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江流域民族传统体育活态传承探讨*

2012-12-07 04:19刘礼国
体育科技 2012年2期
关键词:清水江活态流域

徐 烨,刘礼国

(1.凯里学院贵州原生态民族文化研究中心 凯里 556011;2.凯里学院体育学院 凯里 556011)

清水江流域民族传统体育活态传承探讨*

徐 烨1,2,刘礼国1,2

(1.凯里学院贵州原生态民族文化研究中心 凯里 556011;2.凯里学院体育学院 凯里 556011)

对清水江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特征、流变进行分析,结果认为:清水江流域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其文化环境密不可分,表现出浓厚的宗教性和鲜明的地域性特征。人们生存的需要、政治的需要、清水江航道的开通、西方传教士的介入、学校教育的兴起等原因导致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生流变和传承危机。最后,提出活态传承的路径选择。

清水江流域;民族传统体育;流变;活态传承

1 清水江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特征

清水江(亦名轻江、清江、清水河),为沅系河流,是贵州省境内的第二大河流,全长500余公里,流经贵州黔东南全境,历为黔东排筏舟船通往江汉的要道。清朝乾隆《黎平府志》记载:清水江流域,“夏《禹贡》荆州之界僻。周属楚之西。秦为黔中地。”

清水江流域有苗、侗、汉、布依、水、瑶、壮、土家等33个民族,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民族风格独特、地域色彩浓厚,流传至今的体育项目有百余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其文化生境密不可分,在与社会联系方面,表现出浓厚的宗教性;在与自然的联系方面,表现出鲜明的地域性特征。1.1 宗教性

清水江流域各族人民的主要信仰有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等原始宗教形式,大多数民族传统社会迷信鬼神、盛行巫术。民族迁徙和基督教、天主教、佛教的传入,使清水江流域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出现了多元化趋向,与之关系紧密的民族传统体育也表现出百花齐放的态势。

清水江苗族、瑶族等民族武术是在祭祀、狩猎和反抗压迫斗争中逐渐衍变而形成的,有崇拜万物而形成的“蛤蟆跳水”、“猴子打滚”、“黑虎点穴”等仿生拳的套路动作。岑巩县古名思州,思州“喜傩神”是以驱邪逐鬼,为人们祈福消灾为内容的一种原始宗教祭祀活动。《后汉书•礼仪》载:“大傩,谓之逐役。”思州“喜傩神”,源于宫廷,但又有别于其它民间傩、寺庙傩和军傩。它由起初的严肃穆然的宗教祭祀活动,逐渐演变成情趣盎然,喜笑颜开的傩技傩戏。傩技中有借助神明进行占卜的捞油锅、捞稀饭、捧斧、捧铧、踩铧、煮粽粑、爬刀梯等绝技体育活动。

清水江河流较多,森林植被较好,由于山重水复、交通不便,生活在江边的人们以渡船为主要交通工具。清水江在沿江各民族的生活中占据至关重要的地位,清水江就是他们的衣食父母,久而久之就产生了对清水江的信仰和崇拜,每年端午节前后均举行盛大的龙舟竞渡活动,以此祭祀给他们带来甘露的清水江水神。

世世代代居住在清水江畔的苗族和侗族人民特别珍惜天然森林。寨民们认为,树木能给人类造福,对人有特殊的保护作用,许多大树被视为有灵的“风水树”或“保寨树”。寨民们崇尚自然,在历史长河中创造了别具一格而又丰富的“树文化”。其中特别令世人为之神往的是岜沙“秋千情人节”。岜沙,苗语的意思是草木繁多的地方。在岜沙人眼里,每一棵树就是一个神灵,它们不仅有生命而且还有灵魂,越是古老的树木就越具神性。于是岜沙人对树木特别崇拜,像崇拜神一样地崇拜每一棵树,像爱惜生命一样地爱惜每一棵树。岜沙人敬树已成为风俗,寨里的重大节日里,压轴节目就是荡秋千,以此来寻觅意中情人。岜沙每年结成连理的情侣基本上都是通过荡秋千派对而成的。从岜沙荡秋千可以看出岜沙人崇拜自然、与树同乐的植物生命观和价值观。大自然创造了人类,人类又从大自然中创造出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祭祀天地神祇,祖宗先人,是一个部落的大事,是向神灵表明民族的存在和发展,一切祭神和娱神的活动,都是向神祇报告平安和祈求赐福[1]。台江反排苗寨木鼓舞是一种祭祀祖先的舞蹈,产生于祭神娱神的欢庆之中,娱神也是自娱。反排木鼓舞活动的前奏是“鼓社祭”,“鼓社祭”有维护社会秩序的功能。“鼓社祭”为族群提供了一部法律法规及民族习惯法教材,告诫人们要遵守民族的习惯法,坚持民族纯正的品质,发扬民族优秀的传统。这些习惯法要求人们严禁违反民族禁忌、维护社会治安、妥善处理各种关系,抵制外来侵略等等,同时还宣布对违反者的处罚条例[2]。

清水江流域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是各民族宗教信仰的再现。至今,在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中仍存在某些宗教色彩,仍遗存着一些祭祀体育活动,这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宗教信仰与民族传统体育的密切联系与渊源。

1.2 地域性

一定地域内的地理环境是一个民族长期繁衍生息的空间条件,清水江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自然环境、区域民族文化密切相关。清水江各民族体育的形成和发展是建立在该民族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传统民俗心理、习俗表达方式等基础之上的,因而表现出一种特有的地域风貌。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及其文化内涵在很大程度上是在广阔地域内的地理环境差异性作用下形成的。清水江流域传统体育文化是在特定地域形成的区域体育文化现象,离不开滚滚的江水,起伏不断的山峦和生活在这山水间的各民族人们,这里山水和人民了孕育丰富的龙舟文化、鼓舞文化、武术文化等,各民族体育文化现象交相辉映。即使在同一区域、同一民族,由于地貌相隔或相别,其文化也表现出各自的特点与风格,所谓“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清水江流域苗族芦笙的不同跳法、许多民族关于鼓舞的不同活动时间就是例证。

2 清水江流域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流变原因

清水江文化经过7000多年的积累与沉淀,造就了其文化根基博大精深,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这样的母体中孕育,注定形成特定的文化内涵。但各种因素的影响引起清水江流域的社会结构、民族心理、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也随着发生变化。

2.1 生存的需要

清水江流域的丰富多彩的鼓舞文化与当地多山、多雨,阴冷潮湿的居住环境有一定的关联。《吕氏春秋·古乐》:“民气郁阏而滞著,筋骨瑟缩不达,故作为舞以宣导之。”居于潮湿的环境之中的人民,为了治疗这种不良环境所造成的疾病,通过实践认识到“作为舞以宣导之”。娱乐是人类自身的本性,在情绪迸发是便会“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不能免也”[3]。久而久之又发现有音乐伴奏的舞蹈,可以愉悦精神,强身健体,防止筋骨萎缩的毛病。

侗族勾林是清水江流域天柱县北部侗族地区一种独特的传统体育竞技项目,集武术、舞蹈为一体,反映着清水江北部侗族人民耐人寻味的生产生活画卷,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勾林是侗族人民用于疏通山路、排除荆棘、上山打柴、收割打草和对抗野兽、抵御外敌、防身守家护寨的工具。随着勾林的广泛适用和技巧的不断提高,日常生活方式的不断丰富和发展,青年男女利用勾林相会、对歌、比武传情。勾林成为了青年男女寻找意中人的“红娘”,如此功能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在清水江流域还有很多,如苗族鸡毛键、荡秋千、侗族多耶等。

战争促使军事器械和军事体育发展。西汉伏波将军马援征战五溪苗民,从长江上洞庭湖,乘战船沿沅江而上,来到五溪中的朗溪,朗溪即是清水江[4]。天柱远口、白市、岔处的村民在河床上淘金时,淘出数以千计的战国秦汉时期青铜兵器。从村民保存的一些青铜兵器上看,亦是楚国将军庄乔的产物,从风格上来说,有楚文化的东周式青铜剑,有古巴蜀文化柳叶形剑和烟荷包形钺,古越国文化不对称形钺等。在远口镇中团村中寨,留有战国秦汉时代遗址,中寨脚河床上,有大量的夹砂绳陶片,青灰色,火候较上,呈现汉代陶器风格。这些都说明先秦两汉时期清水江流域已有大规模的战争,战争促进了兵器的改进,亦促进了军事体育的发展。从天柱县的侗族月牙镋和勾林的动作中就可以找到侗族古代战争的历史痕迹。受战争的影响,又促使了射弩、武术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产生。

2.2 政治的需要

清水江流域的改土归流在明永乐十一年( 1413年)就开始了,大规模的改土归流则是到了清雍正年间才进行的[5]。

改土归流,流官们带来了汉族贵族士大夫中流行的体育活动,如斗鸡、斗鸟等。改土归流后打破了以往清水江流域少数民族地区的封闭和隔绝状态,尤其是大批屯军和汉民的进入,为少数民族与汉族的交往提供了可能[6],也为汉族地区的体育文化传入和推广提供了便利。改土归流明王朝在清水江流域以屯兵、 屯军作为加强政治统治、增强军事力量、恢复发展生产的重要措施,建立起一套兵自为食的卫所屯田制度[7]大量的屯兵带来了中原体育文化,使明代的清水江流域的体育文化表现出和而不同,多族共荣的繁荣发展局面,牵钩之戏(拔河)等汉民族体育活动在屯兵在轰轰烈烈开展,汉民族居住地体育社团(武学社、镖局)也在悄然兴起。明、清王朝镇压少数民族起义而进行的大规模军事征剿活动,致使清水江流域少数民族民间习武之风浓厚,武术文化空前繁荣,如苗拳、仫佬拳、革家武术等都得到快速发展。2.3 清水江航道的开通

清水江两岸最珍贵的是红杉木,这里便成为了 “皇木”征集地,每年都有大批优质木材,通过清水江放排成为皇城宫殿的栋梁之材。放木排,驾驭木排,练就了清水江两岸的人民漂流、游泳、伐舟的本领。大批优质木材外运,镇远龙舟因木商业的过度开发逐渐变成了小龙舟。

清水江航道的开通,木材贸易的往来,外来商贾、佃户朔江而上,成为清水江两岸新的居住群体,他们带来了汉民族的舞龙、舞狮、棋类等民间休闲体育文化,使清水江流域的体育文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多元体育文化现象。舞龙本身汉民族传统体育,在苗族聚住地台江通过融合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新的体育项目—舞龙嘘花,同时赋予了新的文化内涵。2.4 西方现代体育的传入

鸦片战争以后,《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西方传教士进入我国传教,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基督教在清平县螃蟹(今凯里市旁海镇)建立了基督教在贵州苗寨第一个传教会[8]。自文艺复兴后,“灵肉一致”的观点得到普遍认同,保持身体的健壮成为基督教士的天职,参加体育活动、组织体育比赛成为教徒们追求尘世间肉体的享受最好方式。产生于1891年的篮球运动和1895年的排球、西方民间传统体育“野球”游戏(现代足球的雏形)等近代西方体育都是通过基督教青年会传播到全球。诚然,西方传教士在清水江流域传教的同时也带来了现代西方体育。

2.5 学校教育的兴起

清水江流域自清代后期官学的兴起,学校体育以体操代之,现代学校体育的蓬勃发展,清水江流域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受到了西方体育文化的冲击,以至于部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消失,大部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阵地受到侵蚀。如今,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急剧转型,清水江流域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也面临生存危机。所以,保护和传承清水江流域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挖掘和整理是基础,活态传承是根本。

3 清水江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活态传承途径

3.1 作为人们的生活方式传承

对于文化的保护、保持,并不能把它们当作实体性的对象来进行简单的维护和保管,因为文化缘于人的创造,是人在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生活样式,与人的生活同构[9]。

清水江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源于各民族生活之中,拥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广传于民间、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满足了人们的生活某些需求。龙舟竞渡已成为清水江流域的人们在端午节必开展的赛事,自娱的同时引来了大批的观光旅游者,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活的民间文化形态可以留存于学校,学校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活态传承和保护的最前沿阵地。清水江流域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可以成为本地学生生活的一部分,如凯里学院公共体育选项课开设有黔东南民族传统项目,黎平县尚武中学、从江二中都把民族传统体育引进课堂。有些民族传统体育可以成为群众健身手段,为人们的健身、健美、健心服务。

3.2 保护文化传承人

为了缓解清水江流域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危机,需要激发民族地区人们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文化认同,需要对传承人进行培训,提高“传承人”的组织化程度,尊重传承规律,在政策、资金、技术上进行扶持,寻找新的传承路径,让传承活动由封闭走向开放,对传承人建立责权利相结合的工作机制。

文化传承人必须拥有一个完整的传承人体系,只有拥有自成体系的传承人队伍,才能使清水江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更好地保持“活态传承”状态。要有“活的”文化传承人,一是代表性传承人的选定,二是后继人才的培养。目前清水江流域培养了一批国家级活传承人。如发源于丹寨县排调镇的锦鸡舞传承人李金英、余贵周,丹寨县反牌苗族木鼓舞传承人万政文等。2009年黔东南州评选百名民族“民间文化优秀传承人”被评为州级民族民间文化优秀传承人的,每年将有1/3的时间从事民间文化传习活动。凯里学院开设了民族传统体育传承班,派教师定期到清水江流域民间学习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但文化传承人还不多,有待进一步培养。

3.3 旅游激发活态传承

旅游能激发出清水江流域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价值,促进其活态传承。许多隐埋在穷山僻壤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正是通过旅游才生成、显现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价值。郎德过去谁知道?没有旅游,可能会自生自灭。从江岜沙的斗木牛游戏、天柱的八人秋千,如果没有旅游会成为消亡中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属于表演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传统音乐、舞蹈、戏剧、曲艺、美术以及游艺与杂技等类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就具有表演性。在节庆、旅游活动中展演或表演,产生社会效益或经济效益,都符合这些遗产的属性,也是合理的。

3.4 依托节日活态传承

清水江流域的民族节日、民俗节日是“小节天天有,大节三六九”。节日是清水江流域体育文化活态传承的重要载体。

每年三月份,凯里市舟溪镇要举行“甘囊香”国际芦笙节。“甘囊香”芦笙节历来是苗族地区芦笙会最具有规模的芦笙会。芦笙会上,几千只芦笙同时吹奏,苗家姑娘身穿银衣,头戴银冠银角翩翩起舞,场面异常壮观。芦笙节上有芦笙舞表演和比赛、斗牛、斗鸡、斗鸟等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丹寨“鸟图腾”文化周。鸟图腾文化周,在每年的“国庆黄金周”举行,有锦鸡舞表演、给哈舞表演等民族文化活动。台江“姊妹节”——东方最古老的情人节。每年的农历三月十五日至十七日,台江施洞等地要举行“姊妹节”。“姊妹节”有跳芦笙、木鼓舞、青年男女寻找意中人的习俗。清水江独木龙舟节。每年农历五月二十五日,台江施洞镇清水江两岸的苗族村寨举行隆重的独木龙舟节,来自四面八方的中外宾客,包括新华社、广西电视台及贵州省等的诸家新闻媒体,芸集施洞。剑河“仰阿莎”文化节。每年的七月份,剑河县“仰阿莎”文化节的重头戏是表演“剑河苗族水鼓舞”。“剑河苗族水鼓舞”是中国最为独特的民间舞蹈,是在水中跳的一种“水、鼓、舞”相结合的传统舞蹈。当地苗族群众以此来祭祀祖先、祈求风调雨顺、村寨平安,至今约有500多年的历史。苗年是苗族最重要的祭祀性节日,时间是农历十月,在节日期间要举行斗牛、赛马、斗鸟、跳芦笙、踩鼓、赛球等民族传统体育活动。

1 刘秉果.中国体育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2 罗义群.苗族牛崇拜文化论[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

3 谭华.体育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4 佚名.漫步清水江[DB/OL].http://tieba.baidu.com/f?kz=652502409.

5 龙耀宏.明清时期汉文化影响下的侗族南北文化差异[J].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1(1)

6 罗玲玲.改土归流后贵州少数民族生活的变迁[J].贵州民族研究,2009(3)

7 罗汉田.南方民族文学关系史下[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

8 庄勇.近代基督教传入黔东南黑苗社会的原因探析[J].东岳论丛.2011(5)

9 刘宗碧.我国少数民族文化传承机制的当代变迁及其因应问题——以黔东南苗族侗族为例[J].贵州民族研究,2008(3):160-166

Analysis of Live Transmission for Qingshuijiang Natraditional Sports

XU Ye, etal.
(1.Guizhou Research Center of Eco-national Culture of Kaili University, Kaili 556011, China)

This paper analyzes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rheology of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 in Qingshuijiang river basin.The results show that Qingshuijiang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 is inseparable with its environmental science,shows religious and regional.But Qingshuijiang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 happens rheology and inheritance crisis.In the end,this paper put forward to path choice of live transmission for Qingshuijiang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

Qingshuijiang river basin;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theology;live transmission

贵州省教育厅人文社科基地项目《清水江流域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活态传承探讨》,编号:11JD101,凯里学院重点扶持学科民族传统体育学,编号:KZF2008001。

徐烨(1971-),女,湖北红安人,硕士,研究员,副教授,研究方向:学校体育学、民族传统体育。

猜你喜欢
清水江活态流域
名医名家活态传承的现状及研究思路
昌江流域9次致洪大暴雨的空间分布与天气系统分析
鄂伦春族民间舞蹈在高校舞蹈教学中的活态传承
关于藏羌彝文化走廊壤巴拉藏戏的活态传承与创新性发展
河南省小流域综合治理调查
清水江“清白”文书的特征研究
民国年间贵州清水江木价结单文书解读
称“子流域”,还是称“亚流域”?
福州喜娘 活态传承的闽都婚嫁习俗
清水江文书疑难俗字例释(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