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萍
(辽源市西安区实验小学,吉林辽源 136201)
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是工具,自然科学方面……社会科学方面……的学习、表达和交流都要使用这个工具。”学生的语文素养直接关系到他们的成长和发展。但是,目前的语文教学特别是阅读教学存在着不利于学生提高语文素养的弊端,教学中忽视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和阅读能力的提高,使学生对于阅读不感兴趣,不善于阅读,不能深刻地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我们认为,学生主动阅读习惯的养成,阅读能力的提高是通过阅读方法的掌握和运用,阅读面的扩展和知识的积累,潜移默化而形成的。那种围绕语文知识点,应试的采分点而进行大量训练的做法是难以奏效的。所以,我们必须应用英特尔未来教育的新知识、新观点,应用现代教育理念,统领语文教学,应用新的教学方法进行语文阅读教学,应用信息技术工具改革和支持语文教学,才能使语文阅读教学充满生机,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效果,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因此,本研究既具有现实意义,又具有实践的价值。
研究方法综合运用基于设计研究法、纵向对比研究法、观察法、问卷调查法等。
通过制定观察量表检测教师、学生的教学状况与学习状况。检测时间共包括八节实验课,每节实验课都进行一次检测。
(1)教师观察量表。主要观察教师课堂的外显行为。课堂上主要从信息素养、教学策略和教学效果三方面,评价教师阅读教学的教学能力。
(2)学生观察量表。主要观察学生课堂的外显行为。主要从信息素养、阅读能力、协作能力评价学生的阅读水平。
(3)问卷。通过问卷,了解学生对信息的感受力、阅读能力、行为习惯、鉴赏能力、评价能力以及教学策略的应用效果。
(4)测试。通过试卷,检查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拟订方案,研究实施计划,建立研究组织,培训教师。
实验课程一类课文:《翠鸟》、《荷花》;二类课文:《牧场之国》、《丝绸之路》。
本研究探讨信息技术工具支持下的语文教学策略为情景式教学法,教学流程采用五导教学法。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合作情景、交流情景、朗读情景、拓展情景等,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合作能力、朗读能力、评价能力以及想象能力。五导教学法包括:导境、导视、导学、导流、导练。“导境”中的“境”是指学生学习、思维的一种境地,一种心境。“导境”是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教师的语言及媒体的运用,创设并引导学生从“个性思维”进入“学知、学会”的情境。“导视”中的“视”是指学生通过感官,认识、了解材料。“导”重在“给予”。“导视”在于给予学生进一步“学知会学”所需的物质、事实。通过媒体向学生输出信息,为“个性思维”提供语言文字内容,刺激学生观察、分析、思考。“导学”的“学”是指运用一定的方法去学习。“导学”是指教师通过语言、媒体引导、指导学生运用一定的学习方法去学习。“导流”中的“流”是指交流、沟通、反馈。这里是指师生间、学生间的信息交流,通过看看、读读、画画、议议、说说、写写等形成互通思想,指导学生学会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展“个性思维”。“导练”中的“练”重在训练、运用,它贯穿教学的始终。这种训练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凭借媒体,将语言文字融于听说读写之中,使“个性思维”的潜能得以开发。
五导的教学流程包含了信息技术工具的支持、引导、指导、帮助、促进作用的发挥。在整体感知阶段使用了配乐朗读与PPT,使学生略知课文大意,形成表象,进入情境-导境,工具作用是支持。在探究阶段,适时使用视频或图片,启发思维,加深理解-导视,工具作用是引导。分步化解难点时则适时播放,指导学生学习,并与教师导读同步-导学,工具作用是指导;在合作学习,解决重点内容时,可利用大屏幕出示合作学习的方法和要求-导流,工具作用是帮助。最后演播时让学生同步复述、背诵,强化记忆,训练能力-导练,工具作用是促进。根据语文阅读教学的特点,先假定信息技术工具支持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是有效的教学策略,然后根据这个策略去实施课堂教学。无论是集备课、上课、评课还是问卷都围绕着这个教学策略进行。教学评价通过五个方面来进行:一是教师教学行为观察;二是学生外显行为观察;三是课堂教学质量检测;四是问卷调查;五是访谈。
主要工作为整理资料,撰写报告。
课题研究前后,我们分别对学生课堂上所表现出来的阅读能力进行了观察检测,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阅读能力观察结果对比表
从表1中我们不难看出,信息技术工具介入课堂教学,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作用于学生的多种感官,促进了学生对于课文的深入理解,提高了学生欣赏和评价能力,提高了朗读技巧,加速了知识的迁移运用。实验前后分别出示一篇没有学过的文章让学生读,在读的基础上提出两个问题让学生回答,最后让学生写出读后的感受。测试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阅读能力试卷检测结果对比表
检测结果可以清楚地看到:在信息技术工具的支持下,学生在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了解课文内涵以及在情感的表达方面都有极大的提高。通过观察、试卷检测方式,对于阅读能力因素进行了定性、定量的检测与研究。结果充分地说明了信息技术工具的应用,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充分地验证了研究假设,验证了研究成果。
研究前后,我们分别选取30名学生样本,对其进行观察,主要是检测与信息技术工具相关的学习习惯。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学生学习习惯观察结果对比表
从表3的统计数据中,我们不难发现,在信息技术工具的作用下,学生已经逐步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他们在课堂学习活动中积极参与学习的过程,敢于发表自己的体验感想,积极交流信息资料,具有持久的注意力和判断力。
实验前后,我们分别选取30名样本,一名实验教师负责观察并进行统计处理和综合分析。主要观察学生课堂上是否能积极参与小组合作;合作学习时,是否能注意倾听同伴的发言;小组合作时,是否能积极讨论交流。测试结果如图1所示。
图1 学生的协作能力对比图
图1充分说明了在信息技术工具支持下,学生积极参与协作学习,积极讨论交流学习体会和独特的感悟并且善于倾听他人的感受,形成了较强的协作、交流能力。
本研究探讨了信息技术工具支持下语文课堂教学的教学策略,体现了未来教育理念,促进了课堂教学的优化。同时,课题研究促进了教师的成长。参与研究的教师理论水平、教育教学思想、教育教学能力、信息素养都有了较大的提升,成为了教学骨干和学科带头人。课题研究以来,参与研究的教师收集了大量的信息资源,制作了大量的教学课件,增强了信息收集、筛选、整合、应用的能力,提高了信息素养;反复地集体备课,研讨教学设计,不断在教学实践中探讨、整合,教学能力显著提升,教学效果显著,最近六节课参与吉林省英特尔培训项目应用成果评选,分别被评为一、二、三等奖。其中,《荷花》、《翠鸟》课堂实录被评为全国英特尔培训项目应用优秀成果二等奖;课题研究在总课题组专家的网络指导下,结合了教学实践以及科学的研究方法,规范的研究管理,促进了教师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的提升;教师结合课题研究实践,撰写了大量的教学反思和研究论文,不但全面地反映了研究过程而且提高了写作能力。总之,课题研究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课题研究深化了教师对于未来教育理念的深刻理解并且努力在教学实践中得以应用。深刻认识到教育的精髓就是如何激活学生主动发展的内动力,是唤醒、激励,是提供灵活的形式与方法调动学生发展的积极性,帮助、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构建知识的意义。所以,课堂教学中充分贯彻以问题解决为先导,学生发展为中心,为主动学习提供信息资源,有效地指导学生协作学习讨论,促进学生个性化地构建语文知识的独特体验。课题研究的示范作用,推动了全校教师信息技术工具的普遍应用,推动了语文教学的改革。最近学校被评为全国英特尔培训项目应用先进学校。
本研究总结了信息技术支持下小学一类课文、二类课文有效教学策略(如图2、图3所示)。
图2 一类课文教学策略
图3 二类课文教学策略
《信息技术工具支持下阅读教学实践研究》在总课题组专家的指导下,经过课题组成员的不懈努力,历经两轮研究,探索了一类课文、二类课文在信息技术工具参与下的阅读教学的方法以及信息技术工具的应用策略。积累了经验,收获了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研究成果,实现了研究目标,达到了预期目的。经过对数据资料的统计处理,非数据资料的定性研究,在研究结果的分析基础上,结论与思考如下。
1.信息技术工具的应用一定要基于现代教育理论的引领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信息技术工具为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提供了有力的工具。但是,语文素养的形成不是高速快捷灌输的结果,而是学生主动参与阅读的过程,是学生感知、理解、质疑、鉴赏的过程。所以,我们必须改变教育教学观念、信息技术工具的应用观念,深刻领会未来教育的理念,牢牢地树立以问题解决为先导,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工具为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还给学生亲历阅读的空间,使语文阅读教学从语言文字到思想内容,由思想内容到文字,实现学生与作者、教师的对话,帮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读出、读懂文章的内容,把握文章的思想内涵,读出具有个性的理解,独特的心得体会。从而达到提高语文素养的目的。绝不能把信息技术工具作为高速快捷灌输知识的工具。在信息技术工具支持下的语文阅读教学,教师的作用是学生学习信息资源的提供者,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学习方法的指导者,学习过程的参与者,意义建构的促进者。
2.教学内容决定信息技术工具的应用策略和教学方法
语文教材的一类课文和二类课文,教学要求不同,任务不同,培养目标不同,所以,信息技术工具的应用策略、方法也应当不同。
一类课文是以深读为基础,以全面训练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特征的综合性课型。其教学任务通常包括阅读理解、情感陶冶、知识习得、语言积累和语言运用几个方面,以培养语文能力为核心。根据阅读教学的基本规律和一类课的性质任务,研究过程中探索了情境教学和五导教学策略。一类课文信息技术工具的应用策略,是结合教学的五导的每个环节确定方法。粗读课文,应用信息技术工具,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提供整体材料,加强学生的整体感知;精读课文,应用信息技术工具,提供梳理材料,帮助学生理清文章脉络,促进学生深入感悟;研读课文,应用信息技术工具,提供局部材料,突出重点、难点,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涵和作者的思想情感;熟读课文之后,应用信息技术工具,提供练习材料,促进学生能力的内化。一类课文的教学,以读为主线,学生是阅读的主体,学生需要阅读的过程与课文进行深入的对话,在对话与探究的过程中进行分析、发现和感悟,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和体验。但是,由于学生独立阅读体验往往会比较片面,或者是比较肤浅,还需要与同学、老师进行深入的对话。所以,教师要不失时机地组织学生进行交流,使之在思维的交锋中,认知得以升华。
二类课的主要特点在于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应用一类课文教学中学到的学习方法进行主动学习。其教学要求是,让学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课文的主要思想感情或深层含义。根据阅读教学的基本规律和二类课文的性质任务,以问题为中心的二类课文教学一般分两步进行:第一步,略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第二步,再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和深层含义。信息技术工具的应用要在每一步学习过程中提供必要的信息资源,包括情境的创设,明确地提出学习问题,自主学习提纲,必要的提示等。教师要在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深入和巡视,发现问题及时指导,把学习引向深入。
一类课文的情境教学,五导教学流程,二类课文的问题情境教学策略,科学地总结了信息技术工具支持下的语文教学的基本策略,较好的教学效果充分说明了教学策略遵循了未来教育的基本理念,符合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的认知心理,促进了学生对于课文的深入理解,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探索了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规律,丰富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应用理论。
3.学生的主动参与是信息环境下提高阅读质量的关键
信息技术工具支持下的阅读教学,学生可以借助丰富的信息资源进行自主学习、交流讨论,参与媒体、文本、教师、同学之间的对话提升了课堂教学的参与度。学生的主动学习是在信息技术工具提供相关信息资源的支持下,根据自己的实践能力,通过阅读、思考、归纳、提炼、加工、研讨等一系列的学习活动,在一个个相关问题的解决中达到对课文的深入理解,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获得深度的学习体验。同时,学生的搜集和加工信息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应用语言的表达能力都得到了提高。因此,可以认为,信息技术工具支持下的阅读教学使全体学生情绪饱满,自始至终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积极进行阅读对话和相关问题的解决,学生获得了学习过程的体验,收获了深度认知和情感内化的学习效果。研究实践可以证明: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的主动学习,主动应用信息技术工具提供的信息资源依然是提高阅读质量的关键。
4.信息技术工具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信息技术工具提供了主动学习的条件,使学生合作能力明显提高,阅读能力显著增强。培养了学生的预习习惯和交流习惯。课堂上学生喜欢交流收集到的资料,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敢于向教师挑战,敢于向教材挑战。学生不满足于教师让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他们喜欢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喜欢更多的自由和空间。对于小组合作学习时存在的问题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信息技术工具的支持使学生提高了朗读水平,不仅知道如何去读才能读好,还能对同伴的朗读做出正确评价。掌握了初步的鉴赏方法,对一篇文章的篇章结构和写作手法有了独特的点评。
(1)课堂教学是教学的系统工程,具有十分科学的系统性、连续性。组成课堂教学系统的每个要素,具有密切的相互联系、相互支持的关系。对于课堂教学的要素:教师、学生、教材、环境,我们已经研究了多年。而今,信息技术工具进入现代课堂,势必改变以往的课堂教学要素的关系。所以《信息技术工具支持下阅读教学实践研究》就是要深入探索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而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工具的作用,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课题研究对于语文一类课文、二类课文,信息技术工具支持下的教学策略做了初步的探讨。但是,信息技术工具与教学内容的结合点,结合的方法、途径,信息技术工具与学生的认知心理、认知方法、认知习惯之间的关系,信息技术工具与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表达能力以及收集信息能力形成之间的关系,信息技术工具与教师的教学策略、方法之间的联系等,都需要进一步地研究。所以,这个课题的研究为我们开拓了新的领域。我们将继续追索,深化课题研究。
(2)本研究对于一类课文、二类课文的阅读教学做出了初步探讨,总结了具有指导意义的五导流程和以问题为中心的策略。但是由于研究周期限制,仅仅两轮研究,所获得的认识还不够深入和完善。我们将继续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验证、提升。提高研究成果的科学性和学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