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强
(云南农业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云南 昆明 650201)
2012-05-21
2012-06-11 网络出版时间:2012-9-29 15:43
李强(1972-),男,四川绵阳人,讲师,主要从事科技史和哲学研究。
http://www.cnki.net/kcms/detail/53.1044.S.20120929.1543.201205.92_047.html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Journal of Yun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2012, 6(5): 92-94
10.3969/j.issn.1004-390X(s).2012.05.020
科技史教育的基本向度
李 强
(云南农业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云南 昆明 650201)
立足于对科技史自身的特点和科技史教育以及有关社会现状的认识,提出了科技史教育的基本向度,即力行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解析科学、技术与社会三者的互动关系,阐明科学技术进步的根本目的是促进人类真善美价值追求的统一。
科学精神;人文精神;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技术与社会;真善美
大力发展科技已经成为我国的基本国策,我们不仅需要广大科技工作者在各自领域奋发努力,而且需要提高国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惟有科学知识得以普及,科学精神深入人心,我们的社会才算真正走入了科学时代。科技史在帮助公众理解科技方面起到重要作用[1]。
当前我国科技史教育的主要做法是:学校教育方面,在一些具体学科的结论、导言或结束部分附带介绍相关科技史;师范院校开设有科技史课程或者类似科技史的科学技术概论课程;一些有条件的其他高校将科技史作为通识教育选修课开设;招收科技史或科技哲学研究生的高校或科研院所开设有科技史专业课。社会教育方面,主要是一些科学技术知识普及宣传。这些做法对提高人们的科技素质起到了重要作用。
但是,科技史教育在全民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并未受到充分重视,比如,即使是在以传授各学科专业知识为主要任务的高校,科技史教育的重要性也远未被认识到(如科技史并未被列为高校公共必修课)。这主要是对科技史教育的向度认识不足。如果我们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在科学发展观的视野中审视科技史教育在推动人的解放、人与自然、社会三者的和谐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我们就会知道科技史教育有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科技史教育至少有以下几个基本向度。
科技改变世界的巨大威力已被认识,科技的正面作用毋庸置疑。然而,越来越多的问题诸如环境污染、问题食品、问题药品乃至所谓试图克隆人等,应该使我们深刻认识到,它们的渊源之一就是以技术功利(其背后包含着巨大的商业利润)代替道德价值,把科技工具化、实用化,缺少科学精神和正确发展科技的思路和措施,致使以科技为工具造成破坏环保、危害健康和安全的恶性事件屡禁不止。这些表象的背后是长期实行的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分离,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没有在教育和社会实践中得到有机统一。
由于近代以来因社会不断分工导致学科和知识的专门化迅速发展,人们从十几岁开始所受的学校教育几乎都是以接受各种分离的专门知识为特点,无论图表、公式、仪器、理论莫不如此。单纯出于对应用知识的追求而把科技的人文关怀放置一边,人文教育被长久忽视。然而,现代社会是一个高度分工又高度合作的社会,而“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自然科学、技术与社会科学相互影响、渗透,联系愈来愈紧密,由此产生的综合学科、交叉学科层出不穷,社会经济和科技已经形成一个复杂的大系统。自然科学的发展丰富了社会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方法论,对自然科学研究有重要指导作用。”[2]各学科在发展中甚至彼此借用对方的范式、命题甚至理论。这就是说,单一的文科或理科知识已不能有效研究和解决基本的现实问题。
追溯历史,无论是古希腊自然哲学还是中国传统文化,其中科学与人文几乎是不分离的,也正是由于东西方先哲具有自然与人文相统一的基本探索原则,才为我们贡献了许多解决自然、社会与人生基本问题的纲领性学术精华。
现实需要和历史启示表明,在全民教育中,必须打破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二元分离的状况,实现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结合和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而科技史教育以其独有特色而能担此大任。
科技史是人类认识自然界并以其认识成果改造自然与社会、形成不断进步的宇宙观和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方法论的历史。科学的进步充实了人类精神,丰富了人类文化,技术的进步则改变了人类的生存状态和生存轨迹。在使人获得更大自由和解放这种以人为本的心理驱动下,人类在探索自然的过程中取得一个个成功,并逐渐形成科技探索与人文关怀相统一的宇宙观和方法论。科技史教育能够通过对科技历史的勾勒和典型案例的分析,将这些渗透着科技探索与人文情怀的宇宙观和方法论清楚地介绍给人们,从而帮助人们树立起正确的宇宙观和方法论。通过科技史教育,使人加深对科学术语和概念、科学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科学技术对社会影响等方面的了解程度,既获科技探索之理,又得历史兴衰之鉴,做到逻辑与历史的统一。更重要的是,科技史教育能让人们知道“科学探索中那种敢于怀疑和批判一切既定权威的求是态度;对理性的真诚信仰和对知识的渴求,以及对可操作程序的执著追求;对真理的热爱和一切虚假行为的排斥和憎恶;对公正普遍创新等准则的严格遵循。这些就是科学精神的内涵”[3]。而人文精神就是要以科学理性和人文关怀为参照,对人的自身价值追求作深刻反思,在人与自然和社会的和谐共生中实现人的不断进步。通过这种教育,使人们对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有深切理解和潜移默化地接受,并可能在今后的社会生活中以之为自觉的人生追求。
进行科学研究时,研究思想和方法是研究能否取得进展的一大制约因素。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使人们反观到中国许多学科研究的滞后。在其影响因素中,不尽合理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不容忽视。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必须在科技管理、生产管理、经济管理、企业管理、咨询预测、规划设计、检测化验、情报信息乃至指挥作战、案件侦破等方面广泛应用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而现今社会生活中时常存在的思想僵化乃至在某些方面迷信盛行,那种不懂科学,不按科学规律办事的事情更是屡见不鲜,因此,向公众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对于民族素质的提高、社会环境的净化、工作方法的改进是十分必要的。科技史教育在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科学在为人类提供关怀的前提下,“追求清晰和条理性,强调知识来源于经验(包括实验结果),追求理论与观测经验的一致”[4],它以理性为基本思想,不断探索和拓展真知的范围,并寻求以不断物化的技术成果造福人类。这些就是科学思想的基本立足点。综观全部科技史,科学的哲学思想和科学的理论理想是科学思想的两个重要方面。这两个方面构成解决科学问题(在当今时代还可用于解决社会问题)、推动科学和社会进步的两个基本途径,是科学家取得成就的基本素质。科技史教育中对许多经典案例(如毕达哥拉斯、笛卡尔、牛顿、门捷列夫、爱因斯坦等各自独特的研究思想)的解析,可以使人们更好地理解此点。比如在光学发展中的“波动说”与“微粒说”之争就体现出辩证统一的哲学思想。在对科学思想的认识过程中,人们的辩证唯物观和历史唯物观会潜移默化地得到强化。
当今时代学科交叉渗透是一大特点。一些科学家已有意识地用自己最擅长的专业领域的研究方法进行跨学科研究且卓有成效,如物理学家何祚庥院士用物理学的研究方法研究经济问题,经济学家茅于轼原本出身理工科背景即是当例。科学史中许多科学方法都可适用于至少两个学科以上,或是对其他学科有启迪作用而可能移植到其他学科。相当多的经验方法、理论方法、逻辑方法、数学方法,在多种学科中大有用武之地。在科技史教学中,可以对一些典型案例中的科学方法从结构、示例、解释、特点、要求、成果、教训、评价、历史渊源、应用范围、存在问题等方面进行解析,从而使人们认识、理解甚至掌握一些基本的科学方法,并能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自觉应用。
爱因斯坦说过:“如果你们想使一生的工作有益于人类,那么,你们只懂得应用学科本身是不够的。关心人的本身,应当始终成为一切技术上奋斗的主要目标,关心怎样组织人的劳动和产品这样一些尚未解决的重大问题,用以保证我们科学思想的成果会造福于人类,而不至成为祸害。……当你们埋头于图表和方程时,千万不要忘记这一点。”[5]科学技术史能够揭示科学、技术与社会三者的加速发展关系以及科学技术发挥社会功能的正反得失的经验和教训。
科技史尤其是近现代科技史中,科技越来越成为一项社会事业。社会各方面的大力需求强烈刺激着科技的发展。于是科学有了自身的社会性的组织,并开始有了科学的社会建制,科学发现及技术发明逐渐变成一个社会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科技工作者个人、文化、社会之间的状况往往成为促进科技加速或延缓发展的关键因素。而由这种关系形成的机制又会导致社会意识、社会结构和社会形态的变化。在科技史教育中,向人们讲授清楚科技发展和社会变动之间的关系,对科学、技术与社会三者的互动关系作一些基础性的揭示,即让人们明白科技本身发展的内部动力和有利的社会条件(如社会结构从低级向高级的转化有利于科技的示范引领)是加速和催引科技成为第一生产力的两项重要因素;而科技应用之祸福全在于国民的科技与人文素质的高低;表现在国家层面,则需要以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建立起健全的科技政策体系。通过科技史的教育,有利于人们树立起良好的科技道德和社会责任感。
江泽民指出,“各级各类教育都要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受教育者的全面素质,作为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6]科技史教育在素质教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素质教育是为了培养社会个体的健全人格,它以人的身心健康为目的,以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为内容使人们深刻理解真善美的内在统一。科技史教育可以让人们懂得科技发展存在道德伦理边界。科技史中的许多案例所揭示的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足以充分证明此点,如发现质能转化公式E=mc2确实令人欣喜,原子能的开发是巨大的科学成就,然而原子弹的制造却是高悬于人类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虽然科技发展推动了人的社会进化、提高了人的能力、改善了人的生存条件,但科技发展不能挑战人类尊严,人类更不能因科技发展而弃善为恶。不断发展的科技仅仅是作为更高级的工具和更自由的手段服从和服务于人类追求真善美相统一的价值取向,并以其独特的魅力丰富真善美价值的内涵。科技发展的社会评价和选择必须受到以真善美为旨归的道德伦理支配。科技史教育可以从历史与逻辑的统一中让人们明白科技进步的根本目的是促进人类真善美价值追求的统一。
[1]吴国盛.科学的历程(第一版) [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Ⅰ.
[2]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434.
[3]侯样祥.科学与人文对话[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0:143.
[4]吴国盛.科学的历程(第二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14.
[5]徐祥运.科学技术史与大学课程改革[N].科学时报,2006-02-09(B3).
[6]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34.
TheBasicAimsintheEducationofHistoryofScienceandTechnology
LI Qiang
(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Yun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Kunming 650201,China)
In this treatise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s of histo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status quo of the education of histo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social phenomenons that concerned, the basic aims in the education of histo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ere brought out, that are, to take scientific spirit and humanistic spirit into overall account, to spread widely scientific thought and scientific method, to analyze the interaction mechanism between 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 and to make be understood that the fundemental purpose to advanc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s to realize mankind’s pursuit of the unity of the true, the good and the beautiful.
scientific spirit; humanistic spirit; scientific thought; scientific method; 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 the true, the good and the beautiful
G 642
A
1004-390X(2012)05-009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