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信息技术教师现状分析及发展策略思考与实践

2012-12-07 10:48曹雷
中小学电教 2012年11期
关键词:学科素养信息技术

☆曹雷

(如东县教育局教研室,江苏如东 226400)

一、现状调查及分析

通过实地调研和问卷对全县所有义务教育阶段和普通高中阶段的信息技术教师进行调查。调查学校,小学(含办学点)66所,教师86人;初中34所,教师57人;普通高中7所,教师31人。

(一)学历层次及专业匹配

表1 不同学段教师学历与专业统计分析

表1反映不同教学阶段,信息技术教师的学历、所学专业的变化及比例分析,如小学阶段,学历为本科,专业对口的信息技术教师只占6.97%。

(二)任教学科与年龄

表2 不同学段教师任教学科分析

表3 不学阶段教师年龄统计

表2主要分析任教学科有差别的教师在不同阶段所占比例及变化,如主要教学其它学科,兼教信息技术的教师在小学、初中、高中所占比例分别为68%,23%,0%。表3反映不同阶段,教师的年龄分布与变化趋势。

(三)信息能力与教学研究能力

通过实地调研、试卷考查、技能比武、问卷调查等方式对全县信息技术教师进行多次考察,在此基础上,对教师的信息能力和教学研究能力进行评估。

教师检索、收集信息资料的能力较强,没有明显差距;信息技术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程度不均衡,从考查结果看,小学教师的合格率为72.46%,尤其是非信息技术专业的教师合格率偏低,初中和高中的合格率分别是88.45%和96.50%;计算机硬件装配与维护能力差距比较明显,能熟练安装和维护的占56.72%,基本不会的占2.04%;办公软件的使用熟练程度普遍较高,小学、初中、高中优秀率分别为 95.5%,97.42%,98.6%;图像处理、动画制作等软件使用能力有一定的差距,小学教师合格率较高,占 86.3%,初中较低占 48.42%,高中占 65.8%;编程能力普遍较差,高中教师合格率只有28.6%,其它都低于15%。

在教学获奖和论文发表方面,2008年以来,参加省、市教学竞赛获奖的教师,小学有6人,初中3人,高中1人,其中省一等奖1人,二等奖1人,市一等奖4人,其余为二等奖,获奖者中,农村学校教师只有3人;论文发表或获奖共有80多篇,其中省级21篇,市级35篇,其余为县级。

(四)现状分析

1.信息技术教师自身信息素养和教学研究能力的差异是制约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均衡发展的一个根本因素

从调查情况来看,信息技术教师的信息收集、整理能力较强,具备组织信息技术教学的资源提供,资料整合能力,这是进行信息技术有效教学的必备条件;观察他们的信息技术基础理论知识掌握情况,发现三个学段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不均衡性,尤以小学阶段最为明显,这将导致部分教师无法从深度或广度上整合教学内容,从而影响教学质量;信息技术教师的计算机安装与维护能力,差距较大,说明不少教师还不能熟练驾驭计算机,不能对教学过程中出现软、硬件故障及时处理,从而影响教学进程;图像处理、动画制作、编程能力,对信息技术教师而言,是相当重要的能力指标,无论是信息技术教学的需要,还是教学软件资源的制作与开发,都离不开这些基本技能,从调查情况看,不少信息技术教师还不能达标。

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从数据统计来看,获奖人数少,获奖层次偏低,说明教师们在学科教育教学理论及教学过程与方法的研究过程中,虽然有研究的兴趣和积极性,但在研究质量和有效性上还没有整体的突破与提高,缺乏一种浓烈的研究氛围。

2.学历和专业差异是制约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均衡发展的一个显性因素

简析表1我们发现,总体而言,学历层次随着学生学习阶段的提升而提高,专业匹配情况也同步好转,但仔细分析,除了高中阶段教师学历和专业基本符合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外,小学和初中阶段则有较大差距,尤其在小学阶段,非信息技术及相近专业的教师,占76.74%;初中阶段,非信息技术及相近专业的教师也占到59.66%。调研过程中,通过对这部分教师在信息技术教育教学过程的观察与分析,发现他们自身专业基础不够扎实,信息素养比较单薄,在教学组织、指导学生、培养学生能力和素养等方面,缺乏较为全面的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手段与能力,客观上造成了学校间信息技术教学质量的不均衡和学生信息能力的差异。

3.多学科教学是制约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均衡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信息技术教师的多学科教学是我们一些学校的现状,在农村中小学,这种现象尤其突出。由表2可知,在小学阶段,专职教学信息技术的教师只占12%。主要教学其它学科,兼教信息技术的占68%,初中阶段这种现象有所好转,但仍接近1/4。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农村中小学师资的学科配置不均衡,缺少专职的信息技术教师,另外,有些学校认为信息技术课程相对简单,用其他学科教师兼教也能完成教学任务。经调研发现,通过这种方式进行信息技术教学的学校,其效果并不理想。原因之一,信息技术教学有自身的规律和节奏,跟其它学科有差异之处,有些教师将他们教学其它学科的方法照搬到信息技术教学上,造成了“水土不服”。原因之二,信息技术是一门发展变化较快的学科,教师们在忙于其它主要学科教学的同时,没有充分精力提高自己的信息技能和信息技术教学水平,这就制约了信息技术教学质量的提升。

4.年龄结构优势明显,是提升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均衡发展的一个潜在因素

从表3可知,在小学阶段,在20觸39岁之间的人数有74人,占总数的86.05%,初中阶段20觸39岁间的人数有47人,占总数的82.45%,相应的高中阶段小于40岁的人数占80.64%,由此看来,信息技术教师的年龄结构有一定的优势。由于年轻,他们容易接受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从而提高自身的信息技术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提升教育教学技能和实践指导能力,信息技术教育教学质量就会得到稳步提升。

二、发展策略构建与探讨

(一)分层培训

由上分析可知,县级信息技术教师构成相对复杂,信息技术或相近专业毕业占比不高,信息能力和学科教学能力的不均衡现象明显存在。为了有效地提升处于不同能力层次的信息技术教师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教育教学能力,我们利用省、市、县组织的专业培训,给合教师本身的能力特点,合理分层,进行分层培训。分层培训的方法策略为以下几项。

(1)对非信息技术及相近专业毕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较弱的教师,我们通过信息技术基础及应用技能培训,提升其信息能力,一般由县、镇为主组织培训。

(2)对信息技术教育教学能力较低,难以适应或符合信息技术教学要求的教师,以县级培训为主,在可能的条件下参加县级以上部门组织的专项培训,来提升自身的信息技术教育教学能力。

(3)对有一定的学科综合素养,但能力结构不均衡的教师,通过参加省、市、县组织的专项培训,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

(二)集中研讨

学科培训固然对教师信息素养和学科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有很大帮助,但由于培训时间短,培训内容多,参培人员有限等客观条件的限制,要从整体上提升信息技术教师的综合能力还有不少困难,所以,我们结合教师的教学实际,通过集中研讨,来帮助教师提升学科素养,缩短能力差距。采用的方法为以下几项措施。

(1)建立小学、初中、高中信息技术学科中心组,定期集中,以调研案例、学科教学、专业技能等为研讨主题,研讨过程中,充分发扬民主、集思广益、努力探询提升教师信息素养和学科教育教学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2)建立小学、初中、高中的即时通讯交流平台(QQ群),鼓励教师通过平台讨论日常教学和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和困惑,分析原因、总结经验、分享成果,通过互帮互学,促进整体提升。

(三)任务引领

“任务引领”通常是指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教学方法,但在这里,我们把“任务引领”看作是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任务设置,来激发、引导、促进信息技术教师开展研究、提升素养和能力的一种途径。任务设置一般从“课题研究”、“教师比武”、“学生竞赛”三个方面展开。

(1)课题研究。我们将它视作一个学习、提高的阶梯,鼓励信息技术教师结合自己的能力水平申报或参加不同层次的课题,并进行研究,如经验或能力一般的教师可从“微型课题”入手,自主选题、自行研究,能力较强的教师申报或参加其它级别的课题研究,得出成果。

(2)“教师比武”。根据学科计划,从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师操作技能两方面设置,一学期安排各学段教学能力或操作技能比武至少一次,通过学科知识测试、说课、上课、操作等形式,让教师通过现场比武寻找差距,确定努力目标。

(3)“学生竞赛”。以全国信息学奥赛,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大赛为着力点,鼓励信息技术教师积极参与辅导,在提升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同时,提高教师自身的学科知识、操作技能,增强教学指导、创新设计等综合能力。

(四)个体研修

我们可以将“个体研修”理解为教师个体提升学科素养和行为能力而进行的自主研究学习。个体研修没有固定的模式,教师个体根据自身学科素养和能力并结合努力方向进行有计划、有目标、有效果的学习研究。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从知识到理念更新速度都非常快的学科,不仅要求教师掌握相应的专业知识,还要精通专业操作技能,所以,对信息技术教师而言,个体研修尤为重要。

具体来说,我们要求本县信息技术教师通过对自身的学科素养和能力的认识,联系工作实际,以信息技术“微型”研究为载体,确定包括信息技术学科理论、专业技能、教育教学等方面的研究内容,制定小目标、争取在较短的时间周期内,扎实、有效地研究,最终形成研究成果。这种“小步快行、短期见效”的研究方式,有利于培养信息技术教师的研究自信和形成研究的良性循环氛围,从根本上提高教师的学科素养和能力。

(五)教学协作

提高信息技术教师的学科教育教学能力,缩小差距,促进均衡,是提升信息技术教学质量的关键。信息技术教师除了加强自身的研究、学习之外,相互之间的帮助、协作必不可少。我们以全县各学段信息技术学科组为单位,鼓励教师结成“互助团队”,在教学过程中共同研究、相互学习、互为补充、共同完善与提高。同时,我们还以本县每年组织的大型教研活动和送教下乡为平台,以“个体——集体——个体”为研究模式,开展互助协作。具体而言,由教研员组织,全县信息技术教师参与,确定教学课题,教师首先进行自主研究,形成教学设计与案例,教研员结合教学案例,组织教师集中探讨与研究,确定最优方案,课后再集中探讨,总结得失,并安排任务,由教师个体进行反思,得出研究结果。

三、结束语

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年经的学科,信息技术教师是一个充满朝气的群体,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与教师的学科素养和教学能力是紧密联系的,我们采用了多种途径与方法来提升信息技术教师的信息素养和教学能力,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教师的培养和学科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还需要我们和信息技术教师一起继续努力。

[1]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S],2003.

[2]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改革实施指导意见(试行)[S],2005.

[3]林万新.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电化教育研究,2010,(3).

[4]张爱华,杨继武.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的教育能力及培养[J].教学与管理,2011,(5).

猜你喜欢
学科素养信息技术
【学科新书导览】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