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对水资源管理的影响研究*

2012-12-08 20:44王云娜马翡玉田东林
关键词:哈尼族水资源少数民族

王云娜,马翡玉,田东林

(云南农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云南 昆明 650201)

2012-06-13

2012-07-03 网络出版时间:2012-9-29 15:43

云南农业大学学生科技创新创业行动基金项目(2012RW085)。

王云娜(1986-),女,山东滨州人,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农村与区域发展的研究。

**通讯作者:马翡玉(1964),女,云南玉溪人,副教授,主要从事农村区域发展、农村贫困问题的研究。

http://www.cnki.net/kcms/detail/53.1044.S.20120929.1543.201205.1_028.html

10.3969/j.issn.1004-390X(s).2012.05.001

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对水资源管理的影响研究*

王云娜,马翡玉**,田东林

(云南农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云南 昆明 650201)

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蕴涵着许多对水资源管理的生活习性、民风民俗和价值观念。从文化的角度出发,分析云南少数民族生产方式、生活习俗、村规民约三个方面的传统民族文化,发掘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水资源管理的关系以及少数民族生产生活中对水资源具有保护作用的生态文化。研究表明:少数民族传统生态文化不仅对现代水资源管理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而且对加强我国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也具有重大的影响。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水资源

近几年,云南地区遭遇了严重的干旱情况,不仅仅对云南的经济发展造成了重大的损失,更严重影响了人民的安定和社会的和谐。然而水资源短缺、水污染并没有随着经济发展影响而消除或变弱,相反,水资源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由此看来,水资源问题的解决更重要的是从文化层次方面去解决。在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体现的水生态文化,蕴涵着水文明、水资源保护与利用的朴素思想。因此研究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对于解决云南水资源短缺,保护水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人与社会和谐有着重大的意义与影响。

云南是一个少数民族众多的省份。除汉族外,人口在 5 000 人以上的少数民族有25个,此外还有一些尚未确定族别的民族聚落。这25个少数民族,几乎都体现出与现代水文明有关的生产方式、习俗、习惯、禁忌乃至村规民约。这些水生态文化对水资源保护发挥着重要的影响,把当代的资源环境保护理论与方法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因素相结合,从而引导民族文化走向有利于资源环境保护的方向。

一、云南水资源的现状

云南水资源丰富,蕴藏着巨大的水利资源,总量达 4 165 亿立方米,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1/7,全省多年平均降水量4 820.8亿立方米。从气侯看,旱季和雨季的的明显划分使得水资源在时间分布上并不均匀。从利用率看,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客观上加大地下水的开采,同时也造成水质不同程序的污染。“全省6大水系主要的116个河流监测断面中,达不到国家V类标准的占37.9%;符合Ⅳ~Ⅴ类水质标准的占37.9%;符合Ⅰ~Ⅱ类水质标准的占24.2%。全省19个城市镇的28个饮用水源中,水质不能满足国家集中饮用水源水质标准的占60.7%;不能满足国家集中饮用水源水质标准的占39.3%。”[1]

由上可以看出,云南水资源存在着巨大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迫在眉睫。从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文明出发,将民族文化中人与水的这种自然和谐的理念进行传承、推广,对云南水资源的管理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折射出的水生态文明

云南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中沉淀了五千年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内容,这些文化具有极大的稳定性,蕴涵了大量的水生态文化,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出来。

(一)生产方式折射出的水生态文明

云南少数民族水生态文化通过多种多样的生产方式体现出来。水在哈尼族的梯田文化中是重要组成部分,没有了水,就没有了梯田之说,也就没有了中国这一伟大的人工景观。最具有代表性的则属哀牢山的哈尼族梯田,在哈尼族有“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的观点。经过千百年历史的迁徙,哈尼族修筑了无数密密麻麻、纵横交织的沟渠,将溪泉瀑流悉数拦截沟渠内。哈尼族在充分开发沟渠同时,还形成了合理的施肥-冲肥方法。他们将村寨选择在梯田上方,在合理利用与管理水资源的同时将山水注入沟渠之下。一山一山的梯田,一方面节省了劳力与物力,另一方面节约了大量的水资源。

水利灌溉系统在哈尼族梯田文化中的体现在沟渠的修建上。要将水引入到田中,就需要修建大量的绕山水沟,将山与山之间、村寨与村寨之间,形成巨大的网络体系,以便水的流动;并且哈尼族人民将兴修水沟,管理水利资源看做是整个民族的事情,大家共同完成。在哈尼族中有一种叫做“欧头头”的水规,“是根据一股泉水或一条沟渠所能灌溉的田亩面积的多少,经过众田主的协商,规定每份田应得多少水,按沟水流经的先后顺序,在田与沟的分界处设上横木一条,并在横木上面将那份田应得的水量刻定,让水自行流进田里。这种水规,一代接一代,形成传统风尚,人人自觉遵守,任何人不会因为自家田水不够而自行扩大木刻或私自扒水。”[2]为了保持水资源的流通正常,每个村寨都有相应的专职人员去管理维修等事物,放置叫“哈鲁鲁哈”的巨大竹笼,来预防洪水对大沟的破坏。哈尼族的梯田文化中,充分体现了对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的生态文明,保证了哈尼族梯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好“放”与“收”的度。教师对“放”与“收”的灵活把握,不仅依赖于教师的“才气自华”“腹有诗书”,还依赖于教师镇定自若、指挥若定的心态,而且对这个度的把握还必须符合学生的年龄层次、心理特点和知识水平,符合教材内容、学生个性等具体情况。这时的教师,就像战场上指挥千军万马的将军,只有了解整个局势的变化,临危不乱,从容不迫,才可能赢得这场战斗的最终胜利。

(二)生活习俗体现出的水生态文明

龙是中华民族信仰中历史最为悠久、意义最为深长的一种文化,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对龙的崇拜,实行上则是对水的崇拜。这种崇拜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表现出来,主要有:祭龙潭、祭龙井、祭龙洞等,这种文化的背后体现的是对水的爱护、保护,建立沟渠等一系列的生态文化思想。

在云南的彝族、纳西族、壮族中存在着祭龙潭的习俗,在每年特定的时间里,通过举行仪式,举行祭祀活动,希望年年风调雨顺。哈尼族在祭龙活动的同时,为了在祭龙时保持水的清洁,要将村寨中的“龙井”等水的设施进行清洗和疏通,实质上是整理和维护水利设施的一种体现。哈尼族的古歌中写道:“草籽和水最亲近,喝过水的草籽是哪样?就是金闪闪的谷子。从此啊,哈尼再也离不开水了,水像哈尼的阿妈一样亲!”[3]由此可以看出哈尼族将水看作是自己生命中的命根子。布朗族、傣族则有祭水沟神的民俗。每年三月,傣族群众要在领导的带领下修水沟,有田者均要参与其中,待水沟修好后,则进行祭祀活动,在平时,还有相关的人员负责水沟的管理,用水的分配等工作,这种活动对沟渠坚固、水渠疏通、保证灌溉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村规民约体现出的生态文明

彝族群众 “‘龙潭’取水要用固定器具,不能把衣服、蔬菜等物品直接放到龙潭中去洗,洗过东西的脏水也不能倒入龙潭中。”这样的行为列入自己的村规和习惯中。“绿春县骑马坝的傣族,20世纪50年代以前的地方法规就规定了毁坏水源林及沟渠要按照情节轻重按三十三、六十六的数额进行罚款,三十三即罚33斤肉、33斤米、33斤酒,六十六罚款即罚66斤肉、66斤米、66斤酒”。[4]

很多民族,如彝族、佤族,将山上的森林划分为水源林、薪炭林、经济林等,规定在自然保护区以及原始林区、水源林区等不许砍伐、砍柴,哈尼族将森林视为“绿色水库”,将森林划分为水源林、村寨林和龙树林,并规定任何时候都不许砍伐,并对违反着实行严厉制裁。正是由于这些森林的存在,得以储存丰富的水资源,才有了“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的说法。不论是从生产方式、生活习俗,还是民规村约,在云南各个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与现代生态理念相一致的水生态文化,而这些水文化对现代水资源管理、水安全问题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三、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对水资源管理的作用

面对现代一系列的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污染等问题,科学的发展并没有解决,反而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存在着许多生态文明,这些生态文明对水资源起到了一定的保护功能,这对我们从文化方面解决现代水资源环境问题提供了一种视角。

(一)对完善法律、法规具有借鉴作用

(二)对保护、节约水资源、减少水污染起到了重要作用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展现出了人们对水资源的保护、利用等一系列的生态文明:苗族村寨里,水井大部分是用石板围成的,如若水井出现泥沙变多,流量变小等异常,通常会进行祭祀等活动,并且对污染水井的人们按情节进行相应的处罚。傣族是崇拜水的民族,爱护水井、保护水井对傣族人民是非常重要的,傣族妇女取水的时候都是用长竹瓢等将水取出,以防将水污染,并且经常为水井进行清理,清洁。很多少数民族也都有相同或相似的一些文化,例如布依族,侗族。在布依族中还注重对孩子的教育,教育他们从小要爱护水的卫生。少数民族中体现出的这些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下,我们加强水资源保护、合理利用水资源,治理水污染等一系列问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作用

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注重加强森林的保护,从而保护水源的充足。哈尼族在建立村寨的时候,都会选择有树的地方,并且在选定村寨后,对整个森林进行规划,划定水源林、护寨林、坟山林等,不能对这些森林进行破坏,从而对保持水土,含蓄水源起了重要的作用。同哈尼族一样,傣族也认识到森林对水资源的相互依存关系,将森林划公为多种用途的类型,进行保护。侗族、苗族、壮族也有很多类似的传统文化,森林的完整保护,不仅对含蓄水源,防止水土流失具有重要的作用,从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动植物的多样性,为科学研究提供了相应的价值。

(四)对开发循环生态系统,加强水利设施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侗族在插好秧后,在不同的时期先后放入鱼苗、小鸭,直到水稻收割。在侗族的传统生态生计中体现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的相处,成功的利用了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功能。哈尼族的梯田形成了水从山上来,将肥水一起冲进田里的循环模式,使水资源得到循环利用,保证了水资源的节约与利用。引水竹笕则是在很多少数民族中存在的一种引用、灌溉水资源的水利设施,这种设施使他们方便的解决了饮水问题,这些独特的民族特色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为我国建设生态循环系统、建设水利设施提供了技术与物质支持。

(五)对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经济与社会没有协调发展的情况下,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体现出来的生态观点对解决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的和谐发展起了重大的作用。研究探索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生态观点,对保护下一代子孙的利益以及当代经济增长、社会协调和共同发展都有着深远的意义。

四、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水生态文化的传承、发展

继承和发展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充分挖掘和利用其水生态文化资源,不仅有利于丰富云南水资源建设和利用的内容,而且对创新云南水资源管理思想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一)加强生态文化建设、树立生态文明

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水生态文化大部分都以宗教、神话等形式存在,这些文化的思想内核是科学的,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体现,在现代经济发展的背景下,要把这种科学的思想内核传承下去,就要将这些合理的思想内核与现代科学知识结合,加强人们的用水观念、树立水生态文明观念。在云南某些少数民族中,注重对孩子的教育,教育培养孩子对水资源爱护的意识,现代社会下,应将这种教育方式引用到我们的教学体系中,将用水观念、节水意识的培养从孩子的入学教育做起,分年级分层次开展相应的教育,树立珍惜、保护水资源的意识。另外这些少数民族对水资源的保护有相当一部分是通过习俗作用下表现出来的,在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应对少数民族传统水生态文化进行合理整合与规划,通过加强宣传、普及工作,树立整个社会节约、保护水生态环境的意识,加强对水资源的保护观念,从小我、个体、企业、社区到国家形成自上而下体系认识,建设一个节水、爱水、护水,惜水的社会氛围,构造整个社会范围内可持续发展的水生态文明。

(二)系统建立水资源管理的法规和规章

云南少数民族中对水资源的保护和处罚通过村规民约得以体现,但是毕竟是产生在生产力和生产水平相当较低的水平下,只是靠个人的自觉遵守,并没有法的监督与保护。现代社会,要建立以水流域为中心的统一管理机构。实现流域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必须将云南少数民族中的这种水生态文化上升到制度的层面。少数民族传统水生态文化的发展和传承必须从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为目标,结合传统的村规民约,完善相应的法规、规章,建立系统性的规章体系,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在节约用水方面,建立合法、配套的节水法规,依法制定、推行节水措施,实施节水执法的监督,对全社会的节水行为起约束作用。在水污染方面,根据立法、行政等高度系统建立的法规、规章, 依法对水资源造成污染的群体根据相应的情况进行相应的处理。水资源补贴方面,加大对水资源贫困地区财政支付转移的力度,对这些地方提供植树造林、环境生态建设的经费;发展水农业,对农业的节水投资补偿。把握宏观制度的同时要强调个人的参与性,鼓励基层用户建立相应的水组织机构,积极参与、管理水资源,充分调动当地农民的积极性,实现宏观与微观的生态文明协调。

(三)建立水资源循环利用系统,加强水利设施建设

云南少数民族的生产方式中处处体现着水资源循环利用以及注重水利建设的文化,将这些传统的生态水文化结合现代科学技术运用到现代社会的建设中,建设现代化的水资源循环系统和水利设施建设。工业用水方面,建立水资源循环利用系统,达到节约用水的作用;农业用水方面,引进新型的节水设备、技术等,发展节水型的农业,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建设节水型社会;在日常的生活用水中,对每一位住户安装废水处理系统。在建立水资源循环利用的同时,吸收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朴素的水生态文明,比如,在祭龙潭、祭龙井的同时对相关设施清理、修缮的行为,将这些水生态文化应用到现代社会下,在开发利用水资源的同时,加大对水库灌溉的改造,强化水利设施的管理主体,对老化、渠道不配套的水利设施进行相应的修缮等工作。

(四)发展生态经济、建立生态产业

相对来讲,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生产力和生产水平相对较低,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经济落后、破坏生态环境的状况,要想使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水文化与现代经济发展相适应,就要建立高效生态产业。生态产业就是建立集约型、科技型的生态经济道路,以人与自然和谐为目标,科技为向导,农民利益为中心的农业生态发展模式。通过科技的导入,以生态经济为目标,转变先前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实现云南少数民族地区高效的绿色农业产业,在保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保证经济的增长。

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在生产、生活、习俗等方面蕴涵着朴素的水生态文明,这些水生态文明对水资源管理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从文化的角度分析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中表现出的朴素的水生态文明,探讨文化对水资源管理的重要作用以及如何将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水生态文化中人与水的这种自然和谐的理念进行传承、推广,是建设节水型社会,保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

[1]钱谷平.云南水资源现状及可持续利用[J].云南农业科技,2009(S2):8-11.

[2]毛佑全,傅光宇.奕车风情[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0:88-89.

[3]西双版纳州民委.哈尼族古歌[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2:100.

[4]广西壮族自治区编辑组.广西少数民族地区碑文契约资料集[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170.

[5]郑晓云.云南少数民族的水文化与当代水环境保护[J].云南社会科学,2006(6):88-92.

[6]付广华.壮族传统水文化与当代生态文明建设[J].广西民族研究,2010(3):86-94.

[7]童健飞.大新县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451.

[8]武弋,谢家乔.西双版纳傣族传统“水文化”的生态伦理思想[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1):72-74.

[9]罗康隆,杨庭硕.传统稻作农业在稳定中国南方淡水资源的价值[J].农业考古,2008(1):60-61.

StudyoftheInfluenceofTraditionalEthnicCultureofYunnanProvincetotheManagementofWaterResources

WANG Yun-na, MA Fei-yu, TIAN Dong-lin

(College of Management and Economics, Yun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Kunming 650201, China)

Some traditional institution, custom and conception about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are contained in the traditional ethnic culture of Yunnan province. The traditional ethnic culture like production mode, living custom and pacts of Yunnan province has been analyz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raditional ethnic culture of Yunnan province and the management of water resources has been discovered,and th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hat has a protective effect on water resources from the minority production and life has been excavated,from culture respect.The research shows:the traditional ethnic ecologic culture not only has an important reference to the management of water resources, but also has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protection, management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s water resources.

minority;traditional culture;water resourse

C 931

A

1004-390X(2012)05-0001-05

猜你喜欢
哈尼族水资源少数民族
生态水利工程在水资源保护中的运用
多族群杂居区节庆音乐文化的认同阶序——以元江哈尼族传统节庆“喍奢扎”音乐展演的当代转型为例
水资源(部级优课)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长街古宴 宴宴热闹 哈尼族长街宴
浅谈水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学校您好
少数民族的服装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王佩:为半干旱地区集聚水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