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现代农业发展研究

2012-12-28 11:44宁波市统计局课题组
统计科学与实践 2012年7期
关键词:宁波市现代农业农业

宁波市统计局课题组

宁波市现代农业发展研究

宁波市统计局课题组

“十一五”规划实施以来,宁波市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其农业生产水平显著提高、农业经济稳步增长、农业结构趋向优化、农业产出效率逐年提高,且农业生产方式也有了新变化,但制约因素也日益明显,制约了其农业发展。因此,建议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提高农业劳动力整体素质等,加快宁波农业发展。

现代农业;发展

“十一五”规划实施以来,宁波市农业生产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针,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农业经济取得显著成就。

一、宁波市现代农业发展情况

“十一五”以来,宁波市现代农业的规模与水平显著提高。

1.农业生产水平显著提高。“十一五”期间,随着宁波市农村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持续推进,农村劳动力加快向城市转移,农林牧渔业从业人员逐年下降。2010年,宁波市农林牧渔从业人员59.17万人,比2005年下降21.4%;同时,受土地资源约束的影响,农村实际耕作土地逐年减少,农作物播种面积也呈逐年下降的态势。2010年,宁波市农作物播种面积为318.56千公顷,比2005年下降4.2%。在此形势下,宁波市坚持立足本地的区域特色和发展优势,大力发展设施蔬菜、花卉苗木、经济林果等优质高效农业产品,使其农林牧渔业总产出规模与水平显著提高。2010年,宁波市农林牧渔业现价总产值339.59亿元,比2005年增长63.7%。

图1 宁波市农林牧渔从业人员、农作物播种面积及农业总产值变化图

2.农业经济稳步增长。按照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宁波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农业生产要素合理配置,农林牧渔业和农林牧渔服务业保持稳步增长的态势。2010年,宁波种植业产值为167.51亿元,比2005年增长83.8%;林业产值为9.83亿元,比2005年增长85.1%;牧业产值为51.74亿元,比2005年增长57.1%;渔业产值为105.62亿元,比2005年增长40.2%;服务业产值为4.89亿元,比2005年增长80.4%(产值增长均采用现价比较计算)。

表1 2005-2010年宁波农林牧渔业现价产值变化情况(亿元)

3.农业结构趋向优化。随着宁波市设施农业、高效农业、精品农业生产发展的加快以及海洋资源、生态环境的保护,农业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宁波种植业产值增长较快,2010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中,种植业产值比重为49.3%,比2005年提高了5.4个百分点;林业产值比重为2.9%,比2005年提高0.3个百分点;畜牧业生产根据市区环境整治工作的要求,市区周边的一批中小散户被逐步淘汰,取代的是一批远离市区的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发展后劲较足。2010年,宁波牧业产值比重为15.2%,与2005年基本持平;渔业生产受海洋资源、生态环境的保护影响,2010年渔业产值比重为31.1%,比2005年下降5.2个百分点。

图2 2005、2010年农业经济结构变化情况

4.农业产出效率逐年提高。近年来,宁波市农业劳动生产率呈逐年提高的发展态势,增幅持续超过10%。2006年,农业从业人员人均创造的农业增加值为2.02万元(农业增加值/农业从业人员),比2005年的人均农业劳动生产率增加0.24万元,增长13.48%;2007年,农业从业人员人均创造的农业增加值为2.31万元,比2006年的人均农业劳动生产率增加0.29万元,增长14.36%;2008年,农业从业人员人均创造的农业增加值为2.60万元,比2007年的人均农业劳动生产率增加0.29万元,增长12.55%;2009年,农业从业人员人均创造的农业增加值为2.95万元,比2008年的人均农业劳动生产率增加0.35万元,增长13.46%;2010年,农业从业人员人均创造的农业增加值为3.70万元,比2009年的人均农业劳动生产率增加0.75万元,增长25.42%。

表2 2005-2010年宁波农业劳动生产率变化情况

二、宁波市农业生产方式呈现新变化

近年来,宁波市农业工业生产方式呈现以下新变化:

1.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改善。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机械已成为发展现代农业、改善农民生产条件、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手段,宁波农机化装备和作业水平显著提高。2010年,宁波市农业机械总动力为327.87万千瓦,比2005年增长54.8%,其中,耕作机械动力为28.47万千瓦,比2005年增长28.2%;植保机械动力为6.18万千瓦,比2005年增长25.3%;排灌机械动力为28.35万千瓦,比2005年增长11.1%;每百亩耕地拥有农业机械动力为107.5千瓦,比2005年提高40.5千瓦。

表3 2005年和2010年宁波农业机械动力变化情况(千瓦)

同时,宁波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进一步加强,至2010年底已建成水库411座,总库容179078万立方,比2005年增加15.1%;有效灌溉面积为189.05千公顷,比2005年提高2.9%;旱涝保收面积为145.1千公顷,比2005年增加13.4%;机电排灌面积为170.79千公顷,比2005年提高2.9%。

2.高效农业发展较快。宁波依靠科技进步加快改造传统生产方式,优良品种和先进技术得到推广和应用。目前,宁波市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基本建立,主导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和畜禽良种覆盖率分别达到98%和96%;“甬优”系列自主培育的晚稻高产品种推广面积超过30万亩,最高亩产达到858.5公斤,连续创造三个浙江省晚稻生产农业吉尼斯纪录;套种套养、种养结合等“万元地”新型农作模式推广面积20万亩,平均亩产值达到1.3万元。水产养殖新品种新模式试验推广力度加大,先后引进南美白对虾、黑石斑鱼、海参等新品种20多个;开展多层次大水体网箱养殖、梭子蟹生态高效健康养殖、梭子蟹自繁养殖等新技术;积极推广海洋捕捞渔船节能技术,提升渔业科技水平,促进节约型捕捞业发展,积极引导大马力渔船调整作业结构,大力发展深水灯光围网作业和远洋渔业。

3.循环农业已形成一定规模。宁波坚持集约利用农业资源,推广农牧结合、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农村生活污水利用、立体种养、节约型农业技术等5大节能模式,把生产废弃物的治理和农村生活能源需求相结合,扩大有机肥、沼气、沼液等应用面,着力构建循环农业发展格局。目前,已创建了11个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其中宁海东海岸循环农业示范区成为全国循环农业发展的“宁海模式”。宁波市已基本完成生猪存栏100头以上的规模畜禽场排泄物治理,畜禽排泄物综合治理率达到93%;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2%,农膜回收率达到60%以上,沼液消化率达到30%以上,农村清洁能源利用率达到70%以上,有机肥应用面积40万亩,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非化学防治面积超过300万亩次,已基本形成产业内小循环。

三、制约宁波市农业快速发展的因素

纵观宁波市“十一五”期间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的轨迹,体现了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方面的应用、农业增长方式改变的效果。但快速发展的同时,制约因素也日益明显,农业发展受到抑制。

1.受多种因素影响,农业经济效益增长缓慢。受基础环境和条件影响,农业经济效益增长受限。农业是最易受到生产和销售价格影响的行业,成本相对较高,利润相对较低。特别是近年来,农资价格受多种因素影响持续增长,化肥、农药、农用薄膜价格连续上涨,水电费价格、柴油价格居高不下,带动了机播、机收价格的上涨,上游价格上涨拉动下游生产成本增加,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支农政策给农民带来的实惠,影响了农民的收入增长和积极性,导致农业经济效益增长缓慢。

2.农业劳动力文化水平低,结构不尽合理。随着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速度加快,使留守的农业劳动力整体素质降低。据2006年农业普查资料显示,宁波市农村住户农业从业人员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75.6%,初中占22.0%,高中占2.2%,大专及以上占0.1%;40岁以上人口占84.3 %;妇女占40.0%;农业技术人员共1.39万人,其中初级占88.3%,中级占10.0%,高级占1.7%。这种状况,充分说明了在农村劳动力中,有知识、有能力、有文化的中青年人员较少,适应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建设的后续力量不足。

3.生产经营规模小,不利于现代农业发展。第二次农业普查资料显示,宁波市农户经营耕地的规模小,户数多,随着经营规模的增大,户数呈递减的趋势,农业从业人员也基本呈递减的趋势。小于1亩耕地的农业经营户比例最高,占32.1%,从业人员占23.1 %;3亩耕地以下的农业经营户占70.0%,从业人员占 54.2%;5亩耕地以下的农业经营户占86.8%,从业人员占 74.0%,这说明了宁波市农业规模经营水平偏低,不利于现代农业的发展和大规模机械化操作。

表4 按经营耕地规模分的宁波农业生产经营户及从业人员比例

4.海洋环境质量下降,水产资源脆弱。随着临海工业的快速发展,加速了企业和人口在沿海地区的集聚,导致宁波市沿海工业“三废”和生活污水大量增加,污染物排放入海面广量大;水产养殖生产的不断发展,自身污染问题越来越突出,而近海水域污染控制难度大,导致海水富营养化严重,发生赤潮频率也增加。2006年,东海海区发生赤潮63次,共计面积15170平方公里,赤潮发生次数和涉及面积分别占全国发生总量的67.7%和76.5%。近年来,渔场缩小、渔业资源特别是经济鱼类资源衰退,捕获量明显下降,而水产资源再生能力有限,加之“船多鱼少”矛盾突出,海洋捕捞生产可持续发展形势不容乐观。

四、加快宁波市农业发展的建议

1.切实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大力发展高效农产品。建议在有限的耕地规模上,科学制定发展规划,合理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稳定粮食发展规模,使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控制在一个合理的增长幅度之内;大力发展优质、高效经济作物,使有限的耕地资源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调整养殖规模和养殖场所区域布局,提高其在农业经济效益增长中的拉动作用;大力发展规模化种养业,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

2.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建议积极推广农业科学技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围绕高效农业、设施农业、循环农业、生态农业等新型、特色优势农业发展,加强对重大关键技术的攻关、示范、推广和应用,增强农产品科技含量,提高农产品比较优势,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农业科技知识的传播和对优良品种的宣传推广,使农户了解、掌握更多的农业科技知识和生产技能,提高农户科学种、养能力,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生产经济效益提高和农民收入的增加。

3.扩大经营规模,提高经济效率。建议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建立与完善农村土地承包流转制度和承包土地流转市场,推进土地流转;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以提高农业生产资料的使用效率,从而达到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的目的。同时,要改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外部环境,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加快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对长期流出全部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给予优惠政策;对流入土地承包经营权规模较大的各类农业经营主体,在金融服务、技术推广、用地用电用水和农业综合开发、农业基地建设、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上给予优先支持。

4.加强农村职业教育,提高农业劳动力整体素质。一是加强现代农业专业人才的培养。根据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村产业化发展的需要,积极开展与宁波市现代农业产业相适应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业劳动力专业技能;二是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三是深入实施农技人才培训,优化农技推广人员结构,保证人才资源储备,提高农技推广人员的整体素质。

5.坚持科学管理,加快发展生态高效渔业。建议牢固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坚持做大、做强、做优生态高效渔业;加强渔业资源养护和修复,提升渔业生态系统,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同时,借鉴现代工业的理念来谋划生态高效渔业,实行科学化规划、标准化生产、精细化管理,持续提高渔业经济内在品质和水产品市场竞争力。

10.3969/j.issn.1674-8905.2012.07.008

课题组组长:蒋向东

成 员:王行宇、郭梅山、吴继跃、张 平

执 笔:王行宇

张巧燕)

猜你喜欢
宁波市现代农业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用好现代农业科技,多种粮、种好粮”
现代农业离不开化肥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砥砺奋进 打造现代农业强市
现代农业
重建宁波市图书馆记忆
宁波市四眼碶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