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玉华, 侯淑君, 马华航, 郭 蕾
(河北省承德市口腔医院儿童口腔科, 河北 承德 067000)
经验交流
Vitapex用于乳牙窦道型根尖周炎根管内封药的疗效观察
崔玉华, 侯淑君, 马华航, 郭 蕾
(河北省承德市口腔医院儿童口腔科, 河北 承德 067000)
根尖周炎;Vitapex; 甲醛甲酚; 根管消毒
乳牙牙髓坏死及根尖周炎是临床上常见的儿童牙病之一,对乳牙感染根管进行根管治疗是保存乳牙,避免乳牙早失最常用的有效方法。在根管治疗中对于乳牙窦道型根尖周炎的治疗用常规的甲醛甲酚(FC)封药疗效不满意,临床症状和体征持续存在,我科近2年来使用Vitapex进行根管内封药治疗乳牙窦道型根尖周炎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1.1 临床资料:2009年6月至2010年6来我院儿童口腔科就诊6-8岁窦道型根尖周炎患儿,身体健康,无全身疾病,其中男孩40例,女孩60例,随机分组,实验组50例50颗牙,对照组50例50颗牙。
1.2 材料:Vitapex:日本ォネ制药工业株式会社生产的注射器型。甲醛甲酚:武汉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药物材料厂生产。
1.3 方法:开髓,揭髓顶,拔髓,常规扩根冲洗(扩根时尽量不要超出根尖孔),扩根至30#,分别用30ml/L过氧化氢及3%氯亚明反复冲洗,然后根管内棉捻吸干后,实验组根管内封Vitapex用氧化锌暂封,两周复诊;对照组髓腔内封甲醛甲酚(FC)球,氧化锌暂封一周复诊。
1.4 疗效标准:有效:患牙无自觉症状,无叩诊不适及咬合不适,根管内无分泌物和异味,根尖区窦道消失;或叩诊不适及咬合不适减轻,根管内无分泌物及异味,窦道未闭,但无分泌物。无效:叩诊,咬合不适无变化或加重,窦道未闭合有分泌物。
1.5 统计学方法:计数资料用X2检验。
实验组:疗效满意;对照组:疗效不满意。
表1 两组根管消毒效果比较 颗(%)
乳牙根尖周病是儿童口腔科的常见病及多发病,对于乳牙窦道型根尖周炎在临床上治疗有时很棘手,根尖周炎主要病因是G—阴性杆菌是感染根管内的优势菌[1],其主要毒力因素——内毒素被认为是根尖周病变的主要致病因素[2],内毒素是G—厌氧菌细胞膜的脂多糖(LPS)成分,在细菌死后释放,在感染根管内长期存在于牙本质小管内,不易被灭活,容易通过根尖孔,长期缓慢释放损害尖周组织[3]。因此,此类根尖周炎存在根管内和根尖周两个感染源。乳牙又具有其独特的特点,乳牙牙根短,分叉大,髓室底副根管多,根尖孔较大,呈开放状,牙根呈抱球状,其分叉下方为继承恒牙胚。而常规封药用的甲醛甲酚(FC)有较强的毒性和刺激性,近年来有文献报道,该药具有半抗原性。甲醛甲酚(FC)对组织的作用无自限性,故封甲醛甲酚(FC)时可能通过髓室底副根管及根尖孔向根外渗透,渗透到组织中也可引起牙根的吸收及瘘管,从而加重根尖周的病变。使患牙症状及体征持续存在,所以使用能同时作用于根管和根尖周的消毒药物对其进行治疗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近两年我科用Vitapex对乳牙窦道型根尖周炎进行根管内封药,取得满意效果。用于根管内封药的Vitapex主要成份为氢氧化钙、碘仿及硅油,氢氧化钙对内毒素的降解作用被广泛认可,具有较强的碱性,释放OH-通过干涉脂肪过氧化氢反应和皂化反应酶,破坏细菌的细胞膜和磷脂,抑制细菌的生长和分裂,抗菌活性强,对大部分细菌、厌氧菌和放线菌都有较好的杀菌效果,同时还能中和炎症所产生的酸性物质,减轻疼痛。碘仿具有防腐,祛臭,减少渗出的作用,并释放I-,持续杀灭细菌,使细菌产物氧化。硅油可使封药的材料具有流动性,防止Vitapex固结,保持氢氧化钙的活性,对根管内多种细菌具有杀伤作用,并可以渗透到牙本质内。针型Vitapex简便易操作,对此类患牙可以加压将Vitapex打入根尖周或窦道内,促使炎症的进一步吸收,从而达到抗菌消炎,促进组织愈合的效应,且组织内的Vitapex可自行吸收。另外,失败的四例患儿未按时复诊,封药脱落,造成根管内和根尖周组织再次感染,长时间的炎症刺激,该牙存在牙根内吸收和外吸收,已波及到恒牙胚,故而拔除患牙,其余92%均取得成功。
[1] Oliveira LD,leao MV.Carvalho CA.In vitro effects of calcium hydroxide and polymyxin Bon endotoxins in root canals[J].Dent,2005,33(2):107 -114.
[2] Tanomaru JM,Leonardo MR,Tanomaru M.Effect of different irrigation solutions and calcium hydroxrde on bacterial Lps[J].Int Endod,2003,36(11):733 -739.
[3] 吴海珍.汪学华,等.氢氧化钙治疗根尖周炎中根管渗出液内毒含量变化[J].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2007,17(5):266.
B
10.3969/j.issn.1006 -6233.2012.08.062
1006-6233(2012)08-116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