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靖秀,李永梅
(云南农业大学 资源与环境学院,云南 昆明 650201)
2012-06-06
2012-07-11 网络出版时间:2012-9-29 15:43
肖靖秀(1980-),女,云南昆明人,讲师,主要从事土壤、植物营养方面的教学科研工作。
*通讯作者:李永梅(1966-),女,河南新乡人,教授,主要从事国际合作与交流及农业资源与环境方面的教学科研工作。
http://www.cnki.net/kcms/detail/53.1044.S.20120929.1543.201205.95_048.html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Journal of Yun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2012, 6(5): 95-98
10.3969/j.issn.1004-390X(s).2012.05.021
加速地方农业院校实施双语教学的思考
——基于土壤-植株-环境分析课双语教学分析
肖靖秀,李永梅*
(云南农业大学 资源与环境学院,云南 昆明 650201)
从地方性农业院校开展双语教学的基本情况出发,结合土壤植株环境分析实施双语教学以来的实际情况,分析了地方性农业院校开展双语教学过程中存在师资、课程、教材和学生外语水平等方面的困难。结合教学实际,探讨了地方性农业院校开展双语教学的做法与改革,提出提高双语教学环境、加大双语教师培训、建设优质双语教材,进一步有效促进地方性农业院校双语教学课程的建议。
双语教学;地方性农业院校;土壤植株环境分析课程
双语教学模式是培养学生用英语获取专业知识,接触本学科领域国际前沿研究动态的有效方式。从语言层面上,通过开展双语教学,可以提高学生专业英语水平,增强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从知识层面上,能够提高学生使用双语进行学习、思考和研究的水平,增强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从思维层面上,在进行学科学习的基础上,有助于学生更好的接受国际理念、拓宽国际视野、培养学生的学术思维方式[1]。双语教学模式是近年来我国高校积极探索与实践的一种教学模式,充分展示了高等教育的互动性和开放性。目前部分高校的双语教学经验表明,双语教学在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促进了本科教育全方位的改革。双语教学可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与国际接轨,能有效促使学生积极地参加国际竞争[2]。
由此可见,双语教学是目前地方农业院校重要的教改方向之一。但由于双语教学开展的时间尚短,经验还欠缺,再加上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在农业院校特别是地方性农业院校开展双语教学仍然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为了更好的促进学科交流,迫切需要加强双语教学的研究与讨论。
双语教学对学校、师资、课程、教材和学生都有着较高的要求。在中国这样一个缺乏英语语言环境的国情下实施双语教学的困难可想而知。尽管“双语教学”目前成为衡量本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但真正能使用双语教学并取得较好教学效果的并不多[3]。对于地方性农业院校来说,进行双语教学面临的问题更多。
(一)学生外语水平低
农业院校,特别是地方性农业院校由于受到生源的影响,学生入学英语成绩普遍偏低。加之学生学习英语主要是为了满足应试需求,大都是哑巴英语。大部分学生从中学时代开始接受正规的英语教育,到大学以后也要接受1~2年的英语教学,也拥有一定的词汇量,但是听说能力相对较差。此外,专业英语与公共英语词汇之间也有差距,这也是导致学生较难适应双语课程的原因[4],也是影响双语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此外,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大多注重语言本身的学习,基本没有做到把英语教学与专业课教学有机的结合,因此学生掌握基于本专业领域知识的语言运用能力往往较差。即便是通过了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学生也不能较好的适应双语教学[5]。因此对于地方性农业院校来说,开设双语课程本身对学生就是一个挑战。一门双语课程的开设给大部分学生带来的压力甚至比两门非双语课程的压力还要大。一是外语水平的压力大;二是专业知识的压力大。对于部分专业课程,本身涉及的专业知识较多、课程难度偏大,加之实施双语教学,对于学生而言往往都会感到十分吃力[6]。因此,在地方性农业院校开设双语课程面临的压力很大。此外,就双语教学过程而言,由于学生英语听说能力偏弱、专业词汇不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讲授专业知识,还要教学生外语,严重影响双语课程的教学进度和教学质量,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7-8]。
(二)师资短缺
师资是开展教学的重要因素。双语教学的良好开展对师资要求较高,授课教师不仅要系统掌握学科知识还需要纯正的英语发音和表达。但是从我国实际情况来说,符合条件的师资数量很小,一些教师口语表达能力不错、却缺乏相关的学科知识;一些教师在专业课上有所建树,但驾驭英语的能力却有欠缺。农业院校长期从事一线教育的专业教师,他们都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教学经验丰富,但是双语教学经验往往不足或者欠缺,这些专业教师虽然具有高学历、高职称,但外语水平尤其是口语表达能力不佳,而无法进行“双语”授课。而外语水平较高的中青年教师,又存在专业知识不够丰富、教学经验不足等问题,也无法将专业知识与外语融合在一起进行授课[9]。
(三)缺乏教材
目前我国自编的外文教材较少,讲授双语课程时只能给学生配套中文教材、外文辅助材料等。这成为制约双语教学的一大难题。加之,双语教学过程中,由于学习压力大,学生学习总体效果不太满意。
为满足培养高层次农业专门人才的需求,云南农业大学不断探索双语教学模式,并于2008年开设了土壤-植株-环境分析双语课程,至今已有5届学生实施了双语教学。由于本门课程为专业课,课程安排在三年级下学期。通过大一大二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知识,但是双语教学仍然较为困难。针对双语教学中的问题,进行了不断的改革与探索。
(一)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为了适应学科、专业高速发展和多学科交叉的趋势,在课程教学内容的组织上注意不断补充学科发展前沿内容,先后三次对教学大纲进行了修订。由原来的土壤与植物营养专业的《土壤农化分析》发展到今天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土壤、植株与环境分析》,增加了环境样品的采集与分析等内容,使教学内容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实用性。加强基础、拓宽口径,克服专业越分越细、基础越变越窄这一不利于人才培养的倾向。教学内容力求涵盖《土壤、植株与环境分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充分反映学科最新成就及发展趋势,建立一套完整的知识体系;大力突出知识的基础性、系统性、综合性与整体性。
教学方法上,采用分班教学-小组讨论的教学模式,在具体安排上,根据学生英语水平进行分班,做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结合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学生英语水平的实际情况,在2009~2010学年开始,根据学生英语课程成绩和英语四、六级成绩进行了分班授课,英语基础好的学生在1班教学,采用50%~50%的双语教学模式;英语基础相对较差的学生在2班教学,采用30%(英)~70%(汉)的双语教学模式。对于浅显的问题,全部采用英语教授,而对重点、难点的问题则采用汉语讲授。幻灯片和课堂口语教授采用不同的语言,实现中英语互补。同时强调课前预习重要性。
(二)改革课程考核方法
结合云南农业大学学生的英语水平,在期末考试的试卷中中英文题目各占一定的比重。在试题建设中采取了中文占80%~85%,英文占15%~20%的比例。笔试成绩的权重由原来的100%调整为50%。同时考试方式也正处于探讨阶段,中文部分采用闭卷形式,英文部分采用口试形式。在以后的工作中将计划逐步提高英文的比例,如保持30%的考分额度,鼓励学生上台用英语进行专业交流。同时,将课堂提问和平时作业成绩的权重增加到20%。
(三)加强教学资源建设
自土壤植株环境分析实施双语教学以来,课程组的全体教师均参与到双语示范课程建设中。课程组积淀了本课程在长期教学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同时又在课程建设中融入了目前先进的教学理念,积极制作整合“土壤-植株-环境分析”双语课程的优质教学资源。收集整理了国内外多所兄弟院校在土壤植株环境课程方面的多媒体课件及电子教学资源,积极购进原版英文教材,并将最新的科技前沿和最新科研动态放到了教学内容中。
(四)引进外教辅助双语教学
课程组的老师积极邀请国外本领域的教授、学者到学校讲授双语课程。通过国外专家的授课,同学们进一步了解了课程相关内容的前沿知识,极大地提高了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一)提高双语教学环境
语言学习需要学习环境,同样双语教学的提高也不可能仅仅通过一门课程的实施就达到显著的培养目标。双语教学及双语课程的开设,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做到由浅入深。整个大学教育阶段,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到具体课程教学活动的开展,都应该把双语元素贯穿始终,才能实现双语教学的最终目标。此外,在课程设置及课程安排上应根据课程性质及课程的相关性来设置,大部分专业课程之间有着较好的衔接性和连续性,因此对于英语水平较好的教师,即使是未承担双语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加入部分双语教学比例,如专业词汇、专业术语的英文表达,对于提升双语课程的整体效果是十分有益的,也能保证双语教学的可持续性。同时学生可以更好地将所学语言应用在不同学科领域, 融会贯通, 举一反三,成为熟练应用外语进行自我学习、研究和工作的专业人才,为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更大的贡献。
(二)不断加大双语教师的培训
目前,双语教学的教师虽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仍然不能满足双语教学的要求。从事双语教学的教师主要有两大来源,一是国内高校培养出来的中青年教师;二是留学归国人员。第一类教师在开展双语教学工作中往往因目的语言的使用限制,而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第二类教师数量有限,且这类教师要将国外的教学经历与国内教学实践相结合尚有一个过程。此外,该课程十分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今后的课程建设中应争取将实验课程也进入双语教学,不断地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三)进一步加强双语教材建设
在常规的教学活动中,教材是教学活动的蓝本,是传递主要教学内容的最主要载体。对于双语课程而言,教材更为重要[8-10]。双语教学是用两种教学语言来开展教学活动的,其课程教学难度远远超非双语课程,对于授课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有一定的难度,所以优质的双语教材在双语课程中显得十分重要。目前,在国内适合双语教学用的教材还较少,大部分高校采用的都是影印版英文教材。要加速双语教学的发展,必须加强双语教材的建设,并对双语教材的合理使用进行深入研究。
总之,不断推进双语教学工作稳步发展,赢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能够用母语和外语两种语言进行思维和学习,根据交流对象和语言环境在两种语言之间进行切换,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不断总结教学经验,注意改善教学环境,加强教师和教材建设。
[1]胡伟华.我国高校双语教学现状分析[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08,16(4):93-96.
[2]陈庆山.浅析高等农业院校双语教学问题[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3):19-21.
[3]李秋萍,顾立志.教学为主地方性高校双语教学的定位及应注意的问题[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4):94-96.
[4]洪萍.论高校双语教学的难点与应对措施[J].经济师,2009(4):122-123.
[5]何春燕.高校双语教学相关问题的探讨[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08,22(12):102-103.
[6]杨丽红,邹广平,吴国辉.板壳力学课程实施双语教学的探索[J].高等教育研究,2009,26(2):26,33.
[7]曹仁稳.高等农林院校双语教学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9(1):78-80.
[8]王今越,范尧,高建磊.高校双语教学开展现状调查与问题分析[J].人力资源管理:学术版,2009(2):72-74.
[9]张金艳,闫善文,赵淑英,等.高等农业院校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18(31):188-189.
[10]高新华,宁乐.高校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9,25(7):42-43.
ReflectionofHowtoImproveBilingualTeachinginLocalAgriculturalUniversity:BasedontheTeachingofSoil-Plant-EnvironmentAnalysis
XIAO Jing-xiu,LI Yong-mei
(Colleg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Yun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Kunming 650201,China)
On the basic situation of bilingual teaching in local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and combining with the practice of bilingual course of soil plant environment analysis, the paper analyzed the problems of bilingual teaching in local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uch as teachers, and students' foreign language level, and other aspects.Combining with the teaching practice, the paper discussed how effectively carried out bilingual teaching in local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1) reforming teaching content and teaching method; (2) assessment reform; (3) high quality teaching resources constructions. It is suggested that through improving bilingual teaching environment, increasing bilingual teacher training and constructed high quality bilingual textbooks and other measures could further promote effectively bilingual teaching in local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bilingual teaching;local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course of soil, plant and environment analysis
G 642
A
1004-390X(2012)05-009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