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院校可持续发展就业工作体系构建

2012-12-09 01:20:36何仕陈哲
关键词:内核竞争力应用型

何仕陈哲

(福建工程学院,福建福州350108)

应用型本科院校可持续发展就业工作体系构建

何仕陈哲

(福建工程学院,福建福州350108)

阐述了应用型本科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就业工作体系的内涵,剖析了构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就业工作体系的前提,构建了由“专业、课程、师资”三要素为竞争力内核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就业工作体系基本模型。提出了依托专业、课程、师资队伍建设,强化就业工作体系竞争力内核;搭建高校就业工作开放性平台,畅通就业体系内外循环;建立多维度、专业化的综合就业服务体系,形成竞争力内核支撑等应用型本科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就业工作体系。

应用型本科院校;就业工作体系;可持续发展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普及化教育阶段,高校毕业生逐年增加,使得其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201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规模达660万人,为近年来高校毕业生人数之最,加上往年未就业的毕业生,待就业毕业生连续多年累积递增,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涉及了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角落,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近年来,全国先后新建了数百所应用型本科院校,其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占据了相当的比例。社会为了适应高级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应运而生的应用型本科院校,着力于培养应用型、适用性的高素质人才,其人才培养的目标与定位决定了应用型人才的市场化必然成为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要求,就业率将是衡量此类院校人才培养成果的重要指标之一。但较办学时间相对较长的老本科院校而言,应用型本科院校毕业生在个人竞争力、学校品牌效应以及可能获取的就业资源等方面,均处于弱势,这些都加大了该群体的就业难度。因此,积极探索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解决之道,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大学生就业工作体系,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具有更为现实与紧迫的意义。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可持续发展就业工作体系的内涵

传统的高校就业工作体系,是由高校就业指导中心、专业就业指导人员、就业指导课程以及相关就业政策与辅助措施相结合而成的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体系。它的目标是完成每年度毕业生就业率指标;仅仅是提供简单的就业程序与注意事项指导,并不考虑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对接,并不考虑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升,也没有考虑学生个体的差异化需求,所以学生这个就业的主体在就业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由此看来,传统的就业工作体系具有较大的局限性,显然已不能满足就业新形势的需要。构建新型的高校可持续发展就业工作体系,是从更广的视角对高校就业工作进行审视。就业工作的范畴,首先是人才培养的定位,人才培养的定位应以市场为导向,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其次人才培养的过程就是就业竞争力的提升过程,因此,可持续发展的就业工作体系应该着眼于高校学科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的科学性与适用性,着眼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提高人才的就业竞争力;再次,调整就业工作的重心,从侧重就业指导转向全面的就业服务,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尊重学生个体的需求,将学生由原来被动地接受变成就业工作的主体。拓宽并打破就业工作僵局,扩展高校就业工作体系内涵,建立真正适应就业新形势需求的有效就业工作可持续发展机制。

二、构建可持续发展就业工作体系的重要前提

(一)明确院校在就业工作系统中的角色定位

大学生就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四个参与主体是政府、高校、大学生与社会及家庭。四者相辅相成。在就业工作大系统中,政府的作用在于法律、就业环境、政策层面的规范、完善与优化;高校是大学生这一就业主角接触最多,影响也最大的主体,在就业工作系统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职能核心在于培养符合市场需要、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大学生是就业工作的主角,应实现自身就业竞争力的提升,并进行正确的职业规划与就业定位;社会及家庭是就业工作运行的大环境,其职责在于为大学生就业提供和谐、公平的就业氛围,如用人单位要树立正确的用人观,社会应消除就业歧视,家庭应注意学生就业意识的培养并对其在就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等进行及时的疏导。

四个主体在大学生就业系统中扮演着各自独立的角色,但相互之间又存在紧密的联系,只有四者明确自身定位,充分发挥角色作用,才可能实现就业体系的平稳运行和工作成效的最大化。因此,高校建立可持续发展就业工作体系的重要前提之一,就是要明确自身在整个就业系统中职能分工,将人才培养作为高校就业工作的核心。

(二)强化自身可持续发展的竞争力内核

大学生是整个就业工作系统的主角,他们的专业素质与能力,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之一,其自身适应市场需求的综合能力的提升,是解决现今就业矛盾的内在动力与关键所在。基于此,高校作为重要的服务主体,在就业系统中的主要职能在于以市场为导向,培养符合就业市场需求的高素质的大学生。要履行这一职能,并保证其可持续发展,高校必须要强化自身的竞争力内核,即通过自身的专业学科建设、课程体系优化配置以及多层次、高素质师资队伍的培养,建立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其中,专业、课程、师资是构成高校可持续就业工作体系竞争力内核的三大要素,也是高校教学与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三者直接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与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强化竞争力内核,是就业工作与高校教学、人才培养工作一体化的体现,不仅有利于高校内部管理水平的提升,更有助于不断地促进、固化人才培养与就业工作的良性循环,建立就业工作的可持续的运作机制,真正履行高校在就业系统中的职能。

(三)切合应用型本科院校实际

应用型本科院校主要以专科、高职升本的院校和教学主导型大学为主,此类院校本科办学的历史相对较短,其在学科、师资、生源、教学等方面与研究型或教学研究型高校存在的差异,决定了其有着不同于其他类型高校的人才培养特色。其毕业生应是具有“基础扎实、口径较宽”的知识基础,又具有较强的实践、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应用型本科院校就业工作应切实遵循其培养人才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对学生进行恰当的引导,培养学生的就业综合竞争力。应从学校实际情况出发,不能盲目仿效,否则很可能造成就业层面定位不当,使学校陷入学生就业竞争力、就业率降低,进而对生源的数量和质量出现负面影响的恶性循环。

三、构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可持续发展就业工作体系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可持续发展就业工作体系的基本模式

依据应用型本科院校可持续发展就业工作体系内涵和构建前提,可将其基本模式归纳为:打造以专业、课程、师资为要素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竞争力内核,搭建就业工作开放性平台,实现校内外资源整合和信息的流通,多维度构建就业专业服务体系,对内核进行支持,共同培养适应地方及行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真正实现高校人才培养与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标契合。其基本模式如图所示。

(二)依托专业、课程、师资队伍建设,强化就业工作体系竞争力内核

1.以市场为导向,科学设置与调整专业。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科专业结构要适应市场和社会的要求,并根据就业市场的变化进行适时的调整。首先,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学科专业设置时,应符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需要,在考虑本科院校学科结构完整性的前提下,以在市场上具有较为良好的就业前景或者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性的专业为主体,对于存在较大就业困难或偏向于研究型的专业,在设置以及确定招生规模时,应当慎重决策。其次,学科专业的设置应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以适应社会与市场的实际变化。但“高校要在短时间之内根据市场的需求变化来调整专业设置以适应市场的要求还有一些困难”,因此,专业设置适应于市场变化主要体现在招生规模与招生节奏的调整上。在确定招生规模时,应进行充分的市场调查,对该专业的就业前景进行预测,在高校自主权限范围内,对于市场就业前景广阔、竞争程度较为缓和的专业,可适当扩大招生规模;而对于就业前景不乐观,专业人才供给趋于饱和的专业,应适当缩减招生规模,或是放缓招生节奏等,以为此类专业毕业生提供就业的缓冲时机。

图1 应用型本科院校可持续发展就业工作体系基本模式

2.以能力为中心,完善课程体系建设。课程体系的设置与课程内容的选择,应该充分凸显“以通识教育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思路,建议设置“两环节、多层次”的课程体系。

“两环节”即指“理论学习环节”与“实践操作环节”,二者各有侧重。理论学习环节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基础与专业理论知识的教育,而“实践操作环节”则侧重培养学生的基本实践技能、知识应用、创新能力;两个环节并非独立进行,而是互相交融,贯穿于本科学习的全过程的。“多层次”指两个环节中各自划分不同的层次,根据学生学习的规律循序渐进。在理论学习环节,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个层次,课程内容从普及性基础理论教学发展到专业理论知识教学,根据本科教学进程顺次开展,使学生经历“由泛到专,由浅到深”的知识渐进的学习过程。在实践操作环节,分为“课程设计”“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几个层次,其中“课程设计”与所学课程主体紧密结合,通过短期的集中性实践,达到巩固知识并初步体验如何应用知识的目的;而三大实习环节则根据学生在不同阶段的知识基础与实践能力发展的情况进行设置,时间由短到长,培养的专业实践能力逐渐提升。通过“两环节、多层次”的课程体系,实现学生“基础扎实、口径较宽理论教育”与“强实践应用能力培养”的双重目标。此外,考虑到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从因材施教角度出发,还可根据学生的需求设置一定比例的任选课程,作为上述课程体系的补充。

3.以培养目标为根本,打造双能型、多梯度的专业教师队伍。专业教师队伍“双能型”的培养,强调教师不仅在专业理论教学上做到术有专攻,还要具有较多的实践经验与较强的应用能力。应该说,“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是落实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是实现培养“较强实践、创新能力的应用型高素质人才”的目标的根本,对于提升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双能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可通过两个途径实现:一是学校通过安排中青年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或在校内外实训基地实习等方式,拓展和提升教师的实践应用能力,有效培养“双能型”教师;二是聘请社会与企业专家、高级工程师等担任兼职教师。

全面实现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的培养目标还必须建设多梯度的专业教师队伍。如潘懋元教授所说,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特点包括:第一,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第二,以培养本科生为主,某些学科可培养专业研究生;第三,以教学为主,同时开展应用性、开发性研究。尽管应用型本科院校属于教学型本科,但也承担着一部分教学研究的任务,教师队伍应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配备一定数量的高层次科研人才,因此专业教师队伍应实现“梯度”建设,实现助教到教授的渐进发展,实现教学型教师和研究型教师的科学分布,这也是培养学生开发创新能力的必然要求。当然,应用型本科院校的高层次科研人才,是以应用型科研人才为主,其应具备应用技术的科研攻关能力,承担起应用型研究生的培养任务。

学科专业、课程体系与师资队伍三者相互配合,共同形成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主体,同时也是可持续就业工作体系的竞争力内核。

(三)搭建高校就业工作开放性平台,畅通就业体系内外循环

应用型本科院校就业工作体系必须搭建开放性平台。就业工作要求就业市场信息获取的及时性与全面性,并且其最终的目标是使大学生更好地实现就业,必然要求其与外部系统进行充分的信息沟通与交流,构建一个开放的工作平台。同时,培养的学生的输出,也要依托于该开放的工作平台。这一工作平台在三大要素构成的“内核”与外部市场和其他社会资源间起到了重要的桥梁作用,高校可采取多种形式沟通社会,通过与地方政府和企业合作,既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又可拓宽就业渠道,整合就业资源。开放性平台建设主要体现以下几方面:

1.树立立足地方,服务区域经济的观念。一方面,应用型本科院校所具有的人才的应用型特点,决定了此类院校必须要有明确的服务区域与地方的定位;另一方面,此类院校往往是地方院校,其毕业生最大的就业市场就在学校所在的地方或周边区域内。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就业工作开展过程中,应立足地方与区域经济,培养适合地方与行业需求的人才。要及时了解区域经济的发展趋向,适时地根据相关专业领域的发展对就业工作体系的内核要素进行调整,以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经济和行业领域。同时,也有利于打造人才的区域性品牌,推动就业工作进入良性循环。

2.学校与就业市场的双向多轮交流。高校就业体系强调学校内部与就业市场的双向沟通与多轮交流。一方面,就业市场向学校输入市场的需求信息,高校应据其来设置学科专业结构,调整专业方向与招生计划,适当调整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以保证培养的人才能够适应市场的需求;另一方面,高校将学生这一“产品”输入到社会中,学校就业工作的成果获得市场的检验,就业市场对人才进行评估之后,又将其意见通过新一轮的信息交流反馈回学校,学校再次进行调整,如此反复,不断地提高学生对于市场的适应性。

3.产学合作与实践教学基地、就业见习基地的拓展。产学合作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践教学、就业见习的重要途径,其对于高校人才培养与就业工作的成效也起到举足轻重的影响作用。第一,实行产学合作能为学生提供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而且也有利于学校专业课的实践教学的开展;第二,产学合作有利于“双能型”教师队伍的构建,一方面,产学合作机构内的专业技术人员、行业专家等,可成为“双能型”兼职教师的来源,另一方面,校内教师也可到这些企业、机构中参与实践活动,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第三,产学合作企业、机构本身就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可以作为就业见习基地,学生实践活动和就业见习中,使企业能够提早对学生进行上岗培训,大大增加了其对口就业的成功率。

4.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必须利用现代技术畅通就业体系的信息渠道。要建设好就业工作专用网站,把毕业生信息、招聘信息、求职信息、就业指导以及毕业生对就业工作的合理建议与要求融为一体;要建立与行业网站的合作关系,通过行业网站发布毕业生求职信息、企业招聘信息;要设立就业专用的公共邮箱、QQ群、短信群发系统等;共同形成就业体系的开放平台,全面服务毕业生就业。

(四)建立多维度、专业化的综合就业服务体系,形成竞争力内核支撑

就业工作体系竞争力内核构建的目的,在于培养符合市场需要的具有综合素质的大学毕业生,这是推动高校就业工作的内动力。尽管这一内核在就业工作中起关键性作用,但其对就业工作效用的发挥,还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因此,有必要建立多维度的就业综合服务体系,对就业工作体系竞争力内核进行支撑,确保就业工作目标的实现。

综合就业服务体系,强调从专业服务、组织机构与政策三个维度入手,为大学生提供专业就业服务。服务指在原有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专业就业服务,突破原来有限的就业指导范畴,以学生为主体,建立包含办理手续、提供信息、政策指导、技巧训练、心理辅导、决策咨询、生涯规划和素质提高多个层次的新型就业服务与指导工作;在就业工作组织体系构建上,学校、系(学院)、专业各级共同参与,明确分工,形成管理与实际运作条块分明的工作格局;各级组织机构的教职工应树立全员就业服务观念,自觉成为就业服务体系中的一员,共同构建自上而下的统一的就业服务组织体系;同时,学校还应构建就业工作相关配套政策体系,根据政府有关的大学生就业政策精神,结合学校实际,组织制定一系列规范和促进学生就业的制度,内容应涵盖指导性的工作文件到实际服务操作规程。三个维度共同作用,形成专业化的综合就业服务体系。

[1] http://www.chinanews.com/edu/2011 - 02 - 23/2861464.shtm

[2] 周谷平,徐立清.论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5(3):5-8.

[3] 赵曼,杨海文.21世纪中国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制度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205-206.

[4] 姚裕群,李从国.促进我国大学生就业的对策体系研究[J].东岳论丛,2009(10):27-33.

[5] 查直,贺小华,刘建国.毕业生就业工作体系的科学构建[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3):121-122.

Construction of Sustainable Employment System in Application-oriented Colleges

He Shi,Chen Zhe
(Fuj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Fuzhou Fujian 350108)

Based on the connotation description and the prerequisite analysis of the sustainable employment work system in application-oriented colleges,the basic model of this system is established,which takes the three elements of specialty,curriculum and qualified teachers as core competence.In this system,its core competence could be strengthened relying on the construction of specialty,curriculum and qualified teachers;an open employment platform in the college should be set up to keep good communications between internal and external system.Besides,a multi-dimensional and professional integrated employment service system is established to support the core competence development.

application-oriented colleges,employment work system,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641

A

1672-3805(2012)01-0043-05

2011-09-26

何仕(1972-),男,福建平潭人,福建工程学院学生工作部(处)长,副研究员,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校党建与思政教育

猜你喜欢
内核竞争力应用型
万物皆可IP的时代,我们当夯实的IP内核是什么?
现代装饰(2022年4期)2022-08-31 01:41:24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辽宁丝绸(2022年1期)2022-03-29 00:59:06
强化『高新』内核 打造农业『硅谷』
今日农业(2021年9期)2021-07-28 07:08:36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基于嵌入式Linux内核的自恢复设计
Linux内核mmap保护机制研究
论外卖品牌的竞争力
消费导刊(2018年10期)2018-08-20 02:56:32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日本竞争力
“北上广深”pk城市竞争力
南风窗(2015年11期)2015-09-10 07:2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