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新
1993年,我成为全国综合性大学最年轻的教务处处长。上万人的大学,又面临与苏州医学院和丝绸工学院的合并,教学管理的担子压在肩上,沉甸甸的。
于是,想到了学习。求学当找名师,弄斧要到班门。有专家告诉我,最近距离的管理学名家应数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的教授沈荣芳先生。他曾担任过同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是中国人类工效学会首任理事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管理科学评议组成员,在中国系统工程学会、中国运筹学会、中国基建优化研究会、上海系统工程学会、上海土木工程学会、上海固定资产投资研究会等单位担任理事或副理事长。沈教授也是在我国工科院校的管理专业最早开设运筹学、数理统计课程的教师,撰写过《现代管理科学基础知识》、《应用数理统计学》、《管理数学》、《运筹学高级教程》、《现代管理方法》等多部著作与教材,是国内著名管理工程和系统工程专家,在城市发展与系统管理的研究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
看他的简历,觉得与自己的专业背景有联系,所以就大胆地请教联系了。
第一次见面,我就提出把“高校教学管理系统”作为我博士学位的主要方向,沈老师给予了充分肯定。他说,他一贯主张博士生不是为了写一篇论文,应是为了解决一个问题,真正地学以致用。他的一席话,让我如释重负。因为许多博士生导师是希望学生能够为自己的研究“打工”,我自己在成为博士生导师以后,也往往要求学生以“新教育实验”为主要研究方向。
读博期间,我多次往来于上海、苏州两地。因学校事务繁多,有时候我不能去上海,沈老师就乘火车到苏州“送教上门”。尤其是博士论文的攻坚阶段,我为用数理模型解决系统问题一筹莫展,沈老师就每周一次来到苏州大学,与我面对面讨论研究。他不让我用汽车接,让我给他找了一辆自行车。当我推着自行车和老师在大学校园里边走边谈时,我早已忘记他是一位年过花甲的长者。
在他和吴启迪教授的指导下,我顺利完成博士论文,提前半年被授予博士学位。一年以后,以博士论文为基础的《高等学校教学管理系统研究》一书由江苏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这本书首次比较全面地将系统管理理论和分析方法用于高校教学管理研究,提出高校教学管理系统的理论体系,在理性的视野中重新疏理高校教学管理系统的流程等重要问题。这本书注重历史与比较研究的方法,回顾高校教学管理的历史演变过程,在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提示各种模式的特点与优劣,研究各国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管理机构等问题,为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中国高校教学管理系统提供了多维参照系。
同时,这本书运用系统工程的原理和方法,坚持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静态分析与动态平衡相结合、局部合理与整体优化相结合的原则,对高校教学管理系统进行详细分析,构建包括目标子系统、制约条件子系统、动作与优化子系统、成果输出子系统和评估子系统在内的完整体系,并用层次分析法对系统建立了评估模型。在教学管理动作系统的优化,尤其是教学环节的优化和专业教学计划的优化方面,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
这本书还将系统分析的理论与方法用于剖析我国高校教学管理面临的若干重要现实问题,对教育管理中的许多重点与难点问题,如教学目标(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的两难选择)、教学组织(学院制与学分制的积极探索)、教学效率(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教学内容(陈旧的课程内容体系与现代培养目标的内在冲突)以及教学评价(多元化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完善)等进行了有一定理论深度的分析。
这本书以苏州大学为案例,提出旨在全面培养学生素质与能力的激励性主副修制、必读书目制度等具有一定创造性的教学改革措施,提出面向21世纪教学管理改革的基本思路,对于高校教学管理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时任分管高等教育的教育部副部长周远清教授,亲自为书作序,给予了较好评价。
博士论文完成以后,我决定乘胜追击,继续做博士后研究,再拜一个名师。于是,有缘遇到苏东水教授。
认识苏老师,是因为先知道他的《管理心理学》。
有一次看上海的报纸,发现上海哲学社会科学的一个重要奖项被苏东水先生的《管理心理学》获得。我研究心理学多年,怎么没有听说过苏先生?这是哪里杀出来的一匹心理学的“黑马”?后来才知道,他就是鼎鼎大名的复旦大学首席教授、著名经济学家苏东水先生。
一个经济学家怎么会写管理心理学的著作?他的书究竟与我们心理学家的管理心理学有什么不同?我决定走进苏老师的世界。
真正走进去,才发现这是一个有着非常丰富宝藏并且非常复杂的世界。苏老师的研究领域非常广阔,从宏观的国民经济管理学,到微观的管理心理学;从西方的经济学理论,到东方的管理学思想,涉猎的学科有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等。同时,他还是一位热心的社会活动家,不仅为地方政府做经济发展的顾问,还创办了东亚管理学院等教育培训机构。他的学生也是三教九流、五湖四海,从政府官员到企业家,从学界精英到社会名流,还有优秀的大学毕业生、研究生,几乎所有的人都以成为苏东水老师的学生而自豪,每年的东方管理学术研讨会,几乎成为苏门弟子的大聚会。
成为苏老师的学生,应该感谢颜世富博士。颜世富与我有一个共同的恩师——上海师范大学的燕国材先生。我们曾经追随燕先生研究中国古代心理学史,我比世富早许多年,自然是他的学兄。后来他到复旦大学工作并考取苏东水老师的博士生,他的博士论文就是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东方管理问题。当时,我已经从同济大学获得管理学博士学位,世富兄多次鼓动我到苏先生门下做博士后。他告诉我,且不说苏老师的学问之高,就是他的学生的资源,也是非常难得的。就这样,我有幸成为苏老师弟子中的一员。
苏老师是一位具有大智慧的学者。他对于学问的把握,往往是宏观、整体的,国民经济问题、东方管理问题,一般的学者不敢问津,但他做得有声有色。管理心理学这样相对微观的问题,他也是用宏观的方法去研究,所以从文化、人性的角度,使他的分析比心理学家的管理心理学就高了一个层次。
苏老师对学生非常关心。凡是能够帮助的事情,他一定会尽力。1999年,我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成果《中华管理智慧——中国古代管理心理思想研究》即将出版,邀请苏老师为书写一篇序言。在那个炎热的夏天,苏老师及时寄来亲笔签名的长序。他热情洋溢地写道:“阅读此书,能够从中领略五千年管理文化的苍劲与淳朴,体验古老文明活力的悠久与蓬勃,感悟古代先贤管理智慧的深邃与高远,这对现代企业管理者和管理理论研究者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他对我们进一步的研究充满了期待与信心。
本来,我可以把这本书作为博士后的研究成果,这样就非常轻松,与苏先生研究的方向也非常吻合。但是,就在此时,我担任了苏州市副市长的职务。苏老师建议我结合自己的工作重新写博士后的报告。因此,我重新选择“中国开发区组织管理体制与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课题,并在苏老师等复旦大学教授指导下,顺利完成了论文的写作。记得苏老师对我说,你们行政管理干部的研究,不仅要有学术的意义,更应该对自己的工作具有指导意义。这对于我今后研究教育问题也起了非常关键的作用。我现在之所以能够走出象牙塔,能够与火热的教育生活紧密地融合在一起、与第一线的教师们紧密地团结在一起,与苏老师当时的教诲有密切的关系。
师恩如山。我的人生中有许多让我刻骨铭心的老师。虽然每一位老师有不同的研究领域、不同的处世风格,但他们对待学生的热情相同,对待人生的态度一致。从他们身上,我们能够呼吸到崇高、感受到慈爱、体验到责任。从他们的身上,我们也学会了怎么去做老师,去影响自己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