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玉萍 四川省射洪县人民医院 629200
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是一种由多种疾病引发的以凝血障碍为特征的病理过程,其发病急骤、来势凶险,极容易发生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死亡率高,若及时诊治可获痊愈。如何做到把握时机早期诊断,正确治疗是抢救DIC的关键。现对本院2009年1月-2012年1月抢救的6例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患者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以探讨DIC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09年1月-2012年1月共收治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6例,年龄最小23岁,最大42岁;初产妇2例,经产妇4例;2例产前,4例产后;6例均为剖宫产。
1.2 发病诱因 1例胎盘早剥;3例前置胎盘,其中2例并发胎盘植入;1例在剖宫产术中发生羊水栓塞;1例剖宫产术中宫缩乏力至产后大出血。
1.3 临床表现 其中2例产前大量阴道流血,2例剖宫产术中大出血,1例剖宫产术后子宫收缩乏力大量阴道流血,以上5例总出血量1 200~3 500ml,血液不凝,不同程度休克、烦躁、意识障碍;1例剖宫产术中发生羊水栓塞,表现为呼吸困难,面色青紫,血压正常,术后出现腹部伤口血肿。
1.4 实验室检查结果 6例患者血小板降低<80×109/L,并进行性下降,最低61×10g,6例PT比正常延长>3s,APTT比正常延长>4s,5例纤维蛋白原<1g/L,最低0.18g/L,1例1.66g/L。
1.5 治疗 5例患者输悬浮红细胞,其中4例同时输新鲜冰冻血浆,1例输血小板;1例羊水栓塞患者只输血浆,同时给予地塞米松及阿托品治疗;2例前置胎盘并胎盘植入者行子宫切除;6例患者均同时给予止血三联(止血芳酸、止血敏、维生素C)止血治疗。
1.6 结果 在手术实施和实验室检查治疗后,我院抢救的6例患者均成功获救,无1例患者死亡。
2.1 诊断 产科DIC的诊断应与临床表现和实验室相结合,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抢救DIC成功的关键。临床上易诱发产科DIC的疾病有产后大出血、胎盘早剥、羊水栓塞、妊娠高血压、妊娠合并肝炎、妊娠期急性脂肪肝、死胎、过期流产等。在分娩过程中发生大出血、血液不凝、休克、栓塞等表现之一者应想到本病的可能,再结合实验室检查即可确诊。DIC的实验室检查有下列3项或以上者可诊断为DIC[1]:(1)血小板<100×109/L或进行性下降;(2)纤维蛋白原<1.5g/L或进行性下降或>410g/L;(3)3P试验阳性或FDP>20mg/L;(4)PT延长或缩短3s以上或激活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缩短或延长10s以上;(5)优球蛋白溶解时间缩短或纤溶酶原减低。
2.2 治疗 (1)去除诱因。产科DIC虽然病情凶险,但诱因明确,及时去除诱因才能阻断促凝物质的来源,从而阻断DIC的发展。产前DIC要抓住时机解决分娩问题,若产后出血不止,要及时果断行子宫切除术,使病情最快得到改善,即使在休克状态下也应在抢救休克的同时行剖宫产术或子宫切除术。本组资料中2例在输血、输液抗休克下果断行子宫切除。(2)应用肝素。DIC早期血液呈高凝状态,后期继发纤溶亢进,血液呈低凝状态,肝素是常用而有效的抗凝剂,应用于高凝期效果最佳,其作用是阻断凝血过程,阻断血小板、凝血因子消耗,但对已形成微血栓无效,临床上高凝状态时间短,往往不易把握时机,应用不当反而加重出血,因此,是临床上治疗产科DIC的棘手问题。因此笔者在抢救上述病例中未使用肝素。(3)补充凝血因子。产科DIC多为急性失血引起,病情进展快,高凝期极短,可迅速进入消耗性低凝期及纤溶亢进期,因此在出血不凝时应及时补充凝血因子,可输新鲜冰冻血浆、冷沉淀、浓缩血小板、纤维蛋白原等,而在基层医院条件有限,没有冷沉淀、纤维蛋白原本,只有新鲜冰冻血浆及浓缩血小板。笔者在抢救产科DIC时,积极抗休克、输注浓缩红细胞的同时选用新鲜冰冻血浆。新鲜冰冻血浆可补充除血小板外的全部凝血因子且有扩容作用,在DIC消耗性低凝期,新鲜冰冻血浆的应用可迅速补充凝血因子,使血液凝固,明显减少阴道出血量。该组病例中5例输新鲜冰冻血浆,1例输血小板,经过以上处理6例均抢救成功。
2.3 加强计划生育及预防保健工作 加强孕产妇产前检查工作,早期发现合并症及并发症。在本组病例中经产妇4例,占67%,因此对经产妇的分娩处理应更加重视,搞好计划生育工作,减少多胎多产,可有效降低孕产妇死亡率。
[1]谢家凤,刘健玲,邓小梅,等.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13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09,12(2):115.
[2]裴兵,刘利,吴辉.凝血与纤溶指标在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诊断中的意义〔J〕.检验医学与临床,2009,12(2):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