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凡平,吴军,沈安,陆旻,樊顺杰,胡艳红,周绮
(上海程家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海 201103)
腰肌劳损是导致下腰痛的最常见原因,该病具有病势缠绵、易于复发的特点。且因其会产生明显疼痛并导致功能障碍,常给患者生活带来较大的痛苦。笔者采用刮痧治疗腰肌劳损67例,并与走罐治疗65例相比较,现报道如下。
132例腰肌劳损患者均为2009年10月至2011年7月程家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社区站点门诊患者,使用函数 RAND产生随机数及相应随机编号随机分为治疗组67例和对照组65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1994年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确诊。有长期腰痛史,反复发作;一侧或两侧腰骶部酸痛不适,时轻时重,缠绵不愈,劳累后加重,休息后减轻;一侧或两侧骶棘肌轻度压痛,腰腿活动一般无明显障碍。
①符合以上诊断标准者;②年龄 30~70岁,性别不限,病程在 10年以内;③在接受本方法时停用其他疗法;④自愿加入本方法,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①排除患隐性脊柱裂、椎弓根崩裂、腰椎间盘突出症等其他脊柱病变者;②严重肝、肾功能障碍或者患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患者;③糖尿病、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减少症等有出血倾向患者;④接触性皮肤传染病者,体表有包块、破溃、疖肿、疮痈者;⑤孕妇。
①观察中自然脱离者;②疗程未结束而出现过敏反应或严重不良反应者,根据医生判断应停止者,即中止该病例临床试验,但已超过1/2疗程者应该计疗效;③采用该治疗方法有效,但患者为提高疗效,采用其他治疗方法或服用他药,无法判定疗效;④治疗2星期以上无效而停止治疗或改用其他疗法,应按无效处理,不得剔除。
取三焦俞、肾俞、关元俞、志室、委中、阿是穴。寒湿型加阳陵泉、委阳;瘀血型加膈俞;肾虚型加阴谷、太溪。患者取俯卧位,在患者腰背部涂上介质[国医研牌刮痧油,京药监械(准)字2005第1270226号],刮拭寒湿型和瘀血型用泻法,手持刮板,用板薄的一面与皮肤呈 45°,用力较大,较快速刮拭,采用迎随泻法,从三焦俞至关元俞逆足三阳经循行方向,由下向上刮拭,穴位处重点刮拭;刮拭肾虚型用补法,用板厚的一面与皮肤呈 45°,用力较轻,较慢速刮拭,采用迎随补法。以上穴位顺足三阳经经循行方向,由上向下刮拭,每穴刮拭15~30次,以穴位皮肤潮红,有痧出现为度,刮拭过程中如患者出痧较少,或不出痧不可强求,每次治疗20 min。每星期治疗2次,4次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
取肾俞、大肠俞、志室、阿是穴。寒湿型加大椎、腰阳关;瘀血型加膈俞;肾虚型加命门。患者取俯卧位,根据患者体型选用2~4号玻璃火罐,在患者腰背部涂上介质后用闪火法将罐拔在相应腧穴上后,根据以上腧穴的分布循行,沿膀胱经上下来回往返推动,以相应腧穴部位皮肤充血为度。每星期治疗2次,4次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
3.1.1 中医症状疗效判定(积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并结合临床症状积分制定疗效标准。
正常 无症状为0分。
轻度 症状不影响正常生活、工作为1分。
中度 症状轻度影响生活、工作为2分。
重度 症状严重影响生活、工作为3分。
3.1.2 腰肌劳损疼痛疗效判定(积分)
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定,作为测量受试者主观疼痛感觉的标准[2]。
无痛 VAS评分为0~1(不包括1)。
轻痛 VAS评分为1~4,积分1分。
中痛 VAS评分为4~7,积分2分。
重痛 VAS评分为7~9,积分3分。
极重痛 VAS评分为10,积分4分。
将腰肌劳损的疼痛程度评分与中医症状疗效判定评分的总和作为病情积分,比较治疗前后病情积分的差异,从而判定疗效。减分率=(治疗前病情评分-治疗后病情评分)/治疗前病情评分×100%。
治愈 减分率≥90%。
显效 减分率为70%~89%。
有效 减分率为30%~69%。
无效 减分率<30%。
应用 SPSS15.0进行数据处理,等级资料采用Ridit分析,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由表2可见,两组疗效经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治疗组疗效均优于对照组。
表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n(%)]
腰肌劳损主要是指腰骶背肌肉和筋膜的慢性损伤。由于腰部负担过重,腰肌力量不足,长期处于紧张状态,致使肌肉、韧带、筋膜损伤,局部渗液或出血,产生纤维变性,黏连和挛缩,形成肌筋膜炎等,使组织中的神经末梢遭受病变的刺激压迫或破坏,引起长期反复发作的腰骶部疼痛[3-5]。本病属于中医学“腰痛”范畴,临床常见寒湿、瘀血、肾虚型3种证型。《素问·脉要精微论》:“腰者肾之府”,足少阴肾经“贯脊属肾”,足太阳经“抵腰中”,督脉“挟脊抵腰中”,可见腰肌劳损与以上三条经脉关系密切,选取三焦俞、肾俞、关元俞、委中、阴谷等穴进行刮拭,通过对体表腧穴的刺激,从而疏通经络,疏导经气,增加治疗区域的微循环,延缓机体运动性疲劳的产生,升高局部皮肤血流量,使血液和淋巴液的循环增强,局部营养状况得到改善[6-7],并由腧穴将介质中药物的有效成分直接导入人体。在刮拭手法上,实证用板薄的一面,用力较大,较快速刮拭,并且借鉴针灸手法中逆经络循行的迎泻手法进行操作以达到祛风除湿,活血化瘀的目的。而虚证采用板厚的一面,用力较轻,较慢速刮拭,应用顺经络循行的随补手法,达到了温经通脉,补肾益精的功效。以上几点相互配合起到解痉止痛,扶正驱邪的双重功效,使治疗局部的血管紧张度与黏膜渗透性改变,细胞吞噬作用增强,同时调节肌肉的收缩和舒张,使组织间压力得到调节,疼痛得以消除,腰肌劳损病灶得以修复[8-9]。
走罐以中医皮部理论为基础,是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刺激主要以面为主,刺激面的大小由大小不同的多个火罐操作,罐内形成负压具有机械刺激和温热效应的双重作用,使毛细血管充血、扩张,使皮肤充血,随即产生—种类组胺物质,随体液周流全身,刺激各个器官,增强其功能活力[10]。从而达到通畅气血,疏导经络,拔除病气,治愈疾病的目的。
本次研究中未出现晕刮现象,这与治疗时严格遵守课题组制定的操作规范,在进行治疗前避免了过饥、过饱、身体不适等不利于治疗的情况有关,也提示这种疗法有较高的安全性。2例患者出现皮肤破损现象,均发生于秋冬季节,可能与该季节皮肤相对干燥,介质涂抹过少或涂抹不匀,操作时刮板角度过大、刮拭过快有关,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应加强操作技术培训,避免上述情况发生。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寒湿型和瘀血型出痧较快、较多,往往2~3次后出痧明显,寒湿型痧象呈现出片状的深红或紫红色;瘀血型呈现皮肤呈浅红色中间带有黑红色或紫红色的点状片状瘀斑。肾虚型出痧较慢、较少,往往刮拭5次后出现淡红色片状痧象,出痧后部分患者继续刮拭10次后,痧象会逐渐消退。研究中我们还发现是否出痧,出痧多少与疗效无明显相关性,在今后的工作中应加强痧象方面的研究。
刮痧使用一块刮痧板可以做到点、线、面刺激的结合[11],刮痧具有器具简单,操作简便,安全,疗效显著的特点,因而在民间广泛应用,近年来在中医临床中对刮痧的应用也越来越重视,治疗病种涉及临床各科[12-14]。但刮痧疗法操作规范与疗效标准研究,刮痧疗法作用机制的基础研究以及适宜病种的研究不多[15]。本次采用刮痧治疗腰肌劳损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并且对刮痧治疗腰肌劳损操作规范进行了整理,对刮痧治疗腰肌劳损的临床作用机制进行了探讨,使刮痧疗法有针对性地发挥其在治疗腰肌劳损方面的优势,对开展刮痧疗法适宜病种的研究,推广这项适宜技术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86-189.
[2] 何继永.外科疾病诊断标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269.
[3] Lawrence M, Tierney Jr, Stephen J,et al. 现代医学诊断与治疗[M].第39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903.
[4] 吴在德,吴肇汉.外科学[M].第 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827.
[5] 张伯勋,王岩.现代颈肩腰腿痛诊断与治疗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552-553.
[6] Nielsen A, Knoblauch NT, Dobos GJ,et al. The effect of Gua Sha treatment on the microcirculation of surface tissue: a pilot study in healthy subjects[J]. Explore (NY), 2007,3(5):456-466.
[7] Musial F, Michalsen A, Dobos G. Functiongal chronic pain syndromes and naturopathic treatments; neurobiological foundations[J]. Forsch Komplementmed, 2008,15(2):97-103.
[8] 崔向清.刮痧疗法对大鼠和人体抗氧化及免疫功能影响的初步研究[D].北京:中国中医科学院,2009:17-19.
[9] 刘荣花,马亚妮,熊正英.经络刮痧对耐力训练大鼠肝组织抗氧化能力及运动能力的影响[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9(5):102-108.
[10] 陈志祥.电针排刺配合走罐治疗腰背肌筋膜炎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1,30(8):560-561.
[11] 杨金生,王莹莹,屈建峰,等.刮痧点线面位结合是临床获效的关键[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1,17(3):300.
[12] Li XS, Qi LZ. Treatment of Insomnia with Guasha(Scraping)[J]. J Acupunct Tuina Sci, 2007, 5(6):368-371.
[13] Peng YL, Meng J, Feng DR. Clinical Observation of Combined Acupuncture and Scraping Therapy for Improving Phlegm-dampness Constitution of Simple Obesity[J]. J Acupunct Tuina Sci, 2009,7(2):87-90.
[14] Fan YL. Clinical Observation on Scraping the Bladder Meridian for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Bronchial Asthma[J]. J Acupunct Tuina Sci, 2009,7(5):278-279.
[15] 王莹莹,杨金生.刮痧疗法临床治疗病种研究与展望[J].中国针灸,2009,39(2):167-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