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地方院校培养国际化人才的对策研究*

2012-12-18 12:48黄远梅
克拉玛依学刊 2012年2期
关键词:国际化办学院校

黄远梅

(浙江财经学院国际交流合作处,浙江杭州310018)

随着新的国际化时代的到来,高等院校培养的学生要在未来的就业市场获得成功,就必须具有国际化的知识和经验。因此,高等院校必须以新的观念和姿态,向国际化方向发展。近年来,经济全球化带来了人才需求和人才标准的全球化,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开始在我国得到广泛的重视。国外高等教育发展的有益经验被不断地引入我国,国际院校间师生的交流日趋频繁,教学与科研领域的合作也逐步深入,国际化已经不仅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口号,而且已经成为一项具体的实践。

一、一般地方院校培养国际化人才所面临的问题

我国许多一般地方院校在认识到高等教育国际化重要性的同时,也发现在发展国际化教育、培养国际化人才方面同重点院校或综合性大学相比,面临更大的挑战。由于学科发展和办学条件等方面条件的限制,一般地方院校在培养国际化人才方面会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

首先,虽然我国的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优良的传统,基础教育比较扎实,但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是以知识传授为主,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教学制度和管理方法、用人制度等都是以统一规格、统一要求和强调知识的掌握程度作为基本前提,不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尊重个人、发展个性、培养自我责任意识的观点还很薄弱,过分注重知识的积累,而忽视了对学生个性的培养。

其次,一般地方院校缺乏高等教育国际化理念和长远战略。有些学校只在学校总体发展规划中附带提及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概念,但通常都是原则性的,缺乏可操作性;有些学校甚至在其学校总体规划中根本没有涉及这方面内容;有些学校现有的国际化工作大多是临时起意,自发展开,没有长久的战略计划和思路。

再次,一般地方院校的办学水平和声誉、教学和科研条件、教师的科研实力、语言交流能力、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基础等方面的实力相对薄弱[1],而且一般地方院校的办学特色和高素质人才资源不足,尤其缺乏一些与国际接轨专业的师资力量,使其容易失去很多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机遇,进而影响其培养国际化人才的能力。

二、一般地方院校培养国际化人才的对策

一般地方院校在培养国际化人才的过程中,应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别、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目标明确、措施可行的战略和行之有效的对策[2]。

1.必须更新教育观念,强化国际合作的意识

要强化国际合作和国际竞争意识。在思想观念上要有所突破和创新,积极主动地了解世界各国的社会文化,借鉴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成功理念、管理模式、教学经验等,吸取教训,在观念、技术、知识、人才等各方面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强调培养复合型人才。[3]

2.完善办学制度,改善培养国际化人才的环境

一方面,在继续深化管理体制改革的同时向先进国家的高水平大学看齐和学习,比较各国的教育制度和特色,取长补短,洋为中用,结合国际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培养人才的要求,结合地方院校的定位和发展战略,科学地制定人才队伍发展规划,开创一条适合本校校情的培养国际化人才的道路;提出相应的政策和措施,创造校园国际合作环境。具体就是要进一步完善跨国、跨校的学籍、学分、成绩、证书、学位的认定工作,研究和推广有利于学生国际交流的教学管理体制;推广国际通用的考试体系如TOFEL、MELAB、IELTS、GRE、SAT、GMAT等,同时也要建立、完善和推广诸如HSK等具有中国特色的考试体系,把中国的考试体系推向世界。其次,要制定激励和奖励教职工开展国际合作交流的政策,制定年度计划、预算和评估程序。地方院校可以逐步参照重点和高层次院校把出国(境)进修学习的经历作为晋升高级职称的必需条件,教育管理部门可把教师和学生的国际交流程度作为评价地方院校办学水平的指标。再次,学校师资部门和国际交流合作处等部门应多方面了解和推广国家级、省级、校级等不同机构针对教师和在校学生所设立的各种层次鼓励出国进行长短期进修学习的奖学金项目,提高师生出国(境)学习的意识,并通过组织有针对性地申请指导以增加师生获得项目资助的成功率,以充分利用资源增加师生出国(境)学习的机会。

另一方面,尽快提高师生的外语应用水平,营造外语应用环境,为外国学生来华学习和生活创造有利的语言和生活环境,为中国学生出国留学和生活创造适当的模拟环境,培养学生在跨国界、跨文化、多元社会环境中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的能力[4]。

此外,必须切实增加教育科研的投入,在提高高素质人才待遇的同时改善教学科研环境,如增加光盘检索系统等先进教学研究设施,开拓学校的图书资源,形成一流的硬件环境,提供最迅捷的全新国际科研信息,为教学和科研提供有利条件。

3.拓宽培养模式,扩大国际合作交流

一般地方院校可以依据目前国际上通行的标准与规则,制定相应的国际交流计划;根据自身办学的特色,选择对口的国际教育交流伙伴,建立经常性的教学、科研合作关系;鼓励和督促把日常的教学、科研工作纳入国际学术交流的大环境中,把国际交流工作落实到日常的教学科研工作中。为了有效地利用有限资源,可以从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类型的高校中选择交流与合作的对象,有所侧重,如与临近的日本、韩国等国家和港澳台地区进行较为深入的国际交流合作能够节省成本,事半功倍。

充分发挥已经建立的国际合作关系,发展更深层次、实质性的合作。一方面,争取获得更多的教职工培训项目、教育咨询、图书和设备资助等;另一方面可以扩大合作规模,进一步完善本校目前的派出和接受留学生的培养模式,努力拓展新型的人才培养合作模式。

开展多种形式的中外合作办学,加大国际间合作办学的力度,以较快地了解、吸收国际上通行的办学模式、课程设置、师资培训等方面的经验和成果。借鉴国外有益的办学和管理经验,提高办学和师资水平,努力探索培养各类急需人才的途径,促进与其他国家、地区的教育、文化、科技的交流和合作,一方面可以达到一般地方院校培养国际化人才的目的,又可节省大量学生出国学习的费用。

4.完善课程体系,加强学科和科研建设

对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提出新要求,有利于加强国际化人才的培养。

首先,我们应该调整培养目标并相应调整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增设相关的与国际接轨的课程。一是在传统课程设置中增加国际内容,比如自然环境保护、污染、人口、卫生保健和救援等受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内容。二是增加注重国际主题的新课程,引进最新的原版教材、先进的教学思想和方法,如国际政治、国际法、国际金融、国际贸易、国际关系、国际新闻等课程,以此来帮助学生扩大国际视野,培养国际意识,学会国际通用语言及接触世界潮流的专业知识,让学生接受能够正确反映国际社会政治、文化艺术、历史演变、经济发展等国际状况方面的知识以及反映国外风土人情和生活习惯的全方位与国际接轨的教育。三是对已经开设的一些国际化课程进行一次全面评估,依据评估结果进行改革和完善,及时了解国际信息、动态和趋势,寻求合适的国际合作机遇与对象,提出切实可行的改革方案,推进和完善国际化课程的设置。四是加强外语和双语教学,采用多种语言授课,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进行国际交流、国际对话、获取国际信息的工具和能力。五是增加各种涉外专业,以培养懂科技、通外语、会经营、善管理的高水平的复合型人才[5]。六是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积极发展远程教育,学生不出国门或少出国门就可修读国外课程或取得国外学历学位。

其次,在教学计划中尽可能增设国际化的实践环节或合作培养计划,如通过建立国外院校在国内的实习基地或本校在国外的实习基地,让本校学生与国外合作院校学生结对子,组织短期赴目的语国家的学习项目,开展“英语寝室”教学模式项目(如浙江工商大学与英国高校合作的成功案例)等形式,让学生在校期间就有国外生活经历或感受。

应该充分发挥国际合作与交流的作用,学习国外先进经验,合理规划学科发展格局,培育和发展一批具有标志性成果的强势学科,集中力量发展优势重点学科,形成若干个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高峰学科,带动其他学科的发展,提高学科整体实力[6]。另外,跟踪国际的发展趋势,确定适合学校发展的研究方向,形成学科新的特色和优势。

5.加强校际交流,深化国际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

在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基础上,应该以校际学术交流为突破口,创造条件承办或举办国际学术研讨会,选派专家、教授参加国际学术会议,进入学术体系的国际前沿和核心;开展国际问题研究项目或设立相关的研究中心,把当前热点国际问题研究与现有的研究中心和研究项目相结合;选拔和鼓励学术骨干开展国际合作研究项目,争取国际上各级各类科学研究基金的资助;鼓励本校专家、教授与国外同行合作进行重大科技项目的协作研究,跨国共同设计和组织相关领域科研课题或项目;动员本校在国外学习或工作的留学生、访问学者及其他工作人员联络、促进和参与科研项目;加强科研人员和科研机构与跨国公司或企业的合作,自愿、对等地合作共建文化或科技技术研究中心等。

6.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高校教师和管理人员首先要具有国际合作意识,才能适应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需要。高校的管理者除了要了解本国经济、社会发展以及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还必须关注世界各国高等教育体制、特点和发展趋势,才能制定出既适合本校本国实际情况又适应国际高等教育水平和趋势的人才培养战略和对策。高校教师是培养人才的最重要的力量,选派教师出国学习是培训教师的一条重要途径,也是提高一般地方院校教学、科研水平的有效措施。

当前,地方院校应加大力度有计划地选派骨干教师和高级管理干部到国外知名院校和科研机构进修和访学,学习和汲取最前沿的知识和技术,接触最新的实验设备,既提高外语水平和综合业务能力,又为双语教学创造条件[7]。留学人员通过在国外的学习和研究,能够推动一批新兴学科、空白学科的发展和建设,提升学校培养高级专业人才的水平,拓宽与国外学术界交流的渠道,缩短与国外知名高等院校的教学和科研差距。

加大引进国外智力的力度。聘请外国文教专家来华工作是一般地方院校引进国外智力、学习世界先进科技和进步文化的重要形式,是提高我国师资队伍水平、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途径。地方院校应该开辟多种途径,更多更高层次地聘请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外国文教专家,尤其是聘请在专业学科上有建树的外籍专家来校任教或邀请其定期来校讲学,以改善和影响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培养学生国际性、创新性能力。还可以考虑聘请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且管理上有一定经验的专家来充实教育管理队伍,由外国专家直接参与教学和科研管理,引进外国先进的办学思想、管理模式,直接促进学校培养国际化人才水平的提高。

7.注重发挥一般地方院校的区域和学科特色

高校要办出自己的特色,创造自己的品牌,才会有竞争力。一般地方院校总是处于特定的地理和行业区域,民族化、本土化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模式具体到一般地方院校就是区域化的本土特征、民族化的特色与国际化的融合。要善于发掘当地的区域特长和特色文化,形成和发展自身的办学特色;重点扶持优势学科,提高国际知名度;要善于用国外先进的科技与文化来扩大本地区域技术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在本地区域文化的土壤中培育自己的教育理念,在规划的制订与实施过程中应处理好国际化与本土化、引进与输出以及短期应对和长期发展之间的关系,保持自身特色,走国际化与本土化相结合的道路,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路径。

8.大力发展留学生教育

发展留学生教育,是加强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首先,地方院校应充分利用外国的教育资源为本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服务。逐年增派学生出国就读优势学科,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让学生在异国文化环境和社会氛围中学习、生活,养成尊重异国文化的心态,接受异国民族风格的熏陶,提高了解和研究国际问题的水平以及适应国际环境的能力,造就深谙异国文化的国际性高层次人才。其次,应持续扩大接纳留学生的规模,大力发展来华留学生教育。这样既可以丰富和融合双边文化,加强和加深相互交流和理解,借助外国留学生来活跃校园的学术空气,丰富大学的教育内涵,有利于学生之间交往的国际化、多元化,还可以让学校在更大范围招收优秀生源,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国际影响力。

未来社会是一个高科技的、竞争激烈的社会,无论是科技发展还是社会竞争都需要具有国际意识的人才。培养国际化人才旨在培养学生在国际视野、专业知识、文化素养、国际交往能力、管理能力等诸方面综合素质,使之成为既具有国际知识又拥有国际眼光和国际情感的综合型人才。我们只有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强化国际合作意识,立足于本区域和自身学科特色并付诸于实践,才能不断拓展办学空间,保持旺盛的生机与活力,在激烈的高等教育竞争中发展壮大,培养学生的国际竞争力,提升一般地方院校的核心竞争力。

[1]朱苏飞.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一般地方院校的发展路径[J].教育与经济,2006,(3).

[2]黄远梅.一般地方院校培养国际化人才面临的挑战[J].财经论丛,2011,(增).

[3]汪敏华.经济全球化与高等教育国际化对高等教育的影响及对策[J].理论与现代化,2005,(3).

[4]吴言荪.“入世”对我国高等教育的挑战[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8(1).

[5]韩延明.大学教育国际化:走向与对策[J].江苏高教,2002,(2).

[6]纪效田.高等教育国际化环境下大学核心竞争力提升策略[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2(4).

[7]肖向夷.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我国人才培养策略研究[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5,26(4).

猜你喜欢
国际化办学院校
聚焦港口国际化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直销企业国际化并不难
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