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舒伐他汀对脑梗死合并发CAS斑块患者的疗效及对CRP的影响

2012-12-15 02:30:24赵温才
中外医疗 2012年13期
关键词:瑞舒伐颈动脉硬化

赵温才

(内蒙古兴安盟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内蒙古兴安 137400)

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CI)是脑卒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是神经内科常见的急症之一,其发病率、致残率、病死率均较高。CI的主要病因是高血脂症和动脉粥样硬化[1~2]。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病理学基础,是动脉壁上沉积的脂质,并形成局部斑块的过程[3]。笔者于2008年7月以来,采用瑞舒伐他汀治疗脑梗死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68例,以探讨其治疗作用及对C反应蛋白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7月至2011年10月就诊的脑梗死患者136例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脑梗死诊断标准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的诊断标准,且经头颅CT/或MRI证实为脑梗死,且有明确的责任病灶,临床查体可见与相应的神经系统体征。(2)影像学检查证实临床分型为完全前循环梗死或部分前循环梗死者。(3)颈动脉彩色多普勒检查证实有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即内膜中层厚度(CA-MT)≥1.2mm。(4)首次发病。(5)年龄40~75岁。排除标准:(1)诊断为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栓塞、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腔隙性梗死及心源性脑梗死者;(2)大范围脑梗死者或伴有昏迷者。(3)有胃溃疡病史,或胃出血倾向者。(4)肝肾功能严重异常者。(5)颈动脉超声检查提示管腔内斑块所致严重血流阻塞。(6)急性冠脉综合症。(7)治疗药物过敏者,或过敏体质者。共入组136例,按国际通用随机字母表随机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68例,其中男40例,女28例;年龄42~75岁,平均(63.5±7.6)岁;伴有高血压32例,血脂异常35例,糖尿病14例。对照组68例,其中男38例,女性30例;年龄41~74岁,平均年龄(62.6±8.2)岁;伴有高血压30例,血脂异常37例,糖尿病11例。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合并症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体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接受神经内科常规治疗与护理,参照《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方案,包括改善脑微循环、降颅压、营养脑细胞,调整血压、控制血糖、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对症治疗,如硝苯地平控释片(商品名:拜新同)、阿司匹林肠溶片(商品名:拜阿司匹灵)等。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口服瑞舒伐他汀(商品名:可定)10mg,1次/d。2组患者均连续药物治疗3个月。

1.3 主要观察指标

2组患者均于治疗前后进行以下指标评定: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大小、厚度、数量及颈动脉中层内膜厚度(IMT)采用飞利浦IE33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进行检测;C反应蛋白(CRP)采用免疫比浊测定法检测(试剂盒由上海复星长征医学科学有限公司提供)。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完成统计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 检验。以P <0.05作为差异有显著性标准。

2 结果

2.1 2组患者治疗前后颈动脉彩超变化比较,见表1。

表1 2组患者治疗前后颈动脉彩超变化比较(±s)

表1 2组患者治疗前后颈动脉彩超变化比较(±s)

注:组内治疗前后比较,*P<0.01;组间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 时间 例数 斑块大小(cm2) 斑块厚度(mm) 斑块数量(个) IMT(mm)治疗前 68 0.087±0.027 2.19±0.38 3.65±0.89 1.55±0.43治疗组 治疗后 68 (0.072±0.025)*# (1.95±0.31)*# 3.39±0.84 (1.34±0.35)*#治疗前 68 0.088±0.029 2.20±0.41 3.72±0.94 1.57±0.46对照组 治疗后 68 0.082±0.024 2.08±0.34 3.61±0.86 1.49±0.38

2.2 2组患者治疗前后C反应蛋白水平变化比较,见表2。

表2 2组患者治疗前后C反应蛋白水平变化比较(±s)

表2 2组患者治疗前后C反应蛋白水平变化比较(±s)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 t值 P治疗组 68 13.87±6.16 7.82±4.27 6.656 <0.01对照组 68 14.35±6.68 12.34±5.95 1.853 >0.05 t值 0.436 5.089 P >0.05 <0.01

3 讨论

我国是脑梗死的高发国家之一,颈动脉粥样硬化(carotid atherosclerosis,CAS)与脑梗死之间有密切的关系,CAS斑块已成为脑梗死重要的危险因素,其危险性随CAS严重程度的增加而增加。故而,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一直是医学界的关注的焦点问题,有许多学者认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形成全身动脉硬化的一部分,动脉内膜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和发展过程中最早被累及的部位,内膜的功能受损,会使泡沫细胞在内膜下聚集,沉积于内膜下的脂肪形成脂肪线,造成内膜增厚[4]。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不稳定(易损性斑块)与缺脑梗死之间的相关性日益引起广泛重视。有研究表明,斑块的破裂风险与斑块易损性和血流动力学触发有关[5]。斑块的稳定型直接影响着患者的预后,当CAS斑块致使动脉管腔狭窄,引起血流量减少,富含脂质的不稳定斑块破裂后脱落而阻塞远端动脉,导致脑梗死发生。

CRP是在机体受到炎性刺激时由肝细胞大量合成的一种非特异性炎症标志物之一,能够反应上游炎症因子的活性,还具有激活补体,诱导组织因子和黏附分子的表达作用。CAS斑块的炎症反应使斑块破裂和不稳定发生的主要原因。CRP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C反应蛋白、泡沫细胞和补体复合物等沉积在动脉壁内,C反应蛋白能够同脂蛋白结合,使补体系统被激活,产生大量炎症介质,释放氧自由基,致使血管内膜损伤、血管痉挛及不稳定斑块脱落[6~7]。可见,CRP是不稳定性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的危险信号,也是脑血管疾病发病的危险因素。

近期有报道应用他汀类药物能够使颈动脉粥样硬化减轻甚至逆转[8~9]。他汀类药物被广泛用于高脂血症患者,其独特的调脂作用被用于抗动脉粥样硬化和稳定斑块。瑞舒伐他汀是新一代他汀类降脂药,能够快速的、较大程度的降低LDL-C,能使肝内胆固醇合成受抑制,具有选择性高、降脂作用明显、肝脏代谢少等优点。潘伟等[10]研究报道,瑞舒伐他汀能够强化降脂疗效,长期应该能够延缓动脉硬化进展,使颈动脉IMT降低,稳定CAS斑块面积。本组研究结果示,脑梗死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瑞舒伐他汀,治疗后斑块体积、IMT有不同程度的减少,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血清CRP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且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可见,脑梗死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瑞舒伐他汀能够明显改善CRP水平,减少CAS斑块面积,降低MT,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1] 翟万庆,宋丽艳,何晓燕,等.阿托伐他汀钙联合抗血小板药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临床研究[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09,26(1):83~85.

[2] 李强,凌芳,肖家平,等.PAS三联疗法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脂、血清sCD40L及MMP-9水平及颈动脉易损斑块稳定性的影响[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11,28(12):1090~1093.

[3] 张艳,闵连秋.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2010,7(10):125~126.

[4] 尤年兴,翟国杰,石志革,等.蚓激酶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的临床研究[J].临床医药实践,2009,18(12):2291~2293.

[5] 赵红,胡云涛,陈彦菊,等.托伐他汀钙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1,14(8):6~8.

[6] 赵欣,边云飞,武卫东,等.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和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水平的影响[J].中国心血管杂志,2008,13(2):86~90.

[7] 张娟,侯晶晶,李尧.阿托伐他汀钙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及C反应蛋白的疗效观察[J].亚太传统医药,2011,7(9):77~7 8.

[8] 于建刚,钱建东,徐阿,等.托伐他汀钙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影响的临床研究[J].华西医学,2008,23(6):1305~1306

[9] 董秋艳,樊丽娟,白智华,等.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28):6814~6815.

[10] 潘伟,孙耀东.瑞舒伐他汀对脑梗死并CAS斑块患者的疗效观察[J].山东医药,2010,50(37):64~65.

猜你喜欢
瑞舒伐颈动脉硬化
山东:2025年底硬化路铺到每个自然村
今日农业(2022年14期)2022-09-15 01:43:28
隔姜灸联合瑞舒伐他汀治疗脾虚湿阻型肥胖并发高脂血症的临床观察
Apelin-13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磨削硬化残余应力分析与预测
额颞叶痴呆伴肌萎缩侧索硬化1例
瑞舒伐他汀联合曲美他嗪治疗冠心病的临床效果分析
阿托伐他汀和瑞舒伐他汀用于冠心病治疗疗效对比
三维超声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前的应用价值
脑微出血与颈动脉狭窄的相关性分析
蒲参胶囊联合瑞舒伐他汀片治疗中老年混合型高脂血症43例
中国药业(2014年24期)2014-05-26 09:0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