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农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创建与实践

2012-12-08 20:44李永能葛长荣刘鸿高李杰庆胡先奇李树坚
关键词:大学生能力教育

陈 颖,李永能,葛长荣,杜 彬,刘鸿高,李杰庆,袁 远,胡先奇,李树坚

(1.云南农业大学校团委,云南昆明650201;2.云南农业大学招生就业处,云南昆明650201;3.云南农业大学党校办,云南昆明650201;4.云南农业大学学生处,云南昆明650201;5.云南农业大学职业与继续教育学院,云南昆明650201;6.云南农业大学教务处,云南昆明650201)

人类社会发展至今,创新创业是一个永恒的主题[1-2]。国家振兴、民族复兴离不开创新创业,区域和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创新创业[3-4]。云南省地处祖国西南边疆,比邻南亚、东南亚,是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云南民族、经济、资源和社会发展呈多样性[5]。云南农业大学作为地方高等农业院校,承担着地方农业科技人才培养、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的职责。自办学以来,立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和云南实际,坚持特色办学,培养了十余万名高层次优秀人才。进入本世纪以来,随着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对外开放不断深入,特别是明确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以来[6],不仅加大了对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更对创新创业人才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7]。云南农业大学为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积极探索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途径和体系,初步构建了地方农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培养了一大批具有“科学情操、大地情怀、农民情结”的创新创业人才。

一、多层次全面推进,构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

云南农业大学始终坚持育人为本、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科研兴校、彰显特色的办学理念。自2001年全面推行学分制改革以来,先后五次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并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明确提出要培养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适应能力强、创新创业意识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一宽三强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学校站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高度,以促进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精神和能力提升为核心,加强制度建设,完善保障体系,形成教务、科研、团学、就业联动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管理机制。

(一)统一认识,优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案

1.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创新创业教育

创新创业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8-9]。学校围绕人才培养方案创建了“两段式333”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培养过程分为基础和专业“两个阶段”、“三种规格”(主修专业、辅修专业、双学位)、“三个平台”(素质教育平台、专业教育平台、实践教学与个性化教育平台)、“三个层面”(公共课、学科共同课、专业课),突出“四重一通”,即重基础、重实践、重创新创业、重个性化培养,力求“通专结合”。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学分管理体系,推行个性化教育。设置了10个课外实践学分,要求学生必须通过参加各类学科竞赛、科学研究、社会实践等课外实践活动获得。设置奖励学分,学生参加院级以上各类活动均可申请获得相应的奖励学分和课外修读学分。实行“两长一短”三学期制,两个长学期主要进行理论教学和一些实验、实践课程教学,第三个短学期主要安排集中开设实践教学环节、创新创业活动、科研训练等。学校把专业思想教育、创新创业意识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作为新生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学生综合测评体系中也纳入创新创业内容,鼓励学生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在不同的阶段、不同的教学环节,有针对性地设置创新创业活动,一年级注重意识的激发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二年级结合教学实习和实践开展创新创业实践,三年级在生产实习中实现创新创业能力提升,四年级在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中体现创新成果,强化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

2.优化课程体系建设,科学设置课程结构

课堂教学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学校以优化课程体系为切入点,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促进个性发展;加强课程整合与重组,实现学科交叉与融合;加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力度;强调学习与研究并进,学习、实践与研究有机结合。在“三个平台”课程体系建设中,采用平台结构、模块结构及平台与模块相结合的课程结构,构建新型的课程体系。面向全校学生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就业与创业》、《大学生KAB创业基础》等创新创业类必修及选修课程。

3.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注重实践能力培养

实践教学和个性化教育平台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环节。学校专门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工作的意见》,根据学科专业特点,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以“基本要求+个性化培养”为基本框架,按照基础实践、专业实践和综合实践三个层次,科学配置实践教学环节及其运行体系,规范、有序地安排各实践教学环节的运行时段。

(二)突出农科特点,开展特色创新创业教育活动

创新创业人才要具备能力全面、个性发展的特点。针对这一要求和培养方式多样的特点,学校以大学生创新创业行动计划为核心,以“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业计划大赛、各类专业技能竞赛、社会实践、职业生涯设计等活动为载体,开展了方式多样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在方案设计时结合农科院校学科专业特点,注重学生的参与面和内容的针对性。以“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勇于创新、迎接挑战”为宗旨的创新创业行动计划,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重点资助具有创新性和探索性、研究方案及技术路线可行的项目。以“创新意识,团队合作,重在参与,公平竞争”为宗旨,举办具有农科专业特色的竞赛活动,如“插花艺术大赛”、“茶艺大赛”、“动物医学专业技能大赛”等。在传统的演讲比赛、辩论赛、农耕文化展等校园文化活动中融入“创新创业”内容,如举办“手的天赋”作品展,让学生充分发挥创新精神,把专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书法、绘画、摄影、手工艺、模型等形式,把自己的思想和理念以物化的形式呈现出来。社会实践活动以“3+3”校县联合行动和各类实践教学基地为平台,组织学生深入社会、深入生产一线,学以致用。学校还开展了“特有民族学生综合能力提升”项目,把特有民族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作为综合能力提升的重要内容之一。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学生关注和参与,形成了浓郁的校园创新创业氛围。

(三)健全保障措施,确保创新创业教育有效开展

1.健全管理体系,完善运行模式

为了使创新创业行动计划顺利开展、有效运行,学校成立领导小组并明确目标与任务,各职能部门围绕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分工协作,各学院具体组织实施,各专业突出特点加强实践和创新。构建了“两个互动、三项机制、五个保障、六种能力”管理运行模式。一是强化师生互动和教学互动“两个互动”。二是完善学生自主创新实验教学机制、科研训练和专业技能培养机制、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开放运行服务创新创业教育机制等“三项机制”。三是构建组织管理、制度与经费保障、运行管理、条件保障和激励措施等“五个保障”,即:实施校院两级管理,学校负责项目经费和质量的目标管理,学院负责项目实施的过程管理;教务处负责创新实验训练计划专项,科技处负责学生参加科研训练计划专项,学生处负责学生特色项目计划专项,招就处负责创业就业训练计划专项,校团委负责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专项,并为各类专项确立制度与经费保障;创新创业项目评审立项、中期检查、结题验收、学分认定等为一体的运行管理保障;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实验室建设及开放运行,丰富创新创业教育资源为内容的条件保障;对优秀项目追加资助,奖励学分、鼓励学生公开发表论文等激励措施。四是重点培养学生获取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适应能力等“六种能力”。

2.加强制度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为了指导和规范创新创业行动计划的具体管理工作,学校制定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行动计划》、《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行动基金管理办法》、《学生自主创业资助奖励管理办法》、《大学生创新实验管理办法》、《奖励学分规定》、《课外修读学分管理办法》、《挑战杯获奖作品奖励办法》等相关管理制度并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加强领导与监督。

3.设立专项基金,提供经费保障

学校每年投入100余万元资金开展各类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其中65万元专项经费用于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行动基金”、“大学生创新实验基金”、“自主创业资助基金”等专项基金。每年还按生均65元划拨专项经费到各学院,用于支持学院组织学生开展各类课外科技文体活动。各学院设立院级专项基金,扩大学生参与面,如植物保护学院成立“生物多样性创新人才培养基地”,专门针对低年级学生设立科研创新基金;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引进正大集团、神农集团资金,设立科技创新创业基金,鼓励学生进行科技创新及发明创造。

4.加强平台建设,提供条件保障

强化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加大对现代农业教育科研示范基地、大学生创业示范园等校内基地建设;通过校企、校地、校际联合等方式,建立了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100多个,承担各专业的毕业实习、教学实习等任务。整合实验室,实行中心化管理,面向学生全面开放。建立大学生创业园,有效搭建了集“思想引领、专业指导、资金帮扶、创业孵化”为一体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及自主创业服务平台,使学生在真实的创业环境中历练成长。建立“大学生KAB创业教育基地”,成立以“搭建平台、服务同学、传播创业精神、学习创业知识”为理念的KAB创业俱乐部以及就业互助协会、创业联盟等一系列创新创业类学生社团。

二、意识加强,能力提高,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成效显著

多年来,云南农业大学始终坚持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实施个性化培养。通过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施,学生的就业择业观念逐步转变,创新创业意识得以激发,创新创业精神进一步开拓,创新创业能力显著提高。

(一)创新创业意识得以激发

树立创新创业意识不仅仅是当前就业形势的需要,也是大学生自身全面发展的需要,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目前地方农科院校的创新创业氛围整体还不够浓厚,大学生的创业积极性普遍不高[10]。因此,引导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激发创新创业意识成为创新创业教育的首要任务。学校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通过系列讲座、论坛和就业招聘会等活动有效激发了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在创新创业课堂中不断改进教学方法,突出以学生为中心,融入情景模拟、分组讨论和分享、商业游戏、创业人物访谈、小组任务、案例讨论、头脑风暴等多种形式,以鼓励、促使学生主动思考、亲身体验为主,体现出更多的参与特点。举办“青春彩云南?青帆创业夜校”、“人生·选择·价值”等系列讲座,邀请校内外专家学者和成功创业的校友到校内与学生面对面交流,引导学生增强创新创业意识。新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的朱有勇校长仅一个学期就为各学院的同学分别开展了“坚定信念,学农爱农,丰富人生”的专题报告十余场。学校每年邀请各用人单位在校内举办招聘会,为毕业生搭建与用人单位交流的平台,使学生了解社会需求,逐步树立科学的择业观和就业观;同时也从思想上刺激低年级学生认真思考自己的发展目标和努力方向,在接下来的学习生活中逐步将思想上的认同转化为朝着目标努力的自觉行为。学生参加了各类创新创业活动之后,有效激发了对创新创业实践的欲望,增强了创新创业意识,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打破传统观念的思维模式束缚,关注并思考创新创业问题,逐步将被动的就业观转变为主动的创业观。

(二)创新创业精神进一步开拓

创新创业精神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当代大学生应该具备的素质[11]。学校通过把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机结合,开展创新创业课题、竞赛、学生社团建设、社会实践等活动,培养学生“学农,爱农,奉献三农”的思想,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服务群众的高尚道德情操,促进创新创业精神的进一步开拓。一方面体现在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积极性大幅度提高,参与人数、获奖数量和质量逐年上升。2005~2012年经选拔参加校级“挑战杯”竞赛的项目达1 260件,参与学生人数达5 270人次,其中626件作品获校级奖励,71件作品获省级奖励,7件作品获国家级奖励,学校7次荣获省级“优秀组织奖”。在数学建模竞赛、英语演讲比赛、沙盘模拟竞赛等专业竞赛中获得优异成绩。学校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连续17年获团中央、教育部等部门联合表彰。另一方面体现在学生的科学精神、科研能力明显提升。学生通过开展社会调查,初步掌握了科学研究的方法,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自身的科学素养,培养了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学校创新创业行动计划、创新实验项目自2007年实施至今,共申报项目1 588项,批准立项 696项,立项率43.8% ,资助经费76.8万元,参与学生3 020人次,项目立项数、资助经费、学生的参与面等均大幅提高,学生在各类期刊发表论文的数量逐年增多。

(三)创新创业能力得到提高

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不单纯指某一项技能、能力,而是学生多种能力的集合,包括学习能力、思想能力、实践能力和适应能力等方面[12]。创新创业能力最终可以归结为个人的核心竞争力。学校通过拓展创新创业的新途径、新方法、新平台,学生的综合素质、自主学习能力、专业知识运用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明显提高。2005年以来,毕业生就业率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009~2011年学校共扶持100余名学生创业,带动300多个毕业生就业。2008年“毕业伙伴”创业项目团队成员入选感动云南十大人物。2010年“狼博王创业团队”的事迹被《新中国成长的普米人》一书收录并荣获云南省首届“优秀创业者”荣誉称号。在2009~2011年“云南青年创业省长奖”评选活动中,先后有2人从全省10 000余名优秀创业青年报名人选中脱颖而出,分别获创业省长奖及提名奖,是云南创业青年的最高荣誉。优秀创业者代表李海燕先后获得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双学双比女能手、中国杰出创业女性、中国科技大王进边陲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2009年被昆明市妇联聘为“妇女创业指导老师”,在她的指导帮助下先后有多人走上了自主创业之路。在他们身上体现出来的自强不息、努力拼搏、开拓创新的精神,正是学校多年来创新创业教育成效的直接体现。学校2010~2011年连续两年被评为云南省高校鼓励大学生创业先进集体;2011年被遴选为云南省首批高校大学生创业示范园建设单位;连续7年被评为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目标责任考核优秀;2012年入选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50强高校,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就业工作先进单位”。

经过十余年的实践与探索,云南农业大学立足地方农业院校的办学特点,从培养方案切入,围绕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不断完善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管理制度、保障体系、激励措施,逐步构建了“以学生为本,以提高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精神和就业创业能力为目标,以理念创新、思路创新、制度创新、方法创新为重点,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大学教育全过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并在实践运用中获得了优异的成绩,培养了一批批基础扎实、知识面宽、适应能力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国家和边疆民族地区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为云南农业大学进一步推进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地方农业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树立了成功的范例,对构建符合当前农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1]冯培,贺淑曼.创新素养与人才发展[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1.

[2]彼得·F·德鲁克.创新与创业精神[M].张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3]王伟光.创新与中国社会发展[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

[4]曹应旺.十六大以来“建设创新型国家”述论[J].党的文献,2011(1):99-105.

[5]白恩培.加快建设桥头堡推动云南新跨越[J].求是杂志,2010(22):18-20.

[6]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2007-10-15.

[7]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66.

[8]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中青联发〔2005〕3号)[Z].2010-05-05.

[9]陈希.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高校人才培养全过程[J].中国高等教育,2010(12):4-6.

[10]何婷英,张丽萍.大学生创业意识的调查与研究——以温州高校大学生为例[J].中国青年研究,2007(1):45-48.

[11]王鸿.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江泽民同志创新思想探析[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02,1(4):289-292.

[12]郑晓明.“就业能力”论[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2(3):91-92.

猜你喜欢
大学生能力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题解教育『三问』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大学生缴存公积金,这个可以有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