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术燕
广西是语言资源非常丰富的地区,民族共同语、民族语、方言共同发展,广西人学习普通话有一些共同的偏误问题,比如平翘舌的偏误、语调的偏误、轻声的偏误等等。在教学和培训中,学习者极易产生瓶颈状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习者知道自己的发音问题,但在语篇中不能纠正过来;二是学习者不能够发现自己的问题,参加多次测试,成绩没有提高。传统的普通话培训与教学是把语言进行结构上的分解,再分门别类地学习和纠正,这种教学方法以语言知识为基础,以对比为方法,有利于学习者提高语言知识能力,并对母语和普通话之间的差别有较为清晰地认识,但也容易使学习者遇到上述的瓶颈状态,对于一些学习难点难以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法。尽管普通话水平测试要考核的是应试者的语音标准程度,但也能够体现出应试者的语言能力,“语言能力自然指的是实际的说、听、读、写的能力。每个人都有很强的使用母语的语言能力,特别是说和听的能力,因为读和写这种书面语言的能力还要通过学校教育才能获得。”①但是普通话的教学恰恰是要在“读”、“写”阶段教“听”、“说”。此时,学习者的听觉系统已经发展成熟,对母语的听觉敏感和听觉语感已经建立起来,因此,学习者应从语言系统的高度着眼,对普通话系统有更加深入、细致的认知,尤其是要加强韵律认知。“韵律是所有自然口语的共同特征,在言语交流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通过对比组合音段信息,使说话者的意图得到更好的表达和理解。”②一种语言的韵律信息通过该语言的韵律特征表现出来。韵律特征涉及到音高、音强和音长等语音要素,又叫“超音质特征”或“超音段特征”。学者已从多角度关注了汉语的韵律,“语文学的、音系学的、韵律语法的和实证性的现代语音学研究是汉语韵律研究的四个方面。”③韵律对语言的表达具有重要作用,普通话和方言具有韵律上的差异,体现普通话韵律特征的“轻声”、“重音”、“节奏”是学习者难以突破的难点,我们分别讨论如下:
声调因语流音变而形成的又短又轻的调子叫做轻声,轻声是普通话学习中的难点之一,尽管轻声在普通话中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但是在教学中,以这些规律为单一方法却收效不大,朗读单个轻声词已难能做到准确,在语篇中更是分辨不出哪个是轻声哪个不是轻声。“轻声也是变调的一种,不过是一种特殊的变调,它不仅受环境的影响,还跟音高有密切的关系,并且跟长短强弱和音色也有关系。”④“语音实验证明,轻声音节特性是由音高和音长这两个比较重要的因素构成的。从音高上看,轻声音节失去原有的声调调值,变为轻声音节特有的音高形式,构成轻声调值。从音长上看,轻声音节一般短于正常重度音节的长度,甚至大大缩短,可见音长短是构成轻声特性的另一重要因素。”⑤轻声与“轻重”和“音长”密切相关,尤其是“轻重”,是我们重点讨论的问题。对于母语是没有轻声的方言的学习者来说判断语音的轻重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一个音节到底有多轻才能算轻声,我们在听觉上很难区分,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先从轻读与重读着眼,再让学习者逐渐建立对轻声的认知。如朗读作品中的一段话:
在船上,为了看日出,我特地起个大早。那时天还没有亮,周围是很寂静的,只有机器房的声音。⑥(作品1号 节选自巴金《海上日出》)
在这一段中,要轻读的是“上”、“个”、“静”、“音”,我们分别把这几个词语重读和轻读,重读和轻读时传达出的韵味不同,尤其是“寂静”和“声音”这两个词,唯有“静”与“音”轻读才能把天没亮时的自然情境传达出来。另外,轻重是相对的,当我们把一个音节重读时,那么紧跟着这个音节的另一个音节听起来自然就“轻”了。
虽然从理论上说,我们应该减少轻声词的数量来减轻学习者的负担,但在实践中却刚好相反,只有扩大“轻声”的范围,才能使学习者加强对轻声的认知,使学习者逐步认识轻声在普通话语音体系中的整体作用,普通话的轻声关系着语篇的节奏和情感韵律的表达。我们再看朗读作品中的一段话:
爸不懂得怎样表达爱,使我们一家人融洽相处的是我妈。他只是每天上班下班,而妈则把我们做过的错事开列清单,然后由他来责骂我们。⑦(作品4号 节选自[美]艾尔玛·邦贝克《父亲的爱》)
在这一段中,要轻读的有“得”、“们”,并且是要读为轻声的词。这一篇是典型的“淡淡的文字,浓浓的情感。”如果把“得”与“们”重读,则整个语段情感韵律全无。
接下来,我们谈一下“重音”,重音包括词重音和句重音,“重音总是变现在两个以上音节的语音单位上。词语的重音是词语这一级层次上的音律表现。”⑧
就词重音来说,从总体来看,广西方言和普通话的韵律差异非常明显,以双音节词为例,广西方言习惯于把重音放到第二个音节,这就和普通话中的轻声词形成明显的差异。在普通话水平测试第二题的备考中,学习者的词重音意识非常重要。赵元任先生(1968)说:“汉语的重音首先是扩大音域和持续时间,其次才是增加强度”。可见,汉语语音的长短和强弱是相互作用的,“分轻重”离不开“分长短”。
语句重音一般包括语法重音,逻辑重音和强调重音。掌握语句重音是有感情朗读的基础,也是语篇节奏形成的基础。轻声和重音都关系到语言的节奏,节奏与轻重音相互作用的,“语言的节律可以影响语词音节的长短轻重。”⑨
“节奏也称‘节律’。指说话时声音变化的配列模式。由作为语音基本要素的音长、音强、音高等在语言运用中所形成的长短、高低、强弱、轻重的规律性再现所构成。不同民族的语言的节奏往往各具特点。”⑩“语言节奏研究内容主要包含‘轻重”、’和‘时间’两大部分。将这两大因素再细分起来,‘轻重’感又和语音的时长、音高、音强,乃至声、韵、调、韵律位置等都有关系。‘时间’部分可以分为(1)微观的时间因素——速度(或时长);(2)宏观的时间因素——节奏单元在时间序列上的次序模式,即节奏单元的组织问题。”⑪
停歇和轻重音对于节奏的形成非常重要,但我们在这里要强调的是语体和节奏的关系。“语言中声音的高低、轻重、长短、快慢、间歇和音色造成语言的节律。语言的节律是人们为了准确地传达词句的内容,表现说话人的思想情感,以求达到互相了解的必要手段。同样内容的词句,采用不同的语气、间歇、长短、快慢,效果可能完全不同。不同的语体,语调也有差异。所以无论说话、演剧、广播或是朗诵诗文,都得讲究语言的节律,要讲求表达的得体性。也就是说,得用最适当的声音来表达词句的内容和情感。”⑫节奏对于“读”和“说”都很重要,在普通话水平测试中,“读”和“说”的语体特点是不同的,“读”指“朗读作品”语篇内容是给定的,语篇内容对于节奏具有制约性,而节奏也影响语篇的情感韵律的表达。“说”指“命题说话”,无论应试人选择什么题目,语言组织和表达都要体现出较强的口语化特点。
就广西普通话水平测试的第三题(朗读作品)而言,我们在备考中不仅要关注语篇中每个字词的发音,也要从整体上关注语篇内容,深入体会语篇作者想要传达出的情感,这是之后的表达和表现的基础。我们通过整体语篇的感知,才能够为朗读定下一个基调,接下来就是意群和音步的划分。“语言中的句子自然而然可以分成许多节落,就是所谓意群;每个节落又可分成许多小节落,就是所谓节拍群,或称‘音步’。”⑬“句中节拍群的多少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语速快时节拍群少,语速慢时节拍群多。每个节拍群一般都有一个语素读得比较重。”⑭在电视广告中,有一种酒的名称叫“新郎酒”,可以读为“新//郎酒”或“新郎//酒”,停顿处不同,意义就不同了。在这一广告的特定语境中我们知道应读作“新//郎酒”。同样的,在作品中我们判定、划分意群和节拍群的时候也离不开语境,更确切的说,是离不开对语篇内容的理解和把握。我们来看朗读作品中的例子:
天空//变成了//浅蓝色,很浅//很浅的;转眼间//天边//出现了//一道红霞,慢慢//扩大了//它的范围,加强了//它的光亮,我知道//太阳//要从那天际边//升起来了,便//目不转睛地//望着那里。⑮(作品1号 节选自巴金《海上日出》)
在这个语段中,语速不能太快,这是日出之前的烘托,“天空”、“红霞”、“人”都在“等待着”。通过这三个被描写的对象,就可以把这个语段划分成三个意群,每个意群再根据语义和轻重的变化划分出小的节拍群。
再换一种划分方式来看:
“天空//变成了浅蓝色,很浅很浅的;转眼间//天边出现了//一道红霞,慢慢//扩大了它的范围,加强了它的光亮,我知道太阳//要从那天际边升起来了,便目不转睛地//望着那里。”
显然,后者的划分方式,节拍群少,语速快,节奏也快了,也没能体现出节拍群的语音的轻重长短变化,就没有了节奏感,因此,也就不能很好地传达整个语段的情感了。
对“命题说话”的节奏认知不同于“朗读作品”,前面我们已经说过,“命题说话”有更强的口语化特点,但“命题说话”的“口语化”与自然交谈中的“口语化”是不一样的,因为前者有“命题”的限定,并且没有话轮的交替。可以说,“朗读作品”的节奏具有积极的表现性,而“命题说话”的节奏具有消极的表达性。
另外,韵律特征的把握不仅与认知能力和朗读能力有关,也有心理因素的作用,学习者还要特别注意考试过程中的心理状态。
注释:
①胡明扬.胡明扬语言学论文集(增订本)[C].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511.
②史忠植.认知科学[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8:154;154.
③刘俐李.近八十年汉语韵律研究回望[J].语文研究,2007(2):5.
④⑧⑨⑫⑬罗常培,王均.普通语音学纲要[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148;151;163;162-163;164.
⑤宋欣桥.普通话语音训练教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269.
⑥⑦⑮ 卞成林.普通话培训与测试[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9:192;198;192.
⑩⑭夏征农.大辞海·语言学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63;63.
⑪殷治刚.汉语普通话朗读语篇节奏研究[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