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飞
(杭州师范大学 浙江杭州 310036)
关怀伦理视阈下高校贫困生资助理念的价值构架
高 飞
(杭州师范大学 浙江杭州 310036)
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触及人性,涉及爱心、诚信,蕴涵着以人为本、公正平等、促进发展等伦理理念,要求相关主客体遵循相应的伦理道德规范。为此,我们必须从关怀伦理视阕出发,对高校贫困生工作存在的伦理困惑、所追求的伦理价值重新进行审视,并对当前高校贫困生资助的伦理框架进行重新建构。
关怀伦理 高校 贫困生 资助理念
高校教育成本的分担使贫困生问题日益凸显。作为一个特殊群体,高校贫困生一方面要承受因经济拮据所造成的难以完成学业的压力,另一方面还要承受深藏于内心的困惑、痛苦和自卑等精神负担。关怀伦理学强调人与人之间的责任、情感、关系以及相互关怀,为我们分析这一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从这个角度出发对高校贫困生问题进行伦理反思,旨在唤起人们的恻隐之心、仁爱意识以及善良意志。
资助与受助的思维错位日益成为中国不太成熟的贫困生资助体系的尴尬和瓶颈,也造成了极大的伦理困惑。资助的原意是指经济上的帮助,但高校贫困生资助理念绝非单指经济意义上的,它涉及到大量的伦理问题,其存在的伦理困惑主要有:
教育公平的失衡。建设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是社会公正,而教育公平是社会公正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要做到公平、公正,关键在于使有限的资助资源有效流向需要资助的贫困学生,保证贫困学生获得与其他人同样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同时同一环境中同等程度贫困生个体有获得同等受资助的机会。而现行的资助体现中,一方面高校在贫困生与非贫困生之间存在公正缺失的现象;另一方面,资助政策的偏颇在贫困生内部容易造成新的不公正,对贫困生界定的不明确,导致无法从根本上保证资助政策达成以社会公正为基本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的伦理价值。
资助政策的失重。高校贫困生问题是一个结构性问题:经济困难——教育资源缺乏——培训锻炼机会缺乏——能力、素质欠缺——经济自助自救能力差——经济困难……这种贫困循环的根源常常表现为经济上的“贫困”,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资助政策的失重,把解决贫困大学生问题的着眼点和着力点放在解决贫困生的经济困难上,而没有更多地关心和关注因经济困难而造成的缺乏培训锻炼机会,能力、素质欠缺等问题。诚然,解决经济上的困难是资助贫困大学生的首要问题,但我们应该看到,贫困决不仅仅只是一个客观的经济指标,单纯缓解贫困生的经济困难,单向的无偿的经济资助只能“治标”,不利于贫困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和身心健康,故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生问题。
信任危机。当前,信任危机是资助主体存在的重要伦理困惑之一。一是“伪贫困”现象导致资助主体对受助者贫困身份真实性的信任危机。二是对获得的资助用途的信任危机。资助主体的资助一般是希望帮助贫困大学生完成学习用的,如果受助者花作他用,往往会发生信任危机。三是助学贷款按时还款的信任危机。我国的社会信用体系不够完善,助学贷款的还款期都在学生毕业后,在缺乏制约机制的情况下,导致了一部分大学生没有按时还款,再加上规模小、成本高、收益低、回收困难、个人责任大,导致银行出现了“惜贷”心理。
消费歧视。消费歧视是指认为只要被认定是贫困生,接受了贫困资助,就只能穿最简朴的、吃最便宜的、用最低档的。毋庸置疑,贫困生应该树立艰苦朴素的精神,具有勤俭节约的意识。但这并不意味着贫困生就不能合理地改善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条件。各高校在资助过程中,常常会设定一些限制,这些限制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对贫困生消费歧视之嫌。
人道缺失。资助本身是一种出自人道主义的关怀,是对“仁爱”“友善”等美德的传扬。高校资助贫困新生的“绿色通道”给那些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解决燃眉之急。但其中一些不恰当的做法,扶了大学生的贫,却伤了大学生的心。有的学校,申请资助的大学生需要在老师和同学面前陈述自己的家境贫困程度,这对贫困学生来说无疑是一次心理上的折磨和考验,部分学生因无法忍受这样的折磨而宁愿放弃受资助的机会。
道德观的扭曲。申请材料失真,申请过程弄虚作假,使用资金不诚信,助学贷款到期不还……在资助体系尚不完善的情况下,贫困大学生的诚信成为一个重要的伦理困惑。
价值观的迷失。部分贫困大学生不愿吃苦,缺乏“自救自助”意识。他们一方面害怕贫困,希望学校和社会提供更多的勤工助学岗位帮助自己解决困难;另一方面又对勤工助学岗位有诸多的附加条件,对学校和社会提供的勤工助学的机会不是觉得太辛苦,就是觉得丢面子。有的还不愿通过助学贷款等方式解决经济上的困难,希望学校减免学费,或从政府和学校得到高额资助,存在“等、靠、要”的思想。
关怀伦理是以“关怀”为核心的道德准则,蕴涵着对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伦理价值判断。面对高校贫困生资助所面临的伦理困惑,其伦理价值取向需在以下四个层面展开:
保护弱势群体是我国的传统美德和社会公德,无视或漠视弱势群体的利益势必给社会的发展和和谐带来道德的危害。高校贫困生由于家庭经济贫困而导致生活拮据、心理压力大、对未来发展迷茫,他们正是存在于高校中的社会弱势群体,是一群需要被保护和关爱的群体。高校贫困生资助之所以渗透着伦理精神,是因为它能够唤起和满足人们的道德感,关爱高校贫困学生不仅是贫困生资助理念的伦理价值取向,也是弱势群体本身的价值需要。
高校贫困生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社会的,在贫困生问题的解决上也应该主要采取社会的手段,高等教育成本分担必须要有配套的学生资助制度才能实现教育公平。对高校贫困生的资助使贫困学生拥有了平等上大学的机会,体现了作为政府坚守社会正义的基本要求和规范。在关怀伦理视阕下,贫困生资助工作更加强调人人共享社会发展成果,在享受社会发展成果的机会、权利、政策面前人人平等,体现在资助理念上,就是坚持人人共享、普遍受益的价值导向。
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重要概念。从结构上讲,“和谐社会”是指社会各领域之间关系稳定、协调、有序。从主体上讲,“和谐社会”是指社会成员之间关系融洽、协调、无根本利益冲突。从关怀伦理出发,对高校贫困学生的关爱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和谐社会的构建。现代文明所追求的和谐社会,不仅应有丰富的物质资源、公正的社会秩序,更应有深厚的文化道德底蕴。一方面,贫困大学生作为社会成员之一,提升他们的自身能力以实现自我价值的要求,不仅是道义的要求,也必然会有利于促进社会的稳定和谐。另一方面,对贫困学生的资助是一种不以获取任何形式的回报为动机的道义行为。这种不求回报的帮助会使受助者心存感激,进而将这种感激泛化到对整个社会的情感,这种良性循环必然会增进整个社会人与人之间的情感。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它不仅主张人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回答了为什么发展、发展“为了谁”的问题;而且主张人是发展的根本动力,回答了怎样发展、发展“依靠谁”的问题。帮扶工作与教育育人的互动是以人为本思想的基本体现,以人为本体现在教育工作中就是要“育人为本”。在贫困生资助工作中,一切资助活动都是以贫困生这个现实的人展开的,又是为实现贫困生自身价值、促进其健康发展以及和谐发展服务的。因此,从关怀伦理出发,我们的资助工作必须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
产生于20世纪美国的关怀伦理学派,是建立在西方对女性独特的道德体验进行心理分析的基础之上的。关怀伦理勾勒出全新的伦理模式,是一种更加强调关系性、情感性和情理交融性的伦理学。这种伦理模式对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在经济资助的基础上,强调对贫困大学生的人文关怀,重视诚信教育和感恩教育等非经济资助具有重要的启示。结合当前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实际,可以从关怀伦理出发,勾勒出一个新的伦理模型。
关怀是一种品质,也是教育的一大宗旨。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出现了难以完成学业的困境,并在经济困难的背后深藏着孤独、自卑等一系列问题,因此,给予他们关怀,让他们感受关怀是对高效贫困生资助工作的有效出发点和归宿。从关怀伦理出发,确立贫困生资助工作的关怀理念,预示着要将贫困生的资助工作从以经济资助为主向精神需求服务的拓展,关键在于要把“关怀”和“关注”两个概念严格区分开来。在贫困学生的资助体系中,“关怀”和“关注”是两个具有不同内涵的概念,关怀更多体现在对贫困学生的帮助上,而关注更多体现在对人和事的关心重视上。当前,我们给予贫困生太多的关注,但缺少关怀的关注是一种 “伪善”,而缺少关注的关怀也是一种“次伪善”。只有关注与关怀同行,才能让贫困生得到更多的关爱。
关怀伦理学派认为关怀是一种关系,依赖于关怀双方及他们所处的特定环境,而个体所作出的道德反应会随着这种情境的改变而改变。并认为在关怀关系中:关怀他人最有意义的,就是助他成长和自我实现。理想化的人际关系,是相互间建立起可信赖、可依恋的关系。这种依赖关系中,每个人都要求被关怀、被重视。从关怀伦理的价值诉求而言,就是要求资助双方建立相互信赖的伦理关系。贫困生因资助而引起的人际关系中,学校、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贫困生资助工作中最主要的人际关系,也是一种最明显的关怀关系。在这对关系中,学校、教师是关怀方,学生是被关怀方。关怀一般开始于学校和教师对贫困学生的关怀行为,完成于学生对被关怀的感受。
关怀伦理的核心是关怀,注重情感投资,让关怀成为师生情感的纽带。关怀伦理强调人的情感因素,并认为关怀的情感是关怀行为的出发点和直接原因。这种情感是人性与人的精神必不可少的部分,它常常使人与人之间具有共同感受、共同理解,并产生深层的心灵感应,我们常会为别人的幸福而高兴,也会为他人的悲哀而感伤,这就是我们常常说的“同情”。解决我国高校贫困生问题,激发道德情感的协调维系功能以及导向激励功能尤为重要。从关怀伦理的角度出发,关怀情感是对贫困学生贫困生活和心理压力的感同身受,是站在贫困学生的立场来思考问题,并进而指导资助工作。“当我们进行关怀时,应该考虑到他人的观点、他人的物质需要以及他人对我们的要求。我们的行为需要应该与他人的需要、愿望及其在特定情境中的客观因素相关联。”从这点来看,我们在帮扶过程中要以资助体系为依托,注重以情感人,用精神激励来弥补物质给予的不足。因此,关怀情感必然会使资助工作更能满足受助学生的需求,使资助工作更充满温馨的人性氛围。
在关怀伦理看来,关怀不仅是一种品质,一种关系,更是一种实践。关怀伦理强调以一种差异性的、宽容的态度看待事物,看待世界。特别是在价值多元化的社会中,不能忽视情境而过分强调原则,不应忽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而一味地强调公正、权利、理性和自主性,也不应忽视差异性和多样性而过多地贯彻一种线性的思维方式和统一化的标准。从关怀伦理角度来看,这种关怀方式在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中的体现就是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和需求开展资助工作,并使这种关怀被学生感受到。这就涉及到资助模式、资助体系和资助方式的问题。从目前来看,我们已经形成了包含“奖、贷、助、补、减”为主要内容的资助体系,但这样一种体系,是否满足了受助学生的需求和高等教育对于人才培养的要求?是否在考虑群体要求的同时满足了个体个性化的需求?这就需要我们在关怀伦理的指引下进行改进与完善。○
:
[1]郭夏娟,应杭.卑贱与我无缘——伦理学精华[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香港:海风出版社,1990.
[2]王星明.“关怀伦理”视阈下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01).
[3]杨凤.关怀伦理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价值[J].道德与文明,2007,(03).
[4]赵媛媛.关怀伦理视域下的高校道德教育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0,(11).
[5]马小芳,左兵.高校贫困生心理贫困调查研究[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01).
高飞(1978—),女,杭州师范大学理学院党总支副书记、讲师,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责任编辑 万 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