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姆的社会性格异化及其当代启示

2012-12-09 02:44:35谢鸿昆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6期
关键词:弗洛姆异化性格

李 健,谢鸿昆

(山东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泰安 271018)

弗洛姆是西方著名的人道主义哲学家、新弗洛伊德主义创始人和社会心理学家。他在充分肯定弗洛伊德和马克思学说巨大功绩的同时,认为他们的思想都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弗洛伊德虽然在个体的范围内展现了社会深刻危机的痕迹,但从未关心过社会的变化,从未重视社会经济因素对个体性格的影响。马克思的学说在对待人的行为与社会关系上,只注重社会经济分析而忽视心理分析。虽然马克思强调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是他并没有细致考察经济基础作用于上层建筑的中介环节,这个中介环节在弗洛姆看来可以用弗洛伊德的性格理论加以补充。因此,弗洛姆将弗洛伊德的性格理论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综合起来,提出了“社会性格”理论。这一理论构成了他分析当代西方社会和西方人病理的理论基础和理论根据,也成为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有力武器,更对我国转型时期社会性格的培养以重要启示。

一、什么是社会性格

弗洛姆认为,人的性格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个体性格,它能够引起群体中各成员之间的行为差异;另一部分是社会性格,它构成人的性格的核心,“是同属于一个文化时期绝大多数人所共同具有的性格结构的核心,它不同于个人的性格,尽管人们生活在同一个文化时期,但是,各人的性格都是不同的。我所说的社会性格也不是指一定的文化时期内,绝大多数人身上所体现的性格特征的简单总和。”[1]81因此,在一个特定社会中,大多数人的性格结构中都会有一个共同的、基本的东西,这就是社会性格。它通过把人同现实世界的关系具体化,将个人的性格与他所生活的这个世界联系起来。

从社会性格形成的原因来看,社会性格的形成源自于人们对社会环境的一种动态适应,社会的变化使人产生了新的需要,而新的需要和焦虑又引发了新的观念,这些必然会促使新的社会性格的形成。因此,弗洛姆从人的需要出发分析了社会性格的形成。他指出,性格形成的动力在于人的需要,在这里,既有人的生存需求,也包括人的心理需求,“快乐、和谐、爱与自由的需要是人天性的一部分。在历史的进程中,这些需要也是人的动力因素。”[2]64这样,人们为了满足自身内在和外在的需要,用同化和社会化的方式融入社会,在与社会成员的交往过程中,使他获得或接受社会外在事物,极力祛除个体性格结构中不被社会所接受的那部分,最终形成了与社会相适应的性格结构。

从社会性格的形成过程来看,这种社会性格的形成,在一个人孩童时期就已经开始了。在这里,家庭作为社会的缩影,使孩子的个体性格在顺应社会性格的过程中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虽然父母自身的个体性格影响着成长中的孩子的性格,但大多数父母的性格里隐含了这个社会所要求的社会性格,因此体现社会性格的父母,通过移情、教育和训练等方式,逐渐使孩子形成社会所需要的那种性格。而且“文化中习惯的训练孩子的方法也塑造着孩子,使其向着社会希望的方向成长。”[2]65这种方法作为一种传输的途径,向孩子传输特定文化所希望和需要的社会性格。于是,通过父母影响孩子,从而使得同一文化或同一阶层的人形成同一性格,即符合主流文化、居主流地位的社会性格。这种教育和影响方式就是如此代代传承,社会性格也便由此不断生成,并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发生着改变。

社会性格作为中介连结经济基础和社会意识。在弗洛姆看来,“社会性格正是社会经济结构和一个社会中普遍流行的思想、理想之间的中介”[3]178,经济基础通过社会性格决定社会意识,而思想等社会意识又通过人的性格和行为对经济基础发挥作用。社会性格作为社会意识的代言人,它将无形的、抽象的思想文化意识内化到个体的心灵深处,使个体同现实世界建立起各种复杂的关系,并在这一过程中影响和制约着个体性格特征的形成和选择。而且,社会性格作为经济基础和社会意识的中介,通过左右人的个体性格,约束人的行为,又反作用于社会经济结构,使原有的经济基础更加稳固化;社会性格作为内驱力指导人的行为。在人进行社会化的过程中,社会性格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动物只能凭借本能被动地适应环境,而人为了生存,还要通过性格的力量来改变自己所生活的环境。正是在社会性格的作用下,个人自觉地与社会保持一致,并把外在的社会需要变成大多数人内在的心理需要,驱使人们习惯性地按照社会的要求去行动。因此,社会性格是人行动的内在动力;社会性格作为粘合剂维护社会稳定。“社会性格对社会主要起着支配和稳定的结构,并以某种方式运动着。”[3]182在特定的社会中,它通过倡导或禁止等方式,将特定社会的经济结构和文化模式渗透到人的性格和行为中,对社会成员的能量加以引导,使人的能量、所做所为适应这个社会制度,从而减少人与社会的冲突。同时,人们也会在社会性格的作用下不得不遵守社会的要求,服务于社会的有效存在。因此,只要这个社会的客观现实条件没有发生改变,社会性格就会通过改变个人的思想和行为的方式,起到稳定社会的作用。

二、社会性格异化及其后果

弗洛姆选择异化作为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性格的出发点,是因为这个概念触及到了现代人格的最深层次。他认为异化是人的一种主观体验和感受,而社会性格异化就是个人在融入社会的过程中,并没有把自己作为行动者,也没有独立地、能动地表现自己的生命过程和个体性格,而是觉得自己周围的社会(生产领域、他人、自己)都是陌生的,从而被动地按照社会所要求的那样行动。因此,社会性格异化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只有在与社会的联系中才意识到自己的存在,这实际上是把人的本质异化为满足社会的需要,并且被动地屈从于社会。虽然在弗洛姆的著作中,没有明确提出社会性格异化这一概念,但他对资本主义异化的批判主要是从社会性格角度出发来阐释的,因此他所谈论的异化就是一种社会性格异化。

弗洛姆将社会性格划分为生产性社会性格(创造性的社会性格)和非生产性社会性格(非创造性的社会性格)。生产性社会性格的人的存在方式,是人的发展的目标,是人的潜能的实现,也是弗洛姆所追求的健全的人格;与此相反,非生产性的社会性格是一种内在潜力未获完全发展的性格特质,是一种异化的、消极的、非创造性的性格,主要包括接受取向、剥削取向、囤积取向和市场取向四种类型。因此,人们在现代社会中陷入了更为普遍和深层次的异化之中的原因就是占主导地位的社会性格是非生产性社会性格,而不是生产性社会性格。在非生产性的社会性格中,人们虽然在同化和社会化的过程中实现了与外界的联系,却丧失了自我身份感,进入一种异化状态。因此,弗洛姆对异化的社会性格进行了分类的探讨,因为随着社会经济因素和文化模式的变化,在不同历史时期占主导地位的性格类型也会有所变化,19世纪西方资本主义的社会性格主要是以接受倾向、剥削倾向和囤积倾向为主,而20世纪则以市场倾向的社会性格为主。而这四种性格倾向,都是社会性格异化的类型,但它们都只是个体在社会性格异化的情况下的独特反应,只是适应社会的特殊工具。接受倾向的人的特点是,喜欢依赖于权威或他人,不愿意也不敢承担责任和义务,缺少主体性和自主性。在他们看来,“一切善的根源都是外在的,并为相信。他想得到自己所需要的东西——不管是物质的东西,还是感情、爱情、知识、快乐——的唯一的方法就是从那外在的来源中获取。”[1]78这些人往往依赖性极强,而自主性极弱,缺乏判断能力,从不固执己见,属于无主体性的“常人”;剥削型取向的人并不想从他人那里获得馈赠,而是想尽办法依靠强力和狡诈的方法从别人那里获取他想要的东西。“花言巧语的嘴似乎是这种指向的象征,也是这种人最显著的特征。他们的态度掺杂着敌对和蒙混,每个人都是他们榨取的对象,同时根据他们的利用价值作出判断。”[4]78因此,从性格特征上来看,剥削型的人往往是社会中那些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巧取豪夺、专横拔扈、恃强凌弱的人;囤积型与前两种类型有所不同,他们相信,惟有贮藏和储蓄才能给他们带来安全感,钱财、感情和思想都是他们所极度吝惜的,而最大程度地占有才是安全的。这种类型的人普遍认为,“安全是以储蓄和节省为基础,对于消费,认为是一种威胁。……他们吝啬,包括金钱、物质以及感情和思想方面。……他们的多愁善感,使得过去的一切都显得可贵;他们仅仅地抓住它,沉浸在以往的感情和经验的回忆之中”[4]78-79;市场型取向的人经常扮演着双重角色,他们既是卖方又是商品,他们所出卖的不仅仅是体力和脑力,还有自己的人格、情感等。弗洛姆认为,“凡是把自己当成商品,并以交换价值作为个人价值的人,即是市场型性格的人。”[3]180-181这种性格倾向是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一种物化人格,他们所关心的是如何使自己适应社会需要,他们“争着夺取功名,争着出售自己,争着把自己投掷出去……人们一心向往的是卖掉自己,能被人收购,他们不关心自我实现的问题,真正关心的倒是使自己变成‘你希望的样子’”。[3]181

假使个人性格或多或少符合或容纳社会性格,那么外在的需要就内在化了,并作为一种心理力量驱策人的思想和行为适应一个特定的社会,这时社会性格就会作为“社会粘合剂”,起到一种明显的稳固作用;但是如果个人性格与社会性格相反,个人性格的需要得不到满足,社会性格便成为破坏或摧毁社会现实的心理力量。这时,异化的社会性格在资本主义社会所造成的后果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使人失去主体性和自我意识。异化的社会性格压抑了人们内心深处的大量思想和情感,使这些情感不能够表达出来,此时的人们感觉不到自己存在的价值与意义,也无法体验到真正的自我,人只是一味的适应外界需要,从而从外界获得自己需要的事物。因此,弗洛姆指出:“我们已经丧失了个体意义与独特性的感觉;我们已经是自己成了处于我们自己之外的目的的手段;我们把我们自己作为商品来体验和处置;而我们自己的各种力量已从我们自身异化出去了,我们成为了物”[5];二是造成人们在生产领域丧失创造性。在生产领域中,人应该是生产性创造的主体,而在社会性格异化的前提下,人们盲目服从生产的需要,使得劳动变得越来越单调和机械化,“一个人,一个活生生的人,不再是自己的目的,而成了他人或自身经济利益的手段,或者是非人的巨人——经济机器——的工具。”[6]因此,人们在劳动生产的过程中逐渐养成了懒散的思想,感觉不到自己是人类力量的创造者和承担者,从而导致工人的生命力、创造性的丧失;三是加剧了人与人关系的冷漠。弗洛姆认为,在这个社会性格普遍异化社会中,人们不仅被所从事的工作异化,而且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变成了物与物之间的关系。虽然在我们看来,现代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在表面上似乎友好了很多,但隐藏在表面之后的却是人与人的冷漠和不信任在逐渐扩大。在经济利益决定一切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人与人之间早已经失去了那种符合人性的特征,而变为了互相利用和操纵的关系。所以,人们都习惯性地把自己包裹起来,表现出纯粹的利益关系。

三、消除社会性格异化的途径

要医治当代的西方社会,就必须从根本上改变这种异化的、不健康的社会性格,促进生产性或创造性社会性格的生成。而消除社会性格异化无疑是有利于重塑人的主体性,避免人的创造性的丧失,并最终实现人与人关系的和谐发展。因此,弗洛姆指出消除社会性格异化的途径主要是理性的培养、具有爱的能力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弗洛姆认为,一个具有创造性的人,首先应是个有理性的人。而创造性思维的具体形式就是理性,它是人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也是一种透过事物的表面而把握其本质的生产性力量。具有理性的人会在客观认识社会、自然、他人和自身的基础上,将人自身与客体有机地联系起来,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达到自我的价值实现和不断完善与发展。而具有接受型和剥削型社会性格的人由于失去了真正的自我,没有理性,所以是不可能有创造能力的,他们只会被动的工作,面对事物时只会盲目趋同。因此,弗洛姆把培育人的理性作为消除接受型和剥削型社会性格异化的一条途径,只有具有理性的人才会用自己的创造性和主动性去改变世界。

生产性社会性格的具体内涵包括生产性的爱和理性。生产性的爱不是指占有所爱的对象,而是对所爱对象的关心、责任、尊重和认识。弗洛姆认为,有了爱,人才会发挥创造力,才能够全面、客观地认识世界,可以说,爱是对人类生存问题的回答。而具有囤积型社会性格的人之所以会异化,主要是因为他们的心理不健全,缺乏自发性的爱的能力。其实,在人的本质的实现过程中,爱起到很重要作用,“爱并不是一种强加于人身上的权利,也不是一种外加在他身上的责任。爱是一种人自身内涵的权利,人依靠它使自己与外界联系在一起,并从而使这个世界真正属于他。”[7]通过爱,人同他人发生关系,这种关系是建立在自爱的基础之上的,这样人才能成为人本身。因此,囤积型的人只有在保存人的完整性、个性的前提下自觉地与他人融合在一起,在肯定了他人价值的基础上培养爱的能力,才能最终消除异化倾向。

理性和爱都是培养健全性格的人所必备的品质,但是,人在与社会化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与人发生关系,“在马克思看来,人首先是一种社会的存在物,他需要他的同类,但不是把他的同类当作满足自身欲望的手段,而是因为只有当他与别人、与自然发生关系的时候,他才是他,他才成为一个完整的人。”[1]71因此,具有市场型社会性格人要在爱和理性的支撑下,积极地与他人发生联系,自发地进行活动,把作为自由独立的个体的人重新与世界联系起来,从而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四、社会性格异化对当代中国社会性格发展的启示

弗洛姆的社会性格学说,无论是对心理学界还是对社会学界都产生了很大影响。同时,他把对性格的分析从个人扩展到社会层面,为我们打开了个人与周围世界相联系的更广阔的视阈。虽然他撇开政治、经济因素,主要从社会性格的角度去研究社会问题难免有片面性,但为我们观察、研究资本主义社会提供了全新的视角,成为弗洛姆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有力的思想武器,也对我国社会性格的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当前我国正处于由市场经济推动的社会全面转型时期,我们的社会性格呈现出不同于传统社会成员的特点,同时在新的社会性格形成过程中也暴露了很多缺点,可以说,我国现阶段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社会性格异化的倾向。不难发现,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为了适应社会而不惜放弃尊严与独立性,心甘情愿地随波逐流,例如以权谋利、以权谋名、出卖灵魂和肉体、自愿将自己物化的行为,这些市场型的性格倾向正在抬头,而且在不断蔓延。而这种市场型的性格倾向反过来又引导并强化了人们追逐名利的思想,改变着人们的价值取向,给社会的和谐发展带来极大的危害。弗洛姆的社会性格异化理论所关注的核心是人,他的最终目的是要消除社会性格的异化,实现社会的健全发展,这也与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不谋而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发展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也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过程。因此,弗洛姆的社会性格异化理论启示我们要从人的社会性格角度去理解人,去关心人的全面发展,创设一种适合中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的自我实现、有利于生产性社会性格形成的社会文化环境。其次,我们还应该看到深植于人的生命中的潜力——理性和爱这种创造性精神并没有消失,只要人的生命存在,这一潜能就会存在。这就要求我们有足够的理性和爱使我们在泛滥的物欲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知道获得物质财富只是为了满足我们自己真实的需要,并在创造社会价值的过程中努力实现自我,获得自身的全面发展。最后,我们要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认真思考和研究现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需要的创造性社会性格的特征,倡导通过人的理性和具有生产性特征的爱的能力使人与世界建立起创造性的有机联系,并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使人的社会性格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最终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1]弗洛姆.在幻想锁链的彼岸——我所理解的马克思和弗洛伊德[M].张燕,译.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

[2]弗洛姆.健全的社会[M].孙恺详,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

[3]弗洛姆.爱的艺术[M].赵正国,译.北京:中国文化出版公司,2004.

[4]弗洛姆.追寻自我[M].延吉:延边大学出版社,1987.

[5]弗洛姆.自为的人[M].万俊人,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社,1988:219.

[6]弗洛姆.健全的社会[M].孙恺详,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85-86.

[7]弗洛姆.寻找自我[M].北京:工人出版社,1988:17.

猜你喜欢
弗洛姆异化性格
弗洛姆人本主义精神分析的启蒙价值*
心理学报(2022年2期)2022-02-17 00:52:48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猫的性格爪知道
异化图像的人文回归
浅谈弗洛姆的自由思想与人的孤独——对其代表作《逃避自由》的分析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不乐多冤
伴侣(2016年12期)2016-12-07 13:32:23
性格反转
你的性格像《哆啦A梦》中的谁
中学生(2015年31期)2015-03-01 03:4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