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鹰
(郑州市电子信息工程学校,河南 郑州 450007)
中等职业学校体育课教学现状研究
王海鹰
(郑州市电子信息工程学校,河南 郑州 450007)
通过对中等职业学校体育课教学现状进行研究发现,中职学校学生体育课存在学习动机不够明确、学习兴趣不高;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尚不成熟;体育课教学评价机制不合理;体育教学场馆器械设施需要继续加大投入;体育师资结构薄弱等问题。因此,在进行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学时我们应注意优化课程结构,改革评价机制,加强体育场馆建设,合理布局运动项目,提高教师水平,以期更好地改进以上问题。
中等职业学校;体育课教学;现状
学校体育教学是一个锻炼身体、促进健康、增强体质、传授身体练习基本知识、技术、技能的教育过程[1]。当前我国学校体育的总目标是增进学生健康,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形成运动的兴趣和锻炼的习惯,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与合作精神,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提高少数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2]。中职学校体育课是学校体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中职学校体育目标的主要手段和基本途径。因此,对中职学校体育课教学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对于加强体育教学质量监控与教风学风建设,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为下一步体育教学改革做好铺垫工作,实现中职学校体育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的理论参考意义。
以郑州市两所中职学校体育课教学为研究对象。按照体育教学基本构成要素,根据课题研究需要,结合中职学校体育教学实际情况,本研究对中职学校体育教学主体、教学内容、教学环境、教学评价等几个方面进行调查;调查对象为郑州市两所职业学校体育组教师和2009、2010级学生。
1.问卷调查法。根据研究需要,制订了《体育课教学学生调查问卷》和《体育课教学教师调查问卷》。经检验,问卷效度符合研究需要。2011年1月对全体体育教师和部分2009、2010级学生进行实地问卷调查,学生调查对象的选取方法为随机抽样,抽样范围为2009级和2010级学生。在35天后对学生进行第二次调查,计算两次测量结果的信度系数为R=0.820,检验结果证明问卷的信度符合统计学调查要求,问卷调查统计数据可以作为本研究的参考依据。
2.访谈法。根据全面、准确、客观的要求,发放问卷的同时,设置了问卷以外的补充问题,对中职学校体育教师进行了详细的访谈,广泛听取意见。
3.数理统计法。对调查获得的数据进行归类整理,并运用Excel软件进行数理处理和统计。
学生体育课学习动机是体育课教学目标实现情况的直
表1 学生对体育课学习动机的调查情况表(n=477)
平均选择系数=选择人次∕单项平均值单项平均值=总选择人次数∕总项目接反应,同时可以反映出学生对体育课功能的最基本的认识。调查结果显示,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学会科学的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平均选择系数1.57);满足运动兴趣与爱好(平均选择系数1.44);掌握基本的体育健康知识(平均选择系数1.23)。这表明,学生对体育课的追求是有目的、有理性的。保持良好的健康和体质状况是学生从事体育锻炼的首选动机,这说明“健康第一”的体育教学指导思想已经得到了切实的贯彻,学校体育三大目标之一的身体健康目标已经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但是,“体育课可以锻炼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和“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两项排在了最末两位,平均选择系数只有0.67和0.54,说明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两个方面的目标实现的不够深入。
积极稳定的体育课学习兴趣是促使学生进行体育运动的重要因素。对学生体育课兴趣调查显示,在“非常喜欢”、“喜欢”、“一般”、“不喜欢”四个选项中,选择的比例依次为52.94%、29.41%、11.67%、5.88%,因此认为有82.35%的学生喜欢体育课。究其原因,大部分学生认为体育课可以增强体质、促进健康,满足运动兴趣和爱好,增强自信心等。另外,有5.88%的学生不喜欢体育课。分析认为,这一部分学生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于专业课的学习上,学生对体育课的目的意义、任务不明确,对体育课形成了消极被动的态度定势。
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切实提高学生健康素质的意见》中强调“体育课是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各级各类学校必须切实开足、开齐体育课”[3]。这就要求中职学校体育课程与时俱进,不断拓展思路,设计和开设新的体育项目和内容。根据学校师资、场地器材条件,在原有篮球、排球、足球、武术等体育课项目的基础上,新开设了乒乓球、健美操、羽毛球课程(见表2)。
表2 体育课开设项目情况统计表
学生体育课上课具体情况见下表3。
虽然学生对每项运动项目及学习内容的需求存在个体差异,但从调查结果看,73.64%的学生对学校体育课安排项目的态度基本满意,需求面明显趋于一致,这表明学生对体育技术和理论知识的需求态度是肯定的,需求的知识面是广泛的。这样的课程安排,有利于学生终身体育基础的奠定。
中职学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模式是体育课堂和课外体育活动的统一化,使体育课的时间和空间得到拓展,有限的体育资源将得到整合并加以有效利用,对营造生动、活泼、轻松、和谐的体育课及课外体育氛围,弘扬校园体育文化,实现全面提高学生健康水平的体育教育目标,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将课外体育纳入体育课管理中,使两者有机结合,构建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势在必行。实施体育课教学内外一体化,首要工作就是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外活动,使之成为体育课课堂的延伸。每位学生每周至少参加2次、每次1小时左右的课外体育锻炼是学校体育的运动参与目标。保证每天锻炼一小时,是学校体育工作的硬任务、硬指标,是教育工作的一项严肃纪律[4]。
表4 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情况统计
表3 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学生体育课各项目实际人数统计表
在对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次数指标的调查数据显示,学生能经常参加课余体育锻炼者(≧3次/周)占28.3%,≧2次/周的学生占51.1%,也有20.0%的学生根本不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在每次锻炼时间指标的调查中,0.5-1小时/次的学生占22.5%、少于0.5小时/次的学生占38.1%。由此表明,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情况距离学校体育运动参与目标和教育部有关文件要求还有较大差距,体育课教学内外一体化实施还不成熟。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一部分学生还没有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缺少健身意识,缺乏科学锻炼;学校的体育场馆设施配备不足,不能满足该校学生的课余体育活动需求;相关部门对于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管理不到位、不严格。
表5 体育教师职称学历情况统计表
教师队伍的结构直接关系到教学任务的落实情况,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的好坏也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的高低。调查显示,在教师学历方面,全部为本科及以上学历,其中研究生学历占18.2%,;职称方面,具有高级职称的体育教师少,助教的比例过大,职称结构不合理。究其原因,主要是大部分体育教师刚从高校毕业时间不长,工作时间短,还不能进行高一级的职称评定。同时表明学校在体育师资结构上重视度不够,领导层没有认识到体育教育对培养学生整体素质的重要性,在师资选择上要求较低,从而使体育教学整体上呈现出一种不良倾向。
体育场馆设施是进行体育教学的物质保证,是落实“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具体措施,是一个学校办学规模和学校形象的重要标志物,对中职学校来讲更是吸引生源的重要保证。两所中职学校共有田径场,足球场4块,篮球场15块,排球场4块乒乓球台25个。这样的场地使用情况,对于太极拳、乒乓球等场地面积要求较低的项目来讲,基本可以满足体育课教学的需求,但是对篮球、足球、排球等课程来讲,还需提高。除此之外,没有室内综合体育馆,一旦遇到大风下雨天气,体育课便无法正常进行。对体育课教学器械的调查显示,30.0%的教师认为体育场地、器材不能满足教学要求,20.0%的教师认为严重不足,影响教学,40.0%的教师认为基本能满足,完全能满足的比例占10.0%。因此,体育场馆和器械的有限影响了体育课教学的进行及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需求。
1.学生的体育思想趋于社会化、现实化,“健康第一”的体育教学指导思想已经得到了切实的贯彻。但对体育课的目的意义和任务的认识不明确,造成了一部分学生对体育课消极被动的态度定势。体育课教学过分注重学生的现实锻炼,缺乏对学生从事体育活动的兴趣、爱好的培养。
2.体育课项目设置基本可以满足学生体育多元化的需求,有利于学生体育终身体育基础的奠定。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不高,体育课教学内外一体化实施还不成熟。体育课教学评价注重了对学生运动技能、身体素质等行为结果方面的评价,忽视了态度、过程等形成性的评价,评价体系不够合理。
3.体育师资结构方面。教师年轻化,以本科学历、初级职称教师为主,学历、职称结构偏低。
4.体育课教学场馆器材条件较以往有了较大改进,基本满足了正常体育课教学的需求。室外场地使用率较高,但是无室内场馆也是存在的现实问题。
1.优化课程结构,改革体育课评价机制。体育基础知识教育,不仅是体育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形成能力、兴趣和习惯的智力基础。强调理论知识的传授,加强对学生体育科学知识的指导和培养,以提高学生体育实践的实效性与长期性,使学生终身受益。体育教学的要突出学生个性发展,对学生的兴趣和心理需要给予足够的重视,调整课程结构,扩大学生选项课的范围。改革现有的体育课教学评价机制,探讨新的更加有利于学生发展的体育课评价机制。
2.加快体育场馆建设,合理布局运动项目。学校主管部门应加强学校体育基础设施的建设,增加对体育教学的投资,改善场地、器材等活动的环境和设备,使广大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特点、兴趣、需求更广泛的选择体育项目学习和锻炼,以满足他们健身、健心、健美的需求,此外。可选择一些对场地要求不高的运动项目,如毽球、棋牌等,以最大限度的满足学生选项的要求。另外,可以规定羽毛球、乒乓球等教学项目学生自备球拍和球,鼓励学生们为了自己喜爱的运动项目自我投资,可以缓解部分器材不足的现象。
3.尝试发展体育俱乐部式的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体育俱乐部的形式有利于学生的终身体育教育的不断提高,但是由于目前众多条件的不成熟。尤其是学校体育场馆器械的不足,要一步到位的实施俱乐部教学是有一定困难的,应循序渐进、逐步完善该课内外一体化的体育教学模式。
4.加强体育师资培养。继续加大师资引进力度,引进具有高职称的骨干教师和高学历的青年教师。培养现有青年教师,为他们提供校内外学习培训的机会,促进青年教师的成长。
[1]刘善言.学校体育学[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1.
[2]潘绍伟,于可红.学校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53—55.
[3]参见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切实提高学生健康素质的意见》
[4]参见周济2008年5月8日在迎奥运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推进会上的讲话《努力开创学校体育工作新局面》
[5]毛振明.体育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G718.3
A
1671-2862(2012)03-0090-03
2011-11-23
王海鹰,男,郑州市电子信息工程学校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