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药栽培与鉴定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探讨

2012-12-08 20:44梁社往陈严平刘雅婷
关键词:药用植物中草药中药材

梁社往,陈严平,刘雅婷

(云南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云南昆明650201)

中药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中药材产业已成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地处得天独厚自然资源优势地区的云南农业大学中草药栽培与鉴定专业,2003年获国家教育部批准开始正式招生,学制四年,授予农学学士学位,至今该专业已毕业学生五届,为云南省中药产业的发展输送了大批专业人才,毕业生大多从事与中草药相关的教学与科研、经营与管理、应用与研究、技术与开发等工作。随着中国向现代农业过渡和中医药现代化的发展,中药材规模化集约化栽培、安全与监控、中药营销与管理等问题显得尤为重要,这就对中草药栽培与鉴定专业实现人才培养方案由学术型向应用型的转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中草药栽培与鉴定专业应用型人才应具备的素质

(一)要有更宽广或者跨学科的知识视野

由于本专业涉及农学、中药学和生物学三门学科的内容,学科跨度大,学生不但要有药用植物栽培、分类等农学专业知识,还要有能够从事中药鉴定、中药炮制与加工、中药制剂等中药学专业相关和植物生理、成分分析等生物专业相关的知识,例如“道地药材”属于中药学术语;中药材产地适宜性研究;中药材“无土栽培”;中药材的传粉生物学研究;中药DNA条形码分子鉴定技术等内容,如何协调、融合、消化、运用各学科的知识,是每个中草药栽培与鉴定专业学生应该具备的技能。

中国传统医药是《国家非物质遗产名录》项目10大类中的一类,2011年中药商品进出口额首次突破30亿美元,中药出口额最大的商品依次是植物提取物、中药材及中药饮片、中成药、保健品等。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中药产业作为我国的民族产业,重要性日益突显,中药材产业已经成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点。继承民族遗产,把握市场行情,懂得中药材管理、营销策略也是每个中草药栽培与鉴定专业学生应该具备的技能。

(二)应用型人才应真正具有“以应用为本”、“学以致用”的理念

应用型人才以解决现实问题为目的,注重知识的有用性,因此在制订中草药栽培与鉴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必须紧密结合当地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和区域经济的发展需求。例如中医学历来非常讲究“道地药材”,生长在不同地区、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同一物种来源的药材,其药效也存在很大的差异,“道地药材”以固定产地生产、加工或销售来控制药材质量,是古人对药用植物资源疗效的认知和评价,故古人有“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水土异也”之说。懂得了“道地药材”是优质药材的专用词语,就应该知道吉林人参、内蒙古黄芪、甘肃的枸杞、四川的川贝母等各有各的优点,一些品种如三七、人参、西洋参等有产地气候限制,平原不可随意引种。云南省是我国中药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也是国家重点建设的中药现代化基地省,2012年云南省中药材产业产值将达60亿元,与2002年17.3亿元相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云南省中药材产业发展迅速,已经成为本省医药产业的重要支撑和区域经济发展的新亮点。运用所学知识为云南中药现代化服务,中草药栽培与鉴定专业应用型人才才会有用武之地。

(三)应用型人才应具有创新精神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在知识运用的过程中提出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进行技术创新,是应用型人才必须具备的能力。袁隆平有“水稻树”的梦想,中草药种植也可以有“水稻田”的高产和面积的梦想。随着一些野生珍贵中药材资源日趋枯竭,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有些药用植物经人驯化或培育已获得成功,扩大和新建地区药材工业化生产基地已不再是梦想,比如我国濒危植物银杏通过人工培育,目前年产量已达几千吨;天麻现在年产量已在600吨以上。通过新药研发,云南已成功开发了一系列民族医药品牌,如云南白药系列、灯盏花系列、灯台叶、灵丹草等。加深对中药材产品在医学、保健、营养等方面技术的综合开发,才能获得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二、目前中草药栽培与鉴定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我国,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发展于2000年之后,尤其近年来受到我国高等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也提出了高等教育要“增强社会服务能力”的要求,中国教育需要“985”、“211”院校,但更需要一大批应用型院校。探索中草药栽培与鉴定专业应用型人才模式,充分发挥高校教育的作用,实现学生、学校、企业、社会多方面共赢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如何从学术型向应用型转变,是各高校应认真思考和实现角色转换的问题。

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本质和核心应有与之相对应的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师资队伍、教学管理和实践教学等方面的实质内容。20世纪50年代初,我国先后在北京、上海等地举办了中医药讲习所。1958年,江南中医学院首创了中药专业,而与之相关的中草药栽培与鉴定专业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发展的需求下产生和设立的,甘肃中医学院最早于2001年首批开设中草药栽培与鉴定专业四年制本科[1],在这之后各农业高校和医药院校陆续开设本专业,本专业从开设至今只有十多年的建设历史,有关中草药栽培与鉴定专业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等经验不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措施还不够成熟。

我国从1983年开始在全国开展中药资源普查,基本查清全国中药资源种类12 807种,包括植物、动物和矿物三大类,其中药用植物11146种,药用动物类1 581种,药用矿物类80种[2]。尽管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2002年6月1日颁布了规范中药材生产全过程、保证药材质量的法规性文件——《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试行)》(Good Agricultural practice for Chinese Medicinal简称GAP)[3],许多学者针对区域性生物资源、紧缺中药资源以及区域性特有资源进行了专项调研,但是由于我国80%左右的中药材来自野生,随着野生中草药的过度采挖和生态环境的破坏,使大量的珍贵物种处于濒危状态,如冬虫夏草、川贝母、石斛、甘草、肉苁蓉等,有的珍稀道地药材甚至面临绝灭的危险,我国处于濒危状态的近3 000种植物中,60% ~70%属于药用植物[4]。中药材市场中草药质量不稳定,品种混杂,管理混乱。随着中药产业的发展,企业规模化生产需要的道地中草药原料来源日趋严峻,野生中草药药材资源的人工养育和管理缺乏研究,优质中药材的人工培育和栽培技术还不够成熟,中药材产量远远不能满足企业规模化生产的要求。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和中药现代化的持续蓬勃发展,中药领域新学科、新行业不断涌现,社会迫切需要一批新型中药人才。因此,培养一批符合中药现代化要求的新型人才已是势在必行。

三、中草药栽培与鉴定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主要策略

在我国,中草药栽培与鉴定专业作为一个新兴专业,有关中草药栽培与鉴定专业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等相关的经验和论文不多。云南农业大学中草药栽培与鉴定专业经过九年的专业建设和实践探索取得了一些经验,现仅就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措施进行探讨,为该专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一)与时俱进,不断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建设

在当今世界“回归自然”的热潮中,中药因其较少的毒副作用、独特的疗效和相对低廉的价格,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中药材产业是云南省发展区域经济的优势特色产业,是云南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柱,与中药材有关的企业、研究所、中药材生产基地等有许多,这种共同谋求发展的大环境,对中草药栽培与鉴定专业人才提供了发展的机遇。

云南农业大学中草药栽培与鉴定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专业课程体系由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选修课和课程实验等模块构成,主要包括《药用植物学》、《药用植物栽培学》、《中药鉴定学》、《中药学》、《中药化学》、《中药药剂学》、《中药资源学》、《药用植物生态学》、《药用植物组织培养》、《药用植物育种学》、《药用植物病虫害及其防治》、《土壤肥料学通论》等主干课程。2010年,根据云南农业大学关于修订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精神,同时为适应社会发展对中草药栽培与鉴定专业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中草药栽培与鉴定专业对原有培养课程体系进行了修订,将《中药学》课程由专业选修课提升专业课,增加了《中药药剂学》、《新药研发》、《制剂新技术》、《药事管理》等与现代中药产业发展相关的课程,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和就业面。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重点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立足具有得天独厚中药材资源的云岭大地,云南农业大学中草药栽培与鉴定专业规定《中药资源学》和《药用植物分类学》两门课程有两周的野外实习,同时加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在实验课中的比例,增加了学生动手动脑的机会,有利于学生熟悉中药材资源。建立实验室开放制度,充分发挥实验条件效益,优化教学资源分配,实现资源共享,为学生、老师和社会服务。

(二)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模式

在课堂教学中,采取互动式、启发式、自学等多种教学方式,活跃课堂气氛,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中药材既是药物也是植物,在多媒体教学中,利用图片、动画、影像资料等增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感性认识和学习兴趣。根据云南省中药材生产的自然条件,在课堂教学中有针对性的加大滇重楼、三七、天麻等云南特有道地药材的育种、栽培、质量评价及控制、资源评价与利用及民族医药等实用知识、技术的传授。结合教学内容,适当穿插中药材发展现状、研究进展和最新的学科发展进展等方面的信息。通过“云南白药厂”“文山市三七实业有限公司”等云南地方企业的发展壮大,激发学生对本专业的热爱和专业发展前景的憧憬。对获取云南省中药材规范化种植(GAP)技术培训班合格证、药剂师等证书的学生给予1分或2分的学分奖励,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扩大了学生的就业面。

(三)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优良的师资队伍是教学工作的重要保障。中草药栽培与鉴定专业的学科跨度大,对于农业院校,除了要有药用植物栽培、分类、遗传育种、中药鉴定等专业的教师外,还要有能够从事中药化学、中药炮制与加工、中药制剂等中药学专业相关和与植物生理、成分分析等生物专业相关的教师队伍。云南农业大学中草药栽培与鉴定专业按照教学规律和教育部门规定的师生比例组建专业教学团队,注意师生比例和专兼教师比例,配备老中青正态分布的师资年龄结构队伍,发挥老教师“学、帮、带”的作用,对青年教师提高教学方法和提升学历等给予制度和资金支持,中草药栽培与鉴定专业现有专职教师15人,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6人,50%的教师具有博士学位;具有“植物学”和“药用植物资源学”硕士学位授权点;多位教师在学校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中取得了包括一等奖在内的多个奖项。组织教师积极申报校级一类课程和国家级、省级、校级精品课程、教改项目和科研项目;定期开展全教研室教师参加的教学研讨会,交流经验、查找不足;开展教学观摩,分享教学成果的喜悦,形成了一支爱岗敬业、教学能力强、学术水平高的“懂教育、通实践”双师型结构师资队伍。

(四)加强实践教学,培养专业技能

1.利用优势资源,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素有“植物王国”、“药材之乡”盛誉的云南,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物种丰富的药用植物资源,人均资源量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倍。据统计,云南有药用植物资源6 157种,占全国药用植物总量的55%,居全国之冠,药用动物有372种、药用矿物30种,滇重楼、三七、天麻、灯盏花、石斛、云木香等一批优势特色中药材在国内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道地药材、珍稀濒危药材、药材种类繁多等为中药材栽培与鉴定专业的发展提供了许多得天独厚的自然发展优势,为学生的实验、实习、科研实训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2.运用民族医药,办出专业特色

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数目最多的省份,除汉族外,有彝族、白族、纳西族、拉祜族、傣族、景颇族等25个少数民族,各个民族在世世代代的生活生产中,积累了丰富的动植物药用经验,形成了深厚的民族医药文化内涵,民族医药不仅是云南医药体系中不容忽视的部分,也是祖国医学宝库中重要的宝藏之一。历经千年的“雪域奇葩”——藏医药和具有2 500多年医药体系的傣医药被列为中国“四大民族医药”(藏、蒙、维、傣医药),底蕴深厚的彝族医药和“纳西东巴医药”等民族医药的应用为中草药栽培与鉴定专业的发展提供了历史借鉴,给专业增添了乡土气息,使专业办出了自己的特色。

3.通过专业实习、实践,培养专业技能

中草药栽培与鉴定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云南农业大学现有云南省优势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工程研究中心、云南省中药材规范化种植技术指导中心、云南省教育厅高校作物种质创新及可持续利用重点实验室、云南省高校作物学教学实验中心和云南农业大学中药材研究所等与药用植物资源研究的相关研究机构和实验平台。在作物学教学实验中心下,建有植物成分分析室、中药鉴定实验室、药用植物栽培生理实验室及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等专业实验室,云南农业大学的基础设施已经基本能够满足学生教学的需要。

实践教学环节是应用型人才教育特色的关键,理论知识扎实但动手能力欠缺是高校毕业生就业普遍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一实际情况,中草药栽培与鉴定专业85%以上的专业课程均开设相应的课程实验,多门实验课开设有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中药资源学》、《药用植物学》分别组织学生野外教学实习1周;组织学生到昆明菊花村中药材市场、大理苍山、石林老圭山等地进行毕业生产实习,通过在实验室实际操作和实地考察,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实验作风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2011年9月,以云南农业大学为依托单位,组建了云南省优势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工程研究中心,为中药材学科提供了重要的科技应用研究的平台和人才培养的基地。

4.发挥产学研结合在本科高校发展中的作用

一般来说,产学研结合就是“生产”、“教学”与“研究”三者的结合,是以产业(企业)、高等学校和研究机构为基本主体的合作[5]。产学研结合是科学技术和高等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高等教育走出狭隘的“象牙塔”,即强调“技术研究”(技术开发、转化、应用和培训),又履行“服务社会”职能的重要途径。为了实现“产—学—研”的紧密结合,中草药栽培与鉴定专业与“文山三七研究所”、“云南中药材研究所”等研究院所,昆明中药厂、云南白药厂等企业联合,建立学生校外实习基地,有计划地组织学生深入科研院所、企业进行实践学习,中草药栽培与鉴定专业教师也与企业联合,共同进行中药材科研开发。

5.组织学生申报科技创新、创业项目活动

农学院组织指导学生申请参加学校农科中心、校团委、农学院组织的学生科技创新、创业项目,对参加科研实训、创业项目的学生,学院给予一定的学分奖励,提高了学生参与科研的积极性和创新创业能力。2009年以来本科生获准校团委、农科中心组织的有关三七、重楼、草乌、三药、乌头(附子)、岩白菜等与中药材相关的多项学生科技创新项目;2011年中草药栽培与鉴定专业本科生获准农学院学生科技创新项目资助6项,获得资助经费6 000元;2010级中草药栽培与鉴定专业学生申报了校级创业实践项目。发挥本专业药用植物的特色研究优势,鼓励学生提前参与教师的研究课题,尽早接触学科的前沿知识,保持科研的持续性,多途径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

四、结语

目前,国家已将中药现代化列为重点发展的高新技术领域,云南省已把中药现代化产业作为21世纪发展支柱产业之一,这些战略决策的完成需要大量的中药类应用人才。中国、日韩、欧美三分中药行业天下的局面几经形成,每年300多亿美元的国际市场我国仅占5%左右[6]。随着药用植物资源的减少,天然药材生产已远远满足不了社会发展对制药工业的需求,人工种植成了必然,中药材GAP成为近10年来中药材产业发展的新高点,尤其是新品种选育和栽培、GAP的实施等都需要大量的高层次人才。中草药栽培与鉴定专业作为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在云南农业大学已有近十年的建设历史,但仍存在一些不足,如教学实习用地不足、招生人数少(2011级以前不足30人)等。针对目前该专业教育存在的不足和社会发展对中草药栽培与鉴定专业人才的需求,我们要不断完善中草药栽培与鉴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为社会培养更多更优秀的应用型人才。

[1]李明.中草药栽培与鉴定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价值工程,2010,29(16):203-204.

[2]胡彬.为全国中药资源“摸清家底”——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原副局长张洪魁[N].中国中医药报,2011-06-23(3).

[3]中医药管理局.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试行)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令第32号[S].2002.

[4]黄璐琦,郭兰萍,崔光红,等.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础理论研究[J].中药研究与信息,2005,8(8):4-6,29.

[5]沈志清.产学研合作:国外经验与中国实践[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1(6):56-58.

[6]王晓波.刍议中药材资源的现状与对策[J].价值工程,2012(2):298-299.

猜你喜欢
药用植物中草药中药材
益林中草药 初现规模化
夏季中药材田间管理做好这五点
中药材促农增收
三味中草药 消炎效果好
河滩地建起中药材示范区
中草药在口腔护理中的开发应用
药用植物入菜需谨慎
寻找家里的药用植物
药用植物当归早期抽薹研究进展
脑筋急转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