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力木江.依米提.塔尔肯,多里坤.阿布里克木
(新疆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新疆乌鲁木齐 830054)
达瓦孜运动是维吾尔族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中历史久远、表演形式独特的人类挑战自我生理和心理极限的高度技巧性运动,它把宗教情感及民族情感通过这种技巧性、极限性、挑战性表现出来.维吾尔族民族音乐伴奏,使达瓦孜运动更具观赏性和刺激性.参加这项运动的运动员,需要具备特殊的冒险精神和高难度而熟练的技巧动作.此项运动起源于什么时代,是什么原因促使其产生的,前人进行过不少的研究,但是缺少重要及较为可靠的事实依据和文献资料.
在近几年发表的各种文献资料中可以找到维吾尔族古代文化的一些信息.在现代维吾尔族民间还流传着不少关于达瓦孜运动起源的传说和故事,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历史文献中也有关于达瓦孜人士进行达瓦孜表演的记载,在疆内外发现的古墓﹑千佛洞﹑故城遗迹和遗物中,也有有关达瓦孜表演的石刻﹑佛教塑像和与达瓦孜运动相关的遗物.前人的这些发现及其研究成果,为达瓦孜运动起源时代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事实基础.
关于达瓦孜运动起源的传说故事很多,从古至今流传较广也比较完整地关于达瓦孜运动起源的美丽传说故事有五个.在这五个传说故事中多次出现过"图兰国"(Turanili)和"图兰"(Turan)[1]的地名和城市名,在另外一个传说故事中出现过"秦玛秦"(Qinimaqin)"玛秦"(Maqin)[2]的地名和城市名.与达瓦孜有关的传说故事都显示了达瓦孜运动与原始城市文明有着密切的关系.
迄今为止发现的年代最久的考古遗物是山东沂南的"汉墓石刻绳伎图"[3],图中两名达瓦孜人士表演舞剑.新疆拜成县克子尔千佛洞77号佛洞中有达瓦孜表演的壁画,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出土属于7、8世纪的佛像中,有在平衡杆顶头倒立、腿向上翘的一尊佛像,其形象酷似现在的达瓦孜.
在维吾尔族诗人库尔班.巴拉提的史诗集《白头巾女神》中记载,早在维吾尔族信仰萨满教的时候,人们在丰收时节就在山脚下架起高高的木桩,拉起长长的绳索,弹奏琴弦打起锣鼓,进行达瓦孜表演.表演达瓦孜的萨满在高空绳索上开始表演时,在下面的萨满为周围的民众进行解说:"这是追求苍天腾格里的事例,是美丽灵魂接近苍天腾格里的表现"[4].公元前2世纪的司马迁在《史记.匈奴列传》中提到过我国北方古代民族匈奴祭"天地,鬼神……单于朝出营,拜日之始生,夕拜月……举事而侯星月,月盛壮则攻战,月亏则退兵"[5].周建国所写的《源远流长的达瓦孜是勇敢者的艺术》文章中有这样的记载,"实际上,达瓦孜的历史远不止千年.东汉时期的张衡在《西京赋》中,有'走索上而相逢'之语,描述了两位艺人索上相逢的情景".据《后汉书.礼仪志》对走索的记载,"以一大绳系两柱中,头间相去数丈,两倡女对舞,行于索上,对面相逢倾切肩而不".可见自西至东汉,走索的形式都一脉相承.
除了关于走绳的文字记载,发掘出土的文物也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资料.在山东沂南县北寨村发掘了一座东汉墓,中室横额上有一幅石刻画像"乐舞白皙图",其中有一个场面就是惊险的走索,索下的地上插着四把尖刀,要是不慎从索上坠下,后果就不堪设想.河南省新野出土了一幅汉代砖刻走索图,它所描绘的走索更为与众不同,它的丝绳分别由前后两驾马车上的艺人用手拽着,两驾马车在飞驰,一人就在索上表演.上述两块石刻及砖刻图给我们充分显示了汉代流传到中原的达瓦孜运动的水平.依照上述诗集《白头巾女神》的内容与时代和汉代石刻及砖刻的内容来看,达瓦孜运动在公元前早期铁器时代从萨满教苍天崇拜活动中分离出来,成为艺术(杂技)表演项目,形成了萨满教苍天崇拜达瓦孜及艺术表演性达瓦孜同时发展的局面.
唐代天宝年间的进士封演,撰写了一部《封氏闻见录》,其中有一篇《绳技》,专门描写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八月五日,御楼前面的一场绳技表演,"伎女自绳端蹑足而上,往来倏忽,望君飞仙…".这次表演,是皇宫组织的呈献给唐明皇的专场表演,代表了唐代走绳技艺的最高水平.
安史之乱后,唐玄宗仓惶入蜀,宫廷艺人星散民间,走绳开始在民间流行.到了明代,走绳已成为纯粹民间的把戏,而且多由女子表演.明代嘉靖、万历年间有一部图文并茂的书《三才图会》,其中描绘了当时的走索图景,两个木架子中间绷开横绳,女艺人手持长杆来回走动[6].
维吾尔族11世纪的语言学家玛合穆德.喀什喀俐的巨作《突厥语大词典》中也有"伊波拉第"(aryibladi),意思是"表演达瓦孜,也就是说在绳索上玩耍"的解释.踏绳之技在清代的民间,是一种非常普及的把戏,诗文记载很多,清代常叫"踩软绳".走绳传自何方,史书未有确切记载,唐朝杜佑编撰的《通典》,曾断言"大抵散乐杂技多幻术,走绳即是出西域".明代王圻的《三才图会》中说"汉有高伎、盖今之戏绳也","大率其术皆西域来耳".杜佑的《通典》中"宫廷内表演的盖今之戏绳,也来自西域".清代达瓦孜还流传到北京,在皇宫内表演.清代王芑孙在《西陬牧唱词》中写道:"度索寻樟绝技兼,部分双引到重檐,绵澜红袜蹲蹲舞,巧赴铜丝者昔盐."福庆在《异域竹词》中写道:"高架双竿与屋平,铜绳盈丈两头横,持裙莫漠留飞燕,看取凌风蹑影轻."喀什市地方历史学家依迷尔.玉塞荫卡仔阿訇写的《历史诗集》中这样的记载:"成吉思汗后既图古鲁克铁穆尔汗时代,达瓦孜运动非常流行,达瓦孜绳索上叶尔夏提和迪尔夏提表演达瓦孜,这两位小伙子带着几个徒递到图古鲁克铁穆尔汗的控制区,在达瓦孜绳索上表演了各种惊险的达瓦孜技巧动作."巴吐尔.肉孜的长篇小说《走过天险的人民》中有这样的记载:"阿迪力.乌熟尔的曾祖父司马义达瓦孜(1549-1659年)和儿子托合提达瓦孜及他的后代,在达瓦孜表演生涯中曾经到过中原、中亚各国以及波斯、阿拉伯及印度等地进行表演"[7].
1924年,谢彬在《新疆游记》中也写道"莎车地区妇人善歌舞,折筋,翻跟头,走铜丝非常常见……".此外在西热甫.呼西塔尔的《著名达瓦孜和木卡姆家阿西木.阿吉》文章中谈到过阿西姆阿吉家族久远的达瓦孜历史.阿西姆阿吉家族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30年代表演达瓦孜曾经到过印度、波斯各国、阿拉伯各国、埃及、前苏联,阿西姆阿吉家族的达瓦孜表演有着二百多年的历史[8].从上述记载来看,达瓦孜运动从古代不间断地延续到了现在.
传统达瓦孜表演所使用的绳索是用亚麻制作的,它的特点是没有弹性,不容易松动,摩擦大,不易滑倒,经久耐用,所以亚麻绳子成了达瓦孜表演者必不可缺少的主要表演道具.在新疆至今发现的考古遗迹的遗物中虽然没有发现亚麻绳子,但是在孔雀河下游的古墓群(属于青铜时代公元前20世纪至18世纪前后)中挖掘出的像篮子一样的物品,经研究发现是用罗布亚麻纤维制作的[9].此外还发现墓穴两侧和上面都用了罗布麻纤维,在别的古墓中也发现过类似的情况,如古墓沟墓地和扎滚力克墓地等.据考古发现,维吾尔族使用和种植亚麻的历史早于五千年.
孔雀河下游古墓沟墓葬共发掘了四十二座,其墓葬结构有两种:一种是竖穴沙室,在地面上与墓室东西两端各立一根木柱以示标志,墓室内有木质葬具,系用两块弧形木板相向而立,其两端之间各立一块小板挡头,下无底板,上有多块小盖板,……均仰身直肢,头东足西.这种墓葬方式也是典型的萨满教墓葬方式.另一种是在地面上埋下七圈比较规整的环形木桩,其外又有许多木桩呈放射状向四周展开,环形木桩中间即为墓室.……主要有毛皮和毛织衣物,铜等.小河附近的第五公共墓地曾经清理过八座,其墓葬结构与前述孔雀河古墓沟墓葬基本一样,有的在木棺两端各立一根木柱,有的在地面也埋有木桩,但都保存不好,破坏严重[10].这种墓地表现出浓厚的萨满教文化中的崇拜苍天腾格里,崇拜太阳和月亮.萨满教认为人出世后,他的灵魂借高高的木桩(树木)走到苍天腾格里的身边.
古代维吾尔族英雄史诗《乌古斯可汗的传说》中有这样的记载"乌古斯克可汗召集大会,侍臣和百姓都来参加了.乌古斯可汗坐在大帐里,在大帐右方立了四十庹长的一根木杆,杆顶上挂着一支金鸡,杆下拴着一只白羊.在左方也立了四十庹长的一根木杆,杆顶上挂着一支银鸡,杆下拴着一只黑羊……"[11].按照上述记载和考古遗物来看,已经有了立柱崇拜苍天腾格里的习惯,但是在该传说中没有提到过关于立柱上拉起绳索进行达瓦孜表演的问题,所以我们无法断定当时有没有达瓦孜表演.
哈嗲.阿提拉斯在《西伯利亚历史》中写道"乌古斯可汗事迹比伊斯兰教历早3400年",也就是说公元前27世纪.但是阿不都许库尔.买买提伊明在《古代中亚》书中这样写到"应该用历史记载和考古发现来解释,很显然与乌古斯可汗的传说在公元前1500年至公元前2000年间的雅力安-安德罗诺沃人从西伯利亚窜过阿勒泰山,向南进军到中亚中心地带有关".生活在塔里木周围的维吾尔族使从西伯利亚窜过阿勒泰山,向南进军中亚中心地带,取代印度哈里发文化的雅力安-安德罗诺沃人的左翼[12].在《世界古代史》中关于雅力安人从西伯利亚向南进军到中亚中心地带,取代印度哈里发文化的年代为公元前20世纪前后.按照上述文献资料,我们可以肯定地说《乌古斯可汗的传说》发生的年代也在公元前20世纪前后.
郎婴女士在《东北突厥语民族萨满教残留文化》文章中这样描述:"在阿勒泰山周围生活的古代突厥语民族的祖先,长期生活在森林时,在种植和收集及打猎过程中,曾向接近云层的松树祈求过美丽的愿望,因为松树最接近苍天,它是苍天腾格里的闲窝.而接近云层的巨大松树是连接苍天和人间的天桥,在森林边进行拜神时苍天和神灵很容易看到,所以生活在北方的很多古代民族都有在森林拜神的习惯.后来很多民族走出森林来到草原和平原,立柱拜神时,他们在进入草原和平原地区时从原有的森林拜神习惯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习俗"[13].
在达瓦孜运动发展较好的南疆地区,很难看到大片森林,所以,对苍天腾格里的美丽愿望只能用平地上立柱、在高空拉绳来实现.这是在森林拜神习惯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习俗,不同的区域和不同生活方式的民族在原有民族文化的基础上,演变出了有地方特色的萨满教苍天崇拜方式.
除此之外,孔雀河下游古墓沟墓地和小河附近的第五公共墓地中出现的墓室或木棺两端各立一根木柱,有的在地面上埋有许多木桩[14],就像闪闪发光的太阳一样.最近在且末县发现了类似于孔雀河下游古墓沟墓地的月形古幕群[15].这些考古发现在表现了高度发展的萨满教文化的同时,也表现了达瓦孜运动起源、可能的社会制度、物质条件和精神需求.
每个社会现象的出现和发展除要受到社会制度和物质条件的制约外,还受社会现象内在条件的影响,在原始萨满教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的同时,维吾尔族的祖先也进入了青铜器时代,开始了阶级社会,也开始出现了城市文明.社会生产力、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有所提高,人民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也日益增长,也许是这种自然条件、社会条件及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促使古代达瓦孜运动的诞生.
从上述文献资料和考古遗物及结合新疆原始自然条件、社会条件、物质条件及古代维吾尔族祖先的原始宗教信仰(萨满教)的表现形式和特点等,我们可以推测,达瓦孜运动起源的时代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5世纪左右,也就是说达瓦孜运动是西域青铜器时代的产物.
但从塔里木盆地、周围绿洲种植、使用亚麻(罗布麻)的历史及萨满教发展的历史来看,也不能排除达瓦孜起源更早的可能性.
[1]海热提江.乌斯曼收集整理.库热穆王于达瓦孜[J].美拉斯(维文),2002,(2).
[2]西力甫.胡西塔尔.关于达瓦孜的传说故事[C].新疆体育历史资料(维文),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体育运动委员会地方志办公室编,1989:194-196.
[3]关文明.体育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4]编写组.新疆民族传统体育(维文)[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5.
[5]地木拉提.奥迈尔.新疆突厥语民族萨满教研究总报告[R].2002.
[6]周建国.源远流长的达瓦孜是勇敢者的艺术[J].新晨刊,2002,(7):10-11.
[7]巴图尔.肉孜.走过天险的人民(维文)[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1999.
[8]西力甫.胡西塔尔.新疆文史资料选辑(29)(维文)[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0:192.
[9]海热提江.乌斯曼.维吾尔文华历史论说(维文)[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3:123.
[10]余泰山.西域通史[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
[11]满都呼.中国阿尔泰语系---民族神话故事[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7:22.
[12]阿布都秀库尔.穆罕默德依明.中亚文化(维文)[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
[13]郎婴.草原丝绸之路和中亚文华---东北突厥语民族萨满教残留传统[M].乌鲁木齐: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1994.
[14]余泰山.西域文化史[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5.[15]买色迪.买提哈斯木.维吾尔达瓦孜艺术(维文)[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