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淑莉, 于淑玲, 刘丽莉
(1.河北省承德市妇幼保健院, 河北 承德 067000 2.河北省承德市第三医院, 河北 承德 067000 3.河北省承德市中医院, 河北 承德 067000)
中医药治疗面瘫52例临床总结
于淑莉1, 于淑玲2, 刘丽莉3
(1.河北省承德市妇幼保健院, 河北 承德 067000 2.河北省承德市第三医院, 河北 承德 067000 3.河北省承德市中医院, 河北 承德 067000)
面 瘫; 中医药疗法; 针刺疗法; 割治疗法
自2003年1月至2006年12月,我们采用针刺、中药和口腔粘膜割治的方法对65例面瘫患者进行了治疗和随访观察,取得了较好效果,现总结如下:
1.1 临床资料:52例患者均为周围性面瘫[1],符合河北省卫生厅制定的面神经麻痹诊断标准,男27例,女25例,左侧瘫22例,右侧瘫30例,其中5例为再次发病,发病后到我科初诊时间最长15d,最短1.5h,发病年龄最小1.25岁,最大64岁,平均年龄29岁,发病原因自觉受风者17例,其余均病因不明。发病时均表现为口歪向健侧,患侧鼓腮漏气,眼睑不能闭合,额纹消失,齿颊间存留食物,鼻唇沟变浅等症状。另外,发病季节按月进行统计见表1。
表1 发病与季节的关系
1.2 治疗方法
1.2.1 针刺疗法:主穴、风池、阳白、攒竹、四白、地仓、颊车、翳风、外关、合谷。刺法:以平补平泻手法进针,尽量刺透穴,如地仓透颊车。刺翳风时配外关,以针刺患侧为主,进针后接通BY-7B型电针麻机(北京医疗仪器厂产品),电流脉冲频率100-200次,以病人耐受为度,留针20min,每日一次,15d为一疗程。另外根据临床症状随症选穴,如:鼻唇沟平坦加迎春;人中沟歪斜加水沟,闭眼困难加鱼腰,丝竹空等。患者初诊除孕妇外均先针刺。
1.2.2 药物治疗:内服中药:急性期:白附子、僵蚕、全虫、芥穗、防风、白芷各10g、双花30g、连翘20g、公英、地丁各25g,每日一剂,水煎服。儿童及体弱者减量,孕妇则辨证选方用药。服用1-2周。恢复期:白附子、僵蚕、全虫、天麻等量为末,每次2g,每日三次,黄酒或白开水冲服。外用药物:细辛3g,生石膏30g,南星9g,皀角9g共细末,醋调外敷患侧面部,1d或隔日一付。可在夜间敷药,白天洗去,用1-2周。如针刺第一次即有显著效果可单用针刺法。
1.2.3 口腔黏膜割治法:常规消毒,用手术刀划割患侧口腔黏膜,长 1.0 -1.5cm,深 0.1 -0.3cm,用压舌板刮血,并用手指压按摩患侧,然后用5%的盐水棉球沾白糖敷贴切口处30min,两日一次。额肌与眼部瘫割大臼齿处粘膜,眼下、鼻旁及上唇瘫割小臼齿处粘膜,口角及下唇瘫割下门齿处粘膜。在针刺和中药治疗4周仍不全愈加用割治法。
2.1 疗效分级:面部对称,表情肌功能完全恢复为全愈;面部稍有不对称,或只有在哭笑时不对称,表情肌功能基本恢复为好转;面瘫稍有好转或无变化为无效。2.2 治疗结果:65例患者中全愈60例,好转2例。全愈率96.1%。60例患者采用了针刺法,1例孕妇面瘫用中药治愈;50例使用了中药内服和外敷,2例单纯针刺治愈;5例使用了口腔粘膜割治法。治疗时间最长 58d,最短 2d,平均 14.2d。
3.1 某男,24岁,2003年3月9日来诊,近3d来头晕、口干、烦躁不安,今晨起发现口角向左侧歪斜,饮水时右侧口角漏水,鼻唇沟变浅,咽颊部存食,右眼开闭不全,额纹消失,鼓腮漏气,诊断右侧偏瘫。即行针刺,选攒竹透晴明,迎香透四白,地仓秀颊车,翳风配合谷,接电麻仪。同时用内服中药加外敷中药,7d好转,13d痊愈,随访一年末复发。
3.2 某男,60岁,退休矿工,2003年11月13日晨起后发现口歪向右侧,左眼不能闭合,左咽颊部存食,流口水,鼓腮漏气。因退休在原籍景县针刺2周末见效,来院就诊,五年前曾患右侧面瘫由本人治愈。查如上述,诊断左侧面瘫,急性期已过,现进入恢复期,采用针刺,选鱼腮透丝竹空,地仓透颊车,翳风配合谷三组穴位,接电针麻仪,同时服牵正散加天麻方,每次2g,每日2次,黄酒冲服,治疗28d,面肌功能恢复大半,笑时仍可见口角向右侧歪,行割治疗法,3次后痊愈,随访无复发。
4.1 面瘫亦称面神经麻痹,中医书称口眼歪斜,因于脉络空虚,风寒侵入阳明,少阳之脉,以致经气阻滞,经筋失养,肌肉纵缓不收而发病[2],在临床资料中统计发现,每年2、3月份与10月份发病率最高,承德地区正值初春深秋,天气昼热夜凉,气温变化大,人们机体尚未完全适应这种变化,即所说的脉络空虚,易受风寒,故此发病较多,因此,作者认为每年的初春深秋应该提请人们注意气候变化,保暖御寒,预防本病。
4.2 针刺治疗面瘫是依据病邪侵入少阳,阳明经脉,取风池,翳风穴属少阳,有疏解风邪之效,翳风配外关通于阳维脉,可祛风通络止痛,适用于耳后乳突痛,阳白,攒竹、四白、地仓、颊车有疏调阳明,少阳经气的作用,采用透穴的方法,可加强经气的通调作用,如地仓透颊车《玉龙歌》说:“口眼歪斜最可嗟,地仓妙穴透颊车。”合谷为手阳明经原穴,为循经远端取穴,如《四总穴歌》说:“面口合谷收”。本组病例除1例孕妇外,其余60例从发病之初至全愈都采用了针刺方法,并加用了电针,这样更能提高疏通经气的作用,因此提高了临床效果。
4.3 在口服药物上,采用牵正散同时,加入解毒之品,主要是基于现代医学认为面瘫是由于嗜神经病毒侵犯面神经,引起面神经麻痹的表现,双花、连翘、公英、地丁均有较强的解毒作用[3]。加入芥穗、防风、白芷增强祛风作用。同时三药质轻,解表,有上行头面的作用,这样数药合用提高了牵正散原方的作用。急性期过后,毒势已去,经络痹阻未通,单用牵正散加天麻研面服用,以求祛邪务尽,收取全功。外用药物:细辛:辛温,有走空窜通透开滞的效能,引诸药入于筋骨肌肉之间,驱经络中之风寒。石膏:辛寒,解气分之热,透邪外达,其寒性制约细辛之燥性。南星:基辛温,燥湿化痰,外用消肿定痛,驱经络中痰浊。皂角:辛温,与细辛合用又称通关散,有强烈的驱痰作用,辛散走窜,性极锐利。《药性本草》记述熬膏外贴一切肿痛。四药合用外敷面瘫,起到风寒能驱,痰浊可除,痹阻得透,经络畅通,面瘫康复。
4.4 对久治不愈采用口腔黏膜割治法,刀割局部,刺激强烈,尤其是局部有硬核或麻木感觉者,适当放出瘀血,则瘀血去,新血生,局部血液循环增强,面神经营养改善,从而使面瘫康复。临床5例割治病人有2例未能痊愈,均是开始治疗不得法,多处投医,改变治法,未能系统治疗,来我科治疗6-7d后转外地治疗或疗养,间隔数月至一年又来我科行割治,虽然未能痊愈,但割治后都显箸好转。因此,割治法的疗效是肯定的。
4.5 临床体会:面瘫患者初诊治疗时间越早,效果越好,疗程越短,如果发病当天就能诊治,多在2周内基本治愈,如果2d以上再就诊治疗,疗程一般大大都在2周以上,单纯针刺治愈的两位患者均是白天发病,即刻就诊,针刺2次全愈。
4.6 孕妇面瘫少见,仅遇一例,妊娠七个月,考虑到针刺可能伤胎气,而白附子、全虫等药有碍妊娠,选用国物汤加芥穗、防风、鸡血藤六付药后全愈,其取效迅速是意想不到的。推测可能是孕妇产前多实多热,用补血养血祛风法,药物借孕妇实热体质,使血行风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 河北省卫生厅.疾病诊疗要点与疗效判定标准[J].
[2] 何树槐.针灸学下册[M].第1版.北京:中国古籍出版社,1985.225.
[3] 成都中医学院.中药学[M].第1版.上海:上海科学出版社,1978.73 -79.
1006-6233(2012)08-1174-02
B
10.3969/j.issn.1006 -6233.2012.08.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