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 皇 陵
明太祖朱元璋,不但能征善战打出了一个大明天下,在生儿子方面也不肯后人。他生了24个王──公主有多少,尚未收集 。按照男女各半的概率,他大约总共该生了48个左右的儿女。当然啦,这24个王除了驻守在京都的几个,其余的则遍封于中华大地各个角落,其子子孙孙世代袭位。后来王陵遍布我中华各地,自也并不稀罕。就以我所在的武汉来说,就有朱元璋的第六子朱桢,被封为昭王,在武昌龙泉山造墓以终。但在湖北,其中还有钟祥的兴献王朱右杭的王陵,竟破例升格为皇帝规范的“显陵”,却真是罕见之举,是叫人投以异样得无法理解的眼光的。
说来惭愧,我在湖北30多年,竟未乘那距武汉只有五个小时的汽车,到显陵去看看。我对皇家陵墓并不是没有兴趣的──在北京,就专程到明十三陵跑了一天;在南京,因为忙没有去看明太祖朱元璋的孝陵,多年后还以此为憾呢。但此次一到显陵,我就惊得目瞪口呆了。
先走上那一千三百公尺长的神道,看两边那古拙浑厚的12对石兽石人。这些石象石马,有的站立有的俯卧有的昂首欲行,一只只高大而且神态顺从;而那些石人文臣武将,或长袍掩体或宽带束腰,一个个身高体壮,恍如今日的体坛明将姚明的一现,那神色也是很随顺的。再经过石桥、碑亭、殿宇、大红桥、水龙池,到达高耸的明楼和朱红色高墙的环绕之中。我在慌乱中不由得连连浩叹:这浑蒙浩荡的气势非皇家气概而何?这和北京十三陵的规格实在是有过之无不及的呀。
据说专家将显陵的建筑与十三陵相比,总起来说它的特色有五条之多。我则更欣赏此陵优于十三陵的大环境。这算是它的第六条特色了吧?
它是在松林山麓,莫愁湖边。这儿是南方的荆楚之地,山青,水润,绿色植物享有充分的水源,奇花异草四时不绝。站在这里,我感到大自然的养分正在以微分子形式释放和回荡,天地间有一种疏朗之气,它给那占地六百亩古建筑以绿色的波动之美。
这儿看不见十三陵那种北国景象:那秋天的凋零、冬天的荒凉、春天的浑蒙,和一年四季无青山,无秀水,也无原始森林的平淡。
所以后来嘉靖与群臣争执他父亲的墓地之址时,他要把父王的尸骨迁来北京,在十三陵的原址为他的父亲建造显陵,他连施工人员都派好了。可当他带着首辅严嵩回到钟祥,严嵩对此景竟五体投地,发觉北京的陵址远没有钟祥的老陵风水好,这才作罢。不然,今日的十三陵已是“十四陵”了。
至于这墓穴中“恭睿献皇帝”和其妻蒋氏“皇太后”的枯骨,倒给了我不实之物的感觉。尽管在高高的明楼上大书有“恭睿献皇帝之陵”,那漂亮的字是宰相兼大书法家严嵩所书。我曾笑过这“皇陵”是假象的招摇,是欺人,是伪物,是盗名之标志!
我这种认识是对的么?想一想,又自嘲起来了。
我们来此何干?不是来仰慕古人的建筑艺术么?不是来体味中华文化的深邃内蕴么?与里面骨头为谁,又有多少关连?而且,皇爷的骨与这儿王爷的骨,不都是他大明朱家的一脉承传么?其DNA在化验室里不都呈现出一种与朱家相近的关联么?而且这个朱佑杭究竟生出了一个能封他为皇帝的儿子嘉靖帝来!我不禁为自己的拘泥哑然失笑。
而且,确有真正的朱家皇帝,竟没有进入他朱家的任何皇陵。想当年朱家的第二个皇帝建文帝朱允汶,年轻轻地做皇帝做的很可以,却被他的父辈弟弟燕王朱棣,率领着数十万边防大军把朱允汶推倒。朱棣得到了江山,可是战败的建文帝却遍寻不见了。于是朱棣如梗在喉,夜不成眠,深怕这个年轻力壮的皇帝会重整兵马,有一天杀了回来!于是下旨急找。有人说是战火烧死了,又说逃逸出家了,又说是赴海远遁了。于是在遍地搜寻不得之后,派太监郑和,至南洋大海中去遍地撒网,务必找到。但朱允汶终于是个无底的谜。就是说他也并没有进入十三陵——看来,这个皇帝朱允汶,又与平民何异?又如景泰皇帝朱祁钰,在位时起用了雄才大略的于谦,一举打败了围攻京城的瓦剌。景泰好高兴,乘势在十三陵原址为自己营建了“寿陵”。可后来他从瓦剌手里救出了被俘的前皇帝朱祁镇——哪想这朱祁镇竟不客气,立地复辟为皇帝,把景泰帝降回为王。景泰帝的“寿陵”也被朱祁镇毁灭。所以景泰皇帝正儿八经地当了8年皇帝,死后也没进“十三陵”,而进了西山的王陵。更可叹的是,后来其“王墓”在何处,早已寻无处所了。
景泰帝是个好皇帝。人们从中国独具的著名工艺品“景泰蓝”上会想到他。而他的陵啊骨啊却已全化为传说了。
由此可证:十三陵中的皇爷骨头不见得生前就值!十三陵外的皇爷骨头,不见得生前就贱!
然而,由这座“显陵”所引发的一场大辩大论,直至连绑带杀,使三百来名大臣遭遇群体的不幸竟是古今无二。这一惨境叫我们每一想起都不禁颤抖,实是匪夷所思!
辨“大礼”
公元1521年,朱厚璁在安陆州(今湖北钟祥市王府大道12号)代去世的父亲兴献王理政的第三年,忽然天降大任于他。他的堂兄正德皇帝逝世,而又膝下无子。按照“兄终弟及”的传统礼制,他接到慈寿皇太后之命,北上京城继承皇帝位。
这时的他才15岁,却已聪明过人。读了很多经典著作,又随父精读《孝经》、《大学》,很研究了修身齐家治国之道。他一向重礼节,有主见,现在从偏僻的南方入主中央,依然高傲而自恃。可小心眼里又唯恐京中大臣对他有不恭之心,他已做好了心理准备。千里迢迢前来迎他的宫廷大太监谷大用,指挥车马历经一个多月,终于来到京郊。按照事先的安排,接到了皇太后和阁臣杨廷和商定的礼仪单子,其规格是他要按照皇太子入嗣的先例。就是说,他要以正德皇帝的亲弟弟的身份来当皇帝。他必须先过继给正德皇帝的父亲,行了过继礼,成为了皇太子,才能“兄终弟及”地继位为皇帝。
对此,他很恼火。把单子丢回去,说:“我是来做皇帝的,并不是来当皇太子的。这个礼仪不对,要重议!”
这第一个强硬的照面,已显示出他的刚硬个性了。纵观历史,此时得罪皇太后和权臣,是会出现危机的。
果然,当他坐上龙椅,阁臣们齐聚朝堂,第一件事便是纷纷奏请他按照汉成帝立定陶王的先例,尊堂兄正德皇帝的父亲为父,以显示皇家正统的连续性。同时他必须将自己的父亲称为皇叔,母亲称为皇叔母。
他听得火冒三丈,叫:“亲生父亲岂是能换成叔的么?” 他立即要立自己的父亲为皇,母亲为后,他要形成一个自立的统系。
这一下,逝去的正德皇帝这条“一脉相承”的龙脉,竟是断了线了。嘉靖的到来,仿佛是一次公然的篡位!
这惹得百官沸沸扬扬,群僚激昂。于是一个个连篇累牍地上奏,嘉靖帝却坚持拒绝不听。但此后百官死命力争。他们无法相信,这个童声未褪的小皇帝,未必会这样毫不讲理?
是的。想让他不重礼仪,不尊孝道,这激得他意气炽烈,心在熊熊燃烧,他寸步不让!
臣僚们争不过,却又不能放弃忠于先皇的神圣原则。无奈中,首辅杨廷和,尚书乔宇,毛澄,便先后声称,此奏不准,便只有辞职归田了。
这是重重的一击!离开了这几位功勋卓著的要员,朝廷不就等于垮台了么?
可他们哪里料到,皇帝正在大是大非也是在大气贯顶之下。他叫道:“照这样,我不想当这个皇帝了,我要回到安陆州去”!这话传到杨廷和和皇太后那里,他们也是一惊!这显然是不可能答应他的。
那么,嘉靖就只有当这个皇帝了!其实,这也当然是在他的意料之中。得到支持,他的胆子大了,他竟然叫这些在朝中举足轻重的大臣滚蛋好了。特别是杨廷和,是他向皇太后提出要聪明绝顶的朱厚璁来当皇帝的。当时谁也想不到,这个少年嘉靖竟会这么不顾一切!
这几位重臣的心冷了,含着委屈的泪水,带着满朝文武百官的同情,收拾着包裹,先先后后地都回了家。其中杨廷和心头乱得成了撞崖的海潮,有为自己的主意一落千丈的懊恼。而礼部尚书,且也已年迈的毛澄,因此事弄得身体不适,连续五次奏请退休,但未得嘉靖同意。现在,也让他走了。他气呼呼悲切切一路往家赶,半路大病,竟死于途中。
至此,嘉靖平了一腔恶气,以为自己的主张可行了。
不料,其余百官还是不服,嗷嗷不休。竟有二百多名臣僚,熙熙攘攘啼哭噙泪地出现在左顺门前。只见一个臣子,站在大门下挥着臂,高声疾呼:“国家养士一百五十年,岂有白养庸人之理?我等仗节死义,正在今日!”众人一看,这正是首辅杨廷和之子杨慎。这杨慎并不是因为父亲是重臣而自己便当了大官,事实是他考中了进士第一。一生里著作极其丰富,是一个了不起的学者。此时更有大臣激昂地喊:“万世瞻仰,在此一举。今日如不愿力争,应共击勿贷。”这就是说,今日有谁不愿力争,人人都可以责打他,不用客气!
只见这时众臣个个手捧着官帽,到了皇宫门外跪伏于地,口中叫着大明朱家的统系呀,宗嗣呀,皇考呀,祖宗呀,就像大明江山就此丢了一般。这叫做“跪谏”吧?
面对这种不要命也不要官的死谏,嘉靖至此也不能不有所顾忌了。便几次下旨,温文软语地叫他们回去。
可这些人不但不回去反而大嚷大叫啼哭流泪又磕头又撞墙,有的人撞得头破血流,个个如同疯子一般。他们认为皇帝一不看重历朝礼仪,二不尊重朱家体系,三不器重朝中重臣,四不信任他自己的使命!这样下去天下能不大乱么?所以他们死死不离开,直到一个个又渴又饿看来怏怏待毙,却也绝不回头!
众臣这样顽固,直激得嘉靖帝火高万丈!立时下令,把这些为他朱家过分操心的臣子抓的抓,绑的绑,下狱的下狱,打屁股的打屁股!朝廷内外,立时乱成一团,哭的哭,喊的喊 ,吼的吼,叫的叫。结果竟把190多个大臣强扭着投进天牢,把17 个大臣活活打死。有许多官儿挨了打还大叫说他们是一片赤胆忠心,直到生生被打到阴曹地府去了才闭口!
这就是中华史家所称的“大礼议之争”。朱家皇帝扫清了众多忠于朱家王朝的臣子!
当嘉靖帝得伸己意,追赐其父为“恭睿献皇帝”,母亲为“章圣皇太后”,安陆州升格为承天府,兴献王陵墓扩建为皇帝规模的显陵之时,凡是有一点骨气有一分忠义的大臣几乎都死的死,走的走,伤的伤了,哪个还有能力再拦他呀?
在一片散落凋零的朝臣中,他只能勉强重组了几个到最高等级的阁臣岗位上来。其中有积极支持嘉靖的新科进士张璁,有后来闻名中国历史的严嵩。然而面对这场摧残的成果,嘉靖却已经不那么欢欣鼓舞了。此后过去的20年,他终于不再上朝理事,说是在宫中专事斋醮,先后向道士邵元节、陶仲文、蓝田玉等学习养生。
这有点不像他了。他争名、使气、耍霸权、写诗抒情,是一个入世的有为皇帝,怎么到后来就变成一个难出深宫的隐仙了?
史家对他久不临朝多有微辞。其实嘉靖不理朝政是假,他是因“大礼之议”创伤太重,与朝中臣子间生了令他记忆深痛的嫌隙。那种以死坚持的200多高官苦谏,想来实是可怕之事,因之他早已有“君王从此不早朝”的念头。 这是“大礼议”的恶果之一。
还有恶果之二,就是廷臣中从此以对“大礼议”的态度为分水岭,形成了拥护和反对“大礼议”的两派,使朝中长期龇龉丛生,内耗严重。恶果之三,是奸人趁机得售其奸。后来成为大贪官的严嵩,便是在这场争斗下发迹起来的。恶果之四,是嘉靖奉事道教以求长生,风气传开,迷信盛行京都。五是嘉靖长居宫中,宫帏中亦多生事端,以至发生宫女杨金英差点把嘉靖勒死的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弑帝事件。
这一场“大礼议”的内耗,有功有过。功是树立了嘉靖小皇帝的绝对权威。其过,是无论怎样审视,都把当官的摆弄得太惨了。
辨嘉靖
嘉靖皇帝在饱经历史的攻讦之后,经我国近代的一篇权威文字一锤定音,对他的为帝为人作了简要的总结:
在位四十年,而二十余年深居宫中,不见朝臣,悉由太监传达政令。先后任用张璁、桂萼、夏言、严嵩为首辅,政治腐败,贪污成风。国防废弛,倭寇鞑靼交相侵袭,南北无宁岁,军费浩大,财政支绌,赋役繁苛,危机四伏。他迷信道教,求长生,终以服方士的丹药而死。
——《辞源》
呜呼,嘉靖一无是处矣!
然而,经过仔细而全面的观察分析,正面与反面的全方位思考,嘉靖给我的感受,并非一张口就可作出结论的。
在明代,昏庸或淫逸无为的皇帝数量不少,即使像太祖朱元璋那样极有作为的人物,也在成功后大杀功臣,自毁股肱,害得接他皇位的孙子朱允汶,因为没有得力的重臣而不能自保,硬是被反叛的叔叔朱棣借口“清君侧”,率大军夺去了朱允汶的皇位。对于明代皇帝,要想求完美,那真是大多要进另册了。
其实,嘉靖是很有特色和功绩的。我们就前述的《辞源》对他的“总结”,从另一面剥开他来,察看一下他的真相吧。
先看看他“迷信道教,求长生,终以服方士的丹药而死”吧。在历史上嘉靖绝不是第一个、也排不上是第二个迷信的皇帝。请看我国最繁盛的皇朝唐代吧。说来吓人,其中就有四个皇帝因为服丹药而死的。现在简述其中的一个,就是大名鼎鼎冠盖我中华的皇帝,他就是唐太宗李世民。李世民一世英明,晚年却迷信占卜和长生药,他相信了印度和尚那罗迩娑婆炼的长生药,服药后七窍流血中毒暴亡!当时他多大呢?才52岁!比嘉靖还提前死了八年!其实,吃道士药是未可厚非的。那时候中国有医药经验而没有医药科学,怎能叫他批判丹药,认识铅、汞的分子式呢?我们如果随意责备嘉靖是个“科盲”,我们倒显得太可笑了。
其实道教捧出老子为祖师,是够吓人一跳的。道教里有学识有见识的人物不少。以嘉靖最信任的邵元节来说,便出身于著名的龙虎山上清宫张天师的祖庭之地。当时有一个皇族宁王在南昌造反,以重金请他参加,他坚决不去。他很有政治头脑。后来嘉靖请他,他欣然来到京都帮助求雨,经过测算和观察他终于“求”到了雨。嘉靖苦于没有生育,他从小有四个兄妹,活下来的却只有他自己,因此他对生育非常害怕。邵元节对此却胸有成足,用药调理嘉靖的身体,三年过去,竟让他连续生出了八个皇子和五个公主!看看,谁还能说邵元节是个浪得虚名的人?
再看“倭寇鞑靼交相侵袭,南北无宁岁”。历史上“边界不宁”并不稀奇。在明朝,也并非嘉靖朝独有的现象。但也不能不看到:就是在嘉靖的选拔和支持下,出现了抗倭名将戚继光等人。他批准戚继光去义乌招收受过倭寇侵害的民众,成立了著名的抗倭“戚家军”,结果这支军队竟成为攻无不克的强势军队。同时还有战无不胜的胡宗宪、俞大猷等大将,他们在南北各地遥相呼应,声势浩荡,终于把南方的倭寇北方的鞑靼打得逃回老家去了。如此从结论上看,这究竟应是害耶?或是功耶?
再看他“先后任用张璁、桂萼、夏言、严嵩为首辅”。张、桂二人是很有见解、有本事的后生。张璁及时写出了13条支持嘉靖“大礼议”的依据,有力地批驳了群臣的传统观念。夏言很有学问,乃耿直之士,应该说是好官。严嵩更是有学识,他的书法极好,又善于写“青词”—— 它是以朱笔写在青藤纸上,是给道家祖师供奉天神的词语,其中隐含着神秘感。由于嘉靖被号称“青词皇帝”,他对严嵩另眼相看就不稀奇了。嘉靖二十九年鞑靼入侵,已接近北京。大臣们急找严嵩出主意。严嵩却不慌,说:“俺答就要退了。”来人急问:“为什么会退?”严嵩笑说:“这还不明白么?他们只想发一笔财而来,现在发了,当然就要回去了。”他判断的果然不错,俺答确实退了。由此也可见,严嵩是很聪明的人物,这也是嘉靖暂时不得不重用他的原因。
说到“政治腐败,贪污成风”,这在嘉靖之前的武宗朝已经形成。不要置嘉靖的努力于不顾。他一上台,便锐意革除弊端,诛武宗佞臣江彬,把在外的太监全部招回,杀了两个贪污最厉害的,还挂尸示众。谷大用是迎嘉靖来当皇帝的权威太监,他也被免职抄家,罚他去武宗陵墓当看门人。嘉靖又审查天下庄田,取消用以勒索民众的皇庄、皇店,取消各种兴建用的苦役十四万八千人等等,这岂可不算嘉靖的政绩么?
至于严嵩的越来越贪,嘉靖是心知肚明,而且严的儿子严世蕃比老子更坏。只有等到时候了,嘉靖才动手。他终于杀了严世蕃,罢黜了严嵩,严家27人发配远方。同时没收了其家所有财富,家门封死,叫严嵩寄食在自己的墓穴前,过两年便饥饿而死。嘉靖从来都是清醒的!
他“不见朝臣,悉由太监传达政令”。是的,从前皇帝重用太监,屡出乱子,其中以造成“土木之变”的太监王振为最。王振轻率而又贪功,竟动员英宗朱祁镇与他一起亲征瓦剌,结果败得七零八落,一塌糊涂。王振被瓦剌杀了!惊心动魄的是英宗皇帝,竟然被瓦剌活捉而去!这样的用太监结果,是会让嘉靖大哭大恼终至大笑不止的。他总结前任皇帝的经验,就连从小就给嘉靖当伴读的太监黄锦,也受到他极严厉的警告。
人们会奇怪,嘉靖“二十余年深居宫中,不见朝臣”,他究竟用了什么妙招,竟能在45年中保持天下太平?
一,其实,他认定太监就是“奴才”!他利用太监但从不受“奴才”罢布。因此,嘉靖的太监老实传达政令,从不胡言乱语,也就从不坏事。这,正是嘉靖统治的妙招之一。
二,他白天是作斋醮,恍然一飘然神仙。晚上是做什么?这是秘密,不见正史。但像《明史杂闻》之类的书我还是要看的。事实是,他常常灯下批阅重要奏章,人不出宫,却能掌控天下。对官阶任免,边事得失,他总是严密掌控。看他办了两个皇族王子的例子吧:一是朱元璋的儿子历王彝的六世孙,伊王■。典英在南昌扩建伊王府,台榭宫殿,有如皇家;又强选美女七百多人,九十人留在王宫,其余索要赎金,退回民家。这些退回美女被管事们肆意奸淫。巡抚张永明把此事报告嘉靖。嘉靖大怒,下旨毁掉宫房,归还民女,对办事人施刑。但典英对圣旨不理,依旧照常行事。嘉靖侦知此情,把典英降为庶民,并把他禁闭在高墙里。从此,这一皇族再无继承王位的可能了。再一个是朱厚爝的儿子徽王■。他得到一种极好的春药送给嘉靖,嘉靖喜甚,加封这个王子为忠孝真人。载轮狂喜中变得极为嚣张,无恶不作。有人秘报嘉靖,嘉靖派东厂太监暗访得实,异常恼怒,下旨废载轮为庶民。这载轮终于在羞愧中自杀。徽王宗室,就此也断绝了。面对旧朝臣以及皇族,嘉靖毫不手软,出手泼辣!至于其他的大量朝廷琐事,他通同交给首辅处理。看看,他办事轻重有别,岂可说他不理朝政?
三,他深知这些大臣们之间有矛盾是必然的,但他极会运用这些矛盾。如用耿直的夏言换掉谨小慎微的张璁,后来再用处处顺应的严嵩换掉刚直不阿的夏言,再后来又用忠顺的徐阶换掉贪婪的严嵩。他是一个能把任何重要人物都置于掌握之中,长达45年没有出现外扰内乱。他惯于在人臣矛盾达到尖锐化时,由他重新摆布个安稳局面。
四,在他当政的时代,允许了传世的好文章,出现了惊世的名人。如哲学家兼军事家王阳明,刚直盖世的海瑞;名臣徐阶、高拱、张居正;名将戚继光、俞大猷、胡宗宪;名文化人文征明、祝枝山、唐伯虎、徐昌谷、王世贞;作家吴承恩、李贽、杨慎;另外,还要算上默然辛苦的自然科学家李时珍,其作《本草纲目》震古烁今,中外闻名。这些熠熠闪光的名字同在嘉靖皇帝这45年间出现,实是超乎寻常!
五,《三国演义》便是嘉靖皇帝年间,由大官僚郭勋指示编写刻印的,《水浒传》也在这个时期出现。传世名著《金瓶梅》的故事就发生在嘉靖年间。张国光教授很有见解,他说嘉靖“学问很好,文才也很不错,在祭他的父亲皇陵时,写了很多诗,编了很多歌词。那时嘉靖只有32岁,能写那样的诗歌,是很不错的。不要认为皇帝都是白痴,嘉靖是个很能干的皇帝。”
嘉靖的诗,我举一首给大家看看。是送将军毛伯温南征安南的:
大将南征胆气豪,腰横秋水雁翎刀。
风吹鼍鼓山河动,电闪旌旗日月高。
天上麒麟原有种,穴中蝼蚁岂能逃。
太平待诏归来日,朕与先生解战袍!
此诗写得极为生动,战风烈烈,胆气豪壮。特别是“朕与先生解战袍”,又温情得感动人心。毛伯温当时是率12万兵去南征,即现在的云南和越南一带,一年后成功回来。嘉靖大喜,亲自改安南国为“安南都护府”,封毛伯温为太子太保。毛伯温的成功,是离不开嘉靖的指示和鼓励的。
六,嘉靖在北京修建了很多建筑,如到现在还有的地坛、月坛、日坛,以及亲自计划修70里长的京城,设11座城门及瓮城,并有水闸和水关,想得非常周到。后来因为钱不够没有完成。还有一部要用车拉的珍品《永乐大典》,被他视为“殊宝”,他经常引用其中文字。嘉靖36年时,宫中起火。他立即叫身边人速去抢救《永乐大典》。那天夜里,他焦急失态,先后连下了四道旨意,可见他的诚意之深。事后他认为有必要再抄一部,尽管抄这一部书是要好多人和好多年的。直到他去世后的第二年,前后用去了12年,才终于抄录完毕。现在看来,嘉靖做了一件天大的好事。因为正本放在“文渊阁”,明代完结后,这个正本也不见了。现在我们能看到的,只有嘉靖的这部模拟抄本可用!
在明朝16个皇帝中,竟有9个死于30岁左右。这样的短命皇帝大多胸无大志,贪图享乐,因而不得好死。而活到60岁以上的极少数皇帝,往往志趣高远,辛勤耐劳,敢做敢为。这样的皇帝明代有三人,一是开国皇帝朱元璋,二是派郑和六下南洋和编纂《永乐大典》的永乐帝朱棣,再一个便是嘉靖了。嘉靖能掌控皇权45年,为明代始终有能力掌权的皇帝之最,而且寿高60岁!
好心办了坏事有可惜可谅可恨之分;坏心办了好事亦有可喜可谅可恨之别。是非功过和善恶巧拙之间,有一条难以理清的关联通道。在搅缠不清浑浑蒙蒙的世间,我特别看重有追求肯努力的人。
嘉靖便是一个向往追求,渴望长寿,也为世人的平和生活而努力的皇帝。
责任编辑 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