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增权,韩根利
(1.陕西省蓝田县医院急诊科;2.陕西省蓝田县医院内二科,陕西 蓝田 710500)
农村妇女以昏迷为首发症状的患者为数不少,但其病因迄今报道很少。2008-01~2011-09,蓝田县医院急诊科共接诊106例以昏迷为首发症状的农村妇女,对这些患者的病因及临床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资料来源于我科危重病人抢救登记和死亡病例。106例患者均为家属、邻居或朋友发现患者呼之不应,意识不清,随送来我科。入院时患者均表现昏迷,其中,浅昏迷69例,深昏迷37例,多数无明确病史。其中家属不能提供现病史且相关检查及化验未发现异常者,归为诊断不明。106例患者,年龄22~83岁,平均年龄44岁,抵院时间30~180 min,平均 51 min,均符合 GCS 的诊断[1]。
对106例以昏迷为首发症状的农村妇女的病因及临床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我县农村妇女以昏迷为首发症状的病因,按其发病率的大小进行统计与总结。
疾病顺位:脑血管意外52例,发病率49.1%,位于首位。其中脑出血37例,发病率34.9%,大面积脑梗死10例,发病率9.43%,脑血栓形成5例。急性中毒38例,发病率35.9%,居第2位。其中急性有机磷中毒25例,发病率23.6%;催眠镇静剂中毒9例,发病率8.46%,酒精中毒3例,食物中毒1例。癫痫病人10例,发病率9.43%,居第3位。其余依次为低血糖昏迷4例,发病率3.77%。肺性脑病3例,发病率2.83%.糖尿病酮症酸中毒2例,发病率1.88%。中毒性痢疾1例,发病率0.94%。原因不明1例,发病率0.94%。本组统计,与国内有关文献报道略有不同:脑血管病(40%),各类中毒(36.7%),糖尿病昏迷(11.7%)[2]。原因可能因为我县农民生活水平较低,糖尿病发病率相对较低,随着社会的发展昏迷的构成也相应在发生变化。另外,病因构成因年龄不同而不同;老年人以脑血管病为主,青壮年以各类中毒为主。
近些年,由于社会的发展,经济支出的大幅提升,绝大多数农村中青壮年男性外出打工挣钱,繁重的农活留给了广大农村妇女,而她们又身兼照顾老人及孩子的重任,绝大多数人因为忙碌从未做过体检,很多患者每年连一次血压也未测过。因此劳累导致血压升高而诱发脑血管意外的发生非常多见。大部分老年患者均有高血压病史,或脑血管意外家族史,但他们平时没有规律服用降压药,也很少监测血压,而导致了脑血管意外的发生。
其中有机磷中毒25例,发病率23.6%。这些患者发病时段又集中在农活较重的农忙时节及节假日。我县为农业大县,山区丘陵高原面积占全县四分之三的面积,农业机械化覆盖率较低,绝大部分农活需要人工操作,且很多家庭因为农作物而配有农药。夏秋收、播种期间,农活较多,时间较紧,劳动强度过大,农民普遍很疲劳,情绪较急躁,容易发生口角导致轻生而服毒。而节假日,难得一家人团聚,有些家庭要决定老人赡养及财产分配问题,容易引起矛盾而服毒;或因为长时间未见面而过度兴奋,饮酒过度致酒精中毒导致意识不清。因此越是农忙时节及节假日,中毒病人明显增多。提醒广大农民朋友:农忙时节,丈夫应体贴常年在家劳动的妻子,多沟通,减少纠纷,避免服毒悲剧的发生;节假日控制饮酒量,预防酒精中毒的发生。
癫痫10例,发病率9.43%,居第3位。追问病史,大多数患者在劳动过程中有跌伤或碰伤等脑外伤史。发作后应尽早确诊,规律服药,可以预防发作。
低血糖昏迷4例,发病率3.77%。其中2人为误服降糖药,1例为生活不能自理长时间未进食引起,1人为故意绝食引起。
原因不明1例,发病率0.94%。患者女,79岁,家属发现患者意识不清2 h入院。患者既往只有高血压病史。入院查体:BP116/74 mmhg,心率68/分,血糖4.3 mol/l,血氧饱和度94%,浅昏迷,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应消失,心肺听诊未见异常,双侧病理反射未引出。头颅CT、胸片未见异常,血尿常规化验结果未见异常。入院后给予纳洛酮2 mg,醒脑静20 ml,依达拉奉30 mg,能量合剂依次静滴,3 h后患者逐渐清醒,追问病史,降压药正常量服用,未服用镇静催眠药,自诉无明显不适,自动出院。此患者昏迷原因不清,归为原因不明。
目前,广大农村妇女是农村家庭中的重要支柱,生活压力、劳动压力和思想压力均较大,然而,农村又缺少医生,好多村子里没有医务室,她们测血压甚至要走好几里路,加之自身预防疾病的意识淡薄。因此提醒广大农村妇女朋友,避免过度劳累,平时若出现头痛、头晕、恶心等不适,应停止干重体力活,及时休息,尽早去医院就诊检查,防患于未然;高血压患者平时应规律服用降压药,将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同时建议卫生行政部门多组织安排医务人员给广大农民尤其是农村妇女体检,毕竟,她们是农村家庭的坚强后盾,也是我们农业大县的坚强后盾和支柱。
[1]张文武.急诊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8-19.
[2]韩增娟.急诊内科急性昏迷病因分析[J].中华医学实践杂志.2007(5):416-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