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州龙井古村民居建筑的文化透视

2012-12-21 16:54:44石承斌
广西民族研究 2012年4期
关键词:龙井村龙井古村

石承斌

龙井古村位于粤、桂、湘三省交界的贺州市平桂管理区沙田镇,距离抗战时期有“小广州”之称的八步12公里。因其自然风景奇秀迷人、人文建筑古朴幽美、传统文化蕴藉丰厚而独具风骚。有诗云:“天然一井不知年,名胜长留在眼前。月满云开同浩洁,春深雨霁更回旋。清凉不让瑶所露,栗冽浑凝趵突泉。漫道孟兰堪浴佛,榕荫半亩独漪涟。”正因为龙井村有优美的自然风光与厚重的人文底蕴,吸引了许多文人墨客的到来,《欢腾的小凉河》、《茶是故乡浓》、《酒是故乡醇》、《围屋里的女人》、《月光光》等多部电影、电视剧也都在龙井村拍摄外景。

一、龙井古村历史与地理环境

龙井村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现村内仍居住着2000多人,是目前保存较完整的古民居村落。龙井村村民的祖先是在清代嘉庆以前进入贺州的,比当地的客家人来得早,先来为主,后到是客,所以客家人又称龙井村民为本地人。村里住着张姓、黄姓两大姓人家。因张姓、黄姓村民的祖先从不同地方迁徙而来,他们所携带来的族群文化也不一样,尤其是风俗习惯。两种不同的文化在长期的族群交往中,相互影响、互动、兼融,磨合了张姓、黄姓的族群文化。在儒、道两家相互融合的村落文化语境中,逐渐生成了两个族群相互包容、相互吸纳的心态,因此各自传承着族群不同特质的文化。也正因此种“求同存异”的中庸思想才使张、黄两个族群能长期的和谐共处。

龙井村座落于西牛塘沙田河旁一条隆起的山脉上。山脉由远而近,酷似飞龙,在山脉的东端与沙田河交界处又有两汪泉水正好在龙头的位置上,颇具些灵气。只要井出浊水,天气就会变化,正如村中门楼对联所云:“井沸能征晴雨时,龙潜自有风云会”。千百年来,龙井村人就以井水颜色变化观天气,安排农事农活。因此,老百姓就形象地将这条低矮的山脉叫龙脉,将饮用的一汪泉水叫龙井。龙井村也因此得名。古村背靠大钟山、大木岭、山塘窝丘陵地,东以荷塘为屏,西以西牛塘山脉为屏,沙田河从村前缓缓流过,村子地势高爽,算是典型的“枕山、环水、面屏”环境了。

二、龙井古村建筑及其空间特征

古村见证的不仅仅是族群的变迁,更是一种文化脉络清晰的记忆。自然造化而成民风,人生环境而成民俗,民风民俗而成文化,总要与一个人群有关联。本地人作为汉族的一个族群,并不是土著居民,而是约五六百年前从外地迁到龙井的移民。自我认同本地人,所操语言为本地话。

龙井古村建筑及其布局颇有特色,其民居建筑可谓是本地人族群的典型代表。民居多是明清建筑,斑驳的门楼、幽深的巷道、厚重的房梁,至今仍古韵古香,透射出岁月的沧桑。其建筑分为公共建筑和私有建筑两部分,以私有建筑为主。

(一)私有建筑的民宅分为主体建筑和附属建筑。主体建筑一般座西向东,格局以门字形为主,上为正房和厅堂,左右为厢房,中间为天井。厅堂为整体建筑的中心,一般用于家庭成员的主要活动场所及会客,最能表现整体建筑的灵魂。厅堂的正方一般立有神龛,用于供奉祖先。厅堂的两旁为正房,一般为主人的卧室及重要客人的客房。出了厅堂即为天井,左右两旁各有厢房一间,一般用于男孩或女孩的起居室或书房。在天井两侧各有走廊连接,北廊一般与巷子连接,为主人及家人进出的主要通道。而南廊一般连接厨房、杂物房等。天井的前方即为门房,整个建筑的布局,形成了“四水归池”的院落。这样的院落形成了一个家庭的基本活动范围,也构成了一个地方的建筑特色,即前后衔接,左右对称,前后为纵,左右为横,纵有厅堂、天井、门房,横有廊道连接,反映出整个建筑的合中意识,把儒家的中庸思想在建筑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二)龙井村的公共建筑部分包括巷道、排污沟、祠堂和门楼等,由于没有进行统一的规划和部署,户与户之间的房子不是整齐排列而是前后错开,使得村里的巷道大多呈“之”字形,排污沟道安排在巷子的两旁。本地人村寨布局中往往喜欢在地势平坦、交通便利的方向设门楼,其它方向则用险峻的地形作为自然屏障,龙井村的门楼设在南北两侧面,北有旭升楼、龙井门、镇龙坊、拱北门、西升门等五座门楼;南有水心门、翟羲门两座门楼。古村中极赋文化底蕴的建筑主要有詹事府、桅杆挟与惜字炉。

1.詹事府。清朝政府共设有六个府,詹事府属二品官衔,专管各姓氏“谱牒”和维护地方治安,要具备能文能武的人才。而龙井古村自古以来都有崇文尚武、猎取功名的优良传统。村里至今尚存的“詹事府”牌匾是当年清朝朝廷授赠给龙井京官之一的张廷珊的。詹事府建筑独特,递进五栋式。整个建筑前矮后高,依次递进,由低到高,呈阶梯式。每栋屋的牌头都是茶壶耳,突出其个性,正厅有门入内,一连五栋一线可望到底。房屋基脚坚固,每层留有“瞭望洞”,有侧门出入。其特别之处就是大门楼壁上的装饰,有雕刻、字画和诗词相配其间,充满着书卷气。[1]

2.桅杆挟。只有获得极高的官位、功名,或学问、事业有很高的成就才能竖立桅杆挟。龙井村共有5座桅杆挟,挟底层宽约0.5米,高1.6米,中间有洞口,挟下设两小洞穿中而过,以稳住旗杆。每个挟口可竖碗口粗约三丈多高笔直的杉木为旗杆,桅杆挟有旗后。桅杆挟与惜字炉相互依托,颇为壮观。凡族中有人中举获取功名得到朝廷嘉奖赐受锦旗之后,中举者就携带礼品回故里告诉父老乡亲,家族聚众列队鸣锣击鼓吹笛到桅杆地举行升旗仪式,威震四方。在距离龙井边约15米的地方,曾立有一座“桅杆挟”,是张玉燕中举荣勋创立的。以此再过去约4米远的侧面水圳旁也立了2座,俊臣公宗祠大门外的左右两边又立了2座。府、挟相伴,颇有气势。[2]

3.惜字炉。是“敬惜字纸,功德千秋”的表征。龙井村的惜字炉,始建于光绪二年丙子 (1875年),基脚三合土,宽阔2.6米,高10多米,外形六角形,基脚以上全用青耐火砖。炉的顶层有一拱门,横额:“文星祈斗”,联曰:“天上文星联北斗,楼台武魁步青云”。坐落于水井之左面,与井距离约10米,为张尊卿 (字馨甫)创建。张尊卿进士,属进士科文庠副贡生,其书法很好,刚劲有力。张氏宗祠大门联“骏奔有序,燕乐无愆”以及祠堂上厅长联,据前辈人说均为其墨宝。惜字炉是张家文韬武略、文风鼎盛的象征,所以张家人敬重文字,视文字为珍宝。原来村子里凡是有字迹的纸片,村民们绝对不敢乱丢,一定都要收集到这个“惜字炉”中焚化,以表示对文字的尊重。[3]

三、龙井古村装饰及其文化蕴涵

龙井民居的艺术构成极其丰富,表现形式上有灰塑、砖塑、木雕、石雕和壁画。灰塑大多用于建筑外墙的墙头处,砖雕用于屋脊处,石雕用于墙基及门槛、门额和门缝处,木雕用于屏风、檐板、楼板、门窗页及神龛等地方。壁画多用于厅屋内墙的墙头处。表现的风格也是各有千秋,涉及的艺术题材广泛,有神话传说、成语故事,如福禄寿三星、鲤鱼跳龙门、喜上眉梢、松鹤延年等,也有特殊象征的吉祥物如麒麟、龙凤呈祥,以及植物梅、兰、菊、竹、石榴等,动物狮子、龟、羊、马、猴等,有戏剧故事、生活情景、八卦太极等。龙井村的古民居砖墙用3层青砖砌成,墙顶屏风密实,刻有浮雕或绘有彩画。丰富的艺术构成和表现形式,也使龙井民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为当地族群的人文、建筑文化的研究提供了不可或缺的资料。

(一)简朴与和谐相结合的风格。古村乡绅知识分子追求“书卷气”的建筑风尚的完全本土化,使古村建筑外观平实而素雅,黛色的青砖墙、燕子瓦,屋檐绘图、灰雕及屋脊图案,构成建筑物外观色调的简约和造型的朴拙,但与自然环境却保持着“天人合一”的和谐性。厅堂正对的一进二楼屏风、厅堂屏风、窗扇等多以直权、方格为主,适度配置些花鸟鱼虫、夔纹和草龙纹,清雅大方,恰到好处。屋檐下墙头多以虫鱼鸟兽、彩画诗词居多。总之,清新淡雅不尚奢华,正是古村人世代崇儒,民风笃厚的理性表现。

(二)“三雕”:砖雕、石雕、木雕。从民俗的角度来看,古村建筑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在乡土社会中的传承与阐扬,主要体现在那些彰显吉祥的砖木石雕以及彩绘图案中。吉祥物是乡村民众避害祈福心理的折射,它作为一种信仰、一种理想、一种追求融入生活,化为民俗。所以古村人把重金花在大厅上,神龛和屏风都用樟木板雕刻成各种寓意如“松鹤延年”、“花开富贵”、“多子多福”、“马到成功”等图案,工艺精湛,令人叹为观止。而福禄寿则是民众的三大追求,福禄寿三星齐聚才是真正的美好人生。因此,古村民居建筑的山头外墙雕有蝙蝠以取其谐音蝠 (福),石雕、木雕及彩绘多以梅花鹿或松鹤为题材,分别取其谐音鹿 (禄)和寓意鹤 (寿)。除此,还雕有莲子、葫芦和葡萄等植物以隐喻多子,极为明显地体现了古村人传统观念中对于生命的膜拜和对于子嗣的重视,是中国传统的多子多福思想的生动表征。[4]

(三)梅、兰、竹、菊“四君子”。古村自清朝以来,出了不少读书人,据张氏族谱记载,有贡生、拔贡、增生、庠生、进士等共70多人。这些读书人深谙中国传统精英文化,因其家庭经济富裕,所以,常把隐喻中国文人性情、人格的“四君子”作为一种文化意象,用于房子的装饰,把精英文化与乡土文化完美地结合起来,营造出了一种浓厚的乡土文化氛围。众所周知,中国传统文化非常注重修身养性,这就是乡土民众喜爱“四君子”的深层原因。因为梅花象征雅致,兰花象征高洁,竹子象征坚贞,菊花隐喻追求自由、隐逸洒脱。所以,古村的堂前屏风、楼上屏风和外面墙头等地方都雕刻或彩绘有梅、兰、竹、菊“四君子”图案。最令人称奇的是其中一户人家的一条石门槛,长达4.2米,外侧雕花刻草,手工非常精致。凡此种种,或取其形、或取其意,皆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古村人传统的理想化的审美观。

四、耕读文化成就一世功名

古村张氏先辈们在历史上创造了可人的文明,其建筑结构形式与布局、传统生活方式以及风俗习惯等等,内涵丰富,底蕴深厚。所有这些,都给这个古村带来了一种天生的文化氛围,也成就了众多村民的一世功名。

以“耕读”文化为主的、淳厚的民风民俗展示了古村的文化渊源。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天然造就的地理环境使繁衍生息的龙井村人才辈出,取得功名者累累,科举文化是古村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古村素有读书风气,一致崇尚教育,历代书香不绝。以张氏族人为例,据张氏族谱记载,自清朝以来,张姓举人出了5人,贡生、拔贡等70多人。小小的龙井村,能出如此众多的人才,即可看出龙井村人对读书受教育的重视。其中至今流传的“七子九功名”为武举张玉燕,其育有7子,均勤奋好学,努力进取,全获殊荣,其中一子张尊寅获得“钦赐花翎”。

龙井村清朝时出了两位京官,一位是“詹事府”詹事张廷珊,张廷珊在朝廷专门从事皇帝子女的启蒙教育工作,清广西政府为其授赠的“詹事府詹事”牌匾至今还在。一位是清末拔贡、民国总统顾问张廷辅。张廷辅生于1875年,1909年经钦点而成为清末拔贡。在京城10多年,做过孙中山、黎元洪、曹锟三任总统顾问和国会议员,于1928年3月辞职回到龙井老家。张廷辅热心地方公益事业,抗战期间,他写下了大量的抗日诗作和画作。1944年,著名爱国民主人士何香凝和柳亚子等文化名人在八步避战乱期间,专程到龙井村看望了张廷辅。

五、奇异独特的民俗文化

(一)同村不同俗。龙井村民历史上主要有张、黄两姓族人,由于他们从不同的地方迁来,各自保留着不同的习俗,这就使龙井出现了张、黄两姓人同村不同俗的民俗事象。张姓族人从南海迁出,把祭祖看得尤为隆重,不仅各房要设各房的祠堂,祭拜本支系的共同祖先,各家还要另设神龛专拜自己的祖先。黄姓族人从何处迁来尚未考证,尽管也设祠堂祭祖,但有意思的是黄姓祠堂中往往设有一间特殊小屋,每当本族青年男子新婚时,新郎必须携带刚过门的妻子,住在这间小屋里,一直等到下一位青年男子结婚需要使用这间房子时才搬回家去住。这一习俗一直延续到上世纪80年代。除此之外,龙井村古民居还有很多有趣的习俗,村中各家各户的大门都不向着厅堂开,大门大横开,人们进出走侧门,认为大门横开可以聚敛财富。村中的巷道也是“男女有别”,龙井村至今仍保留着专供男子出入的拱北巷和专供女子出入的镇龙巷。[5]

(二)汉族盘王节。龙井村居民的祖先迁徙过来后,与当地的壮、瑶居民的交往就很多。经过几百年的交往,相互间的文化融汇也较多。每年农历10月16日,龙井村民都要过盘王节。盘王是苗瑶族传说中的祖先盘瓠,一般只有苗瑶民才举办这样的节日活动。龙井本地人过盘王节正好说明了他们之间的文化互动。村里至今还保留有干栏式房子,房子共分两层,下面养马,上面住人,这实际也是借鉴了少数民族的民居形式,是文化交往的结果。

六、结语

综观龙井古村,其建筑意象所蕴含的深刻的文化内涵,不仅为我们研究古村历史、建筑和民俗提供了活态文本,更为我们了解、研究中国乡村文化提供了一个活宝库。明清以来,贺州人才辈出,形成了庞大的知识分子乡绅群体。这些乡村知识分子在一些村落建设中,把中国传统的精英文化和民间文化完美地整合在一起,形成一种“诗化”的栖居环境。如竹园古村、龙道古村、凤溪古寨、福溪古寨及黄姚古镇等,这些遗存的古村落,蕴涵着极其丰厚和独特的“地方性知识”。在全球化语境下,很值得我们从建筑学、文化学、艺术学、旅游学等方面作全面而深入的研究,将族群独特的建筑文化元素融入到新农村建设中,使其得到阐扬和迁延。

[1][2][3]谢贤清,莫自强,张海泉.龙井的“詹事府”与“惜字炉”[A].八步区文史(第一、二辑)[Z],2007.

[4]胡庆生.龙井古寨[A].八步区文史(第一、二辑)[Z],2007.

[5]赖国荣.龙井古民居[A].贺州文史(第一辑)[Z],2005.

猜你喜欢
龙井村龙井古村
《古村小巷》
古村新景
海峡姐妹(2020年12期)2021-01-18 05:53:22
古村之晨
文化交流(2020年11期)2020-12-08 02:07:56
浅谈龙井村项目发展策略与当地建筑展厅光环境研究
杭州市龙井村茶文旅融合发展对策研究
龙井问茶
古村——大芦
金桥(2018年2期)2018-12-06 09:30:34
西湖龙井虾仁
龙井村采茶
成都市典型城中村空间形态研究——以簇桥龙井村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