刁发铭,王 磊
(广东省中医院,广东 广州510120)
药典所载大黄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Rheum.palmatum L.)、唐古特大黄(Rheum tanguticum Maxim.ex Balf.)或药用大黄(Rheum off icinale Baill.)的干燥根及根茎,具有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利湿退黄之功效[1],为临床上用量较大的中药,其有效成分为蒽醌类化合物[2-4]。本文对大黄不同溶剂提取时4种主要蒽醌成分的含量变化进行研究,为大黄提取工艺提供参考。
Waters 2695高效液相色谱仪;Agilent C18(4.6mm×250mm,5μm)色谱柱;CP225D 型十万分之一电子天平(德国Sartorius)。
对照品芦荟大黄素(批号110795-200504)、大黄酸(批号0757-200206)、大黄素(1109056-200110)和大黄素甲醚(110758-201013),购自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甲醇、乙腈、乙醇均为市售分析纯试剂;色谱级甲醇、乙腈购自德国Merck 公司;双蒸水由广东省中医院制剂科提供。
大黄符合2010版中国药典一部规定蓼科植物药用大黄(Rheum off icinale Baill.)的干燥根及根茎,购自广东省康美药材公司,且经广东省中医院董玉珍主任中药师鉴定。
Agilent C18柱(250mm×4.6mm,5μm),流动相:A 为甲醇,B为0.5%磷酸水溶液,C为乙腈,洗脱梯度:0~5min(9%A,80%B,11%C),5~20min(9%~8%A,80%~72%B,11%~20%C),20~35min(8%~7%A,72%~60%B,20%~33%C),35~50min(7%~5%A,60%~50%B,33%~45%C),50~60min(5%~4%A,50%~36%B,45%~60%C),60~80min(4%~0%A,36%~9%B,60%~91%C);流速:1mL·min-1;检测波长:280nm;柱温:25℃,进样量:5μL。
精密称取对照品芦荟大黄素0.97mg、大黄酸1.08mg、大黄素甲醚1.60mg 和大黄素0.97mg,混合后加双蒸水2mL后用甲醇溶解并定容至10mL 量瓶中,得对照品混合储备液。精密吸取混合储备液5mL,加入1mL 双蒸水后再用甲醇稀释并定容至10mL量瓶中,得对照品混合溶液。
将大黄饮片粉碎,过60目筛,备用。分别精密称取6份大黄粉末约0.4g,分别置于6个具塞锥形瓶中,分别精密加入40mL的水、20%乙醇、40%乙醇、60%乙醇、80%乙醇、95%乙醇,称定其重量,加热回流1h,用相应的溶剂补足减失的重量,摇匀滤过,取滤液1mL 加20%的甲醇(甲醇:水=80∶20)定溶到10mL,用0.45μm 微孔滤膜过滤,即得供试品溶液。每份样品溶液,平行操作2份。
将样品溶液和空白双蒸水甲醇溶液按“2.1”项下色谱条件检测,比较两者的色谱图,结果表明经本方法处理后,煎液中的杂质不干扰蒽醌类物质的测定,且空白无干扰,色谱见图1。4种蒽醌类成分达到基线分离,且峰形良好。
图1 大黄(A)、空白(B)色谱
依次精密吸取对照品 混合溶 液4.0、2.0、1.0、0.5、0.2mL,用20%甲醇依次稀释并定容至10mL 量瓶中,制成系列浓度梯度的混合标准工作溶液,0.45μm 的微孔滤膜过滤后直接进样,按“2.1”项下色谱条件进行HPLC 检测分析。以4种成分峰面积(Y)为纵坐标,进样量(X)为横坐标,绘制标准曲线,得不同对照品的UPLC 回归方程、相关系数、线性范围见表1。
表1 4种待测蒽醌组分的回归方程、相关系数和线性关系
吸取混合对照品溶液2mL 配成10mL 的溶液,连续进样3次,结果各蒽醌峰面积的RSD 均小于4.0%,表明仪器精密度良好。
取大黄粉末3份,按“2.3”的水回流提取方法制备供试品,接着按“2.1”项下色谱条件进行HPLC检测分析,连续3次,结果各蒽醌峰面积的RSD均小于5.0%,表明该方法重复性良好。
取40%乙醇提取液的供试品溶液,室温下,分别于0、4、8、12、16、20、24h进行检测,结果各蒽醌峰面积的RSD 均小于6.0%,表明供试品溶液在24h内稳定。
取制备供试品溶液,每份样品按“2.1”项下色谱条件进行HPLC 检测分析。结果见表2。
表5 不同溶剂提取时大黄中蒽醌的提取率 (%)
本实验对不同提取溶剂中大黄的4个蒽醌类有效成分进行了含量分析,结果显示大黄酸、大黄素和大黄素甲醚在60%的乙醇作为溶剂时的提取率最高,芦荟大黄素在水及不同浓度的乙醇中的提取率无规律性变化,4个蒽醌类有效成分在水中的提取率最低。采用HPLC法分离测定了大黄中4 个蒽醌类有效成分,方法简便快速,分离效果好,重现性好。样品前处理简单易行,为大黄及含大黄的制剂提供了简单可靠有效的检测手段,为含大黄的中药复方的配伍研究奠定了基础。
[1] 邵明立,马晓伟,吴浈,等.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22.
[2] 徐庆,覃永俊,苏小建,等.掌叶大黄化学成分研究[J].中草药,2009,40(4):533-536.
[3] 郑俊华,果德安.大黄的现代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部出版社,2007.
[4] 李晓红,李蒙,陶艳蓉.大黄酸及其衍生物药理作用研究新进展[J].现代药物与临床,2010,25(6):417-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