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长兴
推出典型、推广典型,无疑是咱们改进工作的一种有效方法。论说,咱们的典型并不少,总在不断地被总结、不断地被推介。但是,其中有些又不断地被冷落、不断地被遗忘。一位同行道出个中缘由:“典型”本来就不太典型,因为它就没“落地”。静下来想一想,真是这么回事。
这几年,在全市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标准建设的过程中,有一个推进高效教学的典型——北辰区的东堤头中学,很是引人注目。他们解决了一个普遍性的难题:负担不重,成绩挺好;而且具备了“落地”的三个基本特征:普通的学校、常态的工作、深刻的改革。有人说,这是在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搏战中杀出的一匹“黑马”,应该说并不是瞎忽悠。
第一,这个典型是在“普通”的学校里产生的。 说它是“普通”的学校,的确“普通”得没法再普通。比如说,它的环境,就是边远的农村。虽然城镇化在不断提速,可一时半会儿还轮不上他们。要说有点儿“名气”,是十多年前曾经“上”过《焦点访谈》——小化工厂带来了大污染。现在,污染的企业是迁走了,往日的“红火”也淡去了。有些农民对过去的“依恋”,或多或少还在影响着他们的孩子:眼睁着“那阵子活儿也好找,钱也好挣”,“没有文凭照样发财”。所以,这里的学校根本就指不上家长。你要是想像市里那样,让家长辅导孩子,那就叫没门儿。
比如说,它的生源,都是本村的孩子。始终向他们提供生源的三所小学,自己都觉得不大“提气”。所以,只能有什么算什么。倒是那些外来的务工人员,很愿意把孩子送来这里读书。
比如说,它的条件,就是乡镇的“底子”。虽然那些年也不断投入,但是缺这少那还是常事儿。真正变化就在这几年。特别是这次达标创建,它才翻了身。可话又说回来,政策倾斜只管眼前,先天不足依然不足。说实话,在全区近20所初中里,它现在的硬件整体水平只是达标,并不靠前。
比如说,它的师资,就是农村的教师。拿学历来说,35岁以上的就没有几个人是“原始”本科。近十来年,老教师先后都退了,新教师陆续进来了,现在教龄不足10年的“小”老师,已经接近60%。学历是改善了,可经验又缺乏了。你想,一所农村学校要把这么多的“新手儿”培养出来,容易吗?这几年,学校也想借着区里引进大学毕业生的机会进点儿好“苗子”。可是,在“双向”选择面前,你希望“选择”人家,人家还不愿意“选择”你。只有别的学校“选择”完了,他们才有机会“选择”。可到了这一步也就不用“选择”了。即便如此,还免不了一番劝说、解释、介绍、宣传,谁让你是“东堤头”!
…………
其实,何止这些“比如”。假如再“比如”下去,他们也只会更加“普通”。但是,可贵之处恰恰就在于“普通”。因为“普通”才有“代表性”,才能代表大多数学校。所以,在“普通”中产生的典型,大家比较信服。
第二,这个典型是在“常态”的工作下运作的。所谓“常态”,是说他们遵守国家规定。课程方案他们坚持落实。该上什么就上什么,既不加课,也不减课。而且,天天这样,日日如此。甚至寒暑假、节假日,也没有加班加点。课间活动他们也坚持落实。眼保健操、广播操,从来不落下。每天大课间的阳光体育运动,学生那股“阳光”般的热情和朝气,谁看了也会产生共鸣。用老师的话说,孩子们能“疯”会儿、换换脑子其实是好事儿。如果说有什么不足,就是活动的内容还比较“传统”,也比较“简单”。但是,达到锻炼要求,那没的说。课外活动他们还坚持落实。这“组”那“队”的学生社团,不仅每周都有活动,而且每人都有活动。如果说有什么缺点,就是项目的开发还不够丰富,更不够“现代”。但是,由于他们不懈地做、认真地做,所以优势也渐渐凸显出来。合唱团在全市拿了奖,足球队在全区夺了冠,全校上下无不为之振奋、为之自豪。别忘了,这样的成绩出在边远农村学校。社会实践他们更坚持落实。学军、学农、学工,除了执行本区的“大课表”以外,每年还有自己的计划。学生们共同庆祝节日、参观展馆、祭奠烈士、慰问老人、宣讲交规、唱响红歌……要论最有特色的,还是以“责任教育”为主线的系列社区志愿者服务。他们“包”下了全镇四个居委会、四个敬老院、四个街区健身公园、四个老年活动中心,定期组织义务劳动。只要学生们一到现场,就擦的擦、扫的扫、清的清、收的收……社区居民被感动了,说“这才是雷锋精神”。特别是与镇团委携手开展的“3+1帮扶活动”,即双方三名共青团员共帮一位退休老人。他们坚持了整整四年,由当年的团日活动已经发展成长效机制。学生尽心照料老人生活,老人用心教导学生成长,他们之间“心”的交流,给“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传统美德注入了时代元素。要论最具创意的,还是学生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面对面”活动。活动的主题是“倾听学生呼声,关注孩子诉求”。代表、委员们和青年学生就理想和信念、困惑与烦恼等话题进行了沟通。青年学生向代表、委员就家庭教育、环境治理、校园安全、技能培训等热点问题提出了建议。融洽的气氛融合着彼此的愿景,大人和孩子共同感受着社会责任。
据说,这些年他们没有“不良”记录,就是因为能够坚持“常态”。当然,你挡不住别人的看法。有人就说过,这是被“逼”出来的。老师不在本镇住,到点班车不等人,根本没法儿拉晚儿,怎么补课?这话乍一听似有道理,可别忘了“内因起决定作用”这句经典话。想拉晚儿的、要补课的,法子多着呢!时下谁没有这本账。倒是人家校长不矫情:“咱也是由不自觉到自觉,自觉坚持才是素质教育。”其实,“常态”工作就是按照教育规律设计的学校工作“流程”。他们的可贵之处恰恰就在“常态”。因为,“常态”才有真实性,才能不掺杂功利的“水分”。所以,在“常态”下运作的典型,大家能够认可。
第三,这个典型是在“深刻”的改革中探索的。作为高效教学的典型,人们最关心的就是“高”在哪里、怎么“高”的。要说“高”,近几年的全区教学综合评价,他们总是位居前列。这个评价由于强调了以巩固率为前提、突出了以合格率为基础,不仅够综合,而且算合理。尽管绕不开考试成绩,但它并非“唯一”。“普通”学校、“常态”工作能获得这么领先的成绩,的确应该问个究竟。校长的回答就是两个字:改革。其实,这前面还应该加上“深刻”作为对改革程度的修饰。因为,他们的改革有精彩之处,那就是跟课堂“玩儿命”。校长明确表示,课堂效果上不去,负担下不来,工作“常态”保不住,素质教育等于白说。为此,他们着力从三个方面下手。一是改了教学管理。领导随时听课,“推门”就听,就是要听个实际水平。领导班子周二评课,雷打不动,就是要评出子丑寅卯。而且,听课都有定量,校长最忙,至少每周也要听6节课,别人当然还要“递增”。课堂教学评价分为两类进行,人人都有任务。“常态课”搞评级,旨在提高全校教师的教学能力;“展示课”搞研究,旨在推广个人的成功经验。在“深刻”的改革面前,人人有机会,科科是平台。二是他们改了教学模式。他们在广泛学习和借鉴的基础上,经过反复试验,逐步确定了由“课堂准备—明确任务—探索自试—困难支援—效果检阅—学习小结”等6个环节构成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教师要按照这一基本模式,结合教学实际,创编既作教案又当学案的“任务书”。这种模式对于作为主体的学生来说,目标明确,便于心中有数;当堂预习,有利于趁热打铁;自主探究,有利于促进独立思考,及时练习,又能体验成功。学生觉得有了“任务书”,学得明明白白、练得实实在在。应该说,这是学生的心声。据说,这种基本模式已在绝大多数学科推开;据说,语文教学的基本模式也在积极探索之中。如果帮他们“提炼”一下,大概是“讲练各半”和“当堂训练”这两点支撑了高效教学。当然,他们知道改革也需要“外脑”,教研员就曾在这里进行现场指导、现场上课。他们知道改革也需要“活水”,兄弟校就曾在这里开展“同备同构”、“ 同备异构”。但是,他们要求教师必须结合实际,动真格的,谁也不准照搬“参考”、上网“Download”,包括课件在内。现在,他们还想定期把每节课的“任务书”整理出来、积累起来,然后经过不断修订、不断完善,逐步形成学科资源“系统”。这不就是教学成果吗?三是改了作业机制。他们限制了作业课目。原来各科“抢”着留,现在最多留“五科”:初一语文、数学、英语,初二增加物理,初三再加化学。其余各科作业必须当堂完成。他们还限制了作业总量。一般作业就在“任务书”上。因为,那都是教师精编、精选的习题,还因为这样会控制完成作业的时间。开始,教师们也不理解,其他学科教师说,我们也有统考;“五科”教师说,中考压力太大。但是,学校坚持了。坚持的结果就是“倒逼”改革。前面是不准加班加点,现在又不能增加作业,后路全堵死了,只能去开正路。高效教学不就是这样的改革轨迹吗?
“普通”学校需要在深刻的改革中提升,“常态”工作需要以深刻的改革来保证,因为“深刻”才有“创新性”,才能打破“习惯”。所以,能在“深刻”中探索的典型,大家才好学习。
东堤头中学的“普通”、“常态”、和“深刻”,是“落地”的典型,全都看得见、摸得着、学得了。他们的校长为此总结的一个“公式”——“责任+方法”,实在发人深思。教育规划纲要中有两句名言,一句是“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孩子”,另一句是“为每个孩子提供适合的教育”。“责任”不就是前一句的动力,“方法”不就是后一句的策略吗?咱们业内的人都知道,为“一个”容易,为“每个”很难;而且在小学好些,在初中更难。这正是这个可以“落地”的典型所具有的典型意义。只是校长反复叮嘱,一切还在进行中,我们不张扬,您也别宣传。可是,咱们真需要这样的“典型”,需要大家创造性地“复制”这样的典型,所以只好致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