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 玲
(兰州大学政治学院,甘肃兰州730000)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同当前时代的特征、时代的发展结合起来,紧扣时代脉搏,反映时代精神,回答时代课题,使之能够适应时代需要,引领时代潮流。[1]这一涵义本身彰显了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所蕴含的四个要义:坚持马克思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创新时代理论与回应时代发展需要。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就是一个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并在此基础上回应时代需要、解决时代问题的过程。
坚持是一种基于正确认识上的坚守与自信,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在正确认识了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实践性的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心。
第一,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主体。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代特征的一种结合,它是一种动态的过程,同时也是一种静态的结果。作为动态的过程,马克思主义是随着时代特征的变化发展而发展的,也就是说它的变化发展总是含有时代的因素,但是这一过程的主体始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在这一过程中始终是作为主体而存在的。作为静态的结果,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代特征相结合以后产生的一种新的理论,这个理论结果也是以马克思主义作为主体的。所以,没有马克思主义就无所谓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没有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因此,坚持马克思主义必然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前提要义。
第二,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显现出来强大的生命力。马克思主义是被事实和实践证明了的科学,它具有科学性,这种科学性不仅仅表现在它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上,更表现为马克思主义能够科学地指导具体实践,能够与客观实际相结合去指导实践。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胜利就是很好的证明。
第三,坚持马克思主义是坚持一种正确的态度和眼光。坚持马克思主义不是把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和基本原理强行记住,不是坚持照抄照搬,更不是固步自封。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不是为了强行记住这些原理,而是为了结合我们的国情运用于我们的实际。但是原理的实际运用也不是照抄照搬,马克思、恩格斯曾指出:“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2]如果不顾时间地点的变化,一味拘泥于别国的经验教训,拘泥于别国国情上的理论中的条条框框,那么,马克思主义就会因为思想落后于时代的实际情况而失去其先进性、科学性和时代性,甚至走向理论生命的枯竭。所以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坚持首先是一种坚持的态度和眼光,其次应该是一种坚持中的结合与发展,最后应该是一种舍弃中的坚持,舍弃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提出的被实践证明不正确的或已不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个别论断。
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最根本的特点。纵观整个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我们可以得知“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一部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历史”。[3]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是与其时代化同节奏、同步伐的,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历史是打上“发展”这一深刻烙印的。没有处于帝国主义与无产阶级革命这一时代背景,就不会有列宁主义的产生;没有十月革命一声炮响,将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并且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紧握战争与革命的时代主题,就不会有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中国气派的毛泽东思想的产生;没有牢牢把握“和平与发展”这一时代主题,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和改革开放以后的经验总结,就不会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没有发展,没有发展中与时代特征的结合和把握,就没有马克思主义时代化。
《共产党宣言》问世160多年来的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每一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4]马克思主义经历了时代的变迁,在时代的变迁中,我们看到了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开放的体系在与时俱进中形成了丰硕的理论成果。
发展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根本要义,这得益于解放思想。如果没有解放思想,只有顽固守旧,紧抱着马克思主义的某些原理不放手,那么马克思主义是谈不上“发展”二字,从而也就不会有马克思主义时代化。邓小平说:“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5]只有思想解放了,我们才能发展理论,然后用它来解决我们的实际问题;只有解放了思想,我们才会不止步于马克思,才能发展马克思主义。江泽民也明确提出,我们要紧密结合新的实际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6]只有从思想桎梏中解放出来,我们才能发展马克思主义,才能使马克思主义焕发出新的活力。
首先,创新时代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核心要义。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这是江泽民总结20世纪世界各国政党、特别是共产党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得出的科学结论。在新世纪,全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今天,我们党深刻认识到理论创新的重要性。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作为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紧密结合我国国情和时代特征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发展真理,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是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首要任务。[7]
其次,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性要求创新。马克思主义是与时俱进的理论。160多年前,《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列宁根据时代的变化,大胆地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与发展,创造了属于列宁那个时代的马克思主义,于是有了列宁主义的诞生;“十月革命”使中国人民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领导集体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了属于中国的革命年代和建设初期的马克思主义,于是有了毛泽东思想的诞生;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党创造性地运用了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进一步发展,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所有这些蕴含了多少对陈旧观念的突破,蕴含了多少创新的观点与理论,同时也正是由于这些突破与创新才使马克思主义得以不断地发展。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最终落脚点是为了解决时代所面临的问题,回应时代课题,把握时代精神。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问题,正如马克思所指出:“问题就是公开的、无畏的、左右一切个人的时代声音。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它是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8]但是面对问题我们不应该是逃避与视而不见,而应该是积极勇敢面对,只有勇于承担,我们才能最终解决问题,所以回应时代发展难题应该成为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最终要义。任何理论的提出都是为了解决问题,理论的发展与创新也是为了解决新问题、新情况。新问题、新情况层出不穷,理论的发展与创新也应该永无止境,在此基础上对时代新问题与新情况的回应也应该是不断延续的。回应不是对问题的简单回答,而是对时代问题进行分析后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进行的创新性回答,更是一种实际的行动;回应也不是一种“刺激——反应”模式,不是等有问题出现了,然后才对其进行回应、解决,而是一种非条件反应模式,也就是说我们要时刻警惕那些未知的和隐患的因素,把问题当成客观存在的非条件对象,我们应该防患于未然,并且应该是积极主动的态度;回应也不仅仅是现实性的回应,更是一种预见性的回应,它在把握时代趋势与命脉的同时,更能预见未来的变化,引领时代潮流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就是应时代问题而提出的。当今的中国处于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当今世界也处于异常激烈的变化之中,我国经济改革中出现的发展性问题,政治改革面临的矛盾,工业信息化、市场国际化带来的新问题等都需要认真解决。这些来自时代的新课题和新问题,都是我们提出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原因,同时也是为了对这些问题与矛盾进行更好的回应,所以我们提出了马克思主义时代化这一命题。只有先看到了这些新问题与新矛盾,才能对他们做出很好的回应,我们也才能为真正做到解决这些矛盾打下基础。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为解决时代问题而提出来的。马克思曾说过:“科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9]我们解释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改造才是最根本的目的。时代化的提出不仅是为了看到我们现实中存在哪些问题,也不仅仅是为了回应时代的问题,而是为了改变,为了解决这些时代问题与矛盾。实现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就要努力解决时代遇到的重大问题和新课题。在当今,就是需要着力解决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同时也应该着力解决大变动、大调整时期所遇到的新问题与新情况。只有真正解决了这些问题,才能说我们真正做到了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才能完成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最主要的任务与使命。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84.
[2][9]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1;248.
[3]陈曙光.思入时代深处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J].高校理论战线,2010,(1):33~36.
[4]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65.
[5]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79.
[6]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编辑.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84.
[7]新华社.中国共产党十七届四中全会公报[Z].2009-09-18.
[8]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