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图们江区域朝鲜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2012-12-09 12:11
关键词:图们江朝鲜族名录

方 琦

(吉林省延边州委党校 科技文化教研室,吉林 延吉133002)

2011年10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制定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作出了 “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抓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开展少数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工作”的重要指示,这是对加快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和建设提出的一项重要工作任务,也是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巨大鼓舞和支持。2009年11月,《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规划纲要——以长吉图为开发开放先导区》(以下简称《规划纲要》)确定了图们江区域是我国沿边开放开发的重要区域、我国面向东北亚开放的重要门户、东北亚经济技术合作的重要平台、东北地区新的重要增长极,[1]并明确指出图们江区域在我国沿边开放格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中国朝鲜族是居住在图们江区域的一个主要民族,有着丰富的朝鲜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推进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开放中,做好对朝鲜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并充分利用它为图们江区域开发开放服务,是我们贯彻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和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图们江区域朝鲜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

中国图们江区域的核心地区,主要指的是吉林省的长春市、吉林市部分区域和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同时辐射周边参与图们江区域国际合作的辽宁省、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等地区。图们江区域主要生活着汉族、朝鲜族、满族等民族,因其与朝鲜接壤,故这一区域又是我国最大的朝鲜族人口集中居住地。有我国唯一的朝鲜族自治州——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还有吉林省长白朝鲜族自治县和11个朝鲜族乡。其周边的辽宁省(有5个朝鲜族乡)、黑龙江省(有21个朝鲜族乡)也有不少朝鲜族聚居区。可以说,中国的朝鲜族绝大多数人口都聚居在东北地区,而又主要聚居在图们江区域。据调查,在东北三省依朝鲜族人口数量排序前三位的地区分别是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吉林省吉林市和黑龙江省牡丹江市。[2]而这三个地区正处于图们江区域核心地带。因此,朝鲜族是居住在图们江区域的一个主要少数民族,图们江区域少数民族文化可以说主要是以朝鲜族民族文化为代表。

(一)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朝鲜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

中国朝鲜族是一个从朝鲜半岛迁入中国的少数民族。朝鲜半岛朝鲜民族历史文化悠久,地域特色突出。朝鲜族在跨境进入中国后,主要分布聚集在东北吉、辽、黑三省中,因此,朝鲜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主要分布在吉、辽、黑三省中,因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是我国朝鲜族主要聚居地,故以吉林省为最多。吉林省非常重视对朝鲜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工作,在吉林省32个项目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录中,朝鲜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就占有15项。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作为我国唯一的朝鲜族自治州,历来重视对朝鲜族民族文化传统的保护工作。自1952年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成立以来,先后成立了延边民间文艺家协会、延边文学艺术研究所、延边朝鲜族民俗学会等组织,搜集整理了大量珍贵的朝鲜族民间文化遗产。在1962年东北三省民间文化艺术采风工作中,共搜集民间歌谣800余首、传统舞蹈照片200多张,录制了120盒录音资料,取得了宝贵的民间原始资料,编辑出版了《黄龟渊故事集》等民间故事集60多部。[3]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政府先后颁布了《延边朝鲜族自治州自治条例》和《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朝鲜族文化工作条例》,为朝鲜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收集、挖掘、整理和传承保护提供了法律保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05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发布后,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将朝鲜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纳入《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文化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成立了延边朝鲜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办公室,先后投入200多万元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普查、培训、抢救和保护等各项工作。多年来,延边本着“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原则,利用每年的“文化遗产日”,以“文化遗产日”为契机,积极宣传普及文化遗产保护知识,在社会上营造“抢救保护文化遗产,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浓厚氛围,以突出民族、地域特色为原则,精心策划,优中选优,做好朝鲜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申报工作,建立了延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数据库、延边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站。自2007年4月延边公布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起,共搜集整理出包括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美术、民俗等十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93项,建立县(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174项,州级名录项目89项。在吉林省公示的三批共284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朝鲜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有58项被列入其中。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有洞箫音乐、秋千、跳板等17项被列入其中。[3]2009年9月,吉林省的“朝鲜族农乐舞”项目成功列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是东北三省唯一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项目,也是我国唯一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舞蹈类项目,它对推动吉林省和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文化发展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为了有效地保护和传承朝鲜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断强化传承基地建设。在延边范围内先后命名了14个朝鲜族文化传承基地和图们市中国朝鲜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馆等6个展示点,对完整保存朝鲜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乡镇进行重点扶持。[4]例如,汪清县文化馆被确定为朝鲜族农乐舞传承基地,汪清县百草沟镇被命名为“象帽舞之乡”,延吉体育学校被确定为朝鲜族秋千、跳板传承基地,图们文化馆被确定为朝鲜族长鼓舞传承基地。同时还有图们市、龙井市等6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点。安图县长兴乡被命名为“朝鲜族民俗活动之乡”、珲春市密江乡被命名为“洞箫之乡”、图们市向上街被命名为“长鼓舞之乡”。2010年7月,位于图们市的中国朝鲜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馆正式建成并对外开放,这是中国唯一的朝鲜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展览馆,是中国朝鲜族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汇集。展览馆内容涵盖了朝鲜族礼仪、婚礼、花甲、民俗等各个方面的内容,包括延边的长鼓舞、鹤舞及辽宁省的“乞粒舞”、黑龙江省的“流头节”等在内的各级朝鲜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出照片、传统音乐音频视频、实物等9大门类52项,共计4 500余件展品,其中国家级有11项,省级有26项,州级有8项,市(县)级有7项。[5]

在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我国非遗保护工作中,延边采取有效措施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工作,做到以人为本,强化传承人保护,共命名了63名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先后有农乐舞传承人金明春、朝鲜族乐器制作技艺传承人金季凤被授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称号,朝鲜族洞箫音乐的传承人李吉松等12人被命名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在非遗保护工作中强化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设计规划了图们江中国朝鲜族文化生态区,全面启动了文化生态保护区项目,确立《图们江流域中国朝鲜族文化生态保护区规划纲要》,努力争取将图们江中国朝鲜族文化生态区纳入国家文化生态区试点项目建设项目之列。

延边在开展民族文化遗产保护活动中,积极开展文化交流活动,采取以活动促保护,建立动态保护工作机制。2011年8月,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举办了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图们论坛暨第二届图们江文化论坛活动,论坛总结了近年来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各种具体实践,研究和分析了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与发展,对图们江区域朝鲜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为促进图们江区域朝鲜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进一步塑造中国朝鲜族文化形象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二)辽宁省、黑龙江省朝鲜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

辽宁省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因鸭绿江与朝鲜隔江相望,故有不少朝鲜族生活居住在这里,并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具有鲜明民族民间特色和强烈时代感的朝鲜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辽宁省委、省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都高度重视朝鲜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工作。在2006年公布的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就把朝鲜族农乐舞(乞粒舞)列入其中。2007年6月,辽宁省公布了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朝鲜族民间舞蹈“面具舞”(铁岭市)、朝鲜族民俗“寿礼”(丹东市)列入其中。2007年,辽宁省丹东市将朝鲜族寿宴、朝鲜族顶瓶舞列入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2009年,在辽宁省公布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有朝鲜族民间文学“朝鲜族民间故事”(铁岭市)、“朝鲜族盘嗦里”(铁岭市)、朝鲜族民间音乐“朝鲜族传统说唱艺术”(沈阳市苏家屯区)等。2010年6月,铁岭市将朝鲜族秋夕节、上元节确定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11年6月,辽宁省铁岭市朝鲜族传统民间音乐“盘嗦里”被收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这是铁岭市在朝鲜族农乐舞的基础上,又一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11年7月,辽宁省公布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包括朝鲜族民俗秋夕节(铁岭市),朝鲜族传统体育游艺项目“掷柶”竞技游戏(沈阳市)。沈阳市将朝鲜族“回甲”(又叫花甲)祝寿项目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中,并注重加强对朝鲜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保护工作。

黑龙江省共有48个少数民族,有着十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在这些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朝鲜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最具代表性的。2007年2月,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公布了黑龙江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包括牡丹江市朝鲜族的流头节。“流头节”是朝鲜族的传统节日之一,也称“流头日”。牡丹江宁安一带从事农耕的朝鲜族群众一直保持着过“流头节”的习俗。每年的农历六月十五日,朝鲜族群众都要拿着酒饭来到江河岸边,在清澈的东流河水中洗头沐浴,被称为“东流水头沐浴”,简称为“流头”。然后举行会宴,称为“流头宴”。“流头节”表现了农耕时代朝鲜族群众以农为本、祭农神、祭祖先、求丰收、求健康的积极向上的风俗习惯。

2008年,齐齐哈尔市将“朝鲜族碟子舞”选入齐齐哈尔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9年6月,黑龙江省公布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有朝鲜族传统乐器朝鲜族伽倻琴(牡丹江市),朝鲜族传统舞蹈碟子舞(甘南县)、顶水舞(牡丹江市)、牙拍舞(海林市),朝鲜族民俗花甲礼(鸡西市、牡丹江市)和朝鲜族传统服饰(宁安市)等项目。2010年6月,朝鲜族花甲礼成为牡丹江市首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11年8月,黑龙江省公布的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包括朝鲜族传统音乐“朝鲜族四物打击乐”(牡丹江市),朝鲜族传统舞蹈农乐舞(牡丹江市)、长鼓舞(海林市)、击打舞(东宁县),朝鲜族传统体育游艺尤茨游戏(黑龙江省)等项目。

二、图们江区域朝鲜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及面临的问题

(一)图们江区域朝鲜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特点

图们江区域朝鲜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中国朝鲜族是19世纪中叶从朝鲜半岛跨越图们江和鸭绿江开始迁徙到中国东北地区的民族,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是长期在中国独特的历史环境中逐渐形成的民族共同体。中国朝鲜族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地区,最早迁入地是鸭绿江以北地区。以后朝鲜人又渡过图们江迁入图们江以北地区,迁入最晚的是乌苏里江、绥芬河、牡丹江、松花江流域。朝鲜人迁入中国的途径自然也呈现出朝鲜族在中国的分布格局,分布格局也与朝鲜族民俗类型及其分布区域密切相关。从原籍上看,迁入中国的朝鲜人来自朝鲜半岛的不同地区,这些不同地域的朝鲜人到中国后,其分布具有聚居与杂居相互结合的特点,分布格局呈现出相互差异性与多样性,这使得朝鲜族民俗也形成了地域性差异和多元性,形成了带有地域性特征的民族风俗和文化遗产,像象帽舞、长鼓舞、秋千、跳板、朝鲜族传统服饰等,已是被人们公认的具有朝鲜族独特风格的文化遗产。

第二,具有广泛的群众性与大众娱乐性。朝鲜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朝鲜族群众生活中的一部分,都是在劳动生产中产生的,人们自然而然地接受它、欣赏它,并将它融入自己的生活之中,因此,它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具有群众性和公众参与性。朝鲜族的花甲宴、抓周、回婚礼等民俗活动,都是亲朋好友汇聚一堂,共同表示祝贺并尽情欢乐。正是在这种生产和生活的实践中朝鲜族才不断创造和丰富着自己的民族文化,并把它深深地根植于民间之中,保留着本民族的特色和地方特色,才使朝鲜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源远流长,绚丽多彩。

第三,具有悠久的世代传承性与深刻的教育性。人民群众是历史文化遗产的创造者、传承者和传播者。同样,人民群众也是朝鲜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受教育者。广大的朝鲜族群众在传承与传播文化遗产的同时,受到本民族的文学艺术、民族风俗礼仪等多方面的教育,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深受熏陶。这种教育根植于民族的潜意识之中,流露于言谈举止之上,成为民族精神与气质、民族文化在整个民族群体上的反映。

第四,具有与时俱进的时代性和受到现代化冲击的脆弱性。图们江区域是中国朝鲜族的主要聚居区,在这里朝鲜族群众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辛勤汗水创造了以朝鲜族文化为主的移民文化——图们江文化。图们江文化表现了朝鲜族民族文化的流变性,即像一条河流一样始终是向前流动的,是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它既具有朝鲜半岛原始民族文化的特征,又有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成员的元素;既有别于韩国开放式的、时尚的朝鲜民族文化,又有别于朝鲜保守的、传统的朝鲜民族文化。它是集历史与现代、传统与时尚于一体的中国朝鲜族文化,它凸显了中国朝鲜族所具有的创造性和开拓精神,彰显了朝鲜族民族文化的与时俱进精神,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朝鲜族民族文化。但与此同时,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加快,受到国际化、工业化、城市化的影响,非主流文化的朝鲜族非物质文化也受到了西方文化或主流文化的严重冲击,其生存土壤及生态环境变得十分脆弱,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危机。

(二)图们江区域朝鲜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问题

从总体上看,近年来,图们江区域吉、黑、辽三省都对本省的朝鲜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在保护与传承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是整体保护与分散区域保护之间的关系。朝鲜族由于迁徙中国的路径不同,住地分散,形成了朝鲜族咸镜道人、庆尚道人、平安道人三个不同地域群体的朝鲜族风俗文化,具有其独特性和地域性。但作为同一民族,如何处理与协调好各自地区的民族文化遗产,在传承、保护、申报和充分利用上做到既有统一规划,又有各自方向措施,避免混乱、重复、杂乱无章的现象,是图们江区域朝鲜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一个现实问题。

二是区域大开发对少数民族文化带来的巨大冲击。图们江区域大开发对位居边疆的朝鲜族民族自治地区加快发展是一个巨大的发展机遇,我们理应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加快发展。但一些地方在加快城市化、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中,没有做到开发与保护并重,其结果是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城市与内地城市一样都是高楼大厦。朝鲜族被誉为“白衣民族”,崇尚白色,过去农村朝鲜族的房屋外墙粉刷的都是白灰,雪白的房屋显示了朝鲜族喜爱整洁干净的特点,但现在农村朝鲜族房屋的这一特点消失了,变成了红瓦灰墙,失去了民族特色。

三是生存土壤及生态环境变得十分脆弱,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危机。在当今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时代,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和新农村建设日新月异的不断冲击下,朝鲜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逐渐地失去其原有的生存土壤和社会环境,正在一步步地走向衰亡。现在一部分年轻人接受多元文化思想严重,喜欢崇拜外来文化和西方文化,轻视本地区、本民族文化。对中国的、本民族传统节日不感兴趣,而对外来的、西方的“洋节”饶有兴趣,推崇备至,民族传统节庆观念逐渐淡化。在朝鲜族服饰上,西装革履已成为日常装束,非常普遍,而穿戴民族服饰却成为礼仪服装、节日装束了,这些对朝鲜族的文化传承是极为不利的。

四是文化遗产的传承出现断脉,民间文化呈现萎缩的局面。随着一些朝鲜族民间老艺术家的离去,现在许多优秀的朝鲜族传统民间艺术已处于濒危状态,有的已经失传。一些朝鲜族古老的民歌、民谣已经很难听到,一些民间艺术表演形式已很少有人知晓。挖掘、保护、抢救朝鲜族民间文化和传承人的工作已迫在眉睫,成为朝鲜族民族文化发展当务之急的大事。

三、图们江区域朝鲜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利用的对策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指出“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要“加强国家重大文化和自然遗产地、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建设,抓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深入挖掘民族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广泛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普及活动”。“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开展少数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工作”。这是对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东北亚图们江区域地缘广阔,跨越中国、朝鲜、俄罗斯三国边境,辐射东北三省,其政治经济地位都非常突出。2009年,国务院提出实施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规划,确定以图们江区域为开发开放的核心地区,正是看中了图们江区域在东北亚大开发和促进我国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发展中所具有的特别重要的窗口与前沿的地位作用。《规划纲要》提出发挥图们江区域内民族风情和关东历史文化特色,围绕资源、文化、区位等特色优势,打造文化创意产业,加强文化产业建设。提出利用图们江区域与周边有关国家的历史文化渊源,在传承各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前提下,以文化为载体,加强文化交流活动,不断创新图们江区域经济社会与文化的大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这些目标要求,正是我们贯彻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举措。

第一,加强图们江区域朝鲜族民族文化的建设,携手联合,共同打造中国朝鲜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充分利用图们江区域大开发的良好时机,以朝鲜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平台,在国内加强图们江区域吉、黑、辽三省城际之间的文化交流合作,形成三省共同推动朝鲜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的合力。建立吉、辽、黑三省朝鲜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建立一个既具有各自地方特色又有统一规划的中国朝鲜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系,打造图们江区域朝鲜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在国际上加强与朝鲜、韩国等国的文化交流合作,加强国际友好往来,增强文化互补,共同促进朝鲜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

第二,进一步加大政府投入和政策保护支持的力度,做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并重。根据“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明确职责、长远规划、分步实施、讲求实效”的工作原则,为朝鲜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供有力保障。当前,我国不少地区为了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不惜牺牲当地的历史文化遗产,进行破坏性的开发。图们江区域的大开发,也必然会对朝鲜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带来冲击。在处理区域经济大开发和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时,我们一定要按照《决定》的指示精神,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朝鲜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项特殊的公益产品和公共产品,加强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是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建立健全相应机构,建立协调有效的工作机制,建立非物质文化保护中心,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变成政府行使公共文化服务职能、维护人民文化权益的重要体现。同时通过多种途径,在财政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给予支持,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更多地投入到朝鲜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之中。

第三,加强朝鲜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点建设,加快设立朝鲜族文化生态保护区,为保护和传承朝鲜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良好的文化土壤和生态环境。朝鲜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点是保护工作的最佳载体,它能够为朝鲜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一个有利于保存、保护和传承发展的环境。朝鲜族各级自治地方要结合自治区域内的朝鲜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统一的原则,充分挖掘朝鲜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更加广泛深入地开展朝鲜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宣传活动,使朝鲜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点成为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宣传教育基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要从青少年抓起,青少年是民族的未来,是民族民间文化的承载者和传播者。[6]要让他们了解本民族的历史文化,自觉参与到保护朝鲜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行动中来。延边大学是我国唯一一所以朝鲜族民族教育为主体的高等学校,在加强朝鲜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和保护工作中肩负着重要责任。要把延边大学建设成为我国朝鲜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基地,充分发挥其在朝鲜族民族文化的学术研究地位。加强和完善图们江区域朝鲜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馆的建设,使其成为展示中国朝鲜族民族文化的窗口,更好地展现图们江区域朝鲜族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第四,加强对朝鲜族民间文化和传承人的保护和抢救工作,加快人才培养步伐。坚持以人为本,活态传承的原则,以名录和传承人的保护为重点,注意维持传承人其原有的民间文化生态,不使其脱离原有的生活环境。各级政府应当重视培养那些既身怀绝技又有高度责任心的民族文化传承者、研究者,保护好那些掌握少数民族传统技艺和口头传说的民间艺术家,并给予他们一定的经济待遇和政治待遇,让他们衣食无忧,一心一意做好传、帮、带的工作,把他们掌握的民族文化的传统技艺传给下一代,让民族文化遗产得以存活,得到发扬光大。

第五,提高认识,加大宣传力度,继续做好朝鲜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普查、申报及保护工作。2005年4月,国务院制定颁布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是保护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纲领性文件,我们要贯彻落实好《意见》中“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精神,促使全社会形成自觉保护朝鲜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认真做好朝鲜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工作,全面掌握、摸清图们江区域内朝鲜族自治州、自治县和自治乡镇的朝鲜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建立全面反映朝鲜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基本面貌的档案资料和数据库,完善征集和保管制度。建立完善的朝鲜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建立四级名录体系规范化管理非物质文化遗产手段,明确责任,分级实施保护,为传承保护提供依据。

第六,加强立法和规划工作,用法律来加强保护,使保护工作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2011年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正式实施,标志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事业全面进入了有法可依的历史时期。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规定,对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历史、文学、艺术、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采取传承、传播等措施予以保护,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集中、特色鲜明、形式和内涵保持完整的特定区域实施整体性保护,这些措施对图们江区域朝鲜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要加强对朝鲜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的意识,制定并颁布朝鲜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地方性法规,加强有效的法律保护力度,加大对不法现象的制止、处罚和法律制裁,做到抢救性保护、生产性保护、整体性保护和立法保护共同发展。

总之,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民族历史的见证和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它蕴含着一个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和文化意识,体现着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正如温家宝总理所说:“物质文化遗产就是文象,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文脉,人之文明,无文象不生,无文脉不传”。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是民族智慧的象征,是民族精神的结晶。我们一定要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在传承中不断发扬和创新,让民族文化遗产在新的时代发挥新的作用,为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促进边疆巩固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1]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规划纲要——以长吉图为开发开放先导区[N].延边日报,2009-11-09(2).

[2]权赫秀.论中国朝鲜族在图们江地区开发中的地位和作用[J].人文地理,1993,(2):59.

[3]陈颖慧.我州全面推进“非遗”保护工作[N].延边日报,2011-02-14(1).

[4]常雅维.推进朝鲜族特色文化的民间传承——吉林省暨延边州2011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活动侧记[N].中国文化报,2011-06-17.

[5]中国朝鲜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馆及青少年宫[EB/OL].http://www.yanbian.gov.cn/yanbian/board.php?board=jingjixinxi&act=view&no=2448.

[6]姬梅,朱普选.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化模式研究[J].西藏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3):51-56.

猜你喜欢
图们江朝鲜族名录
大图们江国际合作回顾与展望
2022.3上榜派出所名录
太极拳列入联合国非遗名录
参展商名录
传统的重建:现行朝鲜族婚礼的人类学解读
同贺名录
KORE A TOWN
朝鲜族妈妈的心里话
“北极新海上丝路”或呼之欲出
传奇图们江 穿越时空的美丽和忧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