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墨思辨

2012-12-31 00:00:00胡莺
长江文艺 2012年11期


  正如我们在概述某个时代的特征及其产生的群体现象一样,“50后”、“60后”、“70后”、“80后”、“90后”这些从社会学角度提出的专有名词,被用于分别指代同一文化历史语境中具有共同时代属性的群体,于是,政治——改革——转型——发展——接轨,这些被总结的时代特点,也一一与之对应起来。“70后”,自然地成为具有转型意义的一代。
  有意思的是,如果将“转型”放到70一代的水墨艺术中来看,会引申出很多新的视角,当然也将不可避免地出现种种关于水墨艺术的本体客体、传承创新等纷纷扰扰的话题。事实上,我们往往对概念式的“本土”与“外来”、“中国的”和“世界的”太过关注,对抽象化的“继承”与“发扬”、“现代”和“转换”充满焦虑,而忽略了水墨本身所具有的经典视觉样式及其不可替代的文化属性。
  水墨画在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登上历史舞台的同时,也伴随着某种文人传统的出现。随之,“笔”、“墨”被作为一对重要的范畴被提出,表现、意境等亦成为其重要的特点。当曾经绮丽的色彩在含蓄的水墨中隐去,当雅逸平淡、自然天真的趣味取代存形、教化与装饰的功能,传统水墨画也如同古典诗歌般,成为一种言志与抒性灵的文化载体。
  从思想史的角度看,水墨艺术与中国精英文化及社会特性交织相融并由此而确立的传统是根深蒂固的。所以,在遭遇“全球化”所带来的生活的变化与生存状态的矛盾甚至价值观的困惑时,我们更愿意将有着深厚基石的水墨艺术,置于其原本根植的文化背景中去探讨。
  故不难理解,尽管延续了千年并历经20世纪关于中国画的命运、变革,笔墨、形式等诸如此类的争论、实践与“国际化”的演变,但就本质而论,水墨艺术并未完全卸下其高贵的面纱——缪斯终究没有由女神变为平民。
  这似乎给水墨艺术进入当代的语境带来了一个难题。于是,引用“热门”且“当代”的词汇、以群体分类与概念归纳的方式介入,或以观念的形式操纵、借用多种媒介手段,成为当代水墨艺术探索中较常见的手法。这也许是对上述难题颇为时髦的回应。然而,通用的概念与同化的表现,能否成为唤起当代水墨艺术精神、促进水墨艺术转型的良方?
  近年来,“学院派”频频被用作艺术展览的主题,参展者主要为有着学院教育背景及工作生活经历的艺术家,或者直接就是高校师生的作品展,被冠以“学院”的名称。这显然更多地是从身份的角度来界定的。而70一代的水墨艺术常常也因此被归于其中。但如果我们辨明“学院派”的本义及其生发的土壤,同时撇开身份的分类,就会发现它并不是70一代水墨艺术的典型特征。尊重传统、重视师承、系统基本功的训练固然可以作为“学院”的一个共性,但当“70后”的水墨以一个艺术群体的方式出现后,意味着他们在文化态度、社会关注、艺术观念、创作方式和图像选择等方面已经独立于上辈之外。这种独立性随着时间的推移日渐明显。生活、生存,现实、现状,成为他们表现的主题;人物、肖像,场景、状态,是其描述的对象。他们不回避自我认知和个性体验,也没有摒弃素描造型、色彩等西方绘画表现的方式,而是在绘事中驾驭笔墨,于笔墨中凸显自觉和自信。其间,没有沉重的历史背负,也并非出于普世情怀,当然亦不是谑戏喧闹、离经叛道的颠覆传统,而是在看似平淡之中,见出严肃与认真,犹如轻松之时,充满纯粹真实与生活之思。于此,我们不必过于担心水墨艺术如何转型与介入当代,因为在这一群体中,水墨的意味和绘画的乐趣,已自然地转化成为内在的坚守,而水墨的精神和图式的象征,也必然地溶解成为当代的文化。
  对于70一代的水墨艺术,或许不应进行简单化的归类和印象式的总结,也不该将传统水墨画中亘古不变的评判准则生硬地套用其中,并提出一系列有关当代性的问题来诘问。在对水墨艺术百转千回的探寻实践中,我们想捕捉那些穿梭往返于时空中、与传统相关的浮光掠影,而浑然不觉传统总是在变动中,它不仅意味着保留过去,也是连接过去和现在、现在和未来的一种方式。与其忧虑传统经典水墨的现状前景,急于将其与当代接轨,不如在循序渐进的自然规律中静观其变或适时地推波助澜。这是70一代水墨艺术的特质给我们带来的启示之一,也是“墨分五色——中国当代水墨艺术邀请展”成型的一个思考点。
  本次展览的21位参展艺术家,均为70一代(或稍前)的艺术家,他们在水墨探索上已较为成熟或颇具影响。他们尽管来自不同的城市,却因相类的选择同聚于此;虽然带有不一样的地域传统,但因共通的属性而感知彼此。在这里,多样的碰撞不再居于首要,精神的诉求将成为根本。因此,“墨分五色”展不在于提出了什么新潮的观念或宏大的口号,而在于这些水墨艺术本身给我们带来的触手可及的愉悦与思索,以及当我们放慢脚步观赏画作时产生的共鸣。
  无论是浓重淡清所产生的墨色的层次,还是不同墨迹所对应的青赤黄白黑,水晕墨章中的变化万千,蕴化着水墨艺术的五色杂陈,也折射出芸芸众生的世间万象。正由于这些变幻的意象,让墨色的演绎有了持续的生命力。所以,“思辨”会继续,“墨分五色”亦将继续。
  责任编辑 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