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云驰
(北京大学,北京 100871)
公共治理理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启示
□ 李云驰
(北京大学,北京 100871)
近年来,公共治理理论受到了理论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并在众多领域被付诸管理实践。本文在简要梳理公共治理理论主要原则和方法的基础上,就其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领域的应用进行探讨,以期为该领域的工作创新提出建议。
公共治理理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公共治理理论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并在20世纪90年代引起了理论界的广泛重视,人们在理论探索和实践中对这一概念不断赋予了丰富的内涵;时至今日,公共治理理论已经在众多领域被付诸管理实践。本文在简要梳理公共治理理论主要原则和方法的基础上,就这一理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领域的应用进行探讨,以期为该领域的工作创新提供启示。
20世纪70年代,在福利国家理念的主导下,西方国家政府职能持续扩张,机构日益扩大。伴随这一过程,政府部门服务不断恶化,效率日趋低下,管理危机频现。与此同时,市场机制在显现出优越性的同时也暴露出外部化、垄断等问题。在这一背景下,治理理论作为一种既重视发挥政府功能又重视社会组织群体相互合作、共同管理的方式和理念登上了历史舞台。[1]
自20世纪90年代起,公共治理理论开始引起国际社会的重视,人们在理论探索和实践中不断对这一概念赋予丰富的内涵。公共治理理论所关注的主要问题是 “如何在日益多样化的政府组织形式下保护公共利益,如何在有限的财政资源下以灵活的手段回应社会的公共需求。”[2]在这一目标的指引下,公共治理理论提出把原来由政府独自承担的责任转移给公民社会,即转移给各种私人部门和公民自愿性团体,由后者承担越来越多的责任。公共治理的主体既可以是政府、公共机构,也可以是私人机构,还可以是公共机构与私人机构的合作。与此同时,公共治理理论摈弃了政府单一中心的管理结构,主张公共问题处于中心,利害相关的多元主体围绕公共问题相互协商,寻求解决之道。公共治理理论还强调管理对象的参与及合作,希望在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系统内形成一个自主的、拥有一定权威的网络;此外,公共治理理论主张管理手段、方法的多样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对象是大学生。大学生是国家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高端人才的主力军。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高校的中心工作。品德修养和身心健康作为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必要前提和重要内容,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品德修养和健康的身心,大学生才可能成为高素质的人才,才能肩负起建设国家的重任。因此,如何使大学生具备高尚的品德和健康的身心,已成为高等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
近年来,伴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和巨大转型,我国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这一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现象也给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带来了一系列的不利影响。市场经济的利益观逐渐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象牙塔”内的大学生也难以置身事外。部分大学生不能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价值取向日益功利化,道德品质的培养被忽视,使他们陷入了对物质利益的追求中;诚信缺失、心态浮躁等社会不良风气在大学生群体中也有一定程度的体现。在这一过程中,大学生群体还出现了一系列的心理不适,部分甚至产生了严重的道德问题和心理问题。因此,如何有效应对这一现象,探索有益于大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教育管理方式、方法,就具有了十分重要而紧迫的现实意义。
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指出,“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加强民主法制教育,增强遵纪守法观念。加强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教育,加强集体主义和团结合作精神教育,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引导大学生勤于学习、善于创造、甘于奉献,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从该《意见》的精神来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肩负着塑造大学生的高尚道德品质,促进他们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成为德才兼备的高端人才这一重要任务。
目前,我国高等学校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以学校为中心,由学校主导并承担责任,形成了学校党委(行政)——学生工作部(处)——院系——辅导员的垂直工作体系。在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过程中,这一工作模式对于加强大学生日常行为管理和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和不足。
⒈学校管理的幅度和深度有限,无法适应高校扩招的新形势和大学生成长发展问题的日益复杂化、多样化的需要。1999年高校扩招后,大多数高校的在校生人数在短短10几年间都出现了数倍的增长。目前,高校负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行为管理的主要是学生辅导员,这部分人员数量少,工作任务繁重;部分高校还存在配备不足和兼职的问题,人员短缺更为明显。在这种情况下,学校管理幅度有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难以深入的问题也就十分突出。
⒉国内外有关研究表明,学生家长、专业教师、同学等对大学生的成长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在目前学校单一中心的工作模式下,学生家长、专业教师、同学等主体在大多数高等学校并未被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个别高校虽然借助学生家长、专业教师或者同学的力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但还是以学校为中心和主导,对于协调不同主体共同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还缺乏系统性的制度设计。
⒊影响大学生成长发展的因素多种多样,不同因素的形成原因和作用机制有所区别,对不同类别大学生的影响情况也各有差异。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同学等不同主体对于这些因素的影响能力和干预效果也是不同的,他们各有优势也各有劣势。目前,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普遍未考虑到这一点。一方面,没有针对不同的影响因素形成有针对性的措施,以实现有效干预;另一方面,没有充分发挥不同主体的优势,回避其劣势,形成工作合力。
⒋大学生的发展需求日益个性化,但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工作手段和方法上相对单一。具体而言,目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由学生工作队伍实施。由于工作的惯性和身份、政策的限制,使得学生工作人员在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开展相关教育、宣传、管理和服务时,手段和方法较为统一。虽然整齐划一的工作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总体教育目标的实现,但难以很好地满足不同大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
从上文分析看,目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高校为中心,形成了一般化、标准化的工作模式。面临大学生在校规模不断扩大,成长问题日趋复杂化,发展需求日益个性化的挑战,这一模式已无法很好地做出应对。借鉴公共治理理论,“大学生成长发展”问题应处于中心,学校、学生家长、专业教师、辅导员等多个主体要围绕这一中心相互协商,沟通合作,共同寻求有效的解决之道,以形成新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
⒈治理理论的核心是一种公共产品供给多主体、多层次、网络化的合作。借鉴这一原则,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需要改变以往学校单一中心,学生工作队伍单一主体的工作格局,将学生家长、大学生、专业教师、班主任、辅导员、心理咨询教师共同纳入新的工作体系。通过新的制度设计,将原来由高校独自承担的责任分配、转移给其他多个主体。只有这样,才能在确保工作覆盖面的同时适应新的工作形势,有效地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推向深入。
⒉公共治理理论强调不同治理主体之间的合作。基于此原则,在新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下,学校需要加强与学生家长、专业教师等主体之间的合作,充分沟通交流,相互协商,共同努力,以促进大学生成长发展。此外,大学生作为管理对象也应成为重要的工作主体参与合作。通过各主体之间的合作,逐渐形成新的、拥有一定权威的工作网络。
⒊公共治理理论主张管理手段、方法的多样性。新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也要主张手段、方法的多样性。具体而言,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不同主体具备各自的优势和劣势,他们对不同影响因素的影响能力和干预效果亦有所差异;有必要明确这一差异,结合不同主体的工作优势采取有针对性的、多样化的措施,通过对不同影响因素的有效干预,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此外,还需要注意结合工作实践不断探索新的工作手段和方法。
借鉴公共治理理论的原则和方法,高校应当改变目前以学校为中心“单一主导”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通过新的制度设计与具体措施,使学生家长、各类教师、大学生等多个利害相关的主体参与这一工作,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⒈实现由学校“单一主导”到“多主体参与”的转变。品德修养和身心素质不仅是大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基础,也是高校育人工作的重点,关系到家庭、社会和国家的未来。鉴于此,这一问题需要家庭、学校和大学生等利害相关方共同解决。
具体而言,在大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学生家长、同学、教师等是他们频繁接触、全面互动的群体。他们对于引导大学生正确面对各类问题,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帮助他们有效地解决各种困扰会起到不同的作用。代表学校的专业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心理咨询教师等多个主体都对此承担着相应的使命和任务。与此同时,家长既是大学生成长发展问题的直接利害相关者,也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主体。而大学生本人则在对同学——其他大学生的成长发展产生影响的同时,也受到这些同学的影响,同样应当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主体。
因此,有必要实现以学校为中心的“单一主导”工作模式向“多主体参与”工作模式的转变;通过建立新的工作模式,促进以上各方主体共同协商、互动交流、合作参与,形成新的工作格局,实现工作创新和突破,提高工作效率。
⒉高等学校——“元治理”责任的承担者。“多主体参与”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即以“大学生成长发展”为中心,各方主体沟通协商,分别发挥自身优势,通过不同方式和途径,为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共同做出努力。
在这一框架下,高校不再处于中心位置,而是作为重要主体之一参与治理。学校在其中应承担必要的责任,并通过制度设计、工作规划、条件保障等,构建新的管理结构和组织模式,形成新的工作格局。学校同时也须结合自身优势发挥具体作用,与其他主体共同促进工作目标的实现。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言,高校应当承担起“元治理”的责任。即学校通过对相关主体包括学生家长、学生、各类教师等进行制度安排,使多元主体以恰当的方式,通过相应的途径参与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来,形成合力,有效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具体而言,学校的“元治理”责任主要包括以下内容:⑴负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制的安排和制度设计。⑵作为管理方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负管理责任。⑶与学生家长、学生、各类教师等多个主体协商、合作,共同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目标——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有效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⑷成为信息枢纽,使各类主体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充分、畅通地交换信息,形成合作的重要基础。⑸平衡各方主体的权利和义务。尤其是分配管理权和落实有关事务的管理责任,这一工作必须由学校来完成。
⒊学生家长——不可推卸的家庭教育责任。对于中国大学生来说,家长在他们的生活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大学生虽然绝大多数已经成年,但由于中国的生活传统,事实上还处于生活依赖期,家长是他们的主要经济来源和最重要的社会支持,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离不开家长。大学生在遇到思想困惑以及就业、经济、身体健康等方面的问题时,一般倾向于向家长寻求帮助。家长作为他们最重要的社会支持者,显然不能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缺位。
在大学生对社会环境和风气存在困惑或者价值取向出现问题时,在遇到就业、经济等方面的困扰时,家长要认真对待大学生的求助行为,不能轻视或怠慢,更不能不予反馈甚至厌烦。一方面,家长应当帮助他们分析面临的困惑,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认识和积极向上的态度;另一方面,家长应当帮助大学生共同解决问题,消除困扰。此外,对于大学生存在的学业、人际交往等方面的问题,还需要和学校的有关老师主动联系,例如班主任等。既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并就有关信息与老师进行沟通,也要与老师共同配合,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使之更好地面对学习、生活。
⒋大学同学——携手共进、共同成长。集体生活是大学生生活的主要形式,同学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学生的主要社会关系和社交圈子。有关研究表明,同学是大学生仅次于父母的重要社会支持者。高校要引导大学生发挥这一优势,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起到应有的作用。
鉴于同学对于大学生的重要意义,他们在面临问题和困惑时的互助行为就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工作渠道。通过加强班集体建设、探索符合大学生学习生活特征的宿舍管理模式、建立学习小组帮助解决学业问题、鼓励支持学生社团建设等方法和措施,引导大学生充分发挥同学的优势和作用,可以弥补以往学校工作的部分不足,让大学生相互帮助,相互引导,健康成长。还应发挥“朋辈教育”在学生管理中的作用,同时积极配合其他教育主体对大学生进行管理和教育,实现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共同提高”的目标。
⒌专业教师——更多地参与 “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三育人”是对高等学校教师加强师德建设,树立师表形象的总体要求,即“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但由于教师考评制度等多方面的原因,目前无论从学校的角度还是从专业教师的角度看,“教书育人”受到了应有的重视,对“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则往往有所忽视。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在现代社会,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师”也分为多个细类。在高校,专业教师主要承担传授知识的任务,学生的日常管理则由学生工作队伍来完成。事实上,专业教师不但是学校教学工作的主要实施者,也应当是更广泛意义上的“育人”工作的重要力量。他们专业知识丰富,学术水平高,容易得到学生的认可并在学生中树立起良好的威信。学生存在困惑或者遇到学业和就业方面的问题时向专业教师的求助明显偏多。从这个角度来看,应当通过改革教师考评制度、延伸课堂教学等方式让专业教师更多地参与“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使他们在教学工作以外发挥育人作用,并有效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⒍班主任——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家长”。在工作实践中,班主任对于班风、学风的影响作用也十分明显。如果班主任工作到位,其所负责的班级通常会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学生出现问题的比例也较低;如果班主任工作不到位,情况就会恰恰相反。可见,班主任对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十分重要。
班主任全面负责一个班级学生的思想、学习、健康和生活等,是班级的“家长”,是第一责任人。这就需要班主任必须加强自身的师德建设,增强对班主任工作的责任感,既有“家长”之名,也要行“家长”之实。胸怀大爱,关心班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对于后进、有问题的学生多关注、帮助,不让他们掉队;对于先进、优秀的学生多激励,发挥他们的潜能,让他们更加优秀。高校应当改进班主任的配备与工作机制,引导他们关注学生成长成才,并成为学校和学生家庭之间沟通的桥梁。
作为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家长”,班主任要全面关怀大学生,深入了解他们的想法和困难,引导他们寻找出现问题的原因并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根据大学生的不同学习、生活阶段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对于新生班应侧重于引导其形成学业规划并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对于二年级和三年级的学生应关注专业学习;对于毕业班的学生则须侧重对实践教学环节的指导以及考研、出国深造、毕业设计、论文等过程的关注与督促。
⒎辅导员——全面覆盖且有针对性的日常管理。作为高校学生工作的主力军,辅导员对于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促进他们健康成长成才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根据教育主管部门的工作要求,高校应当按照1:200的比例配备学生辅导员。根据“邓巴数字”定律,人类大脑的认知能力所允许人类拥有稳定社交网络的人数上限是150人左右。从这个角度来看,即便配备到位,辅导员仍然难以在全面覆盖的情况下对每1名同学都做到充分了解并全面、深入的接触。因此,辅导员必须在确保全面覆盖的同时增强工作的针对性。一方面,辅导员要通过几个渠道建立起需要重点关注学生的档案。一是通过心理普查初选并经过心理中心约访,确定存在心理异常的学生名单。二是在日常学生工作中发现的心理、行为异常学生名单。三是部分存在生活、学习等困难的学生名单,例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受到学业警示的学生等。另一方面,辅导员对这些需要重点关注的学生群体应进行有针对性的日常管理、引导和帮扶。结合他们的具体情况和面临的问题,引导和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消除困惑,使之顺利完成学业并走入社会。
⒏心理咨询教师——大学生身边的“知心”朋友。目前,高校的心理咨询教师包括专职、兼职两支队伍;他们具备专业知识,掌握心理工作的专业技能,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应当发挥专业优势,提供专业指导和支持。心理咨询教师应当成为大学生身边的“知心”朋友,尤其对那些心理健康水平异常的学生更是如此。
在宏观层面上,应根据教育主管部门的要求,结合高校工作和学生的具体特点,制订符合实际的心理素质教育工作规范,指导其开展相关工作。尤其是对于心理危机事件的预防和干预,更是应当由心理咨询教师制订预案,并为应对心理危机提供专业支持。
在微观层面上,应为家长、学校教职员工(包括行政、后勤等人员)、学生干部等各类人员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辨识、筛查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提供专业指导。例如通过编写发放筛查工作手册、举办心理知识讲座等,帮助他们了解心理异常的表现,提高辨识能力,及时准确地发现心理异常的学生,取得相关方的尽早介入。此外,对于各类人员在日常工作中遇到的心理工作相关问题,心理咨询教师应当给予具体指导。
⒐构建全面覆盖、立体协作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倡导网络管理体系是治理理论的重要特征。共识、共治、共享是网络管理体系的明显特征。新的管理体系的权力向度是多元、上下互动、相互依存的,而不是单一和自上而下的。借鉴公共治理理论的这一原则,高等学校应当重新定位自身角色,引入多元主体,最终形成全面覆盖、立体协作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网络体系,有效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具体而言,全面覆盖是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前提和重要基础。首先,要加强制度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建设,将全体学生纳入工作视野,不遗留盲区,不出现盲点。其次,要在达成共识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校、家长、各类教师得优势,调动学生本人的积极性,全员关注大学生的成长发展。再次,要全面覆盖大学生学习、生活、思想等各个方面,不能偏废,尽量消除和减少对大学生成长发展的消极因素,增加积极因素。在全面覆盖的基础上,各主体在开展具体工作的过程中还应区分不同层次。在学校层面,需要学生工作部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部门宏观把握、组织协调;在具体工作层面,辅导员、班主任、专业教师、心理咨询教师、家长等需要各尽其责,各抒所长,加强合作,共同努力;就大学生而言,一方面,他们是工作对象;另一方面,他们也是工作主体,应当相互帮扶,互相促进。
[1]魏涛.公共治理理论研究综述[J].资料通讯,2006,(7-8):56-61.
[2]陈振明,薛澜.中国公共管理理论研究的重点领域和主体[J].中国社会科学,2007,(03):140-152.
(责任编辑:高 静)
The Revelation of Public Governance Theor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Li Yunchi
In recent years,public governance theory has been widespread concern and attention of the theoretical circles,and was put to the management practices in many areas.In this paper,the main principles and methods brief combing public governance theory on the basis of i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ork of inspiration to explore the work of innovation in this field in order to make recommendations.
public management theory;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G641
A
1007-8207(2012)06-0049-05
2012-04-20
李云驰 (1980—),男,湖南郴州人,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北方工业大学学生工作办公室主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社会学、行政管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