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针灸方法治疗中风疗效的国内文献Meta分析※

2012-12-23 06:05李叠鹏陈俊琦肖少英降祥勇张东淑
河北中医 2012年7期
关键词:体针头针中风

钟 正 李叠鹏 陈俊琦 方 茜 肖少英 降祥勇 张东淑

(南方医科大学公共卫生与热带医学学院2007级预防医学本科班,广东 广州 510515)

医史文献研究

不同针灸方法治疗中风疗效的国内文献Meta分析※

钟 正 李叠鹏 陈俊琦1方 茜1肖少英1降祥勇1张东淑△

(南方医科大学公共卫生与热带医学学院2007级预防医学本科班,广东 广州 510515)

针灸疗法;中风;Meta分析(主题);综述;循证医学

目前,针灸治疗中风已经普遍得到国际认可。大量临床研究发现,与西医常规治疗相比,39% ~41%的中风偏瘫患者的预后康复可以得益于针灸治疗[1]。近年来,国内有不少学者运用随机对照试验对针灸治疗中风进行研究,本研究目的在于使用Meta分析对单一针灸方法治疗中风的疗效进行系统评价,以利于促进针灸临床研究质量和水平的提高。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类型 随机对照试验(RCT)、临床对照试验(CCT)。

1.2 研究对象及纳入标准 任何年龄、性别、病程的针灸治疗中风研究均纳入,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6-01颁布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2]及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3],或明确描述临床症状并经CT或MRI确诊的中风患者,包括脑梗死、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腔隙性脑梗死、蛛网膜下腔出血及脑出血。

1.3 干预措施 治疗组采用某一种针灸方法为干预措施,包括常规体针(独取阳明经穴位)、头针、舌针、项针、温针、梅花针、电针、火针、水针、芒针、刺络、罐、灸、穴位埋线、穴位注射及针刀等;对照组则采用与治疗组不同的另一种针灸方法,将2组进行比较。

1.4 排除标准 非随机对照试验和动物实验;干预措施合并其他针灸方法的试验;重复检出或发表的文献。

1.5 疗效标准与结局指标 临床疗效的综合指标采用“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2],并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4]。疗效结局分为痊愈、显效、好转、无效、恶化。

1.6 检索策略 检索各数据库、生物医学期刊从最初至2010-12的所有有关针灸治疗中风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治疗组为某一种单一针灸方法,对照组为另外一种针灸方法,结局指标为总有效率。

1.6.1 电子检索 中国知网(CNKI,1979/2010-12),万方数据医药信息系统(WF,1982/2010-12),维普信息资源系统(VIP,1989/2010-12),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1978/2010-12)4个中文数据库,其中CNKI使用跨库搜索,包括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及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1.6.2 手工检索 不能获取的全文,则辅以手工检索南方医科大学图书馆过刊资料库。

1.6.3 检索词设计 ①定义干预措施的检索词:针,刺,灸,罐,埋线,穴,贴敷;②定义中风的检索词:中风,卒中,脑梗死,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③定义RCT的检索词:随机,对照,临床试验。

1.7 资料提取

1.7.1 研究选择 由2名研究人员分别独立按照上述纳入标准对文献进行筛选,对中风患者的年龄、性别、发病时间、病程长短没有限制,由于各研究者所使用的诊断标准不统一,因此将临床上常用的几种诊断标准均纳入本研究范围之内,包括“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2]及“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3]。在对各文献进行数据提取及质量评定之前,首先对查找出的文献标题和摘要进行阅读,若为随机对照的临床试验则阅读全文,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进行分类评价,出现分歧时通过讨论方式解决。

1.7.2 数据提取 从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中,提取下述内容:作者、研究时间、随机分配方法、盲法、基线均衡性、诊断指标、研究例数、干预措施、疗效指标、随访及Jadad评分。

1.7.3 评价方法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采用Jadad质量评价标准[5]。①随机序列的产生;②随机化隐藏;③盲法;④撤出与退出。针对每一项研究结果,对上述4条作出“恰当”(2分)、“不清楚”(1分)和“不恰当”(0分)的判断。4~7分为高质量的研究,1~3分为低质量的研究。由2名评价人员独立进行资料的质量评价,若意见不一致,讨论协商解决。

1.8 资料分析 采用Cochrane系统评价软件Revman 4.2.6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所有结果均为计数资料,采用相对危险度(RR)及其95%可信区间(CI)表示疗效的效应量。对使用同样干预措施、基线可比的资料进行合并后分析;对使用不同干预措施的资料未予以合并,仅做描述性分析。

2 结果

2.1 检索结果 最初共检索到文献有296篇,通过阅读全文,筛选出64篇符合随机对照研究的文献,按照纳入、排除标准及2名研究人员分析讨论后,最终纳入19篇文献(21个研究)。排除原因如下:①对照组为单纯西药对照;②治疗组或对照组使用的不是单一针灸方法;③处理因素过于混杂,难以判断哪种治疗因素起决定性作用;④样本含量少于随机对照最低要求(30例);⑤总有效率100%,无法进行Meta分析。

2.2 纳入研究的质量评价 纳入的19篇文献均为低质量研究(Jadad评分为1~3分)。随机序列的产生:所有研究均有提及按照随机方法分组,有6个研究提及随机方法(3个为随机数字表法,3个为就诊顺序法),其余15个研究均未提及具体的随机分配方法。分配隐藏:所有研究均未提及随机化隐藏方法。盲法:所有研究均未提及盲法。剔除、失访、退出:所有研究均未提及患者剔除、失访、退出情况。

2.3 纳入研究的基本情况 见表1。

表1 纳入研究的基本情况

2.4 Meta分析结果

2.4.1 周益民等[7]和闫继红[6]使用阴阳经透穴与常规体针作疗效比较,通过Meta分析显示2组间有显著性差异(RR=2.70,95%CI=1.97 ~3.70),提示使用阴阳经透穴方法治疗中风的总有效率优于常规体针治疗。

2.4.2 李虹等[9]和王健等[8]使用焦氏头针与常规体针作疗效比较,通过Meta分析显示2组间无显著性差异(RR=0.86,95%CI=0.36 ~2.06),提示无足够证据证明使用焦氏头针治疗中风的总有效率优于常规体针治疗。

2.4.3 车建丽[11]使用腹针与常规体针作疗效比较,通过Meta分析显示2组间有显著性差异(RR=9.50,95%CI=1.93~46.84),提示使用腹针治疗中风的总有效率优于常规体针治疗。

2.4.4 李常法等[10]使用国际头针与常规体针作疗效比较,通过 Meta分析显示2组间无显著性差异(RR=16.18,95%CI=0.87 ~301.62),提示无足够证据证明使用国际头针治疗中风的总有效率优于常规体针治疗。

2.4.5 刘德昌[13]和李淑波[12]使用电针与常规体针作疗效比较,通过Meta分析显示2组间无显著性差异(RR=1.60,95%CI=0.43 ~5.93),提示无足够证据证明使用电针治疗中风的总有效率优于常规体针治疗。

2.4.6 杨洁红等[18]使用磁极针与常规体针作疗效比较,通过Meta分析显示2组间有显著性差异(RR=3.23,95%CI=1.04 ~9.99),提示使用磁极针治疗中风的总有效率优于常规体针治疗。

2.4.7 高大海[15]使用电灸与常规体针作疗效比较,通过Meta分析显示2组间有显著性差异(RR=8.36,95%CI=2.70~25.93),提示使用电灸治疗中风的总有效率优于常规体针治疗。

2.4.8 李淑波[12]使用温针灸与常规体针作疗效比较,通过Meta分析显示2组间无显著性差异(RR=3.13,95%CI=0.31~31.14),提示无足够证据证明使用温针灸治疗中风的总有效率优于常规体针治疗。

2.4.9 罗惠平等[16]使用穴位注射与常规体针作疗效比较,通过Meta分析显示2组间有显著性差异(RR=4.75,95%CI=1.34~16.89),提示使用穴位注射治疗中风的总有效率优于常规体针治疗。

2.4.10 李春红等[14]使用穴位敷贴与常规体针作疗效比较,通过Meta分析显示2组间无显著性差异(RR=0.64,95%CI=0.10 ~4.15),提示无足够证据证明使用穴位敷贴治疗中风的总有效率优于常规体针治疗。

2.4.11 陈幸生[17]使用芒针与常规体针作疗效比较,通过Meta分析显示2组间有显著性差异(RR=6.80,95%CI=2.23~20.74),提示使用芒针治疗中风的总有效率优于常规体针治疗。

2.4.12 黄国明[19]使用头针滞针法与焦氏头针作疗效比较,通过Meta分析显示2组间无显著性差异(RR=2.55,95%CI=0.62~10.49),提示无足够证据证明使用头针滞针法治疗中风的总有效率优于焦氏头针治疗。

2.4.13 李菊艳等[20]使用颞三针与焦氏头针作疗效比较,通过Meta分析显示2组间无显著性差异(RR=1.16,95%CI=0.40 ~3.40),提示无足够证据证明使用颞三针治疗中风的总有效率优于焦氏头针治疗。

2.4.14 徐冰[21]使用头穴丛刺与头穴透刺作疗效比较,通过Meta分析显示2组间无显著性差异(RR=2.66,95%CI=0.49~14.41),提示无足够证据证明使用头穴丛刺治疗中风的总有效率优于头穴透刺治疗。

2.4.15 唐强等[22]使用头穴丛刺与电丛针作疗效比较,通过Meta分析显示2组间无显著性差异(RR=0.95,95%CI=0.26 ~3.41),提示无足够证据证明使用头穴丛刺治疗中风的总有效率优于电丛针治疗。

2.4.16 秦黎虹[23]使用头针交叉刺久留针与国际头针作疗效比较,通过Meta分析显示2组间无显著性差异(RR=1.86,95%CI=0.26 ~13.66),提示无足够证据证明使用头针交叉刺久留针治疗中风的总有效率优于国际头针治疗。

2.4.17 李淑波[12]使用电针与温针灸作疗效比较,通过Meta分析显示2组间无显著性差异(RR=0.49,95%CI=0.04~5.58),提示无足够证据证明使用电针治疗中风的总有效率优于温针灸治疗。

2.4.18 龚国强[24]使用双侧电针与患侧电针作疗效比较,通过Meta分析显示2组间无显著性差异(RR=2.61,95%CI=0.73 ~9.32),提示无足够证据证明使用双侧电针治疗中风的总有效率优于患侧电针治疗。

3 讨论

3.1 纳入研究的质量评价 本研究共纳入19篇(21个研究),所有研究均未提及盲法、分配隐藏、退出或失访病例数,只有6个研究提及具体的随机分配方法,故纳入的21个研究均属于低质量的临床研究,均有发生偏倚的高度可能性。

3.2 针灸治疗中风的疗效评价 对纳入的21个研究分别进行Meta分析,共有7个研究提示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这7个研究分别以阴阳经透穴(2个)、腹针、磁极针、电灸、穴位注射、芒针为治疗组的处理因素,对照组均为常规体针,分析结果提示治疗组治疗中风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其余14个研究分析结果均提示尚无足够证据表明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有7个研究分别以焦氏头针(2个)、国际头针、电针(2个)、温针灸、穴位敷贴为治疗组的处理因素,与常规体针作疗效比较,结果提示无足够证据证明治疗组治疗中风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有2个研究分别以头针滞针法久留针、颞三针为治疗组的处理因素,与焦氏头针作疗效比较,结果提示无足够证据证明治疗组治疗中风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有2个研究以头穴丛刺为治疗组的处理因素,对照组分别为头穴透刺和电丛针,结果提示无足够证据证明治疗组治疗中风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有1个研究以头针交叉刺久留针与国际头针相比较,结果提示无足够证据证明治疗组治疗中风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有1个研究以电针与温针灸相比较,结果提示无足够证据证明治疗组治疗中风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有1个研究以双侧电针与患侧电针相比较,结果提示无足够证据证明治疗组治疗中风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

3.3 纳入研究与本系统评价的局限性及未来启示 符合纳入条件的文献数量较少:目前临床上常对多种针灸方法合用治疗中风患者的疗效进行研究,如头-体针、头-体-电针等,对于使用单一针灸方法的疗效比较的研究较少。不同的针灸方法可能对中风患者的早期介入、预后康复结果均有不同影响,日后可对此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纳入文献质量较低:①大部分文献未提及随机分配方法、分配隐藏、盲法、退出和失访病例;②部分文献纳入病例数少于随机对照试验要求(30例);③各研究对照组不尽相同;④缺乏量化标准是现代针灸研究的一大难题,由于施术者的手法熟练程度、取穴精准程度以及患者主观感受性的不同,均会对针灸疗效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因而在临床研究的过程中,对试验设计的严谨程度可在一定范围内减少人为因素所带来的偏移。

本研究认为,针灸对治疗中风患者有一定疗效,但由于缺乏高质量、大样本的双盲或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的支持,尚不能得出上述任一治疗方法治疗中风有更好疗效的结论。此外,所有纳入的研究均未提及患者的不良反应,因此还需做安全性分析以进一步确定针灸疗效。

[1] 李宁,冯宾,邹军,等.针灸治疗中风偏瘫的荟萃分析[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02,25(2):37 -39.

[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9(1):55 -56.

[3] 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 -380.

[4] 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995)[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81-383.

[5] Jadad AR,Moore RA,Carroll D,et al.Assessing the quality of reports of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s:is blinding necessary?[J].Control Clin Trials,1996,17(1):1 - 12.

[6] 闫继红.阴阳经穴透刺与独取阳明治疗中风后遗症随机对照观察[J].时珍国医国药,2008,19(2):343 -344.

[7] 周益民,景海燕.阴经透穴治疗脑中风286例临床观察[J].新疆中医药,2001,19(4):37 -38.

[8] 王健,白丽.头针体针并用治疗脑梗死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06,25(11):8 -9.

[9] 李虹,侯中伟,白玉兰,等.头针、体针及头体针结合治疗中风230例的疗效比较[J].针刺研究,2006,31(3):169-172.

[10] 李常法,贾春生,李晓峰,等.耳针沿皮透刺配合体针对急性期脑梗死患者肌力和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J].针刺研究,2010,35(1):56 -60.

[11] 车建丽.腹针治疗较长病程中风后遗症40例临床观察[J].江苏中医药,2002,23(1):31 -32.

[12] 李淑波.温针治疗中风后遗症50例疗效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2005,24(3):29.

[13] 刘德昌.电针神经干穴位治疗中风后遗症30例[J].铁道医学,1999,27(1):67.

[14] 李春红,贾敏,赵世珂.舒愈膏穴位贴敷治疗缺血性中风临床研究[J].中国中医急症,2010,19(1):19,81.

[15] 高大海.电灸治疗脑血栓形成后遗症80例[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1987,(3):封 3.

[16] 罗惠平,李家康,焦杨,等.赤芍注射液穴位注射治疗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效果观察[J].中国临床康复,2002,6(19):2945.

[17] 陈幸生.芒针治疗中风偏瘫120例对照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1995,11(6):4 -5.

[18] 杨洁红,雷正权.磁极针治疗中风后遗症46例疗效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1999,15(8):30 -31.

[19] 黄国明.头针滞针法久留针治疗中风偏瘫疗效观察[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临床版,2004,11(2):28-30.

[20] 李菊艳,杜宏斌.头针与颞三针交替治疗早期中风40例[J].陕西中医,2002,23(8):733 -734.

[21] 徐冰.超声电丛刺长留针法治疗急性脑梗死偏瘫临床观察[J].辽宁医学杂志,2005,19(4):184 -185.

[22] 唐强,张立,魏铁花,等.电丛针治疗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的随机对照疗效观察[J].针刺研究,2009,34(3):193-197.

[23] 秦黎虹.头针交叉刺久留针法治疗中风后偏瘫疗效观察[J].中国针灸,2002,22(6):397 -398.

[24] 龚国强.双侧电针治疗中风后遗症40例[J].中医杂志,2006,47(6):448.

R255.2;R743.3;R246.1;R-05

A

1002-2619(2012)07-1071-04

※项目来源:广东省中医药局2011年建设中医药强省科研课题(编号:20111270)

△通讯作者: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针灸教研室,广东 广州510515

1 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针灸教研室,广东 广州 510515

钟正(1989—),男,本科生在读。研究方向:循证医学。

2012-02-15)

猜你喜欢
体针头针中风
头针联合康复训练治疗小儿精神发育迟缓的临床观察
探讨头针联合体针对失眠患者的作用
预防中风应做到八要八不要
血压偏低也要警惕中风
头针配合逍遥散加减治疗纤维肌痛综合征疗效观察
体、火针结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42例疗效观察
回药失荅剌知丸治疗中风后痴呆的疗效观察
耳穴按压配合体针治疗酒精成瘾临床分析
头针加舌针联合推拿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痉挛型20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后偏瘫25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