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玲,李青芮
(1.云南农业大学 外语学院,云南 昆明 650201;2.云南大学 外语学院,云南 昆明 650091)
在亚洲国家外语语言课堂中,教学条件及环境造成语境的缺失,决定了学生不可能像学习母语那样学习英语,学生主要通过语言输入,尤其是阅读的形式学习语言,而一旦需要语言输出,尤其是口语表达,就会紧张甚至产生恐惧感,即所谓的焦虑,而大多数情况下,焦虑对语言学习的影响是负面和消极的[1]。产生焦虑的原因有多种,如文化因素,在我国从小学开始的大班教学使得学生很少有在课堂发言机会,当被要求在公开场合用非母语开口说话时,就会产生畏惧。此外语言能力的局限也是导致课堂焦虑的一个重要因素,担心出错而被认为水平差,由此遭到老师批评和同学嘲笑而没有面子。但是,研究表明,语言能力可以通过有准备地学习得到弥补,从而提高学习者语言的流利度和准确度,达到语言习得的目的。有准备的学习使学习者的语言能力显得比实际能力更高,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复述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见,当读了一本好书,通过报纸或电视、网络等了解了一则新闻将其主要内容告诉他人,就是一种复述行为。课文复述作为一种教学策略在国外中小学语言教学中备受推崇,而在我国对课文复述的研究不多,课堂教学中也很少运用,更多采用的是背诵的方式,但背诵和复述无论是从方法还是效果上都是截然不同的。复述课文就是用自己的话和课文中学过的主要词句,把课文内容重新有条理地叙述出来,可以是对话的形式,也可以是语篇的独自重述。本文尝试依据语言习得理论,分析课文复述对语言习得的促进作用。
语言的习得和学习被语言学家界定为两种不同的概念。语言学家们认为,习得是无意识的,通常是在自然的语言环境,通过关注意义在交际的过程中获得语言。由于对所学内容无意识、无察觉,习得被认为是有效的隐性学习。而学习则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了解和获得第二语言的形式和规则,是有意识的显性学习。尽管KRASHEN之前一致坚持通过课堂学习得到的语言知识被认为是效率低甚至是无效,在其后来的理论中也承认,当课堂教学不是关注语言形式而是交际应用,语言习得可在课堂上产生[2],研究表明语言学习是可以从控制的处理转变到自动化处理的,显性知识是可以通过课堂练习(practice)自动转换为隐形知识[3],进一步通过输出达到语言的部分内化吸收(intake)。并且在输出过程中由于存在对语言的自我监控,输出也随即可转化为新的输入[4]。
此外,相较于需要创造和建构新句子、以规则为基础的系统(rule-based system) 来说,课文复述属于以范例为基础的系统(exemplar-based system),是对已有语言的学习和掌握。课文中有许多的公式语,即单词、词组和词汇化的语法组块,主用于组织话语的公式化序列(如in the first place)。公式语运用模块记忆(pattern memory),被激活程度取决于可预测性,和情景相关。公式语能保存加工资源,提高流利度和习语性,实现特定的功能互动,公式语中有价值的信息能运用于创造性的语言系统,是创造性语言的基础[5]。
复述中的语言口头输出活动,对语言进行了有意识、有意义的关注,同时也兼顾了语言形式,产生可理解语言输入,并为输入转化为吸收创造了条件[6]。因此有意识学习活动有助于语言输入的吸收,从而促进知识转化为技能[7]。大学英语的学习者均为成人,有足够的理解力和整合运用力。语篇复述为复述者提供了和作者有意义沟通的机会,对话性质的复述则掺杂了对话者之间的协商,都是交际性的产出过程。这一过程融合了可理解性输入和可理解性输出两大因素,学生在复述过程当中注意到了有关单词、语块的构成形式及固定搭配, 强化了语言输入,促进了词汇习得和运用,因此对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习得的有效性(成功性)较高。这也就是为什么以意义为中心的沉浸式语言教学、基于任务的语言教学以及语言与内容的融汇式学习等教学模式能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的原因。
复述能帮助学生的二语知识得以积累和巩固, 它不仅能弥补中国学生二语显性语言知识习得语境的不足, 而且能促进显性语言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使显性语言知识转化为隐性语言知识, 并促进语感形成。总结起来,课文复述对语言习得有以下好处:(1)能力整合,包括听说读写和交际几乎全部语言技能。(2)大量输入的机会增加了词汇、语块及句式句型的掌握和运用, 增强语感,有利于化输入为吸收( intake)。(3)充足的准备时间,让不开口的学生有机会在公众场合的发言、交际,减少焦虑,提高自信心。(4)复述只需对课文原汁原味的准确语言稍加改动而不需自己写作,减少了学生发生语言错误的概率,减少了中式英语,提高语言流利度和准确度,减轻了学习和心理负担,降低学生交际压力。(5)课文复述提供了语境,吕叔湘先生指出: “词语要嵌在上下文里头才有生命, 才容易记住, 才知道用法。”[8]桂诗春教授也认为 “语词的意义只有通过语境才能学到”[9]。 没有语境, 就看不出词汇的搭配。(6)复述重视阅读材料的结构和体裁的分析,培养清晰的写作思路。(7)有助于语言创新,提高写作的整体水平。
由于包括理解力和综合能力,课文复述主要针对阅读课(精读、泛读),更适用于中高层次的语言学习者,英语专业本科、大学英语非英语专业本科、研究生均属于这一人群。在整体教学前(一般为本门课开学的第一讲)教师有详细的导学课,包括内容及时间安排、明确复述和背诵的区别以及复述方法、强调辅助材料的重要性、告知评价标准和成绩分配等。
阅读材料可分为课内教材和课外阅读材料,如报刊、书籍、网络等课外文字材料,体裁以语篇和对话为佳。对教材的复述要定量,即对复述篇数做要求,配以一定的平时成绩。方式可采用教师一对一,但对于那些自愿勇于做课堂陈述(presentation)的学生要给予一定的鼓励性加分。原则上上半学期的课文期中考试前、下半学期期末考试前完成。课外阅读材料的复述贯穿整个学期,要求每个学生轮流做课堂陈述(presentation),时间安排表要在每学期第一堂课制定,可由学生自订日期或按学号顺序排列方式,这样每个学生都了解自己做复述的具体时间,以早做准备。课堂陈述前,除要求学生在课外进行练习、预演外,课堂上还应提供一定的时间和机会在小组或者与同桌先练习,练习时要求他们互相看着对方,以获得真实交流而非背诵的感受。
开始复述时,学生控制不好方法,很容易沿用传统的背诵方式。课文复述和背诵是完全不同的两种学习策略。因此导学课时要向他们详细讲解复述和背诵的区别,并加以示范。背诵时,强调逐字逐句的单词和句型的准确性,缺乏有意义的理解和口语输出,考虑的是下一句话或下一个词是什么,更多注重的是语言形式。由于没有意义的协助,缺乏与作者或对话者的协商过程,如果不在很短的时间内加以应用,很快就会遗忘,无助于语言习得。而复述强调强调意义优先,注重对文章体裁和结构、作者观点和写作思路或叙事过程进行有意义地分析,是与作者的思想沟通和交流,因此复述时要多进行设问,如作者下面将谈到什么,他如何证明自己的观点等。此外复述在关注意义的同时,鼓励学生将自己和文中人、事或观点联系起来,还可将个人经历融入到复述过程中,以求真实。过程上,背诵是逐字逐句照搬,复述须经历课文结构分析、语言点讲解、复读、查找细节、中心词和关联词的寻找和关联、绘制作者思维结构图等一系列过程,对文中核心句型和词汇加以提炼整合,或以新的方式组合加工语言成分,对材料进行重新编码,实现了语言和意义反复。经过学习者自己的分析、用自己的语言做出提纲,是比较容易记忆和保持的[10]。因此无论是从方法和过程上来看,复述是一种深层次的语言学习经历,有助于语言的有效习得。
辅助材料包括课文结构图或流程图、提示词卡片、相关的图片、图表、漫画、实物、视频、音乐等,条件允许也可准备PPT。辅助材料主要起视觉帮助(Visual aids)的作用,并使陈述变得生动有趣,听者可通过辅助材料更好地理解陈述者的意思和意图,对陈述更加关注,达到更好的理解效果。
反馈和评价有助于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有利于未来的改进和发展。而最有效的反馈和评价应关注过程和任务本身[11]。因此,一个明确的评价评分标准必不可少。评价内容应关注材料内容组织、辅助材料或PPT的相关性和有效性、陈述过程的表现(自然、自信、基本脱稿)三个方面,人手一份详细评价打分标准。此标准不仅可作为对他人反馈评价的依据,还可作为准备自己复述的参考。
[参考文献]
[1]KRASHEN D S.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M].Oxford: Pergamon Press, 1981.
[2]KRASHEN D S.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Qxford: Pergamon Press, 1982.
[3]BIAYSTOK E. Some evidence for the integrity and interaction of two knowledge sources[C]//R Andersen. New Dimension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Research. Rowley,Mass:Newbury House,1981.
[4]SHARWOOD-SMITH S. M consciousness-raising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er[J]. Applied Linguistics II,1981:159-169.
[5]ELLIS R. 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5.
[6]SCHMIDT R. The role of consciousness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J]. Applied Linguistics, 1990(11):129-158.
[7]ELLIS R. Interpretation tasks for grammar teaching[J]. Tesol Quarterly, 1995(29): 87-105.
[8]吕叔湘.中国人学英语[M].香港:商务印书馆香港分馆,1975.
[9]桂诗春.应用语言学[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10]曹日昌.普通心理学: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4:237.
[11]BURKE D,PIETERICK J.Giving student effective written feedback[M].Berkshire: Open University Press,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