[17]张建波.高中教师职业压力_职业倦怠及离职倾向之间关系的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7.
[18]赵崇莲,郑 涌.高校专职心理教师职业倦怠与离职倾向的关系研究 [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20.
[19]巩丽荣.民办高校教师心理契约违背与其离职的分析[J].商品与质量,2011,(1):82.
[20]赵彭.湖南民办中学教师心理契约结构及其与离职倾向关系的研究 [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9,41.
[21]董学安.高校教师心理契约及其与工作态度的关系[D].广州:华南师范大学,2007,36.
[22]魏淑华.教师职业认同与教师专业发展 [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05,48.
[23]罗佳.民办高校教师幸福感及其与职业认同、离职意向的关系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11.
[24]高晓敏.幼儿教师职业认同、社会支持与离职倾向的关系 [J].教育导刊,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