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虎,胡昌江,高 源,陈 希
(成都中医药大学 药学院,四川 成都611137)
中药川芎(Rhizoma Chuanxiong),为伞形科藁本属多年生草本川芎Ligusticum chuanxiong Hort.的干燥根茎,原名芎藭,其性温,味苦、辛,归肝、但、心包经。本品辛温行散,入血走气,上行头目,下走血海,活血行气,祛风止痛,善治血瘀气滞诸痛,被古人誉为“血中之气药”。主治痛经、月经不调、胸痹心痛、头痛、风湿痹痛、跌打损伤等症。川芎还是治疗头痛之要药,素有“头痛不离川芎”之说[1]。现市面上以栽培品为主,野生少见。主产于四川省,是川产道地药材,彭州和灌县最多,其次为崇庆,产量大,品质好。此外,陕西、云南、贵州、湖北、江西、甘肃等地已引种成功,但产量小,质量较差,多自产自销。由于川芎的药用价值明显,四川产的川芎远销国内外,大量出口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13个国家和地区[2]。为了更好地开发利用川芎这一传统中药,实现优质优价,制定一个完善的质量标准,国内外学者已从不同角度对川芎展开了深入细致的研究,阐述了川芎的生物学特性、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等情况。现就川芎的质量控制标准进行简单描述。
入药部位为川芎的地下根茎,呈不规整的结节状拳形团块,直径2~7cm,表面黄褐色,粗糙皱缩,伴多数隆起的环状轮节,顶端可见凹陷的类圆形茎痕,下部及轮节上有小瘤状根痕。质坚实,不易折断,纵切片边缘不整齐,成蝴蝶状,习称蝴蝶片。切片厚2~3mm,断面黄白色或灰黄色,黄棕色油室散在,形成层可见波状环纹,髓部色浅。气浓香,味苦、辛,稍有麻舌感,微回甜[3]。
不同产地的川芎形色气味个头大小等不一样,这可能与生长环境气候有关,但从研究成果上看,四川产的川芎质量明显优于其它产地,这也说明川芎产地的道地性。采用传统和现代方法对川芎进行分级研究,评价出优质优价的不同等级川芎药材也具有重要意义。
川芎中含有挥发油、生物碱、酚性物质、有机酸、苯酞内酯及其它成分。其中,阿魏酸、藁本内酯、川芎嗪被公认是川芎中的活性成分,已经在很多中药制剂中作为川芎质量标准的考察指标。在考察川芎的质量标准时,为体现川芎整体性能,指纹图谱研究必不可少,所以将具有药效活性的化学成分从特征峰指纹图谱中反应出来作为川芎的质量标准得到了大多数学者的认同。
阿魏酸作为川芎的有效部位已经得到公认,并且被纳入药典作为中药材川芎检测的一个必要指标。刘洋,石任兵等[4]以阿魏酸作为参照物,用高效液相,对四川省4个地区的20批川芎药材的化学成分进行了指纹图谱的分析,以平均数法模拟了具有18个共有峰的川芎药材化学成分指纹图谱。其研究建立的川芎化学成分的指纹图谱,在60min内,可以在1张分析图谱上同时显示川芎的水溶性成分和脂溶性成分信息,并且该方法可以移植到其他色谱柱上,适用性较广。这对于川芎的质量标准研究提供可确实有效的方法。刘旭等[5]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以甲醇-冰醋酸水溶液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以阿魏酸为参照品,在波长322nm 处检测,建立的指纹图谱确定了8个共有峰。其结果稳定,重复性好,用该方法建立的川芎药材的指纹图谱,对川芎药材的质量控制是可靠的。
随着CO2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的发展和川芎中挥发油药理作用研究的发展,川芎中挥发油的作用清晰地呈现在人们面前。《中国药典》中采用水蒸气蒸馏对川芎挥发油进行提取,得挥发油0.6%~1.3%之间[6],而SFI得挥发油3%~7%左右[7-8]。由于川芎油的挥发特性,多采用气质联用技术对其进行分析。高效液相色谱法具有灵敏度高、分析速度快、准确度高等优点,在中药有效成分分析中用的最多而且也是比较成热的方法。而川芎挥发油中主要含有川芎总酞内酯类成分,其中以藁本内酯为主,同时藁本内酯作为川芎的有效成分,已经得到了证实,并被纳入药典作为川芎的检测指标。吴广通等[9]利用SFI-萃取结合离线RPHPLC测定了川芎药材中藁本内酯的含量为1.57%。林燕芝等[10]采用RP-HPLC法,以尼群地平为内标物,测得藁本内酯在川芎挥发油中的含量为34.79%。晃真真等[11]采用HPLC法,从3批川芎药材测得中藁本内酯的含量分别为1.55%、1.33%和1.70%。
川芎嗪在川芎药理研究领域里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其在机体多个系统都起到一定的治疗作用。项海燕[12]用HPLC反相色谱法,对川芎药材及其制品的多指标成分进行了定性定量分析,其中就包含了对川芎嗪的质量标准研究,弥补了单以川芎嗪作为川芎药材及其制品的质量控制指标的不足,改进了检测方法,提升了质量标准,由于川芎嗪在川芎中含量很低,难于检测到,现大多可以人工合成,有学者提出川芎嗪是川芎的有效成分,但不是主要成分,须有待进一步研究。
川芎挥发油中多种苯酞类化合物,被证明是川芎中起心脑血管作用的主要成分[13]。川芎挥发油中的内酯类化合物,具有平滑肌解痉作用,并可解除乙酰胆碱组织胺引起的气管平滑肌痉挛,阻止免疫复合物的形成,对炎症有限制作用,对中性粒细胞释放溶酶体功能及趋化性有明显抑制作用,用于哮喘持续状态疗效显著[14]。王万铁[15]在研究中发现,川芎嗪对家兔心肌缺血就有保护作用。邓春玉[16]在研究中发现川芎嗪有明显抑制血管收缩的作用。李敬文[17]通过实验验证了川芎嗪可以抑制血管内膜和中膜平滑肌细胞的DNA 合成。川芎嗪对血小板体内外聚集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降低血液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压积等[18]。总之,川芎有效成分的药理研究对评价川芎内在质量优劣起到了直接作用,直接反应到了临床用药。这方面的研究也会进一步加强。
人们在不断的科研中分离提取出新的化学成分,并验证其是否具有化学活性。川芎像大多数中药一样,化学成分多且复杂,其中能够作为指纹图谱用来评价药材质量的成分不多,因为药材的生长受环境、时间、空间的影响较大,化学物质的多少直接受到药材质量的制约。所以,许多物质的检测无法复制,含量的相对偏差,让化学成分作为衡量药材质量的标准研究举步维艰。
在古人和现代人的共同努力下,川芎的质量标准研究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从药材的品种、分布、栽培、采收、加工、炮制这些方面,形成了统一的标准,有法可依;②从药材的生物学性状:外形、大小、色泽、表面、质地、断面、气味、组织切片、粉末或表面制片、显微镜下的特有结构等,我们进一步掌握了川芎的质量标准;③从药用植物重金属含量、农残残留及有关的毒性成分方面;④在化学成分鉴别方面,我们取得的成效很小,但是对于成分复杂的中药材,川芎的质量标准研究已经是一个阶段性的进步——通过鉴定成分的有无及某种成分的含量多少来衡量药材的质量。接下来的任务就是制定一个统一的、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的质量标准,传统方法与现代方法全面结合,既能体现出川芎的整体性价值,又能实现优质优价标准,这也给科研工作人员提出了一个艰巨的任务。
[1] 黄兆胜.中药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303-304.
[2] 贾绿琴,孙秀英.中药川芎的研究进展[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11):146-147.
[3] 郑汉臣,蔡少秋.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4] 刘洋,石任兵,刘斌,等.川芎药材化学成分HPLC 指纹图谱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29(5)335-337.
[5] 刘旭,刘敏,温成泉,等.不同产地川芎药材HPLC 指纹图谱的研究[J].中医药学报,2011,39(2):78-80.
[6] 洪英,季芳.川芎中挥发性化学成分的研究[J].中国药业,2003,12(6):31-32.
[7] 陈友鸿,莫尚志,李洁仪,等.川芎挥发油成分研究[J].中药材,2004,27(8):580-582.
[8] 李慧,王一涛.不同力法提取川芎挥发油的比较分析[J].中国中药杂志,2003,28(4):379-380
[9] 吴广通,石力夫,胡恶红,等.超临界流体萃取法测定川芎中藁本内酯含量的研究[J].药学学报,1998,33(6):457-460.
[10] 林燕芝,唐星,毕开顺.RP-HPLC测定川芎挥发油中藁本内酯的含量[J].中国中药杂志,2004,29(2):154-157.
[11] 晃真真,晃若冰.HPIC 测定川芎药材中藁本内酯的含量[J].华西药学杂志,2004,19(3):197-198.
[12] 项海燕.川芎6种活性成分的含量测定[J].亚太传统医药,2009,5(11):38-39.
[13] NATIO T,KUBOTA K,SHIMODA Y,et al.Effects of Chinese crude drug,ligustici chuanxiong rhizoma on casocontraction and bolld viscosity[J].Nat Med,1995,49:288-292.
[14] 谢秀琼,詹坷,尹蓉莉,等.川芎挥发油的研究进展[J].时珍国医国药,2007,18(6):1508-1510.
[15] 王万铁,许涛,徐正衸,等.川芎嗪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兔心肌线粒体结构及功能的影响[J].基础医学与临床,2004,24(3):295-298.
[16] 邓春玉,钱卫民,阮小薇,等.川芎嗪对大鼠胸主动脉平滑肌电压依赖性Cl-通道的影响[J].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2002,18(3):212-217.
[17] 李敬文,刘相轸,郑惠丽,等.川芎嗪对兔颈动脉球囊损伤后内膜增生的影响[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04,21(3):219-221.
[18] 孙志伟,王翠莲.川芎嗪对血液流变学指标影响的研究[J].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5,18(6):783-7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