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学峰
(东北师范大学,吉林 长春 130117)
论领导班子建设与党的执政能力的互动※
石学峰
(东北师范大学,吉林 长春 130117)
领导班子建设与党的执政能力密切互动,领导班子建设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关键,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又推动着领导班子建设,二者相互促进;目前,领导班子中也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领导班子建设与党的执政能力的良性互动。当下,为实现领导班子建设与党的执政能力的良性互动,应坚持不懈地提高领导班子的执政素质、刻不容缓地优化领导班子结构、坚定不移地深化领导班子的体制改革、建立健全科学的领导班子考核评价制度。
领导班子建设;执政能力;互动
党的十七大指出:继续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着力建设高素质领导班子。这是我们党从领导班子建设与党的执政能力密切互动的角度提出的重大要求。当前,我们应该着力弄清楚二者之间的关系,力求实现领导班子建设与党的执政能力的良性互动。
执政能力建设是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性建设,而各级领导班子则是党执政活动的直接承担者和实施者。因此,这二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性和互动性,这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一)领导班子建设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关键
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在新世纪新阶段,有着丰富的内涵,涉及到党的建设的各个方面,与各级领导班子建设、各级干部队伍建设以及执政体制建设有着紧密的联系。其中,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关键。这是由领导班子在党的执政主体中的地位决定的。所谓执政主体是指那些执掌和运作国家政权的各级领导机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这些组织和人员履行着执政职能。[1]由此可见,执政党的执政主体至少由领导机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三个具体主体组成。由于各级领导班子是党所执掌之政治权力的直接承载者,是执政党执政政策的制定者、执政活动的组织者和执政使命的践行者,在一个地区、一个部门负有全面责任,因而在执政党的三个具体执政主体中处于最核心地位。这就决定了领导班子的建设状况如何,直接决定着党的执政能力如何。现实中,我们会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们配备到重要岗位上去的干部,个体素质都很强,但一旦组成一个领导班子,总是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严重影响了执政的效果。
(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内在推动领导班子加强自身建设
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主要是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以及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2]可以说,每一方面的能力,都对领导班子提出了新要求,内在推动着领导班子必须切实加强自身建设。比如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就给领导班子提出了很多不同于计划经济条件下的新要求,推动着领导班子必须加强自身建设。诸如,市场经济的竞争性,要求领导班子能够实现优胜劣汰,做到能者上,庸者下;市场经济的风险性,要求领导班子必须具有敢闯、敢试、敢冒的探索和实践精神;市场经济的自主性,客观上为无政府主义及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滋长提供了土壤,要求领导班子必须特别重视民主集中制建设;市场经济的法制性,要求领导班子成员必须具备法制意识,学法、懂法、守法;等等。[3]
(三)领导班子建设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相互促进
一方面,通过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必然会使领导班子成员的整体素质明显提高、内部结构日益合理、工作作风更加扎实、领导班子的团结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不断增强,这必然会从根本上促进党的执政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党的执政能力的提升反过来又一定会为领导班子建设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成为推动领导班子不断加强自身建设的重要动力。因此,领导班子建设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是相互促进的,二者具有互动性。领导班子建设好了,党的执政能力也就相应的提高了。领导班子建设不好,必然会削弱党的执政能力。
近年来,各级领导班子围绕提高执政能力,加强了自身建设,较好地实现了领导班子建设与党的执政能力的良性互动。但客观地讲,目前领导班子中仍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到了领导班子建设与党的执政能力的良性互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领导班子的执政素质不适应
总起来说,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建设,我国各级领导班子的执政素质有了很大提高,也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赞誉。但不容否定的是,确有一部分领导班子的执政素质还与党的执政地位不适应,严重影响了领导班子建设与党的执政能力的良性互动,具体表现为:
1.道德素质不适应。有的领导班子集体贪污受贿,谋取不正当利益。近年来,贪污受贿手段不断增多,数额也逐渐增大,并且还有向高层领导班子蔓延的趋势;不少领导班子经常动用公款吃喝玩乐。比如,借开会之名大吃,欢迎会、总结会、报告会等无会不吃,无会不喝,以至逢会必发,逢会必拿;还有极少数领导班子把人民赋予的权力当做自己谋取私利的资本,见钱眼开,见利忘义,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
2.理论素质不适应。某些领导班子思想观念中的“计划”意识还很浓重,一时间难以消除;还没有树立科学发展的执政理念;还抱着“包办一切”、“包揽一切”、“运动群众”的执政思维,没有真正把自己的执政理论从那些不适宜的观念、做法的束缚中,从对马克思主义错误的教条式的理解中,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
3.责任素质不适应。不少领导班子好大喜功,习惯于形式主义,大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以至于开发区工程、广场工程盲目上马,相互攀比,图虚名而使群众利益受损害;热衷于电视上有影、广播上有声、报纸上有名,而下农村、到基层却只是浮光掠影、走马观花;处理复杂问题时考虑不够周全,在突发性群体事件面前往往显得束手无策。
(二)领导班子的结构不合理
合理的领导班子结构,是充分发挥领导班子成员聪明才智,使集体领导效能最大化的保证。各级领导班子应是一个有机组合、优势互补的整体。但是,当前部分领导班子中仍存在结构不合理问题,主要是:
1.年龄上没有形成梯次。一些领导班子成员年龄等同,资历相当,互不服气,各不相让。加之在提升、晋级等个人利益上客观存在着排他性,往往会由不服气发展到相互拆台;部分领导班子年龄相差较大,中间断档,不仅缺少相同的语言,而且对一些问题的看法也常常不一致,相互沟通难;有些领导班子成员年龄比例失调,班子成员的多数集中于某一年龄段次,其他年龄段次的成员则偏少。
2.专业知识结构不尽合理。主要表现为专业单一,工作难分工。这样的专业结构,势必会出现有的工作没人愿干,有的工作没人能干,只好“乱点鸳鸯谱”,既不适应一个地区或一个单位的全面领导工作,也极容易造成领导班子成员彼此挑剔,个别用非所长的领导班子成员往往还会产生怨言和牢骚。
3.性格气质结构不当。有的领导班子成员个体素质都很强,但群体优势却发挥不出来,整体功能令人堪忧;有的领导班子团结力、凝聚力不强,班子成员之间内耗较大。这些领导班子除了思想作风方面的问题外,还与领导班子配备时没有充分考虑到领导班子各个成员的性格气质有关。
(三)领导班子的体制不科学
领导班子的体制不科学,主要表现在现行的“党政分设”式的体制存在弊端:
1.职数太多,难以协调。一方面是指党委、人大、政府、政协四大班子的职数太多;另一方面是指同级党委中常委的职数太多。这样就使各级党委书记的大量精力,都集中消耗在了四大班子之间和常委班子之间的协调和平衡方面。本来是工作上的上下级关系,很多时候却变成了无谓的扯皮、协调、掣肘关系。这就致使四大班子之间和常委班子内部内耗现象十分严重。
2.职位重叠,执行不力。一方面表现为:同一件事分管的领导职位重叠,使具体执行者无所适从,严重影响工作效率。比如分管农业的,有农业局的局长、有政府的副省长(副市长、副县长)、还有抓农业的副书记;再比如管宣传的,政府方面有广播电视局和分管的副省长(副市长、副县长),党委方面还有宣传部长和分管宣传的副书记等等。另一方面表现为:责、权、利之间的相互脱节,运行起来显得法理不清。比如管人与管事的相互脱节,管人的副书记不管事,管事的副省长(副市长、副县长)不管人;再比如,决策与执行的相互脱节,在大量的经济活动决策中,懂经济、抓经济的多数副省长(副市长、副县长)不是常委,因而,不能参加常委会决策,而大多不懂经济工作的常委参加常委会决策但不执行决策,这就很难保证决策的科学化,更难保证决策的执行效果。
(四)领导班子的考评制度不完善
考核评价一个领导班子与考核评价一位领导干部不同,要从整体出发,系统考核整个领导班子的思想建设、政治建设、领导能力、工作实绩和党风廉政建设。但在很多地区和部门的领导班子具体考核评价制度上却存在诸多不完善之处,这主要表现为:
1.考核评价标准缺乏系统性。目前,对领导班子的考核,虽然也能按照“德、能、勤、绩、廉”进行考核,但是主要还是以经济增长或者GDP指标来进行考核。这种考核势必会产生如下问题和后果:其一是造成“单打一”的不平衡发展结果;其二是出现弄虚作假、浮夸风,导致以“数字造英雄,英雄出数字”等社会问题;其三是导致出现“政绩工程”、“形象工程”等重复建设的项目;其四是为升迁而不得不 “唯上是从”,脱离人民群众,脱离工作实践。
2.考核评价方式缺乏科学性。科学的考核评价方式,是提高领导班子考核评价效果的保障。然而,目前的领导班子考核评价方式,却存在很多不科学之处。诸如,定性考核评价多,定量考核评价少;单一考核评价多,综合考核评价少;内部考核评价多,群众考核评价少;应景式考核评价多,制度化考核评价少;静态考核评价多,动态考核评价少;等等。
3.对考核评价的结果运用不充分。从总体上看,现在对各级领导班子的考核评价是比较重视的,有定期的也有不定期的,有上级组织的也有基层民主参与的,每次组织实施都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时间,要完成各种复杂的程序,形成的考核意见也是符合客观实际的,但是有时却考而无用、评而不用,考评与使用严重脱节。这种脱节,使得对领导班子考核评价的实际效果大打折扣。
(一)实现领导班子建设与党的执政能力的良性互动必须坚持不懈地提高领导班子的执政素质
领导班子具备较高的执政素质是实现领导班子建设与党的执政能力良性互动的最根本保证。当前,领导班子应自觉提升以下执政素质:
1.自觉提升执政的道德素质。古人云:“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意思是说,领导者由于身居要职,他们的道德起着示范和导向作用。这就告诉我们,如果领导班子的执政道德不正,其他的人也会跟着效仿,长期下去,最终必然会危害党的执政能力。因此,领导班子必须自觉提升执政道德,以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供根本保证。当前,领导班子自觉提升执政道德素质,主要应在清正廉洁、公正无私、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等方面下工夫。
2.自觉提升执政的理论素质。革命导师反复强调:“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4]“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5]由此可见,作为执政主体的领导班子,若没有科学的、与时俱进的执政理论,其执政行为必然会陷入盲动和失误,并最终会削弱党的执政能力。因此,对于各级领导班子而言,一定要自觉更新不合时宜的执政理论,自觉提升执政的理论素质。新世纪新阶段,各级领导班子要特别提升“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理论素质。
3.自觉提升执政的责任素质。各级领导班子要经常深入基层,沉下身子,加强调查研究,及时了解群众心里想什么、盼什么,找准工作的着力点,因时而异,因事而异,区别对待,顺势利导。越是形势好,越是加快发展的积极性高,越要坚持求真务实,越要保持清醒头脑,越要保持好的工作作风,一步一个脚印地做好工作,绝不能浮光掠影、蜻蜓点水,更不能好大喜功、急功近利。
(二)实现领导班子建设与党的执政能力的良性互动必须刻不容缓地优化领导班子结构
“结构作为系统内各要素之间在时空方面的配合与联系方式,决定整体功能状况”。[6]因此,要使各级领导班子的整体效能产生1+1>2的效果,就不仅依赖于领导班子个体成员素质的高低,更依赖于领导班子的结构优化。
1.优化领导班子的年龄结构。领导班子应由老、中、青不同年龄段的成员按恰当比例组合而成,形成梯次年龄结构,才能保证领导班子的新老交替,保持领导班子的稳定性和持续性。目前,有些地区和部门有些领导班子普遍存在年龄偏大现象,导致工作上缺乏活力和后劲。这就要求:应本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放手使用优秀年轻干部;通过领导干部试用期制、任用期制、辞职制、降职制等制度,逐步建立起领导班子能上能下的机制,为年轻干部的选拔任用创造有利条件;要兼顾老、中、青三个年龄段干部,以老带新,实现老中青结合的梯次年龄结构,使其各扬其长,各尽其智,各施其能。
2.优化领导班子专业知识结构。在干部选拔时,要在考察中加大对文化水平、业务知识和专业特长的了解和综合评估。按照单位职能、工作性质、岗位目标要求,来选配能力与岗位相匹配的干部。在领导班子成员中既要配备懂得社会科学的成员,也要配备懂得自然科学的成员;既要配备理论修养较高的成员,也要配备实践经验丰富的成员;既要配备熟悉党的意识形态、党群组织工作的成员,也要配备熟悉经济、文化工作的成员。当然,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层次领导班子的配备,一定要根据本地区本部门确定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所承担的任务,突出重点,制定具体要求。
3.优化领导班子的个性气质结构。领导班子形成合理的个性气质结构,有利于各成员合作共事,维护领导集体的整体性、一致性。领导班子成员间各自性格、志趣、情操、品德、风格等个性气质若截然对立,班子成员就可能互相遏制、相互掣肘、互不相容,时间一长就会矛盾丛生、内耗不断,彼此之间就难以形成共识。因此,在领导班子配备中,务必要充分了解各成员的不同个性气质特点,力求在成员搭配上实现个性气质的刚柔相济、优势互补,从而充分发挥每个成员的气质优势,以建成团结向上、协调互补、相辅相成的领导班子。
(三)实现领导班子建设与党的执政能力的良性互动必须坚定不移地深化领导班子的体制改革
多年来,我国机构改革主要是在组成部门、直属机构及其人员编制上进行精简与重组,而对领导班子的党政分设式体制很少触及。由此而造成的职数多和党政职位重叠的现象在上世纪80年代就已存在。1980年,邓小平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一文中就曾深刻指出:“副职过多,效率难以提高,容易助长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7]目前,这种状况已经远远超出了上世纪80年代,到了非减不可的程度。因此,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明确作出了“逐步减少党委副书记职数”、“减少人大、政协领导职数”、“加大党委、人大、政府、政协之间的干部交流”、“适当扩大党政领导成员交叉任职”的指示。为了细化这一指示,2006年4月初,中共中央下发了《中共中央关于认真做好今明两年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换届工作的通知》。该通知要求,各地在党委换届中必须对领导班子配备进行改革,其具体实施方案是:减少副书记职数,除兼任政府正职的副书记之外,一般可设1名专职副书记;精简领导班子职数,省级党委常委职数一般为11~13人,西藏、青海、新疆可以14~15人;扩大党政领导交叉任职,党委常委和政府副职可交叉任职2~3名。[8]通过这项改革,减少了党委领导班子成员和副书记的职数,有效整合了执政资源,提高了执政效能。
当前,应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根据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的地位、性质和特点,加大领导班子的体制改革力度,切实解决领导层次过多,职能交叉,机构臃肿,权责脱节等问题。
(四)实现领导班子建设与党的执政能力的良性互动必须建立健全科学的领导班子考核评价制度
建立健全科学的领导班子考核评价制度就成为实现领导班子建设与党的执政能力良性互动的必然要求,具体来说应从三个方面进行:
1.制定较系统的领导班子考核评价标准。考核评价标准是考核评价领导班子政绩工作中的核心环节,直接关系到考核评价工作的质量和成效。只有制定系统和科学的考核评价标准,才能使评价结果更准确地反映领导班子的工作状况。当前,对于各级领导班子的考核评价,应当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的要求,应该对领导班子的政治方向、精神面貌,执行民主集中制、驾驭全局、务实创新、选人用人、处理利益关系、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以及党风廉政建设等方面进行全面的考核评价。
2.改进领导班子的考核评价方式。考核评价方式是决定考核评价科学性的一个重要内容。我们应该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不断改进领导班子的考核评价方式。当前我们应该做到:定性考核评价与定量考核评价相统一,而以定量考核评价为主;单一考核评价与综合考核评价相统一,而以综合考核评价为主;内部考核评价与群众考核评价相统一,而以群众考核评价为主;应景式考核评价与制度化考核评价相统一,而以制度化考核评价为主;静态考核评价与动态考核评价相统一,而以动态考核评价为主。
3.强化领导班子考核评价结果的运用。应把领导班子考核评价结果运用到干部选拔任用、培养教育、管理监督以及激励约束等各个环节。对那些自觉坚持科学发展、善于领导科学发展、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领导班子,应给予全体成员表彰奖励,对其领导干部应优先提拔重用。对不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办事,搞形式主义和“形象工程”等造成不良影响的,约束性指标任务完成不力的,以及在廉洁自律等方面发生问题的,应实行问责制,必要时给予组织调整。
[1]周天勇,王长江等.攻坚:十七大后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研究报告[M].乌鲁木齐:新疆建设兵团出版社,2007:52.
[2]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8.
[3]赵学锋.市场经济对领导班子建设提出的要求[J].创造,1996,(1).
[4]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311.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11.
[6]蔡陈聪.论现代领导班子的优化建构[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3).
[7]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21.
[8]中共辽宁省委组织部编.干部人才工作常用文件选编(上)[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7:306.
责任编辑 魏子扬
D26
A
1672-2426(2012)07-0048-04
石学峰(1982-),男,山东济南人,东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博士研究生。
※本文系2010年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 “中国共产党党内权力运行机制研究”(批准号:10SSXT108)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