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 琰
(石河子大学政法学院,新疆 石河子 832000)
新疆幅员辽阔,地貌奇特,少数民族众多,浓郁独特的民族民俗风情构成了极富魅力的旅游资源,具有发展民俗旅游得天独厚的优势。如果将民俗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充分发挥民俗旅游在促进新疆旅游业发展中的作用,不仅是提升新疆旅游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最佳途径,也是保护和发展新疆民俗文化资源的有效方式[1]。大力发展新疆民俗风情旅游业对于促进新疆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新疆形成了以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绿洲文化、边塞文化、丝路文化、生态文化为代表的多元交叉文化,浓缩了东西方文明的精华。历史上有众多的民族在此繁衍生息,共同创造和构筑了独具异彩的西域风情。新疆各族人民在习俗、宗教信仰、民族体育、歌舞艺术等方面各不相同,使得旅游资源具有浓郁而丰富的少数民族风情。
各族人民创造的璀璨历史文化,在文学、语言、音乐、建筑上都有经典之作。闻名世界的古典巨著《福乐智慧》和《突厥语大词典》是中外学者公认的研究中亚地区政治、历史、经济、文化、语言、文字的重要文献。柯尔克孜族的著名民间史诗《玛纳斯》被誉为民间文学中的奇葩。喀什的艾提尕尔清真寺、吐鲁番的“坎儿井”工程具有很高的水利研究价值,有鲜明的地方特色。这些都对新疆的民俗旅游具有很强的艺术提升性,增加了其历史的厚重感。
新疆具有鲜明的内陆景观和特殊的地理景象,相邻国家众多,国境线绵长,陆路口岸多。由于地理位置深居内陆,自然环境具有明显的大陆干旱区特征:气候干冷,降水稀少,蒸发力强,年温差、日温差极大,降水和气温的地区差异和垂直差异显著。在强烈的风化和漫长的时间的共同作用下,地面沟壑纵横,裸露石层分明,山地波澜起伏,松散砾石色彩艳丽,风蚀风积地貌广布。动植物资源丰富,虽然森林覆盖率较低,只有1.68%,但是草地植被占有优势。拥有许多珍稀物种和特殊动植物,如大肥羊、高鼻羚羊、野骆驼、野驴、罗布麻、枸杞、甘草、雪莲、胡杨林等。
新疆的现代旅游业经过近30年的发展,已完成“接待型”向“经济产业型”的转变[2]。旅游总收入占新疆GDP的比重逐年递增,已成为新疆非贸易外汇收入的主要来源。旅游业正成为新疆重要的支柱产业。
目前,新疆旅行社、旅游星级宾馆饭店、旅游车辆及旅游从业人员显著增加,旅游接待能力显著增强,形成了十二个基本的少数民族民俗风情旅游区,分别是乌鲁木齐民俗风情旅游区、吐鲁番历史民俗文化旅游区、已初具规模的哈密地区风情旅游景区、草原部落特色的那拉提哈萨克草原文化民俗风情旅游景区、多民族相融合的阿勒泰地区民俗风情旅游区、维吾尔族风格为主且最为典型的喀什地区民俗风情旅游区、塔城地区民族风情旅游区、阿克苏地区民族风情旅游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民俗风情旅游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民族风情旅游区、和田地区民俗风情旅游区和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民族风情旅游区。
虽然新疆的民俗旅游已经初具规模,但是由于各种因素影响,现阶段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在开发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些旅游区为了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出现将传统民俗商品化、庸俗化的趋势。以低格调的包装将民俗过度地舞台化或艺术化,失去了原本所拥有的本土气息。一些民间手工艺品为了迎合市场的需求,成为批量生产的简单工艺品,丧失了其所蕴涵的民俗文化价值。加之由于旅游开发所带来的现代文明,都或多或少地对传统民俗文化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使得一些保护不够完善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在开发的过程中遭到破坏甚至逐渐消失。
表现在对民俗旅游的开发和发展总体规划不足,对民俗旅游相关产业和旅游活动不能提供有效的政策指导,一些地方民俗旅游服务设施不健全。对旅游项目的可行性和竞争力没有实际考察,重复投资、重复建设严重,民俗旅游产品雷同性高,经济效益低。这些都影响了新疆民俗旅游经济的良性发展和在旅游市场上的竞争力。
新疆幅员辽阔,旅游景点分散,交通费用高,旅途颠簸劳累。尽管近年来民航、铁路、公路的条件有了较大的改善,但仍然无法满足新疆民俗旅游业发展的需求。尤其对闲暇时间有限的旅游者而言,计划几天内游完新疆并领略各民族民俗文化具有一定的难度。交通环境已成为制约新疆旅游发展的瓶颈。
随着新疆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旅游业人才出现供小于求的现象,特别是新疆在每年7—11月的旅游旺季,导游人才更是一将难求,而熟悉新疆民俗旅游业的人才更是奇缺。民俗旅游的发展需要一批熟悉民俗文化、懂得旅游经营管理知识的旅游人才,以使旅游者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新疆旅游资源的文化底蕴。
新疆发展民俗旅游起步较晚,与民俗旅游发展较成熟的云南、广西等省区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也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新疆发展民俗旅游可以借鉴民俗旅游发展较好省区的经验和模式,再结合自身优势,从多方面对新疆的民俗旅游资源进行合理开发。
新疆的民俗旅游业是一个需要众多部门相互联合的跨产业、跨地区、跨所有制的集成产业。自治区各级政府强有力的协调,是新疆民俗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必要条件。同时,新疆民间自身发展民俗旅游业的力量还很薄弱,这就需要政府积极发挥主导作用。应从新疆实际出发,制定相应的促进民俗旅游发展的法规和政策,编制发展战略和规划,引导精品旅游产品和线路的开发,保护生态环境和维护民族文化的完整性,实现新疆民俗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旅游者造访旅游目的地的最主要动机便是求新、求异地体验异域风情[3]。所以要发展民俗旅游就必须突出当地民俗,深层次挖掘新疆民俗旅游资源的丰富内涵,突出旅游地的独特性,树立相应的品牌意识。新疆地脉、文脉与特色民族差异化旅游资源相对集中,不论是大漠风光、草原景观、绿洲、边塞山川,还是神秘的遗址古国、丝路文化、浓郁淳厚的民族风情、欧亚大陆的中心区位,都体现了“西部奇观”、“西域风情”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要使其成为新疆民俗旅游的主打品牌,必须实现联合开发,以创造更高的经济价值,进一步提升新疆民俗旅游产品的竞争力。
发展民俗旅游可在新疆各行政区域之间、新疆与邻近省区之间、新疆与周边国家、地区之间采取区域旅游合作的形式,制定整体的区域旅游发展规划。不能因行政区域划分而阻断民俗旅游资源的整体性。整体的发展规划可以避免重复投资、重复建设,避免同类产品的相互竞争,促进各地的民俗旅游资源在地区之间重新配置、组合,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旅游功能区。例如针对新疆资源分布特点,可划分为东疆、南疆和北疆三个民族旅游圈,以期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4]。
新疆的自身经济还不是很发达,然而对一个精品旅游项目的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这些资金仅靠政府投入是不够的。因此,政府需要制定相关政策改善投资环境,建立多渠道、多方式的筹资机制,鼓励个人、集体、企业等各方面参与新疆民俗旅游建设,为改善新疆民俗旅游环境、有效保护新疆优秀民俗旅游资源文化、促进新疆民俗旅游业的长远发展提供资金上的保障。
新疆民俗旅游资源的历史文化价值、观赏艺术价值和科研价值都很高,在国际上也有很高知名度[5]。新疆民俗旅游宣传应充分利用这些知名的民俗文化资源,借助其深厚的历史感来扩大新疆民俗旅游的影响力。对所开发产品的新颖性、独特性和民族文化特色方面要深挖内涵,使所宣传的民俗旅游产品能够让人耳目一新,充分展示当地的民俗文化魅力,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
新疆是一个生态承受能力脆弱的地区,荒漠化较为严重,有些生态环境一旦被破坏就很难恢复。所以在开发民俗旅游时一定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按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开展科学考察,合理规划。也可以定期邀请省内外旅游专家考察新疆,让旅游专家和民俗旅游人才结合当地实际,设计规划适合本地民俗旅游发展的合理方案。在开发民俗旅游项目中,要使民俗旅游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对民俗旅游资源要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使民俗文化在开发民俗旅游项目中得到保护和发扬。注重从业人员素质的全面提高,要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培训工作,提高他们的民俗旅游文化知识水平,使他们能够更好地介绍当地的民俗风情和民俗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新疆、了解新疆的民俗文化。
[1]王秀兰.大力发展新疆民俗风情旅游之我见[J].中共伊犁州委党校学报,2008,(2).
[2]王艳.简析新疆发展民俗旅游的意义及其战略[J].新疆社科论坛,2009,(1).
[3]吴淑琴,路月雷.论新疆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J].石河子大学学报,2008,(4).
[4]程中海,罗芳.新疆旅游业发展的优劣势分析与对策[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8,(1).
[5]窦开龙.新疆民族旅游资源特色与开发定位研究[J].开发研究,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