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安文
(安徽工业大学外语学院,安徽马鞍山,243000)
学位论文摘要的译文质量控制
郑安文
(安徽工业大学外语学院,安徽马鞍山,243000)
学位论文作为学位获取的必要条件,其质量的高低必然影响研究生教育的声誉。目前,我国虽然已经成为了学位论文发表的大国,但论文被国际学术界引用率偏低,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步伐。现有的论文检索系统使得论文引用率与论文摘要的译文质量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我们非常有必要在现有的基础上构建有效的译文质量控制体系,扩大学位论文在国际学术界的阅读受众,并以此为契机推动我国研究生教育面向世界的发展。
论文摘要;翻译;质量控制
毋庸置疑,近年来,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在感到喜悦之余,更应清醒地看到,经历了跨越式发展的中国研究生教育正面临着教育质量下降的现实。合格的学位论文既是学位获取的必要条件,更是衡量一国研究生教育质量的主要标准。目前,我国学位论文的撰写数量已居世界前列,然而论文在国际学术界的引用率长期以来始终徘徊在较低的水平。当然,这和论文的选题是否具有创新性存在着一定的关系,但不可否认的是,作为受众阅读导向的摘要未能得到正确的翻译,也是导致论文引用率偏低的一个重要原因。
摘要作为论文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作用非常特殊。一篇好的摘要往往能够将整篇论文所阐述的学术思想浓缩在一两百字之间,其行文优劣与否常常是决定检索到该摘要的人是否继续阅读全文的关键。论文附英文摘要是国际学术界的一种通行做法,主要目的是为了扩大论文的潜在检索者。
目前,我国学位论文摘要的译文质量客观地说是比较低劣的,而且这个问题还带有相当的普遍性。在百度上输入关键词摘要翻译进行搜索,共搜索到5,720,000个结果,其中大多数帖子都是要求别人代替自己完成论文摘要的翻译。必须指出,不少求助帖是在读硕士生甚至博士生发出的。另外,还有不少学生借助网络在线翻译来做这项专业化程度很高的工作。我们知道翻译必然涉及到词、句子、语篇等层面的非常精细、复杂的语言转化,而机器翻译目前只能从事词语以及少数固定短句的翻译,用在线软件来翻译论文摘要,错误率非常高,因而是万万不可取的。如果将学生提交的摘要翻译比作是生产线上的一个产品,那么就我国大多数高校而言,对这件产品的质量检测程序形式上只有两道,一是导师审查,二是答辩组审查。然而,由于答辩组的审查经常是流于形式,往往起不到其应该发挥的质量检测作用,因而针对摘要翻译质量的检测程序事实上只剩下导师审查这一道了。不可否认,绝大多数导师非常熟悉其研究领域,并具有较深的专业素养,完全有资格指导学生写论文。但是,仅就翻译而言,不少人都会陷入一个误区,即掌握外语就会翻译,忽视了翻译是一项高度专业化的工作这样一个基本事实。非外语专业的导师虽然掌握外语,却并未经过翻译训练,经过他们指导后的摘要翻译依然存在问题就不奇怪了。
由此可见,构建一个可靠的质量体系来指导并审查学位论文的摘要翻译是十分必要的。而且,就大多数高校的现有英语师资而言,只要合理配置,责任分工明确,建立一个这样的质量控制体系也是可行的。当然,这个体系的建立并非是要越俎代庖地帮学生完成摘要的翻译工作,相反,通过严格的审查与精心的指导,学生在不断的修改直至完善了其译文后一定会受益匪浅,这本身其实就应该成为研究生教育的组成部分。
自从1948年诺伯特维纳发表了著名的《控制论》一书以来,控制论的思想和方法已经渗透到了几乎所有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现代管理理论认为,控制一词的含义主要包括:(1)限制或抑制;(2)指导或命令;(3)核对或验证。[1]258而质量控制(quality control),则通常是指为使人们确信某一物项或服务的质量满足规定要求而必须进行的有计划的系统化的活动。其目的在于监视一个过程并排除各阶段产生问题的原因,从而取得预期效益。
质量控制是伴随产业革命发展起来的。产业革命使得产品可以以前所未有的巨大规模被大批量地生产出来,如何保证这些产品的质量符合既定的标准,这对当时的企业管理者可谓是一个相当棘手的问题和挑战。回顾历史,我们发现差不多每隔20年,在质量管理方面就会发生重大变革。从20世纪初的质量检验到20世纪40年代的统计质量管理,再到50年代以后的全面质量管理。[2]管理手段层出不穷,目的却只有一个,那就是预防不合格产品的产生,从而达到规定的质量要求。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质量甚至被提高到了影响国家竞争力的层面。正如美国著名的质量管理大师朱兰(J.M.Juran)所说:21世纪将是质量的世纪,质量将成为占领市场的有效武器,成为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将质量控制引入高等教育同样是因为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引起了人们对于教育质量的关注。[3]相对于主体的人而言,任何产品都是被主体所作用的对象,都属于客体因而具有绝对的被动性。然而,教育的作用对象却是作为主体的人,人接受教育后,原有的认知结构会因所受的教育发生一定程度的改变。人的主观能动性又会促使人将在教育中获得的新的知识和技能作用于物质世界,从而实现改造世界的目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产品的质量控制更显得至关重要了。
高等教育质量控制是一个有机的管理体系,是控制论在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监测中的具体运用。而论文摘要的翻译质量控制则可以看成是众多组成这个控制体系的子系统之一,因而,这个子系统除了具有本身的特点外,其运行显然需要遵循控制论的一般规律。也就是说,翻译质量控制体系也是通过信息反馈来揭示成效与标准之间的差,并采取纠正措施,使系统稳定在预定的目标状态上的。
在这个系统中,施控方(教师),受控方(学生)通过信息反馈的方式,不断修正摘要的翻译,使之接近并达到既定的标准,实现预定的目标,从而维持系统的稳定性。也就是说这个系统为了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维持自身的稳定,内部应该具有自动调节的机制,换言之,它是一种动态系统。摘要翻译质量的控制过程包括控制标准、衡量绩效和纠正偏差三个步骤。[1]267-270如图1所示:
图1 译文质量控制过程图
控制标准是对译文质量进行判断和评估的基础。为了减少主观因素对控制过程的影响,控制标准的制定应当科学、具体、规范并具有相当的可操作性。例如,我们不能仅仅将翻译的标准制定为“信、达、雅”等过于笼统和主观的表述,而是应将其具体化,客观化以便于其在控制系统中得到有效运用。我们知道论文摘要属于广义的科技文体,因而摘要的英译应遵循科技英语的特点。如,科技英语中名词化的倾向很明显,且相当多的词语带有拉丁语或希腊语词根;科技英语多使用非谓语动词(分词,独立结构,动词不定式等)来替代各种从句;科技英语中被动语态以及一些句型的使用具有一定的频率。以上这些,还可以依据学生的不同专业做进一步细化的规定。标准在实际运用中如果确有不妥之处,施控方(教师)可以根据信息反馈予以修正。
衡量实际译文的目的是找到译文与标准之间的差异,这个步骤通常被称之为控制过程的“反馈”。在这个过程中,施控方对学生的摘要翻译做出客观评价,为进一步采取控制措施提供全面准确的信息。
施控方是衡量的主体,这一主体的组成除了专业课导师外,还应该包括英语教师,特别是具有科技英语教学与翻译经验的教师,并且后者对于译文质量是否符合标准应该负主要责任。当然,如果过于专业化的表述影响了英语教师的判断,他应该与专业课导师进行咨询,以保持控制过程的顺利完成。
施控方依据既定的质量标准对受控方的译文进行严格的衡量,这种衡量应该涉及词、句子、篇章等不同的层面,以期找到差异并对其予以评估,对于不能接受的差异应及时作出反馈,使得质量控制系统可以正常运行。
衡量应该保持一定的频率,频率过高虽然更有助于施控方掌握译文质量的变化状态,但同时也会增加施控方的工作量,或者有时甚至根本做不到。适宜的衡量频率应取决于译文质量的实际状态,并与之成反比,即译文质量相对高的,衡量的频率低,译文质量低的,衡量的频率要高一些。
确定控制标准和衡量实际译文只是提供了控制信息,只有实施了有效的纠正偏差的行为,才能最终实现质量控制的目的,因而纠正偏差可谓是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步骤。
施控方首先应对摘要翻译与控制标准之间的差异进行评估。评估时对该偏差是否可以被接受应该作出判断,如果不能接受,则需要进一步分析产生该偏差的原因。这里,必须区分两种情况,即偏差是基于语言问题而产生以及偏差是基于专业知识的误解而产生。对于前者,应该由英语教师作出评估并提出相应的纠偏措施,对于后者则由专业导师作出判断,再就语言问题征求英语教师的意见,单独或共同提出纠正偏差的指导意见。
将质量控制引入高等教育是一个复杂而又浩大的工程,本文所述的设计只是这个浩大工程中的一个微小的细节,并且我们不能期待这种设计可以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这种探索性的尝试是非常必要的。毕竟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面对高等教育不断发展而产生的国际化与平民化的趋势,因循守旧、固步自封的做法不但于事无补,更可能会进一步恶化高等教育的环境,影响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健康发展。
[1] 吴秀敏.管理学原理[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
[2] 梁工谦.质量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8-9.
[3] 约翰·布伦南,特拉·沙赫.高等教育管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25.
H319
A
郑安文(1972-),男,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研究生英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