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彦坤
(暨南大学 文学院,广东广州 510632)
南朝五史所见辞书未收词语考释
王彦坤
(暨南大学 文学院,广东广州 510632)
通过对《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南史》五书的穷尽性梳理,发现其中有不少词语为《辞海》、《辞源》(修订本)、《汉语大词典》等大中型语文辞书及袁英光主编《南朝五史辞典》所漏收,时贤相关论著如江蓝生《魏晋南北朝小说词语汇释》、蔡镜浩《魏晋南北朝词语例释》、王云路、方一新《中古汉语语词例释》、刘百顺《魏晋南北朝史书语词札记》、方一新《东汉魏晋南北朝史书辞语笺释》等也未涉及。今选择23例,进行考释。
南朝;史书;词语;考释
下面考释的23个见于南朝史书之中而为辞书漏收的词语,根据汉语拼音字母的顺序排列。所引南朝史书证,其后括号内的数目字,代表中华书局标点本(《宋书》,1974年版;《南齐书》,1972年版;《梁书》,1973年版)之页码。
1.爱咏 爱戴赞颂。《宋书》卷92《陆徽传》:“清名亚王镇之,为士民所爱咏。”(2267)
按:“咏”有赞颂义,故“称咏”即称赞,“诵咏”即赞颂,“歌咏”谓以诗歌颂扬,“腹咏”则是心中赞颂(上四词均见《汉语大词典》,其中“诵咏”、“腹咏”二词释文与此略有不同),“爱咏”之“咏”正取此义。其例也见于《魏书》,卷16《道武七王·河南王曜·曾孙鉴传》:“齐人爱咏,咸曰耳目更新。”
2.闇缓 昏乱松弛;昏庸愚钝。《宋书》卷25《天文志三》:“于时朝政闇缓,不加显戮,但默责而已。”(726)《南齐书》卷40《武十七王·竟陵文宣王子良传》:“凡预衣冠,荷恩盛世,多以闇缓贻諐,少为欺猾入罪。”(693)
按:闇即暗,(《玉篇·門部》:“闇与暗同。”)昏暗不明之义,故用于政治、社会则可喻其昏乱,用于称人则可状其昏庸。闇世、闇主(二词并见于《汉语大词典》)之闇,用法相同缓犹慢,(《广雅·释诂二》:“慢,缓也。”)有弛慢不便捷义,故用于政治、社会则可喻其弛弱不振,用于称人则可状其愚笨迟钝。《晋书》卷28《五行志中》:“盛夏日长,暑以养物,政弛缓,故其罚常燠也。”弛缓为同义复词,即松弛义。韩愈《岳阳楼别窦司直》诗:“于嗟苦驽缓,但惧失宜当。”驽缓也同义复词,为迟钝义。又,以上《南齐书》例,“多以闇缓贻諐”与“少为欺猾入罪”二句对仗工整,闇缓之义当与欺猾相反,欺猾谓欺诈奸猾,则闇缓义取昏庸愚钝,极为显然。
3.嚣戾 骄傲乖戾。《宋书》卷41《后妃传》:“妾遭随奇薄,绝于王氏,私庭嚣戾,致此分异。”(1292)
按:此嚣当音áo,《集韵》“牛刀切”,为“傲”字假借,义与《诗·大雅·板》“我即尔谋听我嚣嚣”之“嚣”相同。彼毛传曰:“嚣嚣,犹謷謷也。”孔颖达疏:“嚣嚣,傲也。谓傲慢其言而不听之,故言‘犹謷謷’。”《宋书》此例乃太祖女临川长公主上太宗表中语。公主性妒,初,夫王藻有别爱,因谗之于宋废帝,藻坐下狱死,遂与王氏离婚。至此,自感孤疾煢然,钟情于子,因上表“特乞还身王族,守养弱嗣”。“私庭嚣戾”是说自己前在王氏家中态度傲慢、行事乖张,以致分异,带有自责意味。又《汉语大词典》有“傲戻”条,唯一书证是[明]唐顺之《重修宜兴县学记》,大后于此。
4.苞怀 庇护安抚。《宋书》卷16《礼志三》:“诞惟四方之民,罔不祗顺,开国建侯,宣礼明刑,廓清梁、岷,苞怀扬、越,函夏兴仁,八纮同轨,遐迩驰义,祥瑞屡臻,天人协应,无思不服。”
按:此“苞”通包,“包,裹也。”(见《广雅·释诂四》)包裹则物得庇护,故引而申之,包(苞)又有庇护义,包庇、苞荫(二词并见于《汉语大词典》)之“包”(苞)即是如此。此“怀”义为安抚。《礼记·中庸》:“怀诸侯,则天下畏之。”孔颖达疏:“怀,安抚也。”怀柔、安怀(二词并见于《汉语大词典》)之“怀”,义并同此。[汉]张衡《东京赋》:“慕天乙之弛罟,因教祝以怀民。”怀民谓安抚百姓,其“怀”亦取此义。上例“廓清梁、岷,苞怀扬、越”二句实为互文,上句言廓清(廓平肃清),下句称苞怀(庇护安抚),如实反映了历代封建统治者对待人民所惯用之软硬兼施、镇压与怀柔并行之两面手法,当参合以见其义。即:廓清不限于梁、岷,亦及于扬、越;苞怀不限于扬、越,亦及于梁、岷。
5.保退 ①谓保证全身而退。《宋书》卷44《谢晦传》载晦临诛为诗曰:“功遂侔昔人,保退无智力。”(1361)②指保持谦逊态度。《南齐书》卷32《王琨传》:“嗣小息佟闲立保退,不乖素风,如蒙拯立,则存亡荷荣,私禄更构。”(578)
按:上义项①保退实谓保身,义项②保退犹言守谦。《汉语大词典》有“守谦”词条,释曰:“保持谦逊的态度。”甚是。今从之。
6.悖竞 逆乱争斗。《南齐书》卷28《崔祖思传》:“世不习学,民忘志义,悖竞因斯而兴,祸乱是焉而作。”(518)
按:《玉篇·心部》曰:“悖,逆也,乱也。”同义复词则有悖逆、悖乱。《广韵·映韵》曰:“竞,争也。”同义复词则有竞争、斗竞。王充《论衡·偶会》:“非僮谣致斗竞,鸜鹆招君恶也;期数自至,人行偶合也。”斗竞谓争斗。
7.诐黩 衺僻汙秽。《南齐书》卷31《江谧传》:“连席同乘,皆诐黩旧侣;密筵闲,必货贿常客。”(571)
按:“诐”为“颇”字古文。(《说文·言部》:“诐……古文以为‘颇’字。”)而“颇”之本义为“头偏”,(《说文·页部》:“颇,头偏也。”)引申之遂有“衺僻不正”之义,故《广雅·释诂二》曰:“颇,衺也。”《集韵·果韵》曰:“颇,不正也。”“黩”字《说文·黑部》释为“握持垢也”文献中常用于表示“汙秽,垢浊”之意,故《玉篇·黑部》曰:“黩,垢也。”《文选·任昉〈为齐明皇帝作相让宣城郡公第一表〉》“已黩朝经”李周翰注:“黩,汙。”同书《陆机〈汉高祖功臣颂〉》“上墋下黩”李周翰注又曰:“黩,浊也。”而垢黩、秽黩(二词均见《汉语大词典》)、汙黩(《明史·丘橓传》:“独任其汙黩害民,不屑禁治。”)都属于同义复词。
8.辟胥 指王公卿士。《宋书》卷2《武帝纪中》:“虽亮诚守分,十稔于今,而成命弗回百辟胥暨内外庶僚,敦勉周至。”(44)
按:《尔雅·释诂上》曰:“辟,君也。”《书·洪范》:“惟辟作福,惟辟作威,惟辟玉食。臣无作福,作威,玉食。”此“辟”与“臣”相对,亦指君。又《方言》卷二曰:“胥……辅也,吴越曰胥。”《广雅·释诂二》曰:“胥,助也。”是“胥”有“辅助”义。合而观之,“辟胥”即君之辅臣当指王公卿士。《册府元龟》卷二十四《帝王部·符瑞第三》唐太宗贞观十四年二月诏曰:“王公卿士,内外庶僚,宜勉修正道以副灵贶焉!”先称“王公卿士”,后及“内外庶僚”,与此相同。
9.屏固 免除官职,禁止参政。《宋书》卷95《索虏传》:“虽有司挠笔,未加准绳,岂宜尸禄,昧安殊宠,乞蒙屏固,以申国法。”(2328)
按:“屏”,谓屏退(音bǐnɡ)。固,谓禁固。
10.博硕 指肥壮的牲畜。《宋书·乐志二》载傅玄造晋宗庙歌:“嘉豢孔时,供兹享祀神鉴厥诚,博硕斯歆。”(574)
按:《左传·桓公六年》:“故奉牲以告曰‘博硕肥腯’,谓民力之普存也,谓其畜之硕大蕃滋也。”杜预注:“博,广也。硕,大也。”“博硕”本形容祀牲体大肥壮,此则用以借指肥壮之祀牲。《旧唐书·音乐志三》“博硕斯荐,笙镛备举”,用法相同。《汉语大词典》已有“博硕”词条,但只有两义项:❶宽大;粗大。❷指牲畜肥壮。不及此义,当补。
11.步验 推算验证。《宋书·律历志中》:“虽复使研桑心算,隶首运筹,重黎司晷,羲和察景,以考天路,步验日月,究极精微,尽术数之极者,皆未如臣如此之妙也。”(233)
按:《文选·陆机〈演连珠〉之四七》:“是以仪天步晷,而修短可量。”李善注引郑玄《〈尚书大传〉注》曰:“步,推也。”《左传·文公元年》“归馀于终,事则不悖”孔颖达疏:“日月转运于天,犹如人之行步,故推历谓之步历。”是步义为推,推谓推算。又《玉篇·马部》曰:“验,证也。”证谓验证。
12.猜愧 恼怒羞愧,恼羞成怒。《南齐书》卷26《王敬则传》:“仲雄于御前鼓琴作《懊侬曲歌》曰:‘常叹负情侬,郎今果行许!’帝愈猜愧。”(485)
按:《方言》卷十二:“猜,恨也。”《说文·犬部》:“猜,恨贼也。”王筠句读:“许君为恨不足尽猜之情,故申之以贼,为其必有所贼害也。”“猜愧”之“猜”当用此义。又《南齐书》卷32《褚炫传》:“从宋明帝射雉,至日中,无所得。帝甚猜羞。”“猜羞”犹“猜愧”。袁英光主编《南朝五史辞典》已收“猜羞”词条,释曰:“犹恼恨而羞愧。”“而”后疑脱“且”字。
13.裁贬 降职或免官。《宋书》卷56《孔琳之传》:“又宗为簒夺之主,纵不纠问,二三亏违,宜有裁贬。”(1564)
按:《尔雅·释言》:“裁,节也。”郝懿行《义疏》:“裁者,制也,有减损之义。”又《说文·贝部》:“贬,损也。”《玉篇·贝部》:“贬,减也,损也。”是“裁贬”为同义复词,此则特指官职之减损。“裁贬”于史书中还有用例,义略不同。《晋书·礼志中》:“谨案丧服礼经,‘庶子为母缌麻三月’……而自顷开国公侯,至于卿士,庶子为后,各肆私情,服其庶母,同之于嫡……举世皆然,莫之裁贬。”裁贬谓减损,犹言裁減。《旧唐书·桓彦范传》:“除恶务本,去邪勿疑,实愿天聪,早加裁贬。”裁贬谓制裁抑止。
14.参属 部下,僚属。《宋书》卷70《袁淑传》:“阙阅训之礼,简参属之饰。”(1838)
按:参属犹言参佐。他例如,《新唐书》卷157《陆贽传》:“须某甲兵,藉某参属,用若干步骑,计若干资粮,何所列屯,何时成功,观其言校其实。”
15.草壤 指乡野,民间。《南齐书》卷33《王僧虔传》:“群从姑叔,三媾帝室,祖兄二世糜躯奉国,而致子侄饿死草壤。”(593)
按:此草壤谓草野乡壤。又,《宋史》卷97《河渠志七》:“临安运河在城中者,日纳潮水沙泥浑浊,一汛一淤,比屋之民,委弃草壤,因循填塞。”此“草壤”谓草和土(泥巴),借指垃圾。
16.谗丑 说别人坏话以陷害别人的人,也泛指奸邪之人。《宋书》卷68《武二王·南郡王义宣传》:“公明有不照,背本崇奸,迷昵谗丑还谋社稷,虽履霜有日,諠议纠纷。”(1801)《南齐书》卷38《萧颖胄传》:“萧令君自以亲惟族长,任实宗臣,至诫苦言,朝夕献入,谗丑交构渐见疏疑,浸润成灾,奄离怨酷。”(668)
按:《广雅·释诂三》:“丑,类也。”谗丑即谗类,指谗人。此“类”字之用法与善类(善良之人)、凶类(凶恶之徒)、恶类(坏人)、蠢类(笨蛋)之“类”同。今善类、凶类、恶类、蠢等词条均已见《汉语大词典》中,则“谗丑”当属于漏收。
17.阐治 宣扬政教。泛指施政。《宋书》卷47《刘怀敬传》:“宰邑敷政,必以简惠成能莅职阐治,务以利民著绩。”
按:此“阐治”与“敷政”对文同义。阐谓阐发,敷谓敷布,皆有散布、宣扬之意。又,《诗·大雅·皇矣》“其政不获”陆德明音义:“政,政教也。”《书·周官》“制治于未乱”孔颖达疏“治谓政教。”是“政”、“治”之义有时也可相同此亦其例。
18.宸御 指帝位。《宋书》卷79《文五王·竟陵王诞传》:“荷任神州,方怀奸慝,每窥向宸御,妄生规幸。”(P2029)
按:宸通辰,即北辰,原指北极星,又喻指帝王。宸御谓天子御处,也即天子所居之所,指帝位。《文选·谢朓〈始出尚书省〉诗》“宸景厌照临”李善注:“宸,北辰,以喻帝位也。”同书《王延寿〈鲁灵光殿赋〉》“实至尊之所御”吕延济注:“凡君之服用、居处皆曰御。”又,宸御亦可指帝王、天子。《辽史》卷45《百官志一》“奉宸司。掌供奉宸御之事”,即其例。
19.承据 因袭与依据。《宋书》卷18《礼志五》:“彭、张之说,各言意义,无所承据。”(500)
按:“无所承据”是说既无可以沿用之先例,也无可以依据之理由。
20.炽 程度副词。大,甚。《宋书》卷25《天文志三》:“后有董卓、李傕暴乱,黄巾、黑山炽扰,而魏武迎帝都许,遂以兖、豫定,是其应也。”(736)《梁书·武帝纪上》:“姑孰冲要,密迩京畿,凶徒炽聚,断塞津路。”(19)又:“至于季世,祸乱荐臻,王度纷纠,奸回炽积。”(28)
按:《说文·火部》:“炽,盛也。”本是形容火旺盛之形容词,后也泛用于形容事物之盛。至于由形容事物盛之形容词转而为表示程度深之副词,大概是南北朝始有的用法,且用例也不太多,故《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等大型词书都漏收此一义项。
21.炽强 强盛。《南齐书》卷26《王敬则传》:“且西京炽强,实基三辅,东都全固,寔赖三河,历代所同,古今一揆。”(P483)同书卷40《武十七王·竟陵文宣王子良传》:“湘区奥密,蛮寇炽强,如闻南师未能挫戮。”(695)
按:炽强犹强炽,其义为强盛。《汉语大词典》于“炽强”、“强炽”二词皆收。其释“强炽”曰:“强盛,势盛”,以[宋]范仲淹《上资政晏侍郎书》“后代必有舅族强炽,窃此为法,以仰制人主者矣”为书证,甚是;而释“炽强”曰:“嚣张强悍”,以上《南齐书·竟陵文宣王子良传》例为书证,则非是。以“嚣张强悍”释《南齐书·竟陵文宣王子良传》似乎可通,然用之于上《王敬则传》例则扞格不入,其属望文生训,甚为显然。今以“强盛”释之,则上《南齐书》出现之全部两个“炽强”用例,皆圆通而无碍,完全符合王引之所谓“揆之本文而协,验之他卷而通”(见《经传释词·自序》)之训诂准则,当可无疑。
22.冲矫 谦虚低调。《宋书》卷81《顾觊之传》:“樊生冲矫,镌旌善之文,华子高抗,铭惩非之策,皆士衡所云‘同川而异归’者也。”(2083)
按:冲义谦虚。《玉篇·水部》:“冲,虚也。”《资治通鉴·齐纪十》“不容仰遂冲操”胡三省注:“冲,谦也,虚也。冲操,谦虚之操。”矫义抑制。《拾雅·释训中》曰:“矫,强抑也。”《墨子·非命下》“不矫其耳目之欲,而从其心意之辟”,“矫”、“从(纵)”为反义对文,“从”谓放纵,“矫”谓抑制,即用其义。抑制,即为人低调。
23.崇广 扩大,扩充。《宋书·五行志二》:“魏明帝太和二年五月,大旱。元年以来崇广宫府之应也。”(904)
按:《尔雅·释诂上》:“崇,高也。”《广雅·释诂一》:“广,大也。”因而“崇广”有“崇高伟大,尊大”之义。如,黄宗羲《明儒学案》卷三十四“道德功业之崇广,人情世态之变幻,管是矣”,“道德功业之崇广”,是说其道德崇高、功业伟大;[宋]宋敏求《唐大诏令集》卷二十八《册邓王为皇太子文》“无以崇广处己,无以怠忽临人”,“无以崇广处己”,是说不要将自己置于尊大之位,也就是说,不要妄自尊大。用如动词,便是加高加大的意思。再稍作引申,又有扩大、扩充之义。他例如,[明]杨士奇等《历代名臣奏议》卷九《圣学》“崇广言路,敷求直言”“崇广言路”意谓扩大言路;《晋书·职官志》“及杨珧为卫将军,领少傅,省詹事,遂崇广傅训,命太尉贾充领太保,司空齐王攸领太傅,所置吏属复如旧”,“崇广傅训”意谓扩充师傅。
[1]徐中舒.汉语大字典[M].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86-1990.
[2]罗竹风.汉语大词典[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86-1993.
[3]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
[4]宗福邦等.故训汇纂[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5]郝懿行.尔雅义疏[M].北京:北京市中国书店,1982.
[6]顾野王.宋本玉篇[M].北京:北京市中国书店,1983.
[7]王念孙.广雅疏证[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4.
[8]丁度,等.宋刻集韵[M].北京:中华书局,1989.
[9]陈彭年,等.宋本广韵[M].北京:北京市中国书店1982.
[10]钱绎.方言笺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H131
A
1000-5072(2012)03-0114-04
2011-00-00
王彦坤(1950—),男,广东澄海人,暨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训诂学研究。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晋南北朝十一史所见辞书未收词语考释》(批准号:08JA740021)。
[责任编辑 范俊军 责任校对 王 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