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莉萍,蔡 艳,廖红芳
(云南省个旧市人民医院,云南 个旧661000)
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患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占糖尿病患者的35%~40%,是最终发展为慢性肾衰竭的重要原因。因此,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和治疗尤其重要,本院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28例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取得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住院的糖尿病肾病患者28例,均符合2010年《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诊断标准[1]。其中男10例,女18例;年龄40~72岁;病程5~20 a。排除原发性肾病、发热、剧烈运动、甲亢、贫血等影响尿蛋白因素。随机分组:治疗组28例,对照组18例,2组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临床表现 28例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均有血糖增高、尿白蛋白定量:+~+++、血浆白蛋白均高出正常2倍以上,双下肢及颜面水肿,血脂增高。
1.3 治疗方法 2组患者均进行糖尿病饮食控制,适当运动,采用常规降糖治疗,即给予口服降血糖药物、胰岛素控制血糖。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黄芪30 g,山药30 g,薏苡仁20 g,丹参20 g,益母草10 g,茯苓10 g,白术10 g,泽兰10 g,黄精10 g,女贞子10 g,山茱萸10 g等益气养阴、化瘀降浊通络药物治疗,1剂/d,水煎服,2组疗程均为4周,3个疗程后评定疗效。
2.1 疗效标准 所有患者空腹血糖均降至4~6 mmol/L,餐后2 h血糖4~8 mmol/L,患者颜面及双下肢均无水肿,血脂降至正常范围。显效:尿蛋白定量较前减少、尿白蛋白或血浆白蛋白数值较前降低;有效:尿蛋白定量较前减少、尿白蛋白或血浆白蛋白数值降低较正常值2倍以下;无效:尿蛋白定量未改变、尿白蛋白或血浆白蛋白数值未改变或升高。
2.2 治疗结果 治疗组显效16例,有效12例;对照组显效7例,有效6例,无效5例。
糖尿病肾病是指与糖尿病代谢异常有关的糖尿病肾小球硬化症,其发病机理为糖尿病代谢紊乱和血液流变学及动力学的改变,造成高黏稠、高凝固状态,使系膜增生,肾小球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从而使毛细血管腔变小,微循环障碍,最终导致肾小球硬化、肾功能损害。持续的高血糖状态可致肾小球毛细血管基底膜中胶原蛋白成分非酶糖基化[2],使毛细血管壁增厚,血管腔变窄,肾内血管阻力增加,肾血流量减少,肾脏缺血缺氧,微血管受损,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的渗漏增多,尿蛋白排出增加。因此,改善肾小球内的血流动力学异常及高凝状态,可减少尿蛋白的排出[3]。西医对本病的治疗主要是糖尿病教育,控制饮食,适当运动,降血糖、血压,而在控制蛋白尿的措施上,缺乏具有针对性的有效药物。目前认为早期糖尿病肾病存在可逆性,如能给予干预性治疗,去除不利因素,肾脏病变可能得到恢复[4]。
中医认为其病机主要是脾气虚,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肾气虚,精枯血燥,瘀血阻络,进而致阴阳失调,瘀浊内停,水湿泛滥则出现眼睑及下肢水肿,食欲不振等证。此病以气阴两虚为本,瘀浊内停为标。故治以补益脾肾、益气养阴为主,化瘀降浊为辅。方中黄芪、山药健脾益气,黄精、女贞子补肾益精、益气养阴,先后天同补共为君药。现代药理研究认为,其具增强免疫功能、改善肾血流量、调整内分泌、抗自由基损伤等作用。丹参、益母草活血化瘀,通经络为臣药。药理研究认为,其具有改善微循环、抑制凝血、降低血液黏稠度的作用[5],茯苓、白术、薏苡仁为佐药,其功能调理脾胃,渗湿降浊利水消肿,药理研究认为其具有调整体内代谢紊乱、降低血肌酐及尿素氮、消除蛋白尿的作用。另用车前子、泽兰以通腑泻浊,逐瘀生新,降低肾小球滤过率,抑制系膜细胞增殖,改善脂质代谢和肾功能。可有效减轻或消除早期糖尿病肾病,延缓糖尿病肾病的病程进展,值得临床借鉴。
[1]卫生部疾病控制司,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1:9.
[2]罗飞宏,沈水仙 .糖尿病肾病早期检测标志物研究新进展[J].国外医学儿科分册,2003,30(1):7.
[3]刘欣 .抗凝疗法治疗糖尿病肾病临床探讨[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1997,4(9):402~403.
[4]邓仰欣,段庆林.2型糖尿病患者血液流变学与心肾并发症患病率的关系[J].微循环技术杂志,1996,4(3):139~140.
[5]李小会,董正华,丁辉 .糖尿病肾病病因病机的探讨[J].陕西中医,2005,26(6):552~5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