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实践路径

2012-12-18 12:48聂启元
克拉玛依学刊 2012年2期
关键词:公民民主政治

聂启元

(常州工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江苏常州213022)

在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的基础上,党的十七大再次明确指出,要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种实现形式,是党中央提出的实现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一条有效途径。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关键时期,广大公民的政治参与意识不断增强,政治参与热情不断高涨。因此,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公民有序政治参与路径,不断推进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无疑蕴涵着丰富的价值取向。

一、推进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是时代所需

所谓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是指公民在认同现有制度的前提下、为促进经济社会和政治的发展、提高政府管理公共事务的能力和绩效、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促进公共利益等而进行的各种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的政治活动,它包括各种利益表达、利益维护的方式,是有领导、有组织、有秩序、自主、理性和适度的政治参与行为[1]。在经济全球化、政治民主化的今天,一个国家公民政治参与程度和水平越高,这个国家民主政治的发展程度也越高。因此,推进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是时代所需。

1.推进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需要。党的十七大指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要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广大人民群众当家做主,积极参与政治活动,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没有广大人民对政治的自觉地、普遍地参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就很难建立。而广大人民群众政治参与的程度是发展民主的重要衡量指标,也是实现民主的重要途径。因此,推进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有利于加强人民民主,保障人民当家做主,保障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于为人民谋利益。

2.推进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是维护社会政治稳定的需要。维护稳定是全党工作大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改革和发展的基本前提。我们党始终把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和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有序政治参与是广大人民群众表达自己意志和愿望的权利,是规范化的参与、制度化的参与。而政治稳定是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前提,是为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因此,推进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有利于公民表达利益诉求,影响和参与决策,避免出现政治决策的失范和政策实施的对抗,从而实现政治稳定与政治参与的良性互动。

3.推进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党的十六大将公平正义作为社会和谐的重要内涵之一,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民主和法治是公平正义实现的前提和保障。而政治参与是政治关系中公民政治权利得以实现的重要方式,反映着一个社会民主政治的发展水平[2]。因此,推进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可以帮助广大公民,特别是使处于社会弱势地位的公民充分表达自己的愿望、意见、建议和要求,从而有助于化解社会矛盾和冲突,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4.推进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是稳固党的执政基础的需要。执政基础是执政党维持和巩固执政地位的基本条件,是执政党赖以执掌国家政事的物质基础、思想文化基础和社会政治基础等多方面基础的总和。人民是执政基础的核心,这就是说,中国共产党执政不仅要在经济、文化上使人民过上富裕美好生活,而且要带领和支持人民真正实现当家做主。因此,推进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有利于共产党在维护和实现人民的经济、文化利益的同时,最大程度地带领和支持人民实现政治利益。

二、当前我国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实践形式

近年来,随着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推进,公民政治意识不断增强,政治参与热情不断高涨,社会各层次、各阶层的人们在实践中创造了许多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形式。

1.民主恳谈。民主恳谈始于1999年6月的浙江省温岭市,最初主要是以“农业农村现代化教育论坛”的形式进行组织的,因采取的是一种面对面交流的方式,使得“干部对群众的说教”变为“干部与群众的对话”,形成教育者、受教育者以及其他参与者之间的互动式沟通。经过几年的发展,民主恳谈逐渐演化为一种稳定的制度,其主要内容包括民主沟通会、决策听证会、决策议事会、村民议事会、乡镇人大表决会、党代表建议回复会、重要建议论证会和村民代表监督管理会等。民主恳谈拓宽了民主政治的生长空间,已经成为民众参与公共事务的制度平台,激发了普通民众参与基层政治生活的热情和信心,对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具有普遍的示范和借鉴意义。

2.听证制度。听证是“在相关的公共政策制定的过程中,通过公民的有效参与,按照相关的法律和程序听取与该政策相关的利益群体之间的意见和建议的法律制度。”①(P48)这种决策性听证制度主要是听取与该决策有利害关系的当事人的意见,其目的主要是促使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即把科学引入决策过程中,运用民主和科学的方法,把决策变成集思广益的、有科学根据的、有制度保证的过程。听证制度是实现直接民主、推动民意充分而直接表达的有效途径。它一方面有利于促使利益表达制度化,消除政府与人民之间的隔阂,缩短政府与人民之间的距离,提高我国公民的政治素质和增强公民的参与意识,进一步加速我国社会民主化进程;另一方面能在较大程度上克服代议民主制度的缺陷,促使决策机构在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集思广益,再作决策,使决策完备而周详,增强合理性和可行性,从而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水平。

3.旁听实践。旁听实践始于1999年1月的贵阳市人大,贵阳市民可以自由旁听市人大常委会会议并在会上发言。此后,全国各级地方党政部门开辟了许多其他的旁听领域和途径,如旁听政府工作会议等。旁听制度的实施标志着中国“实质性民主”的开展。旁听制度是一项通过扩大公民的有序参与、增强政府工作的公开化、透明化、便于公民监督政府工作和公务人员履职的好做法。旁听制度的实行,体现了“执政为民”的理念,拉近了党政机关、人大、政协等部门工作与广大群众的距离,开启了公民意见和建议表达的渠道,体现了公民对重大事务所享有的知情权、话语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有利于公共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有利于培育广大群众的公民意识、政策意识和法律意识。

4.现代媒体。现代媒体的参与,主要是指公民通过网络、手机短信、电子政务、电子市政厅等形式参与或影响政府公共政策或公共事务的行为过程,特别是网络上的新闻跟贴、BBS论坛和微博、邮件、个人空间等,这是信息化时代产生的新型参与方式。与传统参与方式相比,它具有平等性、迅速性、大众性、超时空性等特点。而民众能够高度参与是现代媒体的最大魅力和优势。当代社会,现代媒体的迅速发展弱化了政府对社会信息的控制力,使国家的内外政策透明度越来越高,在制定政策时受到的牵制和约束也越来越大。同时,公民参与的自由度和不受管控度也越来越大。因而,现代媒体对公民的政治态度和观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改变着公民的政治价值和政治倾向的判断标准。现代媒体的参与进一步诱发了公民参与热情,扩大了参与主体,拓宽了参与渠道,推动了参与互动,提升了参与效果。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不但确立和坚持了有利于公民政治参与的基本政治制度体系,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还建立了信访制、旁听制、听证制、基层群众自治等诸多政治参与制度,这些制度无疑保障和推进了我国公民的有序政治参与。但也应看到,我国目前的公民政治参与还存在许多不足和问题,如公民政治参与缺乏制度化,公民政治参与存在不平衡性,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等存在差异,公民政治参与还缺乏主动性和政治主体意识,有限的政治参与大多是被动所为。这些不足和问题,影响并制约着我国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实际效果和民主政治建设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对建设政治文明、推进民主政治、构建和谐社会造成了一定的阻碍。

三、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公民有序政治参与路径

塞缪尔·亨廷顿和纳尔逊将政治参与定义为平民试图影响政府决策的行为[3]。有序的政治参与应该具有合理性、合法性、程序化、制度化等特征。我们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公民有序政治参与路径,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

1.坚持党的领导、完善政治制度,是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密不可分的。坚持党的领导,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保证,也是构建中国特色的公民政治参与的前提。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是保障民主的社会主义性质的前提,是保障人民当家做主的关键。因此,推进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必须以坚持党的领导为保障,不断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而决不能削弱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一切行动和政策的出发点都是为了实现人民利益,党能有效地整合公民政治参与的要求,公民也能够通过执政的中国共产党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政治诉求,实现政治参与的目的。没有党的领导,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也就失去了基本的保障。坚持党的领导,就是党要加强对公民认识自己的政治权利的引导,加强对公民了解民主政治发展规律的引导,促使公民充分认识我国国情和民主政治奋斗目标,充分认识自身的义务和责任。同时,要加强党内民主建设,以党内民主推动实现社会民主,确保社会各群体的利益要求能够体现到政府管理和服务中,引导公民不断增长的政治参与意识得以有序地表达。

2.立足基本国情、扎实稳步推进,是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前提。“政治文明是一个历史发展过程,一方面,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它的程度不断提高;另一方面,受各国的经济条件、文化思想、历史传统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发展过程既是不断前进的,又是曲折反复的。”②(P15-16)因此,推进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必须充分考虑自身国情。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我国仍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当前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民主与法制的基础比较薄弱,政治文明发展起步较晚。我们必须立足于我国的这一基本国情,逐渐推进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如果脱离国情,盲目照搬照抄西方国家民主政治模式,试图走西方国家公民政治参与道路,必然带来无政府主义或民粹主义。同时,我们也要深刻认识到,公民政治参与是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必须稳步推进,循序渐进,既要积极又要稳妥,不能一蹴而就。邓小平指出:“民主化和现代化一样,也要一步一步地前进”,③(P168)因此,扩大公民民主权利,推进公民政治参与,应该采取积极稳妥、稳步推进、积小成大、增量发展的策略。

3.提升政治素养、扩大主体范围,是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关键。广泛的公民参与,是现代民主政治的基础。政治参与的主体是社会较大多数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是一种高度民主的政治体制同有高度政治意识的公民的有机结合。公民政治素养的高低,影响甚至决定了一个国家政治文明程度的高低。“以参与者的主观态度为依据,可以将政治参与划分为主动参与(自主参与、自动参与)、被动参与(动员参与)以及消极参与。”④(P109)按此划分,目前我国公民中主动参与者是少数,多数人对政治参与抱着疏远、冷淡、漠视的态度,基本属于被动参与或消极参与,他们缺乏现代公民意识、政治基本常识和政治参与技能。因此,推进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必须提升公民政治素养,要对公民进行长期的系统的理论教育、法制教育、道德教育和养成教育,大力提高公民的参与意识和能力,使之明确自己是社会政治生活的主体。应不断增强公民的民主法制意识、权利意识和监督意识,提高公民的社会主人翁责任感和政治参与热情,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并在广泛参与各项政治活动中培养和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同时,也要努力扩大参与主体范围,尽可能将基层社会的各种社会主体都纳入到政治参与的活动中来,特别是要发挥一些社会团体在政治参与中的作用。

4.健全参与机制、拓宽参与渠道,是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基础。政治参与需要一定的形式和渠道,如果参与形式不丰富,参与渠道不畅通,政治诉求得不到合理表达,政治情绪得不到释放,往往会影响社会稳定。参与机制的健全、参与渠道的畅通是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基础。因此,推进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关键是要为公民参与政治提供一个公平合理的平台,建设完善的公民政治参与机制。我们必须加强法制建设,进一步落实有关公民政治权利的立法和其他有利于扩大公民政治参与的立法,如新闻法、出版法、舆论监督法、政务公开法、公民举报法等,对公民政治参与的内容、方式、层次、程度、形式等做出明确规定。必须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公民批评制度、建议制度、控告制度、检举制度、对公职人员的评议制度、公益诉讼制度、信访制度等体现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各项制度。努力规范公民参与行为,使公民的政治参与行为进一步做到法律化、制度化、有序化。同时,要在确保社会稳定的前提下,充分保障宪法和法律赋予的每个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努力拓宽公民政治参与渠道,如公民投票制度、听证会制度、协商谈判制度、信息公开制度、民意调查制度等;也要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如网络论坛、微博、BBS和手机短信等,提高公民政治参与的效率,以不断满足公民政治参与的愿望和要求,激发广大群众的政治参与热情,增强公民的政治效能感和对政治权威的认同感。

当前,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进入关键时期,对公民的政治参与,既不能压制参与,也不能放纵参与,而必须是引导人们进行有序政治参与。党的十七大清晰地指明了中国未来民主政治发展的路径,其中重点之一就是稳步扩大有序政治参与。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发展,在党的领导和全国人民共同努力下,我国一定能够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有序公民政治参与之路。

注释:

①杨军,顾占林,邵方兴.完善我国听证制度的出路选择[J].企业导报,2010,(10).

②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北京社会主义学院.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

③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④陈振明,李东云.“政治参与”概念辨析[J].东南学术,2008,(4).

[1]陈家刚.协商民主与当代中国政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214.

[2]秦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8:169.

[3](美)塞缪尔·亨廷顿,琼·纳尔逊,汪晓寿,吴志华译.难以抉择——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参与[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69.

猜你喜欢
公民民主政治
论公民美育
Ese valor llamado democracia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隐私保护也是公民一种“获得感”
十二公民
关于现代民主的几点思考
好民主 坏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