捏脊疗法在治疗消化道慢性炎症疾病的临床应用

2012-12-23 04:16林小兰
中国医药导报 2012年20期
关键词:炎症性督脉消化道

林小兰 唐 勇 李 珍

1.仲恺农业工程学院校医院,广东广州 510225;2.暨南大学医学院,广东广州 510632

慢性消化道炎症性疾病,如反流性食管炎、食管炎、慢性胃炎、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及其他不明原因的慢性腹泻,其发病机制复杂,治疗棘手,药物治疗的特异性不高。中医将消化道慢性炎症性肠道疾病归为“下痢”、“泄泻”、“溏泻”、“飧泻”、“痢疾”等,中医中有一套对其有效的疗法称为“捏脊疗法”,捏脊疗法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小儿和成人各科的推拿手法,它具有简、便、效、廉和绿色疗法的特点,本研究采用捏脊疗法治疗慢性消化道炎症性疾病,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3月~2011年10月来我院就诊的120例诊断为消化道慢性炎症性疾病的患者,所有患者中年龄最小的1岁,最大的72岁,平均(18.3±32.4)岁。其中男72例,女48例。所有患者的病程均大于3个月。根据患者入院顺序对患者进行编号,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60例。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①有便血、消化不良、便秘、腹痛、腹泻等症状;②症状时间>3个月;③经胃镜、肠镜等检查排除肿瘤等其他疾病的可能;④自愿参加试验,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方法

1.3.1 对照组 只采取常规治疗方法:包括消炎、止血、补液、通便、促胃肠动力等对症治疗。

1.3.2 治疗组 除采取对照组相同的治疗方法以外,再加用捏脊疗法。方法如下:让患者俯卧位,卧平,卧正,使背部平坦松弛;施术者用食、中指在前,拇指在后沿脊柱两旁,自下而上连续地挟提肌肤,边捏边向前推进,从尾骨部起至第七颈椎,沿着督脉的循行路线从长强穴直至大椎穴为一遍,重复3~9遍,每日1~2次,10 d为1个疗程,共两个疗程,中间休息5 d。

1.4 评价指标

采用症状改善情况评价治疗效果,症状包括便血、消化不良、便秘、腹痛、腹泻等。治疗效果为:症状消失:经治疗后症状消失;症状改善:经治疗后症状减轻后发作次数减少;症状无缓解或加重:经治疗后症状无改善,或发作次数增加等。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症状改善属于等级资料,计数资料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一般情况比较

对照组所有患者中,共有25例便血,22例消化不良,16例腹泻,13例腹痛,8例便秘;治疗组所有患者中,共有28例便血,21例消化不良,17例腹痛,14例腹泻、6例便秘。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的治疗后效果比较

对照组的症状改善总例数为63例,改善率为75.00%,治疗组的症状改善总例数为72例,改善率为96.51%,治疗组的症状改善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治疗后效果比较(例)

3 讨论

捏脊疗法是一种古老的外治手法,它起源于推拿手法中的捏、拿等手法。它最早由晋朝葛洪著《肘后备急方·治卒腹痛方第九》所记载:“使病人伏卧……拈取其脊骨皮,深取痛引之,从龟尾至顶乃止,未愈更为之。”此文中的捏脊骨皮即后世之捏脊,最早运用于治疗成人腹痛。后经历代医家不断地挖掘、完善和拓广,从而从推拿中独立门户而形成的一套具有独特理论的治疗方法,称之为“捏脊疗法”。它的操作部位是脊背部,所涉及的经络主要有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脊柱为督脉循行之主干,《难经》曰:“督脉者,起于下极之俞,并于脊里,上主风府,入属于脑。”督脉与六阳经有联系,称为“阳经之海”,故其统摄一身之阳,全身阳气的运行无不与之有关。足太阳膀胱经行于脊柱两旁,各脏腑背俞穴均在背部膀胱经上。捏脊疗法通过对督脉及五脏背俞穴的刺激,可以达到调整阴阳,调和气血,通经络,培元气,恢复脏腑功能的作用[1-4]。实践证明,本法可益气健脾、疏导气机,促进胃运动[5],从而起到强身健体、助长发育、增强免疫功能、提高抗病能力的作用[6]。

现代医学已经阐明,脊柱既是支撑人体的骨性主干,又是脑、脊髓通向躯体各脏器、组织发出神经根的地方和通道,人体的植物神经节、干,主要分布于脊柱两侧。捏脊疗法通过对这些神经节、干的刺激,借助复杂的神经、体液因素,整体地、双向地调整内脏功能,从而达到增强体质治病保健的目的[7]。有研究报道指出,捏脊可以激活免疫系统,提高血清IgG,同时CD4升高,CD8下降,CD4/CD8比值升高,从而提高免疫功能[14]。也有文献报道,捏脊疗法能使血清淀粉酶、胃蛋白酶和胆碱酯酶等各种消化酶活力增加,提高小肠吸收功能[8]。还发现,捏脊疗法可以提高以双歧杆菌为代表的厌氧菌数量,改善菌群分布结构,恢复机体的免疫屏障和化学屏障,使肠道定植抗力增强,抑制潜在致病菌群的增长,有维持局部免疫的功能[9]。

消化道慢性炎症性疾病,由于病程长,导致机体消化吸收功能下降,免疫功能紊乱,抵抗力下降。在本文的研究中,通过捏脊,机械刺激与肠胃功能有关的穴位,调整了免疫功能,增强了抗病能力。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的便血、消化不良、便秘、腹痛、腹泻等症状的改善情况。结果发现:对照组60例中,共有25例便血,22例消化不良,16例腹泻,13例腹痛,8例便秘。经治疗后症状消失46例、改善17例、无变化或加重21例。而治疗组60例中,共有28例便血,21例消化不良,17例腹痛,14例腹泻,6例便秘。经治疗后症状消失72例,改善11例,无变化或加重3例。治疗组的总体症状改善率(96.51%)高于对照组(75.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对于消化道慢性炎症性疾病的治疗,在常规疗法基础上加用捏脊疗法可以明显提高疗效,减少相关症状发生。

[1]杨丽美,梁岩.捏脊法在治疗成人疾患中的应用[J].时珍国医药,2006,17(2):254-255.

[2]李小军,胡彩虹,郑雪娟.改良捏脊疗法调治亚健康状态临床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8,24(8):518.

[3]钱宝延,侯盘长,孙长义.自血穴注与捏脊疗法对恶性肿瘤患者细胞免疫的影响.中国针灸,1998,18(11):648-650.

[4]Basedovsky Ho,Sorkin E.Network of immune-neuro-endocrine interations[J].Chin Exp Immunol,1977,27(1):1-12.

[5]王红,韩军,郭义,等.捏脊疗法对家兔胃运动影响的实验观察[J].针刺研究,1998,2(4):261.

[6]杜世华.捏脊疗法治疗气虚证的机理探讨[J].按摩与导引,2007,23(5):13-14.

[7]邓玉萍,齐铮,万琦.中药配合捏脊疗法治疗反复呼吸道感染临床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07,34(1):56-57.

[8]王晓燕.推拿配合点穴治疗小儿厌食症70例疗效观察[J].新中医,2004,36(6):42.

[9]王丽清,葛金玲.捏脊疗法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免疫及肠道微生态机制研究[J].河南中医,2007,27(10):25-26.

猜你喜欢
炎症性督脉消化道
龙氏手法结合头颈部督脉电针治疗落枕的临床观察
高盐饮食或可诱发炎症性疾病
从督脉论治阿尔茨海默病的理论探讨
驴常见消化道疾病的特点及治疗
炎症性肠病与肝胆胰病变
MDT在炎症性肠病诊断和治疗中的重要性
猪的消化道营养
基于热扫描成像系统探讨易筋经“托天桩”对阳虚质督脉红外热成像的影响
Dieulafoy病变致消化道大出血的急救及护理
以督脉为主针刺结合穴位注射治疗弱智儿童48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