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存智
(烟台大学文经学院,山东 烟台 264005)
近半个世纪以来我国学校体育武术课程主要沿着武术套路的形式进行教材编写。1979 年随着武术散打试点工作的开展,散打运动体系日趋完善,许多高校公体课陆续开设了武术散打课。2002 年8 月《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颁布实施更使得众多高校将散打列为公共体育选项课程。近几年武术散打运动市场的发展,特别是“中国武术散打王争霸赛”、“中美”、“中泰”等大型散打对抗赛的举办,更有力地激起了高校大学生对散打运动的浓厚兴趣。然而研究发现,武术散打在高校如火如荼发展的背后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和现象反映出我国高校武术教学发展到了一个“瓶颈期”。
1.1 研究对象
以烟台大学、鲁东大学、山东工商学院、山东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威海分校、山东体育学院、山东体育学院日照分校、山东财政学院、青岛农业大学、德州学院10 所高校的500 名大二武术课学生为调查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中国期刊网》近30 年在核心期刊上有关武术教学和体育教学的文章。
1.2.2 问卷调查法
向烟台大学、鲁东大学、山东工商学院、山东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威海分校、山东体育学院、山东体育学院日照分校、山东财政学院、青岛农业大学、德州学院10 所高校每校发放问卷50 份,共收回500 份,其中有效问卷478 份,有效率95.6%。
1.2.3 访谈法
对有关从事高校武术教学工作的教师及选修过武术课程的学生进行走访调查。
1.2.4 数理分析法对收回问卷相关信息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与分析。
学生“选修散打课原因”调查结果显示:在接受调查的500 名学生当中选课原因是兴趣爱好的有316人,占66.1%;希望能强身健体的有289 人,占60.5%;希望通过散打课学习达到防身自卫目的的有346 人,占72.4%;还有为了拿到学分的54 人,占11.3%;被迫入选17 人,占3.6%;其他6 人,占1.3%。
学期末“学生期望达到的结果”调查结果显示,通过武术散打课的学习有76.3%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兴趣爱好得到满足;88.6%的学生认为武术散打课可以达到强身健体目的;41.3%的学生认为通过武术散打课的学习可以达到防身自卫的效果。
这些数据表明武术散打课和其他高校公体课项目一样可以满足学生兴趣爱好,达到锻炼身体的效果。但这只是武术课作为学校体育课的一般属性,而作为武术运动项目的特殊属性的“攻防技击性”并没有在教学效果中突显出来。
2.1 散打课开设是武术运动发展到一定程度,“技击性”的彰显
高校大学生对武术散打课具有浓厚的兴趣,但是当代大学生已不满足仅仅是“活动手足,惯勤肢体”的“套子武艺”和“花法武艺”的套路教学模式,而是希望“新鲜”的、挑战性的、更深层次的、具有武术技击性本质的内容融入高校武术教学之中。回眸上世纪,武术项目自1916 年进入学校以来一直是我国学校体育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但内容过于注重套路演练,缺乏实用性和娱乐性,学生感觉枯燥无味,没有兴趣,只是应付考试。针对这一现象,各高校武术工作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于是有了“高校公共体育课开设散打教学可行性探讨”[1]的研究和“淡化套路,提倡技击”之说[2]。其实温力先生早在1987 年研究中指出:“武术技击对抗性项目的开展是武术运动发展的必然结果。”[3]随着武术散打试点工作的开展,散打运动体系日趋完善,许多高校公体课陆续开设了武术散打课。特别是《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颁布实施使得众多高校将散打列为公共体育选项课程。可以说高校武术教学迎来了新篇章,教师和学生达到了皆欢喜的局面。
2.2 “健康体育”思想与“技击”武术复兴相互作用
武术运动从建国初期的“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而走向了“唯套路论”的偏颇之路,到改革开放解放思想的“技击”武术的复兴,可谓历经磨砺。然而在对有关从事高校武术教学工作的教师及选修过武术课程的学生进行走访调查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反映同样的一个问题,那就是——学武术散打课程一个学年了仍然不会“打”!这不禁让人想起各高校武术教学一度出现的学生“喜欢武术而不喜欢武术课”的尴尬现象,这说明现实的高校武术散打课与学生想象当中的差距很大。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们高校武术散打教学就是要培养出一批“打手”才是成功,就像一些学者所说“技击并不是武术唯一本质”,但是这句话的本身就已经定义了武术技击性的本质。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这一现象的呢?原因有三:
第一,各高校武术散打教学中过多地注重动作技术的教学,就连考试内容也仅限于拳腿组合动作技术,忽略了实战能力的培养,没有实战经验的学生很难把所学技术运用到实际当中,因而,出现学了散打课仍然不会“打”的现象也就不足为奇。
第二,学生短期功利思想严重,学生热情很高,而实际付诸行动较少,殊不知“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急功近利往往适得其反。
第三,出现一现象的原因是与“健康体育”一原则分不开的。散打项目是搏击性对抗项目,“技击性”尤为突出,而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美称,崇仁尚礼,不主张高低之争。儒家文化影响下的现代学校体育提倡“健康体育”,注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因而在“健康第一,安全第一”原则下,高校武术散打教学不可能给学生安排实战练习。但是对搏击性项目有着极大兴趣的学生,又寄希望于散打课的学习能培养自己成为“武林高手”,于是形成了高校武术散打课在两者之间的“夹缝”中如履薄冰,举步维艰的缓慢发展时期。与散打竞技一样,为提高散打比赛的观赏性,散打锦标赛的护具由“全护式”改为“点护式”,但随着运动员损伤的不断发生与比赛血腥气味的增加,散打锦标赛的护具又将恢复“全护式”。所以高校的武术教学也同样要在反反复复的实践中才能得以升华。
因此说,这是“健康体育”思想与“技击”武术复兴相互作用的结果,如同给高校武术散打教师带上了一顶“紧箍咒”,形成目前高校武术散打教学踯躅不前遭遇“瓶颈”的困难期。
3.1 改革高校武术散打教学及考试模式
高校武术教学要平稳过渡“瓶颈期”,实现长期可持续性的发展,除了提高师资队伍水平,加强场地器材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学校软件及硬件设施条件,还应有短期和长期发展计划目标。
目前大多数高校武术散打教学考试都是考查学生单纯的拳腿组合技术,这种情形下学生在上课时就会只注重拳腿技术动作的练习而忽略了对实际作战能力的培养,其结果也就只能造就一批“纸上谈兵”的学生,打拳踢靶动作能够比较到位,遇到实战情形,大脑“一片空白”。但是,要改变这一现象,要改革高校武术散打教学及考试模式,注入能够培养和提高学生技术运用能力的内容和考试方法,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在安全原则下大学体育课散打教学中,教师不可能给学生安排实战教学。
研究并结合多年高校武术教学经验发现,高校武术散打教学及考试中引入“条件攻防”练习是解决这一困境的重要手段之一。条件攻防是指在散打教学中,学生按照教师指定的条件和要求进行一攻一防的两两练习。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体会技术动作的攻防含义,从而进一步掌握和运用该技术动作。该练习方法既有一定的对抗性而又不同于条件实战和实战具有的危险性。比如在学生摔法考试中,摒弃传统的单一动作技术的考核,而采取这样的安排:陪练员双手各执一靶(手靶或脚靶),被考核学生由预备式开始,先进行两到三个简单拳腿动作组合的打靶进攻,随即静止;陪练员在被考核学生进攻动作结束后采用左或右的掼拳单拳反击,又或者采用左或右的鞭腿进行反击;被考核学生根据实际的具体情况作出正确的判断,做出下潜抱腿摔,或者接腿摔的动作。这种练习和考试方法对于提高学生动作的准确性和稳定性有极大的帮助,也是学生积累实战经验的伊始,非常符合青少年心理特征,学生比较喜爱这种练习方式,因而是比较适合目前高校武术散打教学状况的教学模式。
3.2 开设大学生散打俱乐部
各高校在本校体育教学部的“平台”上,在武术专业教师的指导下,成立大学生散打俱乐部。俱乐部可以是开放式,也可以是会员制或者短期培训制,由各学校根据不同的具体情况而定。这样广大武术散打爱好者就可以在大学生散打俱乐部这一良好广阔空间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共同提高自身的散打技术,同时也可以吸引更多的大学生走出网吧,走进运动场地,使更多的大学生了解散打运动,参与散打运动。另外,由于大学生散打俱乐部从某种程度上说相对“开放”,不拘泥于体育课堂,因此,在这里教练和学员从心理上都会适当“放开”,可以较多地进行条件攻防的练习,适当地组织模拟实战,偶尔地进行几次实战。当然这些练习均应在规则、各种护具、场地设施等条件俱全的情况下,特别是在专业教练监护下进行。这样既解决了学生不会“打”的状况,又使广大武术散打爱好者有了“用武之地”,也为高校武术散打运动的可持续性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3.3 举办大学生武术散打比赛
武术散打比赛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和可操作性,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散打运动的热情,加深学生对武术散打运动的认识和了解,对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培养学生坚强意志和拼搏精神,塑造健全的人格有着积极作用,同时也是高校武术散打教学的进一步发展欣欣向荣前景的展现。
虽然出于安全问题的考虑,目前很多院校领导对大学生武术散打比赛的举办持不支持或反对意见。但资料显示,很多省份的高校已成功举办了多届大学生武术散打比赛且无一例重大安全事故发生,仅为一些轻伤和擦伤,其危险系数在所有体育项目当中排20位。再者说,任何体育项目的比赛都可能会出现一些不愿看见的伤害事故,而我们也不能因噎废食,停滞不前。更何况通过一阶段改革高校武术散打教学及考试模式,学生已经初步掌握武术散打基本动作技术,对动作攻防涵义也有了一定的认识和领悟,只是积累“交手”经验的欠缺;而且散打段俱乐部的强化训练及技战术的培养,不仅提高了学生拳腿动作速度、力量、准确等素质,也使学生积累了大量的实战经验,作为非散打专业运动员的大学生来说,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散打水平。这样,高校校园内将会涌现出一大批具有业余水平的武术散打爱好者,为下一步开展大学生武术散打比赛奠定基础。
4.1 高校武术散打教学遭“瓶颈期”是“技击”武术的复兴与现代高校倡导“健康体育”思想冲撞的结果,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共同作用的产物。
4.2 深化改革高校武术散打教学及考核办法,努力克服影响高校武术散打教学的不利因素,积极争取院校领导对散打运动的乐观态度。
4.3 每年举办一次大学生武术散打锦标赛,借此检验高校武术散打开展的效果,扩大高校武术散打运动的影响,提高大学生参与意识,促进高校武术散打教学的发展。
[1]王铁流.高校公共体育课开设散打教学可行性探讨[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0,(1).
[2]翟少红.试论构建“淡化套路,提倡技击”的武术教材体系[J].体育文化导刊,2005,(5).
[3]谭作军.普通高校武术教育突出攻防技击本质之导向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0,26(9):92-96.
[4]申国卿.文化强省视域下的中原高校武术教育发展战略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1,27(11):78-82.
[5]高亮.学校武术散打教学中保证学生安全性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J].中国学校体育,2004,(12).
[6]李斌.条件攻防在散打教学中的运用[J].烟台大学学报(增刊),2010,(8).
[7]邓明.高校开展大学生武术散打比赛的可行性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6).