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武胜
写作文,其实不能只从写作技巧方面提高写作水平。写作文分为两大块,一块是吸收积累,也就是通过大量的阅读,阅读生活,阅读作品,来积累写作素材;另一块是表达,也就是当心中有所积累,把积累的思想、情感化成文字,表现出来。积累越多,表达越容易。这就是所谓的厚积薄发。但是我们很多同学,写作不太注重积累,写不出作文时常常喜欢说:我不会写。其实是没东西写。如果说写作是河流,那么积累就是源头,源头没有水,河流中哪有水呢?
北宋著名诗人梅尧臣,他和别人同船到汴京去,人家见他每天都能写一首诗,就想不通他怎么有那么多东西可以入诗,就偷偷地观察他,发现他睡觉、吃饭、观赏都要思考,一想到点什么就在纸上记下来,放进装笔砚的袋子中。这就是有名的“算袋集句”。
还有元末明初的文学家陶宗仪,他是边劳动边教书的,他常常利用田间劳动休息的时间思考,一想到点什么,就摘下几片树叶把自己的所思所得记录下来,投进一个瓦罐里,后来,把这些树叶上的文字整理出来,就成了有名的《南村辍耕录》。由此可见,古代的人是相当重视积累的。庄子有言:“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这些都说明了积累的重要性。“厚积”才能“薄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写作也是如此。
一、积累思想
写作文,立意为先。一篇作文的好坏,得分的高低,直接取决于作文立题的深刻程度。考试时间紧,考场气氛紧张,在这样特殊的环境里,要想在片刻之间产生非常深刻的思想,这实在有点为难人。但作文又要求立意高,唯一的办法是积累在课外,运用于考场。这样才有可能在仓促之间,写出立意深刻的考场作文。
怎样积累思想呢?没有别的办法,只有多思多想而已。见到生活中的种种现象,多想想为什么,会怎么样,常常思考就会有所得的。所谓愚者千虑,必有一得。何况我们同学还不是愚者呢?只要多看多想,一定会收获颇丰的。
不过,你所想到的是不是很有新意,很深刻,我们还要通过比较才能下定论。比如:对刘翔退赛,你可能会有自己的想法。你再到各论坛看看,上网搜搜,看看别人有些什么想法。这样多次比较,你就会得到多种观点,即使你的观点比别人肤浅,也不要紧,你至少已经得到了多种看问题的角度。你就在思考与比较中提升了自己的思维水平。坚持下去,还怕自己不会思考吗?观察生活,思考生活,从生活中积累思想,这是一条途径。
另一条途径就是向书本学习,把别人思想的精华积累下来。可以这样讲,一篇有价值的文章,肯定有一定的思想含量,作者总是以丰富细腻的情感去感染人,以深刻精妙的思想启迪人。这些深刻精妙的思想有时如金子散在成千上万的沙砾中,这需要我们去淘洗去提炼;有时也如金块,存在于某个段落中,只有把它们整块发掘出来就行了。准备一个摘抄本,把它们摘下来,积累起来,经常看看,坚持下去,它们就化为了你的思想。在我读书的时候,我们几乎每一个同学都有这样的一个本子,摘着一些格言警句。现在这样的本子几乎都绝迹了。也许是因为书店里有这样的“格言警句集”卖,但我总以为,只有自己从原文中摘出来的,才能对这些格言警句理解得更深刻,才能留下更深刻的印象,日后,再见它们时,也更亲切。
给大家提两个建议:一是我们积累自己的思想、自己思考的结果,也应该尝试着用格言警句的形式把它们记录下来。这是给我们的思想一个语言的外壳,让它们有一种固定的存在形式,同时,在用警句格言表达思想的过程中,我们也锤炼了自己的语言,提高了我们的语言运用能力。费时不多,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
第二个建议是关于格言积累的方式。我建议格言积累在可粘可撕的小纸片上,一张纸片记载一条格言。初积累时,把它们都集中在一起就行了,等积累到了一定的数量时,我们就可以把它们分门别类地积累起来。分类也是先粗后细。比如一开始可分知识类、品德类、性格类;待品德类多了,我们再细分为坚强类、宽容类……总之一句话,类越小,可比性越强,观点越多,越能引发你的思考,通过比较,你的思辨能力会更强。
二、积累思路
积累了思想,还要能把思想表达出来,这就要有把思想表达出来的思路。古人学作文,往往不讲什么文章做法,而是把《古文观止》上的经典文章背上几百篇,然后就能写出很精妙的文章。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古人在背熟古文后,不仅积累了词汇,也积累了一些非常经典的思路。
张中行说过,精读一篇文章,除要了解文字意义之外,还要把文字所含的思路条理和语言条理印入脑中,成为熟套的一部分,上句没完,下句便冲口而出,这时语言的熟套已经印入脑中,到自己拿笔就不会不知如何表达了。这是从写作的角度来说的,通过熟悉课文的思路从而形成写作思路的熟套。
叶圣陶说过,大凡读一篇文章,摸清作者的思路是最要紧的,按作者的思路去理解,理解才能透彻。“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当我们把握了一些具体文章的思路后,我们要做归纳整理,积累一些常见的文章思路。下面,是笔者在阅读与写作实践中积累下来的一些实用思路,写出来供各位参考。
初中阶段接触到的一些议论性文章,其实主要就是四种思路:证明型、归纳型、反驳型、阐释型。证明型文章的思路:提出论点——证明论点(摆事实或讲道理)——得出结论。例如:曾一度入选中学语文课本的吴晗的《谈骨气》。归纳型文章的思路:列举出若干个事例,通过对事例分析归纳,最后得出一个观点。这种思路在流行的杂志中比较多,目前还未进入到中学语文课本。反驳型文章的思路:提出一个错误观点——批驳错误观点——得出自己的观点。如:九年级上册中鲁迅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阐释型文章的思路:先提出某个话题——对话题进行分析后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阐释为什么——怎么样。这种思路看起来与证明型的文章有点相似,其实它们的侧重点并不同,证明型的文章只是想证明自己的观点正确,而阐释型的文章更主要的目的是要阐释为什么,应该怎么样,阐释型的文章有时并不明确表达自己的观点,作者的观点要读者自己归纳概括,常常不是一句话就能把观点说出来的。如:九年级上册中罗迦·费·因格的《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积累了一些文章的常见思路,对我们理解文章,写作文都有好处。
下面再给大家介绍两种非常实用的作文思路,一种是偏描写的散文,一种偏议论的散文,可以根据题目的侧重来决定采用哪种形式。比如:温暖的手。这样的题目可以用偏重描写的散文思路:第一段先入题,第二段写母亲手的细节,侧重描写手的温暖,第三段写老师手的细节,侧重表现手的温暖,第四段可以从面上描写,所有令人感到温暖的手,第五段升华主题,表达温暖的手对个人、社会生活影响。这种思路概括出来就是:入题+细节1(点)+细节2(点)+面上的描写+升华主题。这种文章思路清晰,描写具体,点面结合,主题深刻,是比较理想的考场作文。
比如:“宽容”这样的话题作文,也可以写成偏议论的散文。第一段:宽容是什么,第二段怎样才算宽容,第三段怎样才能宽容,第四段写为什么要宽容,第五段针对现实提出自己的希望。这种思路如果抽象出来就是围绕着文章的话题:阐释“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三个问题。这其实体现的是一种思维过程:“是什么”阐释话题的本质,“为什么”阐释话题的原因,“怎么做”用自己思考的结果去指导实际行动。这种思路还有三种变体,就是从多个不同角度去阐释“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也许有同学会认为这样比较僵化,其实不然,面对话题,不顾左右而言他,抓住根本问题思考话题本质,追溯原因,指导行动,这不是僵化,而是深入,这样写出来的文章,也许形式不新,但思想是新的,思想才是文章真正的精髓所在。其实这种思路也不是僵化的,三个问题的顺序可以变化,对每个问题的思考角度可以自定,想想看,这个“三”其实可以生出无数种不同的思路。
三、积累语言
作文是语言的艺术,积累了思想,有了思路,最终还是要落实到语言,语言贫乏也难以表达。所以我们还要注意积累语言。积累语言,在很多同学看来,就是摘抄好词好句,这是其中的一种方式,但我以为,积累语言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的积累:积累词汇,积累句式。
大教育家孔子就要求自己的学生“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这其实就是在积累词汇。试想一下,如果你要描写一样东西,而你连它叫什么名字也不知道,你怎么可能把它表达好。这种现象在学生的作文中是很多的,在他们的头脑中,只有某个物体的具体形象或者俗称,写作文要用到时,就绕来绕去,表达不清楚。或者写它们的俗名,让读者不知所云。像脚踝、手肘、指肚这样的人的器官部位名也有很多同学不能正确运用,这都是词汇贫乏的原因。中国的词汇非常丰富,丰富的词汇传达了丰富的情感。除了要积累一定数量的名词之外,我们还要积累一些差别非常细微的同义词。只有这样,我们的作文才会越来准确,越来越细腻。
积累好段与积累句式有一定的相似之处,都是一段话的。不过,积累好段能直接用到作文中的可能性不太大,也不是作文的正道。想想看,如果一篇文章,这段来自这篇文章,那段来自那篇文章,那多可怕,学生不像在写作文,倒像在做“裁缝”。所谓积累句式,是说把优秀文段中的句式抽取出来,学的是文段组织的方式方法。比如:“因我们再也不应该把宇宙的其他部分只是看做我们征服的对象,再也不应该把其他生物仅仅看做我们的美味佳肴,而首先应该把它们看做是与我们平等的生命,看做是宇宙智慧的创造物,看做是宇宙之美的展示者。”(严春友《敬畏自然》)从这个语段中,我们可以抽取出“不应该……,不应该……,而首先就应该看做……,看做……,看做……”这种排比式的对比句式,能极大地加强语气语调,突出文章的情感。我们读书就要积累一些这样的句式,当我们写作文遇到相同的情境——需要加强语气语调,突出文章情感的时候,我们就可以运用这样的句式。
四、积累素材(细节)
前面三项准备都是技术上的准备,下面这项准备是材料上的准备,是最实质性的准备,就像造房子,图纸有了,技工有了,如果没有砖瓦水泥是绝对盖不起房子的。反过来,如果有了砖瓦水泥,即使盖房的技术不高,也能盖成房子,这就体现了素材的重要性。下面和同学们谈谈积累素材方面的话题。
杭州有一个自由撰稿人叫流沙,曾有一度发表文章无数。几乎每一本杂志都有他的文章,人家都搞不清他怎么会有那么多的素材。据了解他的人说,他有一个素材库,每天看书看报看电视,以及生活见闻,只要他认为有价值的材料,都纷纷记录下来,分门别类地归入素材库中,这样,他总有写不完的东西。从他的经历中,我们能够得出这样一个理念——生活的一切均是素材。正如有人说的,生活中没有废品,所谓废品其实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
生活中的一切均有可能成为素材,这个理念其实就是告诉我们要对生活中发生的一切事物都保持兴趣和敏感。看到凉亭上的对联,记一下;看到烧烤摊,看一下他们如何烧烤;看到车堵了,观察一下被堵住的人都有些什么小动作,说些什么抱怨的话……观察生活,也许你就找到了能用到作文中的事例。退一步讲,即使没有搜集到可用的事例,但那些生活的细节在写作文时也能用到——记一件事,里面有烧烤的细节,你从烧烤摊上观察到的就能派上用场了。很多同学写作文写不具体,往往不仅仅是描写能力的问题,根本的毛病是出在平时观察生活就不够细致。观察生活,寻找写作素材;观察生活,积累生活细节。
在观察生活时,我们要特别注意积累那些有意味的细节——像严监生临死前举着的两个手指头(《儒林外史》),别里科夫的雨伞(《钻在套子里的人》),胡屠夫的手掌(《儒林外史》)……这些细节能充分反映出人物的个性特点,写这些人物,如果没有这些细节,那是不可能成功的。你知道父母爱你,你又能说出多少父母爱你的细节呢?你知道他跟你有很深的友谊,你又记住了多少代表你们友谊的细节呢?总之,观察生活,积累写作素材很重要;而积累有意味的细节又是写作文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为了帮助同学们进行积累,彭老师给大家提供一个积累素材的表格(见下表)。
注重积累,做一个“富有”的人,生活丰富了,你的作文才能写得丰富多彩、生动活泼。让同学们快点行动起来吧,让我们一起开始积累吧。
每一个人都生活着,无数的事情总在每一个人身上发生,因此写作的素材并不会缺少,但为什么总有许多人觉得没啥可写。所以仔细分析,也不是没什么可写,而是不知道选什么材料来写。本篇主要辑录他人的文章,从文章选材的角度出发,按中考涉及的写作范围分类整理。写作相应范围的作文前,看看别人的选择,对你选择题材会有启发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